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范文(通用13篇)
從小企業的綠色經濟發展需求到生態園中綠色經濟,再到全球這個大的生態系統,發展綠色型的經濟都離不開技術。那么,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有什么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1
摘要:介紹了綠色經濟的含義,闡述了科技對綠色經濟的支撐作用,以實現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
關鍵詞:綠色經濟;科技創新;科技體系;支撐政策
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全面加速,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水資源不足、土地資源嚴重緊缺、能源開發過度、人與自然矛盾突出、生態系統失衡。為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實現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將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的結合起來,必須開展以綠色經濟為導向的戰略部署,實現能源資源的低消耗、污染廢棄物的低排放、生態環境的低污染。以科技為依托,攻克能源與環境所面臨的窘境,不斷優化綠色經濟的資源配置,借助產業結構調整助力綠色經濟。
1綠色經濟的含義
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1]。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上,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自覺遵守和應用生態規律,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保障自然的不衰退。綠色經濟包含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所以綠色經濟在要求大量使用清潔能源,提高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吸收經濟過程出口的碳排放的同時,強調減少自然資源的輸入,加強物品的重復利用,做到“變廢為好”。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于:傳統產業經濟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增加生活負擔,造成不可逆損耗的基礎上發展的經濟;而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促進資源和能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友好型經濟,是一種滿足現代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符合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綠色社會機制主題,以高新技術為支撐,能夠長久發展的經濟。是市場化和生態化有機結合的經濟,也是一種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經濟。
2科技對綠色經濟的支撐作用
科技進步是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依靠科學技術,能夠推進經濟又快又穩增長,合理利用資源,優化產業結構[2]。科技在發展綠色經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2.1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
依靠科學技術,能夠科學地分析和認識各類“資源”,即自然資源、能源、生產過程中所排放廢棄物以及廢舊產品的屬性、價值和功能,并且相關技術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以最低的資源消耗得到最大的產出。對這些“資源”利用與再利用、加工與再加工的市場前景與利潤空間進行科學地分析和預測,能夠以有限的資源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了資源損耗。再者說,技術進步可以突破現有資源供給的限制,創造出新的可利用資源,來代替不可再生資源,避免以資源的不可恢復為代價來發展工業經濟。
2.2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
我國產業結構從總體上說仍以傳統產業為主,生產過程中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能。而綠色經濟的實現過程中,將各種技術結合利用,包括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物回收再用技術、新能源開發和替代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預防污染的新興技術等。傳統企業與中小企業以科技進步為依托,將新興技術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工業循環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科技實力不斷提升,從而推動著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或升級[3]。
2.3科技進步改善生態環境
科技可以從根本上保護環境、防止污染。一些生物高新技術的發明,各種清潔生產的技術設備和工藝流程的開發及各種綠色的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種綠色的食品和藥品等的研制,可以有效地預防和防止環境污染從而實現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平衡發展。并且科技創新及運用科技創新所提供的技術設備及其工藝,能夠有效地治理已經造成的環境污染,有效地降低或減少生產過程中各類污染物的排放,以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科技可以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追求三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3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綠色經濟建設
科技對綠色經濟的發展起著支撐的作用。要實現綠色經濟健康、快速、穩定的發展,必須要做到:首先,克服產業高新技術難題,應用高新技術來改善傳統產業。生物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攻關,一項成功的技術創新,通過大面積的技術擴散,必然會導致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外貿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帶動整個經濟市場的變化。清潔技術、循環技術的應用,著眼于變“廢”為寶,通過資源的重復利用謀求資源效率的極限發揮。
其次,建立面向綠色經濟的企業科技創新聯盟。在發展綠色經濟中,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要開發者和使用者,其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代表著綠色經濟的工藝創新水平。建立企業間的科技創新聯盟,實現資源和技術共享,結合每個企業自身的資本、人才、科技、產品等特點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并與其他企業的創新平臺建立聯盟,共同面向綠色經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4]。再者,健全綠色經濟的科技創新體制。綠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但是要保證先進技術的產生,必須要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體制。
我國的科技政策仍然存在基礎研究薄弱,缺乏發展綠色經濟的科技體制、發展綠色經濟的科技政策法規不健全,缺乏專業性領域的綠色經濟科技政策等缺陷。所以要發揮高新技術的支撐作用,必然要健全綠色經濟相關的基礎研究體系,綠色經濟理論方法和政策支撐體系以及技術支撐體系、創新支撐體系和維護一系列體系健康運行的法律法規支撐體系[5]。
最后,加強綠色經濟國際科技合作。各國的科研水平能力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參與多國共同出資、共同協作研究、共享研究資料成果和知識產權的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不斷向科技發達國家學習,取長補短。把握國際貿易機遇,拓展國際市場。
4結語
從小企業的綠色經濟發展需求到生態園中綠色經濟,再到全球這個大的生態系統,發展綠色型的經濟都離不開技術。力爭突破制約資源節約和綠色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不斷提高改善資源、能源、環境的高新技術,尊重科技發展規律,穩步推進,從而充分發揮科技對我國循環經濟建設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國華.科技對循環經濟支撐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2]嚴煒.科技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之探討[J].學習與實踐,2012(6):30-36.
[3]楊麗萍,賀新華.科技創新與建設云南綠色經濟強省[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4-66.
[4]許正中,楊全社,張慶亮.立足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蛙跳———我國發展知識型循環經濟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3):70-75.
[5]王婧.以綠色經濟打造旅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2
一、科技檔案進入市場的基本方法
(一)更加開放化和網絡化
隨著計算機網絡時代發展的不斷深入,要想科技檔案順利進入市場,就必須建立科技檔案目錄網絡,利用現代化計算機網絡,來輔助市場各種科技需求交易的順利完成。結合當前市場的需求,筆者認為,各級檔案部門應不遺余力的積極建立科技檔案市場,同時積極引起互聯網絡,使之能夠說上下結合,形成統一完備的網絡系統。同時實現對內對外的同時開放,為完善全國性科技檔案大循環做好基礎的每一步,從而有效促進科技檔案全社會的有效交流。
(二)靈活的經營方式以及固定的經營場所
筆者以為,科技檔案資源的`交易必須選擇適合的地區來建立固定的經營交易場所,在此基礎上,配以完備的工作制度,以供供需雙方能夠自由入市。除此之外,供需雙方交易過程所涉及的交易方法也應該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呈現,如可出售聯合開發、復印件、入股提成等,以此來豐富交易市場。
(三)完善健全各項法規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于法制經濟,因此科技檔案的市場操作也必須符合法制經濟的各項要求,因此一切營運的操作,均需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進行操作,不能越軌。對供需雙方的責任、義務、權利、合同簽訂、洽談成效方式等工作環節予以法制化、制度化,以此來確保科技檔案交易市場的公平公正。唯有在確保供需雙發的合法權益,同時規范雙發合法的交易過程,才能依法確保科技檔案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四)管理功能要服務化和多樣化
逐步完善科技檔案市場各項管理方法、方式,在確保供需方法合法權益前提下,積極拓寬科技檔案市場的監督功能、保障功能等,另外還應敢于打破陳舊,積極革新現有制度,采取可靠全新的有效措施,為科技檔案市場的現代化發展建設提供服務。
(五)“有償轉讓”、“有償利用”的形式
以“有償利用”形式來表達出擴大交流的基本目的。首先科技主管部門、檔案部門以及科技成果所有者,通過對成果的科技水平以及先進程度等科技水平因素進行綜合評估,最終科學的協商出一個收費標準,并在此標準予以公布后,相關用戶在交納一定費用之后,便可擁有對其的使用權利。除此之外,還可采取“有償轉讓”的形式。該形式可在與科技成果所有者商定后,將該科技成果授權給檔案部門,由檔案部門將其推向市場。通過該形式,不但可提高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而且,還大大避免了侵權行為的發生。
二、如何增強科技檔案的開發利用使之更好的服務于市場經濟
首先要使科技檔案齊全,系統,確保提供科技檔案的查準率、查全率和速度。做到高效、優質服務;其次增強信息渠道、提高開發力度,以便更好地為市場經濟服務。
1.注意平時信息反饋工作,通過信息反饋,既了解科技檔案開發利用的不足和問題,又總結研究科技檔案開發利用的特點和規律,做到心中有數,使信息反饋工作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規范性。
2.印發目錄。開發科技檔案必先開發目錄,使利用者能在目錄上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檔案信息。
3.編寫科技檔案資料。這是科技檔案利用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把科技檔案轉化為資料,通過整編資料,既能達到資源共享、廣泛利用,又能保守國家機密,維護原始檔案安全。
4.加強檔案室與生產部門的密切聯系,加強檔案部門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網絡、擴大信息來源,改變自我封閉環節,從被動服務轉向主動服務。
5.采用先進的管理設施(如微機、攝影機、放像機、復印機、照相機),擴大信息渠道和檢索途徑,為生產進行全方位服務,如利用微機硬件、將目錄轉人計算機,根據需要編制分類目錄,或利用微機直接檢索,使其檢索直接化和多樣化。
6.利用微縮技術,使其全部科技檔案縮微化,通過計算機聯網直接查閱所需科技檔案,減少借閱檔案的許多中問環節,同時也使館藏更優化、便捷。
7.加強檔案人員各項業務培訓,以此來強化檔案人員的業務技能,為確保市場競爭提供快捷有效的高質量服務。首先必須強化檔案人員業務理論水平知識,使之能夠深入到生產的第一線,能夠哦主動提供科技信息資料,其次還必須學習掌握現代化管理技術和設備,實現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務。
三、小結
總之,在新形勢下,科技檔案工作者只有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把自己培養成一專多能人才。必定能找到為企業生產服務的新路子,從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科技檔案工作,開創檔案工作的新局面。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3
摘要:文章就科技創新成果對農業經濟的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分析思考,從淺析推動存在的反面影響,再深入剖析其積極作用,最終目的是塑造低成本高收益的農業科技發展目標。
關鍵詞:創新理論;科技創新成果;作用
1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障礙
我國的農業勞動人民和相關的推廣機構根本沒有做到對農業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以及在市場效益狀態下傳播機制的充分了解。缺少這方面的把握,無法做到農業經濟成果的內容溝通和傳播。再之近期的科技改革和經濟形勢的轉化都讓不少機構猝不及防,沒有準確的應對措施預防,表面發展較好的農業科技傳播也是出現了障礙。社會制度不斷完善,就業趨勢也出現了分化,農業經濟推廣機構的管理者對著年齡的增長,文化管理水平并沒有所提高,現如今已無法滿足新社會對經濟知識和管理發展水平的需求[1]。其次是推廣途徑方面,農業經濟信息管理系統建設不健全,線上資源不充足,無法滿足那些因為距離遠而選擇網路的用戶的信息需求。再加上之前的上網成本,也是網絡建設無法擴大的抑制因素之一。而且關于農業經濟的理論信息較少,技術管理水平也不高,各方面的技術落后促使農業經濟在信息網絡這一領域無法得以施展。如果這樣的現象一直持續下去,農業經濟的科技創新成果無法實現經濟效益保障。
2提高勞動者收入,加快人才培養
如今推動農業經濟建設的核心對策是提高創新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在創新科技的作用下,提高勞動者收入,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農業經濟領域管理水準總體不高,而科技創新的加入可以讓農業經濟制度加以創新,農業科技的研究項目層次不斷提高,不斷推出相關的方案,讓對農業科技有貢獻力量的推廣人員,管理人員都能享受一定的工資福利待遇包括分紅、提成等福利。有了科技創新的成果推進,大力倡導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的項目招標,鼓勵勞動者相互競爭、相互提高、積極進取,在農業經濟的推廣中實現自我價值,為自己獲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機會。創新科技的推出讓很多農業經濟推廣的新生力量崛起,填補了農業科技推廣的空白區域。各個地方政府都需要能夠意識到以農民為核心的基層組織推廣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倡導并且栽培有潛力的人員。中介服務是具有技術發展能力,提供推廣服務,提供創新產品的組織結構,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將技術創新能力擴大化,并且將各個領域巧妙鏈接在一起發展擴大,推動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和推廣,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3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提高信息傳播效率
注重信息科技在社會經濟中起到的先進作用,實現性能和實踐的巧妙結合,運用多種類型信息傳播方式,讓農業科技信息能夠多渠道,多方位的實現推廣。如今農業科技信息的網絡建設十分完善,如果可以打通國際的脈絡,政府和百姓之間的溝通渠道,采取征稅,融資的方式為農業經濟信息的網路建設資金鏈提供保障,實現農業科技信息的線上推廣。網絡的推廣潛力巨大,隨著科技創新的成果讓農業科技信息在網絡在線推廣,并且結合正確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對稱統一,避免在線推廣的同時出現信息錯亂,重疊等不良現象,讓廣大網友對其失去信任和耐心,這樣只會抑制農業科技信息的推廣效率。
4大力推動中介機構,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型
種植行業的.轉換體現在將原先的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轉換的環節新增了飼料作物這樣一個中間因素,耕地的資源也開始向具有增值效應的現代化產品轉型。這樣的成果轉型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幫助很大。為了響應各地區的農業創新活動和項目的研究,農業科技需要借助中介這一“領路人”打造一批具有高專業技術、推廣潛力的人才團隊,實現跨領域、跨規模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在初步建設好機構管理體系的同時,要注意其是否和農業科技的創新成果相沖突。如今中介服務體系尚未成熟健全,無法實現其根本的經濟效益。在建設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大大小小問題,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廣不符合小規模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求,中介機構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等問題。中介機構的大范圍設立讓科技成果實現轉型,結果是很可觀的。
5總結
結合市場的運行機制,提高信息傳播效率是推動農業科技的核心手段,科技成果的轉型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方向。必須要抓住信息存在于這個時代的價值,培養人才和組織團隊是大力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關鍵。
參考文獻
[1]趙鵬.關于提高天津市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效的策略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5,(1).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4
摘要: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見證了很多的科學技術帶來的有益之處,不論是在計算機的發明和各種軟件的開發,都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特別大的效益。區域的農業經濟還是要靠農業的科技進步來推動發展,在我國古代的農業因為工具的局限性,糧食的產量和付出的勞動力都較弱,直到20世紀的80年代隨著我國政策重視農業發展以來,有了播種機、雜交種子、農藥化肥、大鵬培植等科學化的專業種植技術。科技的進步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推動了區域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自進入21世紀以來,高科技的不斷進步給農業經濟帶來了更高的收入,給農民也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條件。
關鍵詞:農業;科技進步;發展;農業經濟
在科學進步發展的今天,農業科技已經完全的滲透到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緩解農業生產環境壓力和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科技的進步已經成為現在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和有著決定性的因素。
1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從過去的幾十年到現在,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是很讓人震驚的,我國從最初的溫飽難以維持慢慢發展到人工雜交的技術研究成功,干旱地區的人工降雨,大區域的飛機噴灑農藥,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耕種方式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來勞作,發展到半機械化農業,發展到現在部分區域實現全機械化農業,這些進步全部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發展,可以說農業科技的進步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和我國勞動農民的生活水平。
2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制約因素
其實在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的現在,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因為我國的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農業科技的進步不夠了解,受我國農業傳統文化和傳統種植經驗的限制,在我國的部分地區農民不愿意接受新的農業技術改革。在目前我國農村存在著進城務工的潮流,這樣農民就幾乎沒有時間來研究農業科技的發展。在我國農業科技上研究的人員現在越來越少,現在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發展需要,年輕一代的人們更加關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來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標,加上農村的孩子進入大學之后家人不能正確的理解農業科技的這一專業,往往不會選擇。
3農業科技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其實農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發展行業,國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水平又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視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加大宣傳力度。需要挖掘農業科學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學開設農業科技相關專業課程,提高農業科技相關職業人員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中。同時更要重視農業科技人員研發出來的成果,可以設立相關的可研證書和一些物質上的獎勵,給一些優秀的科研項目給予支持,讓其可以成功的實踐應用到我國農民的農作中。相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一定會日益精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一定會迅速的發展起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個檔次。在我們的區域農業發展中一定要深化農民的創新意識,才能推進農村體制的創新,要不斷創新才會有新的發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發現新的領域,農業科技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農業發展中不僅僅是對自然作物耕種和管理上的一個改變,也包括對農業耕種體制上的一個改革。我國自古以來都偏向于傳統的“小農模式”,這種模式隨著現在時代的進步是需要進行優化和改進的,想要改變這一狀況,可以讓專業的人士測試土質來確定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來進行大批量的種植,這樣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樣農民的收入也會增加,區域農業水平也就會上升,新的體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臨創新改變,為農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4結語
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已經極大的促進了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早我國歷史發展的農業潮流中,區域農業的經濟發展必須由農業科技的進步來促進。再看農業科技的發展對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時,應該看到如何利用農業科技的進步來帶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道路,這不僅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國農業產值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對農業科技的知識普及上,可以為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打下一個良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剛.中部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金融支撐機制及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12.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5
摘要:經濟的發展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于環境的重視程度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就現實來說我們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還是有不足的,我們也在進行不斷的努力來彌補我們的差距,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本文在進行詳細研究后,就低碳經濟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發展低碳經濟的方式等幾個方面做出論述。
關鍵詞:污染;氣候;科技
工業發展在給全世界帶來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環境污染問題,在人類生活方面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針對人類發展的問題上,全世界都在尋求低碳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技術和現實因素的限制,很多地方的情況還是不容樂觀的。但是我們發現,科技創新一直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所以在面對低碳環保問題的時候,發展科技就顯得極其重要,也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1低碳經濟的研究意義
在工業發展迅速,但是污染對于人類正常生活影響越來越巨大的情況下,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成為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是國家和國際層面上對于生態和社會文明的必然選擇,同樣也是人類進一步發展的必經之路。就我國來說,我國的經濟發展追求可持續發展,而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健康的,會對人來造成不利影響,所以低碳經濟的發發展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有重大意義的,同時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手段。低碳經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企業只有真正的做到了低碳發展才能在現代社會中健康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科技的不斷進步,科技的進步還會為企業帶來產品技術上的革新。所以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還會對企業的技術,產品帶來新的生機。一個企業專注于低碳經濟,那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發展必然走在同類企業的前列,這樣就會增加產品的技術層面實力,在市場方面就會搶占先機,對于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所以低碳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
2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式和手段
2.1提高能源利用率及能源結構優化
我國的能源結構還是較為落后,難以維持持續發展的。另外能源利用率也處在較低水平,我國的能源有很大程度上的浪費,這對于原本資源就有限的社會來說是極其不利的,所以我們要發展低碳經濟,做到節能減排。對于能源利用率的提升,要做出的努力有很多,首先是對于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應當是大力推動的,而工業的發展應當主要由科技創新來帶動,不斷通過高效益,低能耗產品的開發和發展來提升能源利用率;其次就是不斷發展技術,提升產品生產中的能量消耗,對于節能減排從每個產品入手;最后,是對于創新的不斷發展,技術的發展和企業的進步都是依靠技術來進步的,國家應當采用政策來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不但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對于低碳經濟的推動,這樣就可以提升能源利用率,優化能源結構,不斷推動國家環境發展。
2.2能源結構發展與清潔能源發展
我國能源的利用和發展仍然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消費結構的,所以我國的能源結構發展相對來說是不健康的。清潔能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氫能等,他們對于環境的影響程度相對與傳統化石燃料來說是相對較小的。但是我國對于清潔能源的發展是極其缺乏的,全國大部分地方還都是以傳統能源為支柱來帶動經濟的發展。由于清潔能源的發展要求一定的技術,同時在發展前期看不到良好的受益,所以很多企業選擇不發展,這對于環境來說就是極其不利的。在這種情況和形式的限制之下,我國對于清潔能源的發展應當尋找更好的途徑和更詳細的發展方式,對于中小型企業,我們應當給予支持,但同時應當要求我們加強監督,不能放縱不管,對于較大的企業應當加強管理,要求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加強清潔能源的使用。
2.3二氧化碳的收集與利用
二氧化碳是環境中自然存在的物質,本來對于環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近些年來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劇增,對于環境已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溫室效應的出現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所以我們要增加對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利用環節。對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進行植樹造林,在樹木的影響之下,可以將二氧化碳轉變為養分,促進綠色植物的生長和發展。同時植樹造林不僅僅是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更為關鍵的是,植樹造林可以促進生態恢復工程的發展。當然除了植樹造林外,在燃燒過程中將氫氣和二氧化碳混合,通過工業手段提升二氧化碳濃度,對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就會更為方便。在我國來說,不僅對于二氧化碳收集的技術發展不夠,甚至在植樹造林方面大家的觀念和意識都是有待提升的,我們在這些方面還欠缺的很多,所以國家應當不斷推廣,加強管理并增強大家意識。
2.4科技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在眾多的方法之中,都有對于科技的要求,事實上,低碳經濟的發展是需要有技術手段來支持的,同樣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也會給科技發展提供發展方向。在我國的不斷發展中,低碳經濟和科技進步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我們將科技創新和低碳經濟相結合,在推動低碳經濟的時候能夠不斷推動科技的發展,并將二者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科技發展都是我國所缺乏的,所以我們應當不斷努力,才能真正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3總結
在我國來說,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較為迅速的發展,但是對于低碳經濟來說,我們的發展還是有巨大欠缺的,還需要我們的不斷努力,就現實來說,我們和世界較高水平差距較大,只有不斷發展科技,加強人民的意識和思想,可以堅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會越來越來好。
參考文獻:
[1]周中林,肖祎平.低碳經濟下中國企業生產管理創新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3):99-102.
[2]黃山,范潔文,鄺偉鵬,等.基于信息整合的低碳物流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5):225-228.
[3]王蘇生,常凱,許靜霞,等.廣東省發展低碳技術的金融產品和機制創新研究[J].廣東科技,2015,24(18):5-7.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6
1我國科技管理工作的現狀
經過改革發展30年,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由過去國家包辦科技轉化為政府指導、市場引導相結合的運作機制;科技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科技引領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但是,在新形勢下,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討論分析。
1.1科技管理部門只重視結果,不重視管理過程
我國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長期體制制約,管理模式仍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具體的科研項目以及研究團隊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圍過于寬泛、制度過于死板,等等原因都為科技管理工作的發展以及自主創新造成了障礙。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科研組織機構與科技管理部門信息不對稱,在提供信息時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報喜不報憂,通過這種不當的方式來爭取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然而把心思都放到爭取項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務、科研工作卻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門的這種管理模式制約了科技工作的發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在我國引進經濟體制后,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卻沒跟上市場改革的步伐,在對科技資源配套方面,應發揮市場經濟的指導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圍繞市場經濟來展開。然而現狀卻是科研工作與經濟生活脫離,科技管理落后經濟發展的步伐。許多科研成果難于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滿足不了企業和市場的需求,這樣就對我國的科技資源形成了大量浪費,使得我國的科技發展速度放緩,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經濟戰略的調整。
1.3科技管理體制不太完善
我國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預過多,一方面阻礙了科技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員不能放開思路大膽的搞科研工作。過渡的行政干預使得各自為政,缺少溝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沒有形成一套與科研工作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在評比、獎懲方面體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夠的調動起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對我國科技管理工作的創新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而科技管理工作應繼續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內因分析
①管理體制不到位目前我國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門較多,使得管理職能不能明確,管理工作有重疊,工作關系則是相互獨立,在國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執行上很難形成統一領導。
②公共科技資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為止,我國共建立了19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7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并加強了科研技術平臺的建設以及科研基礎建設。由于多個部門共同管理,不同機構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國家公共科技資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據相關資料反映國外的大型科研儀器利用率比我國要高5~6倍。
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歷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創新,管理方法都沿用傳統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過于陳舊,屬于經驗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進我國的科技管理必須有相應配套的'經濟政策,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管理的政策過分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很少考慮國家科技自主創新的支持,大量的資金被用于引進國外的現金技術裝備,而不是鼓勵我國的科技創新。由于國家的相關政策使得在進行經濟建設時主要進口國外技術以及設備,使得我國的科技水平仍處在初級階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難跟國外相對成熟的技術展開抗爭。②國家計劃項目分散國家目前掌握科研經費的部門就有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眾多機構,各部門通過各自計劃安排科技項目、劃撥科研經費,彼此之間沒有進行有效地統籌協調,使得部分科技項目重復投資、重復建設,造成浪費現象嚴重。這種局面同時也造成了同一項目多個機構同時申請,同時得到了幾個部門的立項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個部門的不合理現象。此種現象持續了很多年,隨著國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復申報現象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嚴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如何更好的組織利用科技資源,使得人力、物力、財力達到優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學。
3.1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
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撥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對研究機構進行分類管理,對偏于開發業務的科研機構,逐步減少事業費;對側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機構則實行事業費包干;對基礎型的研究機構采取基金制。隨著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變化,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都對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組織形式的變化
科技的進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動的組織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上至國家下至科研人員,整體的組織形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在科研機構,以往只關心自己的科研項目,只在自己的獨立范圍內自成一體,現在應結合經濟的發展,順應社會發展,是的科研工作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3.3微觀結構以及活動本身的變化
作為科技工作的一個基礎,科研部門內部的管理已經與計劃經濟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研究室為核算單位,對其進行了“不完全的成本核算”,研究所的部分費用由研究機構承擔,人員進行了分流。國家的撥款制度也隨經濟環境發生著變化,大部分的研究機構采取定額包干,使得圍觀的科技管理不斷得到改進。
4小結
科技發展需要科學的、完善的科技管理體制來支撐,雖然我國在科技管理體制上仍有諸多不足,但是通過科技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可以有效的改變我國目前的現狀。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7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是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是提高我市農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近幾年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三農”工作的各項部署和要求,著眼于不斷提高科技對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保障能力、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和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引領能力,廣泛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機具,積極開展農業科技集成創新,大力培養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取得了較大成效。
農業科技進步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2010年糧、油、棉、蔬菜、肉蛋奶、水產品等大宗農產品總產量,全面增產和持續增長,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長幅度為13.88%~27.90%,糧食、油料、肉蛋奶總產位居安徽省的第三、第四、第五位,棉花和水產品總量都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排序比2005年前進了3~1位。農產品品質也有較大幅度提高,優質農產品比例達70%以上,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種類和產地認證達111家279個,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十一五”期間,一大批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平均每年推廣農業新品種20余個,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重大動物疫病免疫技術得到全面推廣。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263萬千瓦,比2005年增加39.6%;推廣一批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水稻插秧機從2005年12臺發展到967臺,直播機從無到有、發展到288臺,推廣了油菜機開溝免耕機播、農作物秸桿還田綜合利用技術、茶葉采摘制作機械化技術、糧食烘干機械化技術、植保機械技術、畜牧水產機械化技術等,農業機械已被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進了農業科技進步。2010年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9%,比2005年提高6個百分點。
三是農業產業化加速發展。到“十一五”末,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960家,其中市級以上383家,是2005年的3.83倍;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68家(10億元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發展到5家),是2005年的`5.23倍。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306.5億元,為2005年的4.02倍;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戶年均增收2065元,占農民純收入的41.42%,為2005年的3.03倍,比例提高15.34個百分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規范中加速發展,2010年正式登記的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達1228家,入會農戶9.97萬戶,帶動非成員農戶37.36萬戶。
四是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十一五”期間,農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201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270.9億元,農業增加值156.3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79.5%和75.0%,年均增長4.3%。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8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長13.8%。
“十一五”以來,全市農委系統從實際出發,圍繞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高服務效率、構建良好的體制機制,開展了大量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是加強了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著眼于長遠發展和激烈競爭的需要,市農委重點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2010年市農委系統的省級學科帶頭人、享受國貼和省貼專家及市級中青年專家達20人,比2005年增加33.3%;其中一人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兩人為省勞模,四人為市勞模。
同時加強了全市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2010年全市具有中級職稱以上農業專業技術人員1141人,比2005年增長40.69%;其中具有高級職稱以上人員增長47.30%,推廣研究員(正高)增加6倍。加強農技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每人每年繼續教育培訓不少于72個課時,促進知識更新和結構改善,增強農技人員為農服務的本領。全市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投身實踐,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創新和推廣成果。這次全市農業上共有四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由市農技推廣中心等6個單位完成的“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產輕簡化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市種植業管理局等3個單位完成的“早秈飼料稻種植養殖配套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分別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
二是加強了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業部門高度重視農村科技人才培養,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十一五”期間,全市“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民專業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農民科技示范培訓等新型農民培訓達19.21萬人(次),投入資金5833.7萬元,分別是“十五”的4.25倍和5.30倍。由于強化了科技示范戶建設,培養了一批種養能手、農機作業能手、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實用人才和新型農民,初步形成一支“土生土長”的農技隊伍,這些“田秀才”、“土專家”成為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實踐者、示范者和傳播者,成為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生力軍。目前,全市農村人口每萬人有農技人員5.15人,占比比200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
三是加強了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積極搶抓政策機遇,爭取并實施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按照綜合建設、分步實施的思路,重點加強鄉鎮或區域農技站的機構建設、隊伍建設、機制建設和條件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深入推進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精心組織建設一批萬畝、千畝及百畝以上的示范片,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推廣綜合配套增產技術,充分發揮了示范片帶動區域均衡增產的作用。各級農業部門還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支持干部職工投身科研和開展創新。市農委以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廉潔高效型”機關為抓手,激勵干部職工積極參加農業科研和工作創新,2005年專門制定了獎勵政策,對干部職工在國家級、省級及市級報刊發表研究文章的,分別給予400-100元的獎勵。近幾年來,市農委機關干部職工每年在各級報刊發表研究及通訊類文章70~80篇,每年兌現獎金額2600元左右。市農委系統各單位也參照此政策執行,極大地調動了科技人員學習、調研和創新的積極性。此外,大力支持農口各專業技術學會開展工作,為基層農技人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農口10個專業學術學會每年都舉辦各種學術研究活動,僅市農學會在“十一五”期間就有55篇論文參加省市征文活動并獲獎,其中44篇被推薦在省級學術刊物發表。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更加注重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立足于農業產業特點和市情特色,不斷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以開發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為重點,推動產學研聯合,推進自主創新、轉化應用和人才培養,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轉型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8
我國現代的社會發展模式是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服務業,發展水平與過去相比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國民經濟已經達到可以平穩運行的狀態,另一方面這些產業也在推動經濟發展。本文通過計量經濟分析的方法來對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科技資源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
1數據說明
農業與工業是維持我國經濟狀況的兩大支柱,農業也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我國有超過半數的農村人口,雖然城市化進程在開展過程中,但是農業生產仍舊不容忽視,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的根本手段就是投入質量更佳的農業科技資源。在進行實證分析前,我們必須對農業科技資源的具體內容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才能對分析對象更加明確,使分析結果更加精確。1.1農業科技資源概述我國的農業科技資源主要包括科技信息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幾種重要的資源。提升農業的科技信息資源的質量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對農業生產的機械動力不斷進行提升與改造,更新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另外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必須注意新型生產技術要切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否則會使技術的轉化率偏低;另外還要注重人力資源對于農業經濟的影響,質量相對比較高的人力資源主要是技術人員,包括研究人員、推廣人員、管理人員,現代農業體系的運轉離不開他們三方力量的支持,但是我國能夠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從事機械簡單作業的農民,人力資源的缺乏狀況是極其嚴重的;最后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主要是資金支持,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人才培養都不能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因此對于農業生產中的經費管理也很重要。1.2數據說明對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判定主要通過觀測農業的總產值來進行,總產值包括農業、林業、牧業、以及其他農業相關的服務業幾方面。研究中采用的相關數據均為全國數據資料。對于缺失數據均采用插值法來進行修補,對原始變量關系無影響。為消除數據的異方差,分別取機械總動力、技術人員、科技經費支出、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四個變量的自然對數,分別以LNM、LNH、LNRD和LNY來表示。
2分析實證
為了避免在實證分析的過程中產生較多的誤差,因此在處理時間序列的農業數據時不直接采取向量自回歸數學模型的方式,為了使實證分析更具有說服性,在開展協整分析之前,要先檢測時間序列是否具有平穩性。
2.1單位根檢驗
對單位根的檢驗通常采用DF檢驗和ADF檢驗。本研究主要采用ADF法對變量的原始序列以及一階、二階差分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研究結果表明,LNM、LNH、LNRD和LNY四個變量的原始序列均比顯著水平的10%小,均存在單位根,因此是非平穩的。這四個變量所對應的一階分差序列比顯著水平的10%小,因此也是非平穩的。而其二階差分的變量均在1%的顯著水平之下,因而拒絕單位根假設,是平穩的時間序列。根據單位根檢查結果顯示,LNM、LNH、LNRD和LNY四個非平穩的序列在經過二階差分之后變為平穩序列,因此這四個變量均為二階單整的變量。
2.2協整檢驗及相關方程
通過單位根檢驗表示LNM、LNH、LNRD和LNY二階差分后均無單位根,為平穩的時間序列。可以對其進行協整分析,驗證變量之間的單位關系是否為協整關系,驗證辦法常用Johansen法和E-G兩步法。本研究中首先采用了Jo-hansen法進行協整檢驗,所選擇的數據雖然具有線性趨勢,但其協整方程中只含有截距項,且其滯后階數等于1。然后,對農業經濟發展進行解釋,解釋變量為農業科技資源,采用最小二乘法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回歸性分析,線性回歸方程為:LNY=-1.733+2.743LNH-1.279LNH+1.096LNRD在所研究的樣品期內,科技經費和技術人員每增加1%,相應的總農產值就增加1.09%和2.74%。由此可見,增加農業財力及人力資源的投入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而機械總動力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彈性是一個負值,為-1.28,這表明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利用率較低,對經濟的發展不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結語
通過實證分析,我們得出了農業的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科學性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短期性的動態關系以及協整關系,通過這兩種關系我了解到,如果想要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首先要對農業科技資源有效管理,合理配置農業科技資源,聘請高新農業技術人員,增加資金支持、努力進行農業技術創新,是農業科技資源更加完善,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切實提高農業的生產產量。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9
摘要:筆者分析了地質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路徑,將圖1和圖2合并得到地質科技對經濟發展促進的總循環圖,從圖中可知地科技直接影響地質工作效率和地質科技產品質量并透過企業滲透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其作用路線大致分為兩條,一條是先直接作用質行業,再間接傳播到其他相關部門,并最終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條則是通過促進經濟建設的方式相對直接地促進經濟發展。最后,經濟發展,對地質科技又產生進一步的引致需求,形成地質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循環促進。
關鍵詞:地質科技;產品質量;經濟發展;探討
引言
以上研究對于探索地質科技對經濟的微觀作用機理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筆者認為地質科技對經濟的作用方式仍有其特殊性。研究地質科技對經濟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研究地質科技進步對地質工作效率和地質科技產品質量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則是研究地質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循環作用機制。通過對這兩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涉及的地質工作效率、地質科技產品質量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規律。而厘清兩者的作用關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地質科技財政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
一、地質科技、地質工作效率和
縱觀整個地質行業的發展,凡是重要的發展轉折點都離不開地質科技的突破。筆者認為地質科技對地質行業工作效率的影響分三個方面。
首先是由于新理論、新方法的產生,地質工作者提高了對資源、能源以及地質環境的探測或評估效率,進而提高地質工作效率。
其次,地質科技能有效地促進新工具的發明和對已有工具的改善,而工具的改善也將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與第一點不同,改善工具所帶來的效益大小還取決于原生產規模的大小。而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則決定了我國地質工作者的基數也較大,所以,新生產工具的投放將由于其惠及面大的緣故而有助益于整個地質行業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李超嶺等發明了區域地質調查中的數字填圖方法,加快了野外區調資料的整理和處理,為全國地質調查工作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第三,地質工作人員通過學習新的地質科技知識也將有助于地質工作效率的提高。地質科技一方面要依靠地質科技產品的.推廣和使用來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武裝地質工作者大腦的方式發揮作用。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著作中認為,人力資本是指通過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形成于人體中的,通過生產勞動交換其價值的智力、技能和體力的總和,因此人力資本是一種特殊商品,應該屬于無形資產。根據該定義可知地質工作人員通過培訓和學習掌握一定的地質科技知識是一種人力資本的積累,在勞動中通過不斷地發揮該資本的作用來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二、地質科技、地質科技產品質量和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筆者認為四個環節直接決定著地質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現討論如下:
1.地質科技產品質量的提高對能源或資源型產業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像礦業、石油等能源或資源型產業的產業鏈是一個有機整體。從最初的礦產開發到后來的有色金屬冶金化工,從原油、天然氣等的開采到后來的成品油的生產都離不開地質產品,而地質產品質量的提高無疑將大大提高這一鏈條各個環節的效率,加速整個地質產業鏈的生產循環。例如,其在礦產資源開發方面具體表現為縮短勘探周期,減少開發污染,礦產品深加工等。對礦業企業而言,主要表現為提高企業綜合經濟效益,綜合競爭實力和延長企業生命周期,為企業轉型爭取時間。
2.地質科技產品質量提高對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各種地質科技產品對經濟建設的促進表現為:城市規劃建設,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增加就業機會,工程環境調查、重大工程建設,交通運輸路線的選址、建設及穩定性檢測等。更具體地說,影響著城市區位開發的調查、交通路線的選址調查、工程環境調查等。
首先,對城市規劃建設比較突出的貢獻在于有助于防止和減少地下工程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地面變形、洞室圍巖失穩、地下水環境變異、地質生態環境惡化等導致的事故;有助于實施高質量的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與減少工程后問題;還有利于地下工程的選址、規劃、設計和施工。
其次,隨著都市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地面工程建設項目不斷上馬,城市建設與發展對地質環境條件的依賴性也日益增強,搞好地質環境的調查,杜絕不良地質條件帶來的隱患已經成為地面工程建設必備的環節。而高質量的地質研究報告(即科研所生產的地質科技產品)將有助于地質環境檢測和評價及開展建設前的可行性分析。
再者,地質科技產品在增加就業方面表現為良好而精準的地質報告能吸引更多投資項目。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而吸引的外資企業不僅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引進國際先進的科技和為地方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助于減輕政府負擔和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地質科技產品質量提高對相關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高質量的地質科技產品還有助于促進地質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在地質旅游方面,高質量的地質調查報告不僅有利于地質公園景點的設置,還能為地質公園中纜車、鐵索橋等設施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在現代農業發展和建設中,通過完成高質量的農業地質報告便于摸清農業地質環境底數,查明土壤中重金屬、殘留農藥、化肥污染情況,有利于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基地”,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結論
綜上所述,在經濟發展史上,經濟增長一直與科技進步有著密切關系。科技對經濟的作用方式的探討也經歷了外生變量到內生變量的演變。學術界自索洛發表《技術變化和總量生產函數》后便對索洛余量的測算產生濃厚興趣,國內外很多學者都為這一測算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決策者合理分配財政資源和制定地質科技支持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以促使地質科技更好地發揮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10
一、科技與交通運輸經濟的增長速度模型
廣義的科技進步包含了政策、社會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成果的轉化和運用,不斷轉化為交通運輸生產力,從而提高和增強交通工具的性能,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優化交通運輸業的布局模型,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對交通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美國經濟學家索洛通過對從C-D生產函數的大量研究和開拓性工作,建立了增長速度方程。增長速度方程是從經濟變量相對變化來研究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它是用于描述投入要素增長速度、產出增長速度與科技進步速度之間關系的,其基本形式為:Y=a+aK+pL
其中,Y為產出增長速度,a為年科技進步速度,為資金產出彈性,為勞動產出彈性;K為資金產出彈性,L為勞動投入量增長。該方程是衡量科技進步作用的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其意義是:經濟的增長量是由生產要素資金和勞動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
通過以上的模型分析可見,交通運輸經濟發展中,科技進步已經成為重要因素,其對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貢獻和作用呈增長的趨勢,而且在今后的發展中,科技進步對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貢獻將會越來越突出。
二、科技進步對交通運輸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現代科技進步對交通運輸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提高和增強交通運輸工具的性能由于科學技術進步,使得交通運輸工具的速度、安全性、體質、裝載量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經濟運距不斷延長’運輸范圍日益擴大。我國公路運輸的經濟運距,由原來的50?60公里提高到現在的250?300公里,美國公路汽車運輸的經濟運距甚至提高到1200公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其對交通的影響日益凸顯。
科技不斷進步,現代人不斷用新的工藝、新的材料研發出新的交通工具和運輸裝備,提高和增強交通工具的性能。動車組、磁懸浮列車等各類特種車輛、船舶、裝卸機械等不斷被研發出來并加以改進。運輸方式逐漸多元化,運輸規模也越來越大,如集裝箱運輸,大大提高了運輸能力,增加了運輸數量。同時,規范的裝卸、運送的機械化,使得運輸效率大幅提高。運輸裝備的改變滿足了人們不斷提出的新的運輸需求,而這一切都依賴于科技進步。
(二)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質量、進度交通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通道如道路、航道、管道,以及通信、信號、導航設施等。科技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推動可謂日新月異。高速鐵路的修建、磁懸浮技術的運用使得鐵路恢復了生機;在現代海運技術中,渦輪增壓技術和水上噴汽發動機的應用將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促進海上快速貨運業的發展;萬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也正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已經體現出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尤其在條件復雜惡劣的地區,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克服了一個個長期困擾交通建設的技術難題,成為交通運輸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比如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創造多項世界鐵路之最的青藏鐵路建設,多項技術解決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在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中’橋梁加固檢測與抗震技術等科技手段在地震帶上筑起了一道堅強防線;面對玉樹地區溫度低、傳統路面施工工藝無法正常實施的困難局面,溫拌瀝青技術發揮了低溫施工的技術優勢,在玉樹地震公路災后恢復重建中大顯身手,等等。
(三)提升交通資源運營效率
效率就是體現在投入與產出的比率。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運輸工具從落后到先進,運輸方式逐漸增多,運輸規模從小到大,運輸效率從低到高,充分滿足了社會各階層對運輸質量的需求,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在交通管理中的運用,使交通資源運營效率大大提高。
中國交通運輸的發展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充和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技術的創新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我們一直在積極探索應用信息通信等高新技術,改善交通運輸系統的管理和運行效率,智能交通系統的開發應用就是其中之一。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智能交通技術在中國已經從概念引入發展到廣泛應用階段,并在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應用系統建設、相關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先進的.交通管理技術、智能化公交調度技術、現代物流管理技術,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城間道路交通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統得到有效應用,27個省區實現了省區內不同范圍的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國家綜合智能交通技術集成應用示范”重大項目正在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全面推進,將為國家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系統的建設起到示范作用。此外,在集裝箱跟蹤、港口管理、海事管理、道路運輸管理等領域,廣泛應用了1C卡和射頻識別技術,大大提高了交通運營管理的效率。
(四)轉變交通發展方式
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交通需求更加旺盛,必須提供滿足工業化發展所需的交通供給,讓每個人感受到交通發展所帶來的更高品質生活,同時更要面對如何減少占用和消耗寶貴的自然資源,減少交通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這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成為新形勢下交通運輸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旋律。這既是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也是交通運輸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把轉變交通發展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發展由主要依靠資金、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規模投入,逐步轉變到更多地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更加重視節能、節材、環保和土地、岸線的集約利用,重視發展交通循環經濟。
轉變交通發展方式的關鍵是科技創新,通過新材料和新能源的推廣應用來減少資源占用和降低環境污染。加快智能交通系統的開發和應用,關注物聯網在交通領域的開發和應用。要以提高科技創新與進步為核心,加強節能減排科技研發及成果推廣應用。加快瀝青路面再生利用等材料循環利用、公路隧道照明、港口“油改電”、地面電源替代船舶和飛機發動機輔助發電以及車船節能減排等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大力推動物聯網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加快公眾交通出行信息系統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等的建設與推廣。在未來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過程中,要走低碳交通之路,大力開展路面材料、廢舊材料等資源的再生、循環和綜合利用。以技術進步為動力,發展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提高各種運輸工具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依靠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推進節能技術的應用,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加快淘汰落后技術和高耗能、低效率的運輸設備,減少排放,增強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總之,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是實現交通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也在不斷進步,現代人對交通運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運輸效率、運輸條件等都不斷提高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這些提高都依賴于先進的科學技術。可見,唯有正視科技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到交通運輸業中,交通運輸業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要以服務交通建設、節能環保、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步伐,優先發展高科技項目,優先發展急需的實用技術,必將為交通運輸事業發展提供強力科技支撐。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11
區域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協調區域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是國家制定宏觀發展的戰略目標。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科技人才成為科技教育和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人力資源作為高級勞動人員,可以促使區域科技更迅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提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科技人才資源不但影響區域發展水平,也關乎一個國家國力發展情況。因此,深入研究、分析區域科技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尋求各個區域之間的差距成為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區域經濟發展與科技人才資源存在的矛盾
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有限,人口壓力較大的國家,必須快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確保人口、資源、環境三者協調發展。基于非均衡增長環境下,部分主導產業或部門聚集在經濟發達區域,這些城市以較快的速度獲得發展,促使高質量的科技人才、技術、資源等生產要素從后進區域流向先進地區,導致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后進區域更加落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更大的差距。同時,在中央放權讓利思想的引導下,力圖使地方政府作為區域經濟投資主體及收益主體,地方經濟權益不斷擴大,地區政府必須使用各種手段對區域資源進行配置和結構調整。因調整的產業結構與科技人才資源結構不同步,調整的科技人才資源結構明顯比產業結構慢,導致兩者對接失敗。科技人才資源量無法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區域經濟發展必須由科技人才資源發揮指導作用,從而形成需求與供給深層次的矛盾,長期以來,惡性循環情況加強,無法改變。
二、科技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產生的影響
科技人才資源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結合、協調,促使科技人才資源發揮應有的功效。在這一個結合過程中,出現科技人才資源與各個部門及行業對科技人才資源的水平、素質提出雙向對接的問題。
(一)科技人才資源作為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各個區域科技人才流動的主要因素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部分區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外來科技人才資源的涌入,能有效緩解科技人才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強化區域經濟之間的競爭力。但是,部分不發達區域科技人才資源大量流失,導致區域經濟間的差異明顯加大,這種惡性循環影響我國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情況,導致區域經濟間互補性喪失和削弱。社會經濟活動必須從人類開始進行,如果缺少相應的人才,所有的活動無法繼續進行,也不能保障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據相關研究資料可知,科技人才資源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培養的`科技人才資源在生產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若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就具備相應的人力資本,此時人口優勢會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
(二)科技人才資源作為生產力的重要主題,掌握相應的知識和勞動技能的人成為生產力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
目前,在資源緊張的社會環境下,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資源能有效緩解資源短缺情況,可以更好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從而彌補其他資源缺乏的情況。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主要表現為各類資源要素的增多及各資源要素的合理組合。由此可知,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資源,不單單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確保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小到一個地區大到一個國家,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初期城市,合理開發科技人才資源尤為重要。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具備相應的勞動力,勞動力資源是否豐富直接影響經濟增長情況。我國是一個人口密集型國家,隨著人口的增多,尅及人才資源量也明顯增加,若能合理運用人力資源,有助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人力資源的素質是指人力資源具備相應的智力、技能、知識等各方面總和。
高素質的人才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較大。我國是人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但是人員總體素質不高,這是制約我國區域經濟向前發展的阻力。改革開發之后,我國區域經濟得到加大發展,但科技人才資源銜接部分發生失調,從區域經濟發展長遠目標可知,我國必須加快改革步伐,確保在極短的時間內提升中國人口素質水平。同時,產業結構現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我國的三大產業中,科技人才資源主要出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中,我國中部和西部發達區域成為第二、三產業的主要聚集地,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到此就業、安家。西部因產業吸引力較薄弱,科技人才極其匱乏,這一情況阻礙我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導致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加大。
三、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區域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是行為規則,從而正確引導人們的日常行動。制度所反映的事物通常具有兩個特點,首先它們在過去被證實有用,其次他們成為追求其個人利益而與其他人交往必備的。科學合理的制度能正確指導區域經濟單位以最高效率的方式追求自身目標,也可以充分運用已有的人力資源。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不單單要改革人才觀念及評判標準,也要改革原有的分配制度。這里所說的人才不是單指高學歷、高職稱的人,也指那些并未獲取顯著業績,具備優良潛質和才能的人才,在這種觀念下創建人才評價標準。大力實施管理、技術等各項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對人才實施應有的報酬,對存在突出貢獻的人予以獎勵,有效解決人才分配存在的問題。同時,改革已有的戶籍制度、用工制度,并解決其工作、創業及生活中的問題。
(二)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
目前,必須轉變傳統觀念,將改善社會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放入同等重要位置,為區域經濟發展營造優良的人才環境。首先,必須更新觀念,不斷營造注重人才的輿論環境。認識到科技人才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形成重視人才、尊重知識的輿論環境,以人才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因此,各個區域必須創建科技人才資源開發基金,用來培訓、各類高層次人才或落實國內外考察交流活動,獎勵各個區域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專家及人才。
(三)創建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人才激勵機制
現階段,部分區域缺乏完善的人才市場體系,不具備以區域經濟為基礎的競爭激勵機制,并未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和激勵環境。首先,必須更新分配制度,創建技術參與分配激勵機制。其次,不斷促進區域機關企事業單位相應的人事制度改革,創建最佳的科技人才資源開發及利用競爭機制。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指導專業技術人員實施以技術指導和服務。鼓勵高校專業技術人才進入生產第一線,促使科技成果廣泛應用到基層。建立并落實對突出貢獻的人才實施獎勵政策,從而形成相應的制度。對突出貢獻的人才實施相應的物質回報及激勵機制,合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區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所服務。同時,創建人才回流制度,確保青年人才回流。創建區域外流人才與在外就讀學生信息庫,可以制定合理的優惠政策促使外流人才回流,確保在外就讀學生畢業后可以回到家鄉就業。
(四)強化人才市場網絡化建設
在科技人才資源市場配置中,使用現代化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創建人才信息庫成為合理配置人才的重點內容。政府應該加大人才市場網絡化建設,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和技術手段,整合各個區域科技人才的分級別、分類型的信息資料,準確把握人才供需的整體狀況,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精準、及時的用人信息。同時,必須強化人才市場管理,做到統一規范、口徑發布信息,保證提供人才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結束語
總之,各個區域有關部門必須意識到科技人才資源的重要性,分析人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提出科學的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開發人力資源的對策,合理開發并應用科技人才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12
摘要:以農業作為研究對象,實證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首先,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簡要概述;主要分析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通過選取一些年份的統計數據,利用協整分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對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希望通過該文的初步論述引起更多的關注與更廣泛的交流,從而為該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與實踐工作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實證
我國是傳統型的農業大國,尤其是在工業和技術得到大力發展后,又反哺于農業的發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科技貢獻率在50%左右,但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廣大,加上技術與資源分布不平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農業依然停留于弱勢產業、靠天吃飯的困境之中。例如,陜西省北部地區、南方部分地區的土質變化等,均造成了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轉型升級的阻礙因素,因此,應該加大科技投入、合理進行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以下就該問題展開具體說明。
一、概述
在本次研究中,以時間序列分析相關理論、方法作為基礎,從而展開對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按照基本理論要求,所采取的屬于定量分析,具體是通過計量的辦法,以ADF對應研究農業研究、開發機構的各項投入,其要素包括設備、活動經費和技術人才等,重點是對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加以檢驗。若通過以上分析證實了序列的同階單整性,再通過E-G兩步法對形成關系的兩個對象間的協整關系進行分析,看其是否屬于長期均衡關系。另外,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觀察短期動態關系,利用Grange因果關系進行邏輯討論。
二、實證分析
1.基本情況說明
首先,本次研究變量選取有兩大方面:一是農業科技資源;二是農業經濟增長(Y)。具體來看,第一,主要是H-農業技術人員、RD-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M-農業機械總動力;第二,則主要是指農業總產值。此次選擇的數據資料取自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8-2014),若存在數據缺失,則選取當年的平均值進行補闕。其次,需要說明的是,在協整關系方面,對數變換并不對原始變量發生影響,所以,在農業科技資源方面主要是取自然對數,將新的變量分別標記為LNY、LNRD、LNH、LNM。本次研究所選擇的應用軟件為Eviews5.1。
2.分析
首先,根據此次研究,在變量ADF單位根檢驗方面,變量總共得到12個,即上面的4個變量,加上△LNY、△LNRD、△LNH、△LNM(民各于一階差序列),△2LNY、△2LNRD、△2LNH、△2LNM(二階差分序列);具體根據檢驗類型,一一對應的對ADF統計量、臨界值(1%、5%、10%)進行了細致分析,最終根據測算,得到了在不同的臨界值方面的平穩或者不平穩性;結果為LNY、LNRD、LNH、LNM均為二階單整序列。其次,在協整檢驗、協整方程方面,應用E-G兩步檢驗法、Johansen檢驗法。具體是先通過跡檢驗、最大特征根檢驗方面的統計量、5%臨界值、Prob.(均選擇零假設、特征根);結果是四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當解釋變量為農業經濟增長之時,就可以利用OLS,即普通最小二乘法實現回歸方程,即LNY=-11.733+2.743*LNH-1.279*LNM+1.096*LNRDt=(-6.43)(5.41)(-2.89)(5.52)R2=0.9766F=209.2018DW=1.006因此,檢驗整體通過,證實了二者間的關系。第三,設E為回歸模型殘差,就可以得到殘差序列,然后進行殘差的穩定性檢驗,方法依然是ADF單位根檢驗,需要注意的是,在E序列中,ADF檢驗值為-3.011794,通過分析對應的1%、5%、10%三個臨界值,得到滯后期為3,因此判定它屬于平穩型。具體是根據上面所說的軟件SIC準則自動計算得出。第四,透過對誤差的分析,即機械利用不足,兩個對象的關系是正相關,前者推動后者;但存在誤差,所以,需要借助于誤差修正模型加以解決。本次研究選擇Grange表述定理,即若存在變量X、Y時,且存在協整關系,那么短期非均衡關系總能通過一個誤差修正模型進行表述,從而可以對不同時間序列長期均衡關系、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修正情況進行正確反映,即短期關聯性小,長期關聯性顯著。因果關系檢驗則主要是透過零假設、F-統計值、P值、滯后階數四個要素,進行不是格蘭杰原因的分析。
3.結果
農業科技資源序列、農業經濟增長序列均為二階單整序列;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短期動態關系存在誤差,應該進行偏離均衡方面的調整,力度約為60%,重點是對農業機械方面的拉動經濟的因果性加以有效評估,認識到它的利用率不足問題;農業經濟類型為粗放,但處于向集約型過渡階段。
三、建議
首先,建議在農業科技資源方面,做好資源的科學配置,即減少無實踐應用價值的科技及相關資源配置,增加有用的`科技成果應用實驗;最好是通過建立實驗田的方式,進行多種、重復性的實驗,以提高應用實踐的頻率,縮短研究與實踐間的時間間隔。其次,注重對土壤、環境、水、氣和生態等各方面的資源的深入分析,將生態、科學發展相結合。目前,我國農村廣大地區環境惡劣、生態破壞嚴重,所以在這方面,應該關注可持續發展,科學理性地促進農業、生態和諧發展。再次,短期增加設備投入,硬件配置;長期做好技術型投入、資金型投入;使其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第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在這方面,應該借鑒袁隆平的實踐經驗,開設當地的研究機構,利用老師帶徒弟,共同研究的模式,真正抓住農業發展的軟要素,將科技與農業本身的要素進行結合,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因地制宜。
四、結語
現代農業依靠的是科技及相關的資源配置,只有通過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不斷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地域分布方面存在著重要的制約因素,尤其是土地的分散性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的集中化、精細化發展。最好是通過目前正在建設的農村合作社形式不斷擴大對農業的革新,讓土地實現集約化,挖掘出土地本身所具有的真實產出價值,減少地方政府過度依靠土地開發拉動GDP的增長模式,使我國的經濟整體上趨向于平衡、正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傳喜,張俊飚,李樹明,等.農業科技資源技術效率的測算與分析:基于農業生態區劃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5,25(6):138-143.
[2]楊傳喜.轉型期引進農業科技資源的有效路徑研究[J].經濟縱橫,2015,13(7):46-49.
[3]孟鶴,郭建強,張峻峰,等.北京地區農業科技資源供給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19(12):104-108.
[4]陳祺琪,張俊飚.農業科技人力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分析--基于種植業科研機構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3):90-96.
[5]徐敏.農業經濟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效應研究: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分析[J].經濟問題,2014,11(2):76-80.
[6]龐鵬.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和農業經濟發展相關性簡析[J].南方農業,2015,9(21):237-238.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篇13
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積極實現農業經濟的“數量”增長,更要注重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并由以往的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發展轉變。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將農業發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創新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注重農業經濟的質量效益的基礎上。
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科技創新
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需要科技創新
由于科技發展滯后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中第一產業比重過大,二三產業比重過小。在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中優質產品的比重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到2007年,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4%,相當于林業、牧業和漁業總和,林業比重只有3.8%。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8%左右,比發達國家低30%~35%左右,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由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農產品增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
2、發揮農業生產規模經濟效益需要科技創新
我國耕地、淡水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資源緊張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過剩的農業勞動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規模土地經營方式,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極易出現生產上的大幅波動。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導致的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是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大障礙。
3、提高農業投入產出率需要科技創新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主要表現為“三低”:一是單產增速低。近十年來我國糧食單產水平降低。二是資源利用效率低。盡管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產了世界22%的農業,但由于農業生產科技水平低,同時也消耗世界20%的水資源和30%的化肥、農藥。三是成果轉化低。據統計,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 -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 40%。我國農業增長科技貢獻率僅為48%左右,與發達國家平均70%的科技貢獻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創新提高我國農業的投入產出效率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當務之急。
二、制約農業科技創新的障礙因素分析
由于我國的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投資比較利益低,農業科技創新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又一障礙。
1、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夠,機制不完善
在國家科技基礎建設中,農業科技平臺所占比重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涉及農業領域的僅有23個,與農業作物育種和生物技術有關的僅有9個。在14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涉農的只有30個。國內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的單位眾多,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各自在封閉的系統內活動,互相之間缺乏優勢互補的機制,總體運行效率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領域的自主創新方面還缺乏獨特的核心技術,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供給明顯不足。
2、經費保障不力
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GDP的0.43%,遠遠低于高收入國家3.29%和中等收入國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設施條件簡陋,無論是在試驗條件、基礎設施、科研力量,還是在承擔課題和獲得經費資助方面,都與發展現代農業對科技創新的要求相距甚遠。
3、我國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不完善
我國農業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產中階段,其中55%又集中在種植業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是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每年取得6000多項省部級以上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產使用的不超過三分之一。科技創新成果推廣轉化難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創新水平低。另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中介市場落后也是造成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滯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思路
1、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機制和基礎
(1)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導的、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機結合的布局合理、聯合協作的具有國際優勢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與經驗,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率。通過科技創新實實在在地提升農業的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2)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具有較強的風險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產品。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為農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環境,建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和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鼓勵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等措施有力支持農業科技創新。
(3)加強對農業科技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了更好地加速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全面向農業產業的滲透,實現我國農業生產力質的飛躍,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發展環境,要盡快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加強和制定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對有重大價值的農業科技成果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我國自行研制等品種資源,具有遺傳基因研究價值等作物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以促進高技術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4)建立科技創新團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遵循市場規律積極吸引和留住科技創新人才,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團隊。首先,應正視農業科技的風險性、艱苦性特征,運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動人才;其次,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創新科研成果的評價、個人業績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運用現代激勵理論,不斷提高優秀農業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科技創新積極性。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綠色化學論文06-07
綠色建筑論文06-07
綠色建筑論文(經典)07-20
綠色建筑論文02-16
科技論文寫作03-07
(優)綠色化學論文06-10
[精]綠色化學論文06-12
綠色建筑論文(精品)07-20
(優)綠色建筑論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