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球經濟失衡下國際經濟秩序演變路徑論文
摘要:國際經濟秩序,就是指處于某一時期國際交往中的國際行為主體,彼此間為各自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相互競爭、博弈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力量均衡狀態。20世紀末出現,至今依然存續的全球經濟失衡, 實質是各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失衡以及由此決定的各國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權利失衡和利益失衡,是各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的外在表現。它是由美國內外政策選擇、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金融服務水平以及美元的中心地位造成的,是“國家投資行為人”恣意妄為的結果。持續的全球經濟失衡,對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以及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人們再次對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進行反思,對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力量、因素及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經濟失衡 演變 偏向性
一、現存國際經濟秩序的由來及決定因素
現存國際經濟秩序是依據不同的理論基礎、制約因素,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而演變來的。
第一個階段是在17世紀至18世紀的重商主義時期。當時國際經濟秩序確立的理論基礎是重商主義,形成的決定因素是領土爭奪以及財富掠奪,而掠奪是建立在被掠奪者自愿接受掠奪者規則的基礎上的,于是就形成了歐洲民族國家相互制衡的均勢體系。
第二階段是19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這個階段,形成了由英國締造的開放和相互依存的國際經濟秩序,而指導國際經濟秩序的理論基礎是自由貿易、非歧視性和平等待遇的理念。這時的國際經濟秩序運轉,是維持在強國對落后國家的掠奪之上的。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決定因素,來自生產力變革所引起的國際生產體系的演變及世界經濟中心權力的轉移、英鎊體系的確立。
第三個階段是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至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它形成的理論基礎是霸權穩定論,即以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的“霸權穩定論”、A.F.K. 奧根斯基(A.F.K.Organski)“權力轉移理論”及喬治·莫德爾斯基(Geroge Modelski)的世界政治歷史的“長周期論”為依據,形成了美元霸權下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這種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決定因素,是全球化、一體化、區域經濟、美元霸權,而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黏合,凸顯了美國的霸權效應,強化了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及不公正性,導致了全球經濟的失衡。
二、全球經濟失衡下制約21世紀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因素
全球經濟失衡下,國際經濟秩序是由主權國家特別是經濟大國的對外經濟政策塑造的。21世紀國際經濟秩序就是在多極化和美國主導地位這兩種趨勢的矛盾、摩擦和斗爭中發展的。國際行為主體互動、博弈的內生變量的變動,使國際經濟秩序具有偏向性特征,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博弈在國際經濟秩序演變中表現出偏向性相異特征。全球經濟失衡下,制約國際經濟秩序演變因素由外生變量和內生變量所構成。
1.全球經濟失衡下制約21世紀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外生變量
國際經濟秩序演變外生變量包括:世界格局的變動;市場力量的一體化;區域化。全球經濟失衡下,國際生產中心與金融中心的分離,美元金融霸權,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反全球化力量以及國際生產中心的轉移與國際經濟秩序主導國權力“固化”的矛盾,則是21世紀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外生變量,它左右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快慢進程。全球經濟失衡下,發展中國家行為主體的強勢博弈以及能否成為強勢主體,決定國際經濟秩序能否向公正、合理、公平方向演變。失衡兩極的中國與美國的博弈,在國際經濟秩序演變中偏向性相異。
2.全球經濟失衡下制約21世紀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內生變量
“主體、位置、次序、規則”四個變量,為國際行為主體互動、博弈的內生變量。在有限博弈模型下,不同行為主體力量博弈對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影響是不同的。不同國際行為主體GDP的變化;國際經濟活動時處于國際經濟主流之內或之外,與其他國際經濟活動主體的地位是否相等,是強勢主體(國際經濟秩序的確定者和裁判者)或弱勢主體;參與處理重大國際問題的先后;參與國際事務制定的規則的主動與被動影響主體力量的演化、相互制衡關系。上述四方面,是構成“主體、位置、次序、規則”四變量的主要內容。外生變量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進程,內生變量影響其演變的偏向性。國際經濟秩序演變是內外生變量共同作用、國際行為主體互動博弈的結果。僅分析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外生變量,會導致研究結果的片面性。
3.影響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三大主要“偏向性”力量
由于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國實施的金融霸權戰略,由此導致世界經濟體劃分為外匯儲備過剩國與美國的對壘。“金融、糧食、能源”是掌控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主要“偏向性”力量。不同國際行為主體掌控金融、糧食、能源三要素的能力的大小,以及“金融、糧食、能源”三因素的變動如何,左右它在四個內生變量的位置、秩序和制定規則權力,它們的變動是失衡兩極牽制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偏向性”力量。
三、國際經濟秩序演變路徑與機制及中國應對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層面的系統走向不斷開放,繼而加深了相互聯系、相互碰撞與互動,致使未來世界發展呈現多種演化的可能性。目前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趨勢,出現了被掠奪者開始提出改變規則,增加參與規則制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的趨勢。這種趨勢的不斷強化,必將導致國際經濟秩序演變路徑,從強權型秩序向多國互動協商的民主型秩序演變。即演變為:多國主導的“世界市場社會”秩序。由于國家間是通過市場機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種市場機制根本不能自我調節,而需要調控。這種高度的調控表現就是各國間的協商,因此促成國際經濟秩序演變機制為全球協調與全球治理機制。在這種國際經濟秩序演變機制中,中國應做好以下應對。
1.利用充裕國際儲備,表達本國利益訴求。中國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力量,來自于對美元外匯儲備的最佳配置。為此中國要準確把握國際經濟秩序變化的有序度和臨界點,利用充裕國際儲備,表達本國利益訴求,限制其他對手競爭的權力,使其成為牽制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力量,在未來的國際經濟事務中爭得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2.掌控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主要“偏向性”因素,促成國際經濟秩序演變機制。由于國家間是通過市場機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這種市場機制根本不能自我調節時,就需要調控。這種高度的調控表現,就是各國間的協商。因此,要掌控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主要“偏向性”因素“金融、糧食、能源”,并通過他們的變動,控制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偏向性力量,促成國際經濟秩序演變機制為全球協調與全球治理機制。
3.以“和諧世界”理念,推進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在推進國際經濟的變遷中,中國應增強國際經濟主體的國際責任感,反對發達國家實施的以鄰為壑博弈對策。同時,中國在推進國際經濟秩序演變時一定要考慮收益與成本,要結合自身發展,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全球化的合作的方式,參與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既不能盲從于發達國家的游戲規則,也不能超越經濟承受力推進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此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經濟失衡下國際經濟秩序演變路徑研究” (10BJL037)的階段性成果。
【全球經濟失衡下國際經濟秩序演變路徑論文】相關文章:
國際貨幣體系和全球經濟失衡.10-22
全球經濟失衡背景下的外貿順差探討07-31
中國面對全球經濟失衡的應對措施09-17
從應對全球經濟失衡視角看東亞經濟金融合作10-01
新環境下企業審計的創新路徑論文08-08
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模式路徑分析論文09-11
經濟秩序的結構與法律表達論文06-18
教育供給側改革下大學英語教改路徑論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