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商業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研究
內容摘要:商品價值是商品退出流通領域時點上的價值。社會再生產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根據馬克思勞動價值一元論,商品價值是生產領域生產勞動價值和流通領域商業勞動價值的統一。在現代生產方式下,商品生產勞動和流通勞動為1:9,流通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拓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商業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 關鍵詞:價值 勞動價值 商業勞動價值 創造價值馬克思勞動價值一元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一元論是生產領域生產勞動價值一元論。馬克思勞動價值一元論認為;生產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商業勞動是非生產性勞動,商業勞動不創造價值。如何拓展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認識商業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的關鍵。“大多數學者仍主張通過拓展生產勞動和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范圍來繼承和發展勞動價值論。衛興華認為,當代需要既重視作為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基礎的物質生產勞動,又要超越物質生產范圍,拓寬生產勞動和創造價值的勞動。商業店員的勞動是一身二任的:它既生產和實現相當于勞動力價格的價值,又實現轉讓來的剩余價值。”本文認為,當流通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后,現在生產勞動和流通勞動的比例是1:9,商業勞動在商品價值實現中占有重要地位,商業勞動是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勞動與制造業的勞動是商品總價值的兩個獨立部分。既然商業勞動是流通產業創造價值的勞動,同樣也是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如果承認是“實現轉讓來的剩余價值”,那么還得承認制造業生產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商業勞動是非生產性勞動。
流通產業地位的上升
根據馬克思勞動價值原理,可以拓展說明在當前社會化大流通條件下,商業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首先,馬克思資本論中,肯定了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資本的商品形式轉化為資本的貨幣形式是商品體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商業職能是從事商品的買賣活動,從商業職能的起點來看,商人買進工業產品,最終完成了工業產業資本的一個循環,產業資本從貨幣資本為起點到貨幣資本為終點的一個過程結束,實現了價值增值。
其次,商品價值揭示的是等價交換規律,在交換時點上已經包含了生產勞動和流通勞動兩部分。各種商品包含的生產勞動和流通勞動的比率量是不同的。生產越集中,流通勞動越多。流通勞動成為社會總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馬克思第二層含義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規律。晏志杰(2001)把商品價值區分為生產價值、交換價值和消費價值。商品在商業企業,并不是商業企業消費商品的目的,還要通過銷售給消費者,商品價值才能最終實現。也僅有此時,商品價值的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才得以充分反映出來。商品價值的質的規定性是指人類抽象勞動的結晶,這種抽象勞動撇開了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商品位置變換的運輸勞動、商品待售的保管勞動、商品交換的商業勞動的這些具體勞動形態,得到的就是人類抽象勞動的結晶。從量的方面考察,商品價值用勞動時間計量,從整個商品生產到被消費為止的過程來說,系列包括生產時間、運輸時間、保管時間、交易時間。
再次,從馬克思資本論完成的19世紀考察,市場規模的狹小,商品生產主要是以區域市場的銷售為主要目標,產、銷矛盾并不表現為外在對抗的形式,通過商人資本的流通形式不占主導地位,一部分產品的銷售直接在制造業完成。所以,“流通本身只是交換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從交換總體上看的交換。” “所謂實業家之間的交換,從它的組織方面看,既完全決定于生產,而且本身也是生產活動。只有在最后階段上,當產品直接為了消費而交換的時候,交換才表現為獨立于生產之外,與生產漠不相關。”因此,馬克思得出的結論是,“交換的深度、廣度和方式都是由生產的發展和結構決定的。”可見,馬克思《資本論》中并沒有涉及到流通產業地位的上升,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情形的分析。當前國民經濟中,流通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在這里,商業資本表現為起點,增值了的商業資本又表現為終點,流通決定生產,生產時間的縮短,流通時間的延長,使生產成為流通過程的一個要素。
流通領域產生了根本變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流通領域的勞動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助于商品價值形成的生產性勞動,諸如商品的保管、養護、包裝等勞動,馬克思認為是生產在流通領域的繼續,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另一類是純粹服務于商品交換、有助商品價值實現的勞動,馬克思認為不創造價值。商業利潤,是生產企業利潤的讓渡。在分析了等價交換和不等價交換的情形后,馬克思指出“可見,無論怎樣顛來倒去,結果都是一樣,如果是等價交換,不產生剩余價值;如果是非等價交換,也不產生剩余價值。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在指出生產和流通的關系時,馬克思還說:“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分析的資本,是指生產領域的產業資本,是生產領域產業資本家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以及與生活資料消費者的交換關系,在說明這個結論時,也抽象了商業獨立存在的方式和商品流通費用的補償。
現代社會中的流通領域與馬克思考察的那個時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第一,現代化生產方式使商品生產集中度日益增進,不斷延長商品運輸空間距離。產品銷售的區域市場轉向全國市場乃致國際市場,使產業資本的附帶流通不斷讓位于執行專門職能的商業流通。商品獨立生產價值的個性顯現出來。生產價值表現為產業資本家的“大批發”價值。產業資本家與商業資本家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生產價值的實現,產業資本轉化為商業資本,產業資本運動的完結同時又是商業資本運動的繼起。商業資本的商品形態回歸到貨幣形態需要商業勞動大量增加,商業勞動遵循部門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流通價值量的規律運行。第二,產品的極大豐富使消費者更具挑選性,極大地延長了產品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滯留時間。產品生產的高度集中延長了產品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空間距離。價值形成與價值實現在時間、空間上的分離,必然影響產品價值實現。分離時間越長,產品越容易霉爛變質;分離時間越長,占用在產品形態的資金越要多付利息。商品流通的職能,在于盡量縮短商品價值形成與價值實現的時間。第三,流通產業的形成和不斷規模化是當代財富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過程中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流通產業內部的資本、勞動力、組織管理、技術等要素都將對流通生產力產生巨大影響。流通產業生產力與制造業生產力具有同屬的特征。可以用勞動時間衡量流通產業的商品流通價值量。第四,流通產業的勞動,是直接與消費需求相關的勞動,流通產業經濟效益直接取決于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流通價值是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過程中加入的,由社會必要商業勞動決定的價值量,商業利潤直接取決于商業勞動價值量,取決于流通價值的增值。
袁文平在評述《現代財富論》中指出:“本書對馬克思闡述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重新解釋了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的‘物化’概念的含義。認為馬克思提出了生產商品的抽象人類勞動物化為價值的重要命題,但是勞動‘物化’概念的含義并不等同于‘物質形態化’、‘實體化’。馬克思使用的‘物化’概念的本質是‘對象化’,勞動‘物化’指的是商品生產中的抽象人類勞動這一商品關系的‘對象化’。”也就是說,判斷商品價值中包含的抽象勞動不但在于是否與生產商品使用價值有關,而且與保存商品使用價值有關。商業作為獨立的產業部門出現后,商品流通的時空差都與商業勞動保存商品使用價值有關。商業勞動成為商品關系對象化的勞動,商業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當商業企業從制造業購進商品以后,商業活動的目的是要實現價值增值。從資本帶來剩余價值的本質考察。商業資本的流通目的與制造業資本的流通目的是一致的,它們都是以貨幣形態為起點而又以增值了的貨幣形態為終點。從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實現條件,它們又是同出一轍。貨幣要轉化為資本,“我們的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商業價值和制造業價值一樣,是商品交換價值的兩個組成部分,兩者缺一不可,是兩個過程抽象勞動的結晶。對于具體勞動來說,不論是創造使用價值,還是保留使用價值,都是體現在商品使用價值上的有用勞動,從商品使用價值物質承擔者的角度,創造和保留商品使用價值并不影響具體勞動向人類抽象勞動的轉化。流通價值遵循社會必要商業勞動決定流通價值量的規律運行。商品價值分為生產領域創造的價值和流通領域創造的價值兩部分,根據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商業勞動是商業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這是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承認商業勞動創造價值,不但有利于分清商業勞動的地位,而且有利于認識商品流通特殊運動規律,從而有效指導商業經營。
商業企業流通功能的升級
賤買貴賣和無商不富是歷史千古話題。由于交通運輸的不發達和商品需求信息的閉塞。商品銷售價格差異很大,由于表面現象的迷惑,人們似乎認為商業利潤來源于機遇和市場變化。雖然在我國封建社會和改革開放之初商業利潤率非常高,但是,本質還是受商業勞動價值規律的支配。
根據馬克思關于商品生產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統一的觀點,商品的價值是現實商品交換為基礎的價值,就是商品退出流通領域時,進入消費時的商品價值,根據馬克思簡單商品流通理論,為商品使用價值為目的的交換是商品價值的全部內容。在生產領域,商品被生產出來,從組成價值的內容上,只能表明商品生產價值的形成,在流通領域,通過商業勞動一方面保留生產價值,另一方面創造流通價值。商業企業購買商品和勞動力是商業資本循環的第一個階段,也是流通要素的必備階段,是流通的起點,但并不是價值增值,要實現價值增值,就必須完成商業企業組織商品流通的功能。商業企業組織商品流通的功能有兩點:第一,實現商品空間位置的轉移。在商品的空間位置轉移中,加入了運輸勞動、保管勞動、挑選整理勞動,這些勞動耗費必須通過商品銷售得到補償。這些商品流通費用形成商業企業經營成本,馬克思認為是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的繼續,這些勞動是為了商品空間位置的轉移而發生的必要勞動。沒有商品空間位置的轉移,商品就不能從產地到達銷地。商品價值就不能實現。第二,商品拆零銷售。商品拆零銷售需要商業店員的勞動,這部分勞動形成商品交易費用,也要通過商品銷售價格得到補償。商品交易勞動由商品交易的等待時間,談判時間構成。零售企業的職能,就是商品的集中購進,然后分銷給消費者。零售企業的勞動是商品交易上的勞動,由于分散交易,必然出現交易時間的暫時中斷,是商業勞動過程的中斷,這個中斷時間的長短,對于商業勞動效益具有重要的決定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家勇,安東建.近期政治經濟學研究綜述.經濟學動態,2005
2.袁文平.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J].經濟學家,2005
【商業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研究】相關文章:
論析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03-19
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型的發展研究12-05
顧客價值理論研究概述論文12-02
關于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成本控制研究03-02
試論關于商業勞動性質的變遷研究03-19
基于契約理論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研究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