- 相關推薦
基于新課程的中國古代經濟史教學分析論文
中國古代經濟史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研究的邊緣交叉學科,其學習的基準是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及其所存在的社會與自然環境,欲把握整個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特征和脈絡,則研究觀點必須是綜合的、動態的、發展的,以此進行全面系統分析,建構整體經濟史觀,方可達到學科教學的預期目的。
《中國古代經濟史》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土地制度及賦稅制度演變,和手工業、農商業發展狀況的內容。教材內容多、涉及面廣,學生輕易掌握不了,容易出現混淆概念的現象。故講述時應盡可能理清經濟體制演變歷程,幫助學生認清其發展線索。
從中國土地制度演變歷程來說,其經歷“國有制→私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演變過程,其中奴隸制度社會是最具代表的井田制土地國有制社會,該階段土地制度用一句話描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封建社會時期,土地制度則從土地國有制演變為三種形式,包括自耕農土地所有制、私有土地制、國有土地制。圍繞土地和人口爭奪,三者間展開異常激烈的斗爭。但從本質上來看,中國土地制度在封建社會演變歷程,就是進一步發展鞏固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過程,整個社會歷史中貫穿了封建大地主將國有土地和自耕農土地變為大地主所有地的過程。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在歷朝歷代中均有體現,如東漢時期出現的大地主田莊;南朝時期的封山占水;唐后期普遍建立的官僚、貴族以及大地主莊園;明后期遍布全國范圍的皇莊和莊園等。并且,隨著土地制度的變化,與之相應的賦稅制度也發生著變化。賦稅制度演變歷程自春秋時期魯國始,稱之為“初稅畝”,到唐朝時期則演變為兩稅法和租庸調制,直至明朝時期的“一條鞭法”和清朝時期的地丁銀制,清晰地體現出賦稅制度在封建社會下的發展線索。整條線索觀察于以人丁為主轉變為以土地財產為主的賦稅征收中。賦稅形式更是從實物、勞役轉向為錢財,明顯反映出在封建社會生產關系中農民身份地位的提高,以及相對減弱的依附關系。
最后,在經濟史講述時,應適當選用生動形象的歷史材料,讓學生閱讀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勾勒出與之相應的經濟生活場景,有利于學生理清歷史概念關系,改善歷史概念混淆的現狀。
中國古代經濟史教學中,教師應科學排列和組合歷史知識,以便建構知識系統,盡可能地將瑣碎龐雜的內容進行整合,利用相應線索以宏觀把握為基準,恰當地處理各相關內容,促使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
【基于新課程的中國古代經濟史教學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古代經濟史論文10-20
基于新課程的幼兒園多媒體教學研究論文05-08
基于魚骨圖的進度管理問題分析論文04-30
中國經濟史學萌芽的分析與探討10-01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新課程英語教學論文08-14
基于材料結構概念的強度準則問題分析論文05-27
基于能力培養的物理教學論文10-13
淺析基于實驗的化學教學的論文09-08
基于差異教學的高中生物課堂分析論文10-12
如何做好高中歷史經濟史教學論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