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備受關注,其心智的健康發展成為家庭、學校、社會日益關注的焦點。傳統的心理健康療法已無法滿足學生內心表達的需求,為使學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兒童心理繪畫療法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繪”畫、“說”畫、“同”畫等途徑幫助學生建立開放樂觀、積極自信的心理環境。
關鍵詞:兒童心理繪畫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健康的心理能為家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幫助學生陽光地成長。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價值被逐漸認可,傳統的談話式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用模式。然而,小學生年齡較小,有時將話憋在心里不說或者想說卻不知如何表達,談話式心理輔導便無法開展后續疏導。兒童繪畫能極大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其繪畫的天性,在繪畫中表現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真實地呈現心理問題。因此,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兒童繪畫為載體,能夠更真切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況,根據象征意義的繪畫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運用兒童心理繪畫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準備
(1)營造安靜舒適的繪畫環境。安靜、舒適的繪畫環境是孩子進行兒童心理繪畫創作的前提,繪畫環境影響著孩子的繪畫內容及繪畫風格。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能讓孩子感到安全,從而真實、大膽地釋放出內心的情緒。可以在寬敞的美術教室或音樂教室中開展兒童繪畫,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走動,具有藝術氣息的教室布置能激發孩子描繪的天性和本能。在這般支持性的環境中,孩子能更加專注地投入心理繪畫,表達最真實的自我及內心訴求。
(2)提供多樣合適的繪畫材料。繪畫材料對兒童的藝術表現及創作興趣產生重要影響。豐富多樣而又適合小學生的繪畫材料能夠幫助其更真實、準確地表現內心情緒。色彩的選用、搭配及表現手法都暗含著孩子的心理情感。盡可能為孩子們提供水彩筆、彩色鉛筆、蠟筆、顏料、白色卡紙、彩色卡紙、鉛筆、橡皮、尺子等豐富的繪畫材料,保證繪畫材料的多樣性,適應小學生的自我認知、動作協調水平及特殊需要,為其創作真實、豐富的心理繪畫提供物質保證。
(3)建立信任接納的治療關系。教師與孩子之間的有效互動是一種強有力的保證,對孩子的創作過程產生重要影響,教師的適時指導與孩子的有效修正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恢復內心創傷,宣泄不良情緒,建立健康的心理情感。在學生創作兒童繪畫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納、被信任的。在分析理解心理繪畫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孩子的立場出發,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繪畫,正確理解其繪畫所暗含的象征意義及心理空缺。
(4)保證充裕必要的繪畫時間。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開展,學生創作兒童心理繪畫的時間應當得以保證。在充裕的時間內,學生能夠完整地在繪畫中表達內心的情緒和感受,反之,其表現的情感將是不完整的。繪畫時間的充裕性并不等于時間可以無限期延長,否則會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開展兒童心理繪畫治療之前,教師應告知學生在多少時間內完成繪畫,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或宣泄情緒,一般繪畫時間控制在25-30分鐘。
二、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兒童心理繪畫的有效策略
兒童繪畫是折射學生心理的一面鏡子,他們樂于借助美術這一形式,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故事。
(1)“繪”畫——播種積極自信的種子。在學生的心理繪畫過程中,教師應仔細觀察其動態,給予適時的引導。例如:學生在繪畫中使用單一的黑色來表達家庭圖,教師應讓其通過不斷地觀看畫面效果,并將五顏六色的生動畫面圖與該畫進行對比,幫助其認識到單一色的沉悶、壓抑,學會用多種色彩表達自我,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回憶家庭中的點滴幸福,用鮮艷的顏色表現美好的事物。教師在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心理繪畫的同時,即是在幫助學生重新審視自我。情緒型學生往往將自我的不足和缺陷擴大,表現出自卑、抑郁,教師通過色彩的運用及圖形的重構指導學生學會面對現實,有勇氣和信心迎接挑戰、克服困難,做積極向上、充滿自信的孩子。
(2)“說”畫——沐浴開放樂觀的陽光。教師應樹立“問題就是問題,兒童不是問題”的心理輔導觀念,努力幫助學生將問題情緒與自身分離。例如:當學生創作完心理繪畫后,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繪畫。教師可以提問:這幅畫中發生了什么事情?看著這樣的顏色和圖形你有什么感覺?畫中的'這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覺怎樣,他們會說什么話?通過類似的問題,逐漸引導學生表達內心的情感,將壓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緒安全宣泄。在傾聽學生“說”畫的故事中,了解其生活中可能經歷的事,通過與畫面中的人物對話,幫助其緩和心境,常回憶生活中幸福的時刻,遺忘不幸的苦難,引導學生做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的孩子,學會悅納自我。
(3)“同”畫——綻放安全溫暖的花朵。兒童心理繪畫是小學生樂于接受的有效心理療法,學生通過色彩、圖形、布局、大小等表現自身與學校、家庭、社會的關系,真實準確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及情緒。作為教師,我們應準確地抓住兒童心理繪畫的突破口,及時了解學生的錯誤意識及不良情緒,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傾聽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及真實渴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建立安全、信賴、融洽的師生關系,幫助他們健康、快樂、陽光地成長。
參考文獻:
[1]俞國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xx(7)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
[摘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心理健康教育是至為重要的環節,以課堂為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精心呵護,避開心理受到傷害,從多角度把握學生心理,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環境;學生心理;溝通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進步的階梯。在實施素質教育和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賴、壓力等等,這些存在于學生身上的各種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覺察的,表現在小學生身上常常就出現:厭學貪玩,好斗生非;不講誠信,說謊作假;好逸惡勞,浪費無度;不愛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狹窄,不夠謙讓等現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確實。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解決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心靈健康成長
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疏導學生心理必須有一個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一)擁有良好學習氛圍的學校環境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令學生身心愉悅、陶冶學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個的良好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幾盆花草,讓學生趕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環境布置要注意色彩與內容的相互搭配;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學生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提高。老師要精心組織這樣的學習合作小組,在課外根據學生興趣、能力、學習情況,采取差異互補、自愿結合的原則,組成互助小組,每個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包括學習、生活、興趣、心理、情感等,讓大家共同討論,提出自己的解釋。另外,建立優生和后進生“一幫一”的學習組織活動,老師鼓勵督促,推動后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
(二)擁有和諧樂觀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更是培養孩子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品質興趣的重要的場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動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義具有強大的干擾力。不良和錯誤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會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一概不知,對孩子的優良表現從來不聞不問,但對待孩子的錯誤,卻非常在意,毆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對學習興趣不高,并經常與周圍的人發生矛盾。所以,學校要通過開辦家長會、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會等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宣傳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要讓家長明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單方面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全面、長效的過程,效力有時候超越了學校教育的范疇。大多數家長都接受過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開拓,接受信息快捷,他們更善于學習現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學校引導,教師引導,家長一般都會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長如何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呵護學生的心靈成長:要讓家長樹立一個教育信念:呵護孩子的心靈,培育孩子心靈的成長比讀書考試更重要。老師要主動積極的聯系家長,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訓誡與勉勵雙管齊下的教育,不能學生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在家里又受到家長變本加厲的批評,傷害孩子的心靈,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老師批評后,要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化解心理的憂慮,分析老師批評的原因,鼓勵孩子改正錯誤缺點,樂觀面對老師的批評,讓他們覺得家庭是溫暖的,父母的懷抱是溫馨的。老師和家長要把握好批評與鼓勵寬容的尺度,不能過分嚴厲,也不能過分寬容。健康陽光樂觀的性格不可能在訓斥與溺愛中形成,適度的批評和表揚比嚴厲的處罰或物質的獎勵更能有效促成孩子優良品性的形成,表揚孩子與約束批評孩子的不良行為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批評與鼓勵并行是奠定孩子愉悅人生的基礎。
2.家長必須認真傾聽孩子的訴求:家長要以平等和關愛的姿態和孩子對話,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訴求的機會,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及時疏導。特別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更應該和孩子多交流,鼓勵他們大膽說話,說錯了也不要緊。家長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親必須要有耐心和愛心,和孩子一起游樂,一起學習,一起散步鍛煉,關心他們的關注的問題,及時引導他們的情感和認識,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正確引導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人都是社會的個體,在引導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樸性情,關愛自然生態的同時,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孩子的服務意識與合作協作的意識,比如夏令營,比如社區公益活動,比如校與校之間的聯誼活動,比如參觀博物館等,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培養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師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學生最善于模仿,善于崇拜,在他們心靈中教師的形象是偉大的,在他們看來老師是慈愛、知識、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師的一言一行就是社會的最高標準,是他們仿效學習的楷模。小學生會在某些行為發生的第一時間被“”。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衣著整潔,精神振作;語言要親切、自然,可以批評,但不能辱罵;行為要熱情大方,經常關愛幫助學生,不體罰學生,為學生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環境和氛圍。
(一)對待學生要真誠平等
一切傷害莫過于心靈傷害,尤其老師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影響巨大。一旦學生的心理上經常受到老師或同學的傷害,他們就容易走向極端,會變得冷漠孤僻偏執,處理關系容易沖動,偏離理性軌道,容易產生攻擊性、報復性、破壞性等,以此發泄心理受到傷害的不滿。為了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要以平等真誠的姿態對待學生的失誤,盡量減少對學生心理的傷害。遇到問題多從學生的角度來深思,認真傾聽學生的訴求,仔細觀察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尋找與學生溝通的話題,在溝通中尋找學生發展的基石。
(二)讓嫉妒心理遠離學生
對學生來說,嫉妒心理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影響學習。同班同學之間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別人的分數高了,就說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師提前輔導過等,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大家都想躲開他,不愿與他交往,逐漸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績而“打小報告”,散布謠言,從而給自己造成不良的影響,導致人際關系氛圍不好,于是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在班上打架斗毆,淪落為問題生等。因此,教師要及時適時地幫助他們。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客觀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機會,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定位。教育學生要全面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正視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發現并開拓自己的潛能,不斷提高自己,開創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要轉移學生的嫉妒心理。小學生嫉妒心理的產生大多是因為出現學習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差距產生原因,發掘彌補差距的動力,把嫉妒心理轉化為積極努力的精神,每個階段給自己確定一個奮斗目標,不斷奮進,隨著學習進步,嫉妒心理也會慢慢弱化,逐漸消失。
(三)多角度引導學生,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的引導,為人師者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更要能夠從多方面去把握學生,從多角度去引導學生。對“管不了的學生”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解決。
1.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懲罰批評容易使人產生人格、自尊受到損害的自覺心理,為了獲取人格的尊重,人們常常會采取對抗的方式反對處罰批評。小學階段的學生發展成搗亂生,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老師過度處罰批評,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造成的。所以,老師對待“管不了的學生”應該首先要從尊重他們人格的角度入手,發現其優點和長處,創造適宜其展示自我優點的平臺,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對他寄予的厚望,體會成功的幸福,促進其進步。
2.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對于上課學習不投入,愛做小動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學生,教師一味采取批評的方式有時候會產生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對學生不同的問題教育的方式一成不變。久而久之師生都會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師不妨根據他的情況,找出深層原因,分析原因,從尊重關心的角度,從幫助尋找學習策略的角度入手,激發他的學習興趣,不斷的給予正面的激勵,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促使他提高學習熱情,樹立自信,讓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慢慢樹立自己是個成功者的意識,這樣慢慢會步入學習的正軌。
3.要學會保護學生隱私。創設使學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測試、治療的環境和氛圍,運用合理而巧妙的“保密方法”,要對測試的真實、可信度提供保障。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實效性,讓學生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及時做好保密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老師要正確認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當今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應努力對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創設更好的校園、班級、家庭等外在環境,合理運用教材內容、和諧師生關系,重視精神環境的建設。大數據時代的基層教育,對學校、社會、家庭三者結合的教育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時,應盡量做到家校結合、師生結合、家長和老師結合,巧妙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進行不同層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預,尋求最適合學生個體教育的方法與手段,盡可能減少學生內心的矛盾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目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今后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也許會采用多種途徑和多樣化的方法,這有待教育專家和基層教師進一步學習研究。基層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梳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陽光的發展。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3
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關學生因品行障礙或人格障礙做出違法事情的時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為何有那么多的學生,會無所顧忌地去違法犯罪,為患社會,我想這除了少數客觀的原因以外,更多的還在于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他們的心理不夠健康。下面我來談談開展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體會。
(一)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是實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1、校園主環境建設。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盡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筑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
2、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改善學生心理環境。
3、學校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四風”建設。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良好的校風校貌也能為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4、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聯合居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占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兩位專業教師的事,它還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較大影響。我認為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還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教師要尊重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2、教師不可有私心。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績好的學生都受老師的青睞,但是我們教師不能因為某某學生成績好而偏心偏愛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決定。
3、教師要講誠信。“誠信”這詞不只是適用于商品社會,也是教師要做到的。有些教師在向家長匯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夸大或縮小;應承了學生某些事情,過后又不認帳;有時在學生面前和同事無所顧忌地亂扯……這些微小的事兒都會讓學生覺得,教師都可撒謊,我們怎么不可以呢?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學科教學中,是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學生要和藹可親,以誘發其良好情緒;善于觀察學生情緒變化,及時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創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生樂于學習;發現并表揚學生的優點,尤其是"弱視群體",更應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贊許,鼓勵他們進取。
2、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健康情緒,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四)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證。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心理相容。一個學生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
隨著社會的重視,目前學校教育已慢慢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這不僅僅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員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兩者有機結合,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為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準備。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4
我們教育工作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包括重視教師自身修養,挖掘學生心理健康因素,設置心理咨詢室,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的聯系。
人是身心結合的統一體,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人早期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其人格健康發展,而多項研究也證明,人成年期的許多心理健康問題都源于其兒童早期。近幾年中小學生自殺等惡性的事件多發,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那么,如何更好地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視教師自身修養,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言傳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帶動學生,讓具有良好氛圍的課堂成為心理教育活動的主陣地。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師要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就要把微笑與激勵帶進課堂,努力使課堂氣氛和諧融洽。教師還應寬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以期待、信任、真誠的目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心理品質,用自身的健康心理、高尚人格、優秀品質去影響、引導學生。
二、挖掘心理健康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環境
學生的學習成功總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濃厚興趣、正確動機和保持自信等聯系在一起。課堂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要善于抓住機遇。
1.創設情境,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師可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也可運用幽默使學生擺脫心理困境。
2.給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使學生從小懂得為什么活著以及應該怎樣活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與追求,因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們前進和奮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艱難困苦中依然充滿希望和信心。
3.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通過交往準則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輔導與訓練,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等。
4.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沖動、挫折與磨礪的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樹立自信心,對不良品德進行矯正等。
三、設置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紀到來,各種文化、情感交織,使得有少部分學生的心理出現了一定障礙,而這些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不可能得到一一輔導。因此,學校還必須設置心理咨詢室,讓他們隨時有心理疑難問題,隨時咨詢解決。這種方式既能為學生保密,又能鼓勵因各種原因不敢咨詢的學生。其次,心理咨詢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鼓勵學生敢于進行心理咨詢。這就要求學校通過組織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咨詢室的存在、用途,形成心理咨詢的意識,從而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在學校中的作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教師要根據不同階段選擇性地做一些專題講座,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
四、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的聯系,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學校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其中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教育的開展。例如農村中小學學生的家長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外務工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較忽視。除此之外,各種社會現象、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也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學校任務,也是社會任務。因此,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調動社會的力量,而且要獲得家長的支持、參與。
我們要做一個“有心”的教師,隨時注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思想問題,比如嘲笑同學,過分表現自己、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自卑、亂發脾氣等等。發現問題后先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分析,然后再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要學會尊重與謙恭,能夠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指導,并且要及時做好家訪工作,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和家長一起做好孩子后期的心理指導工作。在這其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重視引導與鼓勵,消除學生對家訪的恐懼心理,向學生明確地表達你的關心與愛意,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社會中,在人生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旅途中,我們教育工作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學生的心理會像水一樣純凈,他們的明天會像陽光一樣燦爛。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5
摘要:為了充分發揮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學科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做到:學科教育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整合,既要體現學科教學中全方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學科特點;充分發掘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發掘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一、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行為舉止往往影響著他身邊的一大批學生。一個老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以一種親切、信賴的目光;一句熱情而飽含激勵的話語,給學生以勇氣,就會使他們產生一種樂觀的學習態度,以此感染帶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則可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學生會從老師的身上學會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相反,教師情緒失控,對學生的行為不滿,火冒三丈,嚴加訓斥,不僅會使課堂氣氛驟然緊張,而且會令學生望而生畏,產生厭學情緒。心理健康的數學教師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陽光的行動引導和感染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樂學情緒
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心理空間。將數學知識放回到生活的某個事件中,形成一個含有數學問題的原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對事件進行觀察、分析、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構成學生已有知識與解決現實問題之間的“沖突”,激起學生探究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欲望,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接近學習難點,消除對學習內容的.陌生感和畏懼感,讓學生在不斷解決矛盾的數學活動中,逐漸地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引導和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獲得成功,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三、要善于利用“數學美”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像語文具有描述性、美術具有直觀性、體育具有身體參與性的特點。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挖掘“數學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升入五年級后,我會每天在課后抽出十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我國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的《數理化通俗演義》。這是一本從興趣入手的軟教材和知識拓展教材,采用的是中國的章回小說形式,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淺出的語言、旁征博引的敘述,生動地介紹了幾千年來中外科學家、發明家探索科學真理的艱辛歷程。為枯燥的數理化知識包上了“一層美麗的糖衣”。通過閱讀書中的故事,一是用形象思維還原科學史上的人和事,開拓了學生視野,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數學王國的興趣之門;二是講解科學家在發現、發明過程中用的方法,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提高興趣,也能學到知識,更有世界觀、方法論的引導。
四、用愛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愛是教育的基礎。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因為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當教師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教師熱愛學生,應表現為信任、尊重、關心、稱贊和體貼學生,而不是訓斥、厭棄、批評學生。尊重、理解、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力污辱學生;理解學生要從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理解他們幼稚和天真;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在磨練中成長。縮小學生與教師心理距離。
五、贊美賞識是優化課堂心理環境的催化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類本質中最深的企圖是渴望被贊美、欽佩、尊重。作為教師,要有一雙慧眼,發現學生的些許進步,欣賞他們的點滴成功,肯定他們的潛在價值,呵護他們自豪的舉動,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教師要時刻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真心交流互動,讓學生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我們提倡“三個一”:給膽怯的學生一個鼓勵的目光;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你能行”的暗示,讓他們戰勝自卑的心理,和同學們平等相處,以競爭、樂觀的精神面貌參與學習。
總之,作為教師,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正確處理好師與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要轉變教學觀念,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靈活地挖掘教材和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使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孫淑杰.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20xx,(09).
[2]徐娟.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數學大世界,20xx,(07).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6
當下,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問題復雜嚴重,亟待實施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教育主管部門及教師關注農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建立專門的機構,配備專業的師資,以期有效地改變農村心理健康薄弱甚至空白的落后現狀。
一、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現狀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自我”意識。這方面有個性上的問題,如內向、孤僻、任性、自私;有來自意志品質上的問題,如懶惰、意志薄弱、依賴性強;也有來自情緒方面的,如暴躁、厭學、冷漠等等。
2.交往意識。這方面的心理問題有來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賴心強、不獨立、蠻橫;有來自學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來自社會的,如打架斗毆、上網成癮等等。
3.學習意識。這方面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厭學、逃學、曠課、上課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積極探索有益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途徑
1.意識先行。要有實際作為,先改頭腦,要實施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先得讓相關人員改變意識,從觀念上加以轉變,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育行政領導要有意識。教育行政領導要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應有的內涵之一,從而納入整個教育體系,并且從物質、師資等軟硬件上加以配備及完善。第二、強化學校相關負責人的意識。學校相關負責人要提高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讓教育回歸人的本質,也讓心理健康教育回歸課堂,而不僅僅是課程表上欺上瞞下的一個象征性的文字符號。第三、教育者要有意識。教育者要能夠積極參加專業培訓。使自己走向專業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豐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論,注重心理訓練的實踐以及案例的反思總結,這也是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最堅實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長要有意識。在這一點上,學校是家長產生意識的助推者。學校應適時組織家長學習有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尤其對于留守學生的監管人而言,無論定期舉行家長會或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家庭背景,還是有關訓練心理發展的活動、方法都要與家長進行討論,進而制定方案。
2.行動跟進。第一、做好專業教師的培訓。學校要加大培訓力度,加大投資,在本校培養至少一名專業的心理教師。第二、做好各學科教師的延伸培訓工作,提高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導及訓練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為。第三、做好教師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師要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愉悅的心境,和穩定平和的情緒投入到教育中去,優化教育教學環境。第四、做好評價工作。學校要建立包括各學科教學成果、師生的情感體驗、健康水平測試等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體系。第五、做好各學科的滲透性教育。各學科教師要打破學科概念,發掘本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適時適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長的朋友,與學生的交往最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細、實、巧,要深入了解學生心理,根據不同學生地不同心理問題,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對學生實施教育。
3.文化陶冶。開展豐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種文體活動,演講比賽,團隊活動,給學生心理發展以積極健康向上的影響。并可通過櫥窗、板報、專欄、手抄報等方式營造健康和諧的的'校園文化環境,以陶冶學生的性情、促進其活動能力,集體生活與人際交往能力。
4.愛的滋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和出發點,把愛當做心理教育的催化劑、靈丹妙藥,你會發現走進學生心靈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教師要善于發掘社會、學校、家庭的愛的教育資源,實施愛的教育,營造愛的氛圍,讓感受愛與奉獻愛成為每個教師的工作方式和每個學生的生活方式。總之,農村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急需我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做好從無到有的工作,之后不斷的健全與完善,使之在農村中小學加以推廣與普及,這樣才能給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份關注,一份希望,也才能給無數農村學生以一份關愛,讓他們健康成長。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7
摘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小學時期是學生形成良好品質和個性的關鍵時期。為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變得非常迫切。而語文教學擔負著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為此,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后作業;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但是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也是小學生進步和發展的一種趨勢。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但能夠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而且能夠大大地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下面,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進行了簡要探討。
一、通過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學研究明確提出,學生學習的強大內驅力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態度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應當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具體來講,教師對待學生應當和藹可親,進而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實時地排除學生的不良情緒,實現學生課業和學習的減負,肯定學生的長處,特別是學困生,應實時地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在適當的時候給予贊賞。例如,教師在閱讀教學《藍樹葉》這篇課文的時候,應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啟發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相似現象進行回憶:當時的你或者是他人是如何做的呢?你或者是他人會是一種怎樣的體會呢?將來碰到這樣的事情你會如何去處理呢?等等。在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懂得寬容他人。最后應讓學生明確只有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才會不斷增強自信心、歸屬感以及安全感。
二、通過講解課文的主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知識分為五大方面,即愛自己、愛人民、愛自然、愛祖國、愛科學,教師應當有效地挖掘這種愛的主題,通過教材當中關于愛的要素激發學生的內心世界,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與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教師在講解《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應著重啟發學生體會課文當中聾啞青年專注、勤奮、執著、認真的良好品質,并且,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演示聾啞青年看魚和畫魚的情景,讓學生不但可以感受到作者觀察能力的敏銳,而且還可以感受到聾啞青年熱愛生活的情感、做事的認真,及執著勤奮的良好品質。如此一來,不但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旨,而且也能夠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聾啞青年身殘志堅的意志,從而實現學生心靈的升華,激發學生的情趣。
三、通過布置課后作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業不但是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知識情況進行驗證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方式。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教師僅僅視作業為教學的一個補充,布置大量的作業,這不但使學生的大量課余時間被占據,而且難以提升作業的效率與質量,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近些年,盡管社會要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學改革也要求實現學生課業減負,可是實際上常常難以實現減負的效果。繁重的課業負擔不但不利于對小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力,最終難以讓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趣味性和體現自己的長處。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地安排課后作業,從而有利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應注重在減負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應當實施差異性的方式,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做類型不同的作業,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所有層次的學生都可以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完成作業,提高完成作業的質量。二是教師在安排作業的時候,應當實施精選精練的策略,針對一種類型的題目,選擇有價值和代表意義的練習內容,以使學生在高效的練習過程中學會有關的內容,并且,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還應當增加實踐的內容。例如,讓學生在寫作文時選用貼近生活實際的題目,以使學生寫出自身的真實體會。只有如此,才可以實現學生學習負擔的減輕,才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非常多的方式,語文教學課堂就好比一塊肥沃的土地,只要教師能夠開發和耕耘,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洗滌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精神、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等,最終讓學生變成生活和學習中的強者。
作者:浩瑞祿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柏林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梁鐘欽.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1).
[2]王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激發與培養策略[J].新西部(理論版),20xx(11).
[3]胡榮裕.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藝術素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xx(3).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8
摘要:從素質教育的提出,到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教師的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方式已發生了巨大改變。但是在小學校園中還存在學生厭學、逃學、自私、耐挫折力差等一些外顯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說明了我們的教育還做得不夠,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做得不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我們去認識、分析、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絡的普及,人們的文化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意識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有資料表明,在我國約有1/5左右的小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敏感、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郁、不善于和父母、同伴溝通等種種外顯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小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擾。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性、社會性和品德,都易于預防、培養和矯正。因此小學兒童的異常行為習慣都能通過相應地教育措施得到及時地改變。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能夠及時地發現教育中小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采用相應地教育方法就能讓教育少走彎路,讓小學生得到身心全面發展。
1.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剖析
筆者通過調查、訪談和分析發現,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是令人擔憂的,特別是縣級及縣級以下的校園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地,這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們的教育還做得不夠,特別是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做得不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我們去認識、分析、解決的問題。
1.1 缺乏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的真正認識。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是什么·我們實施的素質教育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此看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雖然素質教育提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真正地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卻是一個很曲折的過程。從定義上說,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預設內容,關照學生即時此地的身心發展需要,高度尊重學生的體驗與領悟,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促進學生主動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課程,及個體的全面健康成長。
1.2 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性。學生厭學、逃學了,教師會認為這是學習上的事;學生成績上不去,這是聰明不聰明的事;學生打架了,這是人際關系上的事……很少有老師能把這些聯系到心理健康教育上面。
1.3 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現在許多小學都開設有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課程,當問及是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很多教師會認為兩者是等同地。雖然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思想政治、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聯系,但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在追求的目標還是在工作的手段上,都發展了傳統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工作。它使我們的教育以學生自助、全面發展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它尊重了學生的身心需要,從內在因素上調動了學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2.1 政府培訓機構要加強引領,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渠道。作為教師,每年的培訓進修是必不可少地。我們的政府培訓機構要拓寬培訓渠道,擴大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認識,使培訓不僅要在量上增多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外,在質上也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前沿地、專業地引領。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每位教育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2 學校領導要加強重視,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臺。思想指導行為,在教師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廣泛性、重要性的基礎上,我們的學校領導在課程設置上也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中也要給心理健康教育留有一席之地,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這樣才能為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轉化為實踐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2.3 教師要更新自身知識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學科間滲透。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普及的指導者和實施者,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不斷地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在了解、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做到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不是說只有心理教師才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學科的教師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不同地學科。這樣一來不僅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面地普及,而且也促進了各學科教學的有效進行。
2.4 家長要積極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習、生活中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教師和終身教師,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長也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充電,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常識,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同時,能夠運用自身的知識和修養把心理健康的常識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交往當中,以更好地塑造孩子們的性格、行為習慣等,來促進孩子們的全面發展,為他們以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方面本縣的汾陳鄉教育組做的很好,學校通過建立"家長學校",鼓勵家長們參加學習,讓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和家長在全面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通過一步一步努力,穩扎實打地來實現。雖然當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相信經過我們教育工作者地共同努力會得到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郭德俊主編:《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3] 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 李天燕主編:《家庭教育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9
三十年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相關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從無到有,不斷發展進步著。為了更好地規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中小學的開設,我們成立了“濟南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指南”項目組,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題進行研究,并分別完成相關研究的述評。本文對課程的名稱、內涵、性質和特征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分析述評,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宜統稱為心理課,心理課有廣義、狹義之分,其性質為體驗性、發展性、綜合性,其特征為教學目標的發展性、教學內容的生活性、教學過程的輔導性和教學評價的開放性。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相關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之路已經走過了三十年。三十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無到有,從零散到系統,從混亂到逐步規范,不斷發展、進步。特別是20xx年12月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由原來的自下而上的自發探索轉變為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為了更好地規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中小學的開設,我們成立了“濟南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指南”項目組,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題進行研究。項目組首先組織成員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關文獻進行學習和梳理,并分別完成了相關研究的文獻述評。本文即為項目組的研究成果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化“既是一個顯性的發展趨勢,又是一個充滿矛盾和爭論的過程,還將是一個長時段的發展經歷”[1]。要規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要了解這門課程的名稱、內涵、性質和特征等基本問題。
截至20xx年9月,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查詢,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名稱或關鍵詞索引(去除“大學”和“高校”,下同)的文獻有448篇,在當當網上,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書名的圖書有615種。本文即以近百篇文獻和部分圖書為參考寫成。
一、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名稱
(一)課程名稱的種類
現階段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名稱比較混亂。這一現狀一方面源于心理健康教育名稱的混亂,另一方面也與學者們百花齊放的自由探索有關。
在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史上,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上海師范大學燕國材教授和南京師范大學班華教授是奠基者。1983年,林崇德出版了《中學生心理學》,首先提出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的設想,強調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性[2]。同年,燕國材在《光明日報》發表《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我國教育界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3]。1986年,班華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重視。1987年,燕國材[4]率先提出心理教育的概念,并企圖以此來統帥心理輔導、心理訓練、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這么幾個概念,即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這四個業已通行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直到199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這是在國家的有關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名稱。自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名稱在國家行政部門中的稱呼才相對固定下來。但是實踐中人們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名稱的使用,依然十分混亂。
班華[5]指出,從課程命名來看,有的把這門課程稱為“心理發展常識課”,有的稱為“心理輔導課”“心理衛生課”“心理訓練課”,有的直接叫“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講座”等。
張漢強[6]認為,與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相關的課程共有心理輔導活動課、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教育課(簡稱心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心理輔導活動課、心理輔導課、心理活動課、心理課、心理健康課、心理品質課、心理素質訓練課、心理教育活動課、心理健康活動課、心理素質教育課、心理素質培養課、心理品質修養課、心理保健課等17種命名。
根據筆者的研究,除以上二十多種命名之外,在中小學理論與實踐中還有心育活動課、心理健康輔導課、心理健康輔導活動課、班級心理活動課、班級輔導活動課和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等多種名稱。
(二)課程名稱使用頻率
在近三十種名稱中,最常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截止到20xx年9月,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查詢,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為名稱或關鍵詞進行索引的文獻有340篇,高居榜首。排在第二的是心理健康課,168篇,其后依次是心理活動課129篇,心理課122篇,心理輔導課96篇,心理輔導活動課83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77篇。
使用頻率較少的有心理品質課、心理訓練課、心理素質培養課和班級心理活動課各1篇,心理素質教育課2篇,心理素質訓練課和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各5篇。而心理保健課、心理衛生課、心理健康輔導活動課、班級心理輔導課、心理發展常識課、心理品質修養課都是0篇,這一方面因為這些名稱確實較少被人使用,另一方面可能也與可檢索時間段有關。筆者所用的中國知網可檢索時間段為1990~20xx年,在此之前的文獻或未收錄的文獻無法查詢到,而這些名稱大多為早期研究者所用。
(三)理論界關于本課程名稱的探討
理論界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名稱,始終沒有統一。這些不同的課程命名,從課程建設的角度看,意味著不同的課程內涵和性質、不同的課程特征和形式、不同的課程目標和內容、不同的課程模式和學習方法。混亂的課程名稱阻礙了課程的交流和發展,嚴重削弱了課程促進人的發展的本體功能。因此,有必要使用統一的名稱,以利于該課程的發展。林崇德[7]指出,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出現的諸多名詞、概念不統一,成為目前一個令人矚目的焦點。各地應根據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統一稱為“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規范化。
此外,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了其他主張。比如張靜漣、劉華山主張使用心理輔導課程,班華、沈貴鵬主張使用心育課程(心理教育課程),鄭和鈞主張使用心育活動課,葉斌主張使用學校心理教育活動課,鐘志農主張使用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和心育活動課,張漢強主張命名為心理健康課程。
筆者認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宜統一稱為心理課,理由如下。
其一,從學科通用的命名原則看,通常學科的命名或以對象命名,或以方法命名。課程作為狹義的學科,其命名也適用學科命名的原則,同時還要符合邏輯規則。從課程名稱的現實情況來看,一般采用的是以對象命名的方式,如語文課、數學課、英語課、科學課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門課程的對象是學生的.心理而非心理健康教育,這是顯而易見的。
其二,從心理課在各地各校的實踐情況來看,“心理課”最為簡練,易讀易記,是學生的慣常稱呼。絕大多數學生平常就這樣說:“下節課上什么?上心理!”而沒有人說上心理輔導或心理健康教育等。他們稱呼語文課程的老師為語文老師,稱呼數學課程的老師為數學老師,稱呼心理課程的老師為心理老師,而極少稱呼心理活動老師或心理健康教育老師。
為什么不統一成其他的名稱呢?在此,筆者僅以較有代表性的幾種名稱進行論述。
為什么不宜叫心理活動課?早期人們為了凸顯心理課與其他學科課程的不同,才會專門強調其活動性,冠以心理活動課或心理輔導活動課等名稱。其實,活動教學法只是心理課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活動也只是心理課最經常的一種教學形式,而非其本質。
為什么不宜叫心理輔導課?有人曾專門區分過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等概念的異同,心理輔導雖然是以正常人為工作對象、以團體輔導為主、個別輔導為輔、以發展與預防為主要功能的教育模式,但它與心理咨詢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劃分,而是存在著部分重疊與交叉的一個連續體[8]。而且心理輔導也是早期心理課程初步開設時,人們把心理課程與個別心理咨詢相區別的一種稱謂。至于有的學者還冠以班級之名,稱為班級輔導課或班級心理輔導課,就更不宜了。因為任何學科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即使為和一般的團體輔導相區別而稱之為班級輔導,在這里它也只是一種特定情境之下的稱謂,而不宜作為心理課的統一稱呼。
為什么不宜叫心理健康教育課?原因有三點。第一,雖然教育行政部門的文件中,已經統一稱為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德育中,但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爭議。正如有的學者所言,雖然有的文件規定德育任務內容時也列入了心育內容,如果據此認定德育包括心育,“就混淆了理論與文件的關系,或者說混淆了學理與工作部署的關系”[9]。第二,即使教育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把這項工作統一規范為心理健康教育,其課程未必非得叫做“心理健康教育課”。就如同教育部制定并經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雖然稱為公共安全教育,但各地各校在地方課程中開設此課時并沒有都叫做“公共安全教育課”。第三,仔細推敲可以發現,心理健康教育含有濃郁的教育意味,但事實上,所有學科都有教育的意味,都是在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傳授的同時也在進行教育。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課程與教育的關系是種概念與屬概念的關系,教育包含課程,而不是課程包含教育。所以語文課沒有叫做語文教育,數學課沒有叫做數學教育,心理課在這個方面自然也不宜搞特殊化,非要加上教育的字詞,違反課程與教育的邏輯規則。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都宜統一規范為心理課。
二、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涵
名稱的不同,帶來對其內涵界定的不同也是必然的。考察眾多專家學者對于心理課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教育學取向的定義。比如班華[10]認為,心育課程是依據心育的目的,或者說是為實現心育目的而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及教育方式的總和。
第二類是心理學取向的定義。比如華芳英[11]認為:心理活動課主要是根據有關心理學原理,通過設計系列學生活動來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了解自我心理發展的狀況,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心理調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類是綜合取向的定義。比如王希永[12]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的課程,是一門促進個人成長的課程,是一門學生本位的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塑造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課程。
關于心理課內涵界定的種種不同,其實也與心理課的不同類型和分類有關。在這方面,較有代表性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班華[8]認為,心育課程包括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同時還滲透在其他的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之中。
沈貴鵬[13]認為,心育課程從顯性—隱性的維度可以分為顯性心育課程和隱性心育課程,從發展性—矯正性的維度可以分為發展性心育課程和矯正性心育課程,其中發展性心育課程又分為認知性心育課程、融合性心育課程和活動性心育課程。
姚本先、方雙虎[14]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分為獨立型和融合型兩種。獨立型課程由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課程組成。
筆者認為,心理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課約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泛指一切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良好心靈基礎的課程。狹義的心理課,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課程,是教師運用心理輔導的理論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以幫助學生產生心理體驗、培養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心理健康和心靈成長。這更接近和類似于班華教授的心理活動課程、沈貴鵬博士的活動性心育課程、姚本先教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以及其他學者提出的心理活動課程。
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性質
性質是一種事物所具有的區別于他事物的根本屬性。性質是人或事物的本質。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性質,代表性的觀點有如下幾種。
姚本先、方雙虎[14]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性質是活動性、系統性、主體性和互動性。方雙虎[15]又進一步指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體驗性課程,是一種學生本位課程,是一種生成性課程,是一種回歸生活世界的課程。
劉宣文[16]認為,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本質特點是整體性、主動性、體驗性。
劉華山[17]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性質比較特殊的課程,一門更具專業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與一般學科課程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特別注重開放性、實踐性、親歷性、活動性和體驗性。
筆者認為,心理課程的性質應該是心理課程所獨有的內在屬性,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而一些學者提出的性質特征,比如主體性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生成性強調課堂不是預設的是生成的,等等,這些都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各科教學都應達到的要求,并非心理課的獨有之義。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心理課的性質應該有以下三點。
一是體驗性。中小學其他學科多以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為主,而心理課則不是解決知的問題,更不是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在多數情況下,心理課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核心進行教學的,但是它追求的不是活動本身,而是借助活動這一載體來豐富學生的心理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和感悟,在體驗中收獲和成長。
二是發展性。其他學科多以固定的知識模塊為主,很少有變化和創新,心理課則不同。預防和發展是心理課一貫的理念,它包含的內容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全體發展的理念、全面發展的理念、潛能開發的理念和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和發展的理念等。
三是綜合性。其他學科多是以本學科內容為基礎進行的單一的專業教學,而心理課則是綜合的。從學科基礎上看,中小學心理課既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又屬于教育學的范疇,是多門學科的交集。從實踐情況來看,心理課是學校各種教育活動和教育工作的綜合,是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的有機融合,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多因素的整合。
四、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特征
特征是可以作為事物特點的征象、標志等,特征傾向于表象、形式。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特征,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如下幾種。
廖鳳池[18]認為,班級輔導活動課具備六個特點:它是發展性的輔導課程;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課程;其內容必須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其實施必須綜合運用靈活的啟發式教學技術和團體咨詢的專業技巧;它是輔導學生的課程,不是游戲課;它應進行教學自我評價。
張英[19]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特征是教學對象的全體性、教學方法的自主性、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和教學目標的發展性。
肖漢仕[20]認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特點有四個方面:一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二是培育、預防并舉;三是宜四重四輕,即重內化、輕灌輸,重能力、輕知識,重參與、輕旁觀,重實效、輕形式;四是師生是人格平等的朋友關系。
韓海玲[21]認為,心理活動課的特殊之處主要體現在參與性、互動性、開放性、操作性、多樣性、情景性、體驗性、發現性、民主性和感染性等十個方面。
筆者認為,心理課作為一種教學課程,其特征也須遵循課程的基本要素。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拉爾夫·泰勒在其經典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課程四要素,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從這個角度出發,心理課的基本特征表現如下。
一是教學目標的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為了促成學生的心理發展,心理課自然也要從屬于這一目標并為之服務。從實踐來看,學生身心發展的總趨勢是積極向上的,他們面臨的問題大多是動態的問題、發展的問題、成長的問題。發展性的目標側重于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和心理品質的培養,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長。
二是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心理課是“發端于生活世界又依附于生活世界的一種新型課程,其課程內容不追求文本的知識性、學術性和結構性,而是注重心理生活場景的設計和情境的渲染,以及呈現具有生活氣息的心理空間”[22]。其內容大致包括八個方面:一是自我意識,二是學習心理,三是人際交往,四是情緒調適,五是性與性別教育,六是生命教育,七是升學擇業,八是生活和社會適應。
三是教學過程的輔導性。教師必須運用心理學特別是團體心理輔導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比如建立團體的方法、團體轉換的方法、角色扮演等,引導學生達成認知理解、獲得情感體驗,進而促進行為的改善。基于輔導,心理課在組織形式上多以活動為主。這一點已經成為大眾的共識。筆者想特別指出的是,活動只是形式,是手段,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才是目的,促進心靈成長才是根本。
四是教學評價的開放性。由于學生的心理體驗心理發展具有相當的主觀性,因此,心理課的評價不可能用一把客觀的標尺進行衡量,更不可能像傳統學科一樣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進行。心理課的教學“重感受,不重認知;重引導,不重教導;重口頭交流,不重書面活動;重目標,不重手段;重真話,不重有無錯話;重氛圍,不重理性探討的完美;重應變,不重原定設計;重自我升華,不重教師概括總結”[23]。因此,其評價也是開放式的,沒有統一的答案和固定的模式。在評價形式上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學生集體互評和教師評價為輔。在評價內容上以過程評價為主,以目標達成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為輔。在評價方法上可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談話法、作品分析法、活動資料分析法、社會群體關系測量法等。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0
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近年來,微課憑借短小精悍、主題突出、使用方便、互動性強、應用面廣等特點席卷全國,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各個學科都陸陸續續嘗試將微課引入到學科教學中。從20xx年國內第一篇關于微課的學術論文發表以來,短短的幾年時間,有關微課的論文已達到了4313篇(CNKI數據,截至20xx年6月),而從土豆、優酷等網絡播放器中,搜索到的微課視頻也不計其數。
然而,在眾多微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的研究卻極少。以“微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關鍵詞在CNKI進行搜索,相關論文僅5篇(截至20xx年6月),且僅限于高校研究。可見,盡管關于微課的研究探討很多,但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微課研究卻還處于起步階段。實際上,隨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重視,將微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微課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一)符合教育理論
微課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集中地將一個小的知識點闡述清楚,達到教學目的。憑借其數字形式的存在方式,可通過網絡傳播,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多次重復利用,實現了教學效果的無限放大,達到教學資源共用共享的理想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符合了教學最優化理論。在心理健康教育微課教學中,可創設豐富的情境,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基于微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可在課堂上統一學習內容,也可以是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是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基于微課的教學是整體化、個別化、自主化和多元化的,體現了多元智能理論。
(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理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培養學生自主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這也強調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體驗。每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行的一次積極探索。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而言,將微課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有助于革新傳統的教研與教學方式,進一步推動“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發展。微課是課堂講授法以外的一種大膽、新穎的知識傳遞方式,實現了從教師的“教”為中心向學生“學”為中心的轉變。在這一方面上,微課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致的。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課堂中常常設置與主題相關的游戲和活動。由于中小學生自控能力發展并未成熟,他們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容易發生一些影響課堂紀律的情況,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將微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使學生能夠靈活選擇學習內容和時間,更好地滿足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課后按需選擇學習內容,按需與同學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相互學習。這樣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多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時少的缺陷和缺少個性化教育的不足,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率。同時,對學習主體“學生”而言,微課中積極的體驗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從而產生自我成長的積極力量,實現自我教育,更好地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
(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課堂教學是教師工作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來說也是如此。將微課應用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它無疑也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除了要做好日常工作外,還要掌握制作微課的相關技巧,并巧妙將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設計成微課,形成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這個過程能促進心理教師對新事物的嘗試和探索,也能促進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思考,有利于自身專業素養的發展。
另外,微課互動性強的特點,能夠促進同行之間進行交流和探討,對提高整體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進行自我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微課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避免形式化
微課主要是為了服務于教學,要使微課的效果得到保證,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兩個環節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微課數量迅速上升,參與微課制作的隊伍迅速壯大,在這些人或作品中,難免出現一些濫竽充數的情況。原因包括:一方面,由于微課的制作技術是一個門檻,很多教師難以制作令人滿意的高質量微課;另一方面,某些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拒絕學習更先進的多媒體新技術。這就使得在“微課熱”的潮流中,微課被形式化了:其數量增長了,但質量卻沒能得到相應的提升。因此,要使得微課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保證,必須對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并對相關作品進行評價和審核,使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的質量得到保證,避免形式化。
(二)注重對優秀微課的推廣
隨著以后微課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逐漸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課會越來越多,優秀的微課也會越來越多。如果這些優質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那將是資源的浪費。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學生在學校中要接受的教育,也包含孩子在家庭中要得到的教育。如果能夠在家長當中推廣已開發出的優秀心理健康教育微課,那么,家長也能夠從中學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進而利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幫助孩子。另外,學生在家庭中同樣能夠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使學生在學校中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強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的過程中,要注重將優質資源向家長推廣,使更多的家長加入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來。
(三)建設微課評價體系
將微課引入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為了實現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課就與其他常規課堂教學一樣,都要面臨著一系列需要被評價的問題,包括:課程設計是否合理、實施過程是否恰當、實施后效果是否有效等。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我們才能不斷建設、實施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是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調控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實施方案內容過程與結果的有效杠桿,我們要重視對課程的評價。微課的評價原則包括科學性、教育性、實用性、藝術性和技術性,同時,可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并形成一個全面立體化的評價體系。
可見,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的過程中,需要逐漸建立與之相對應的課程評價體系,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夠保證微課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質量。
(四)加強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
這幾年間,微課所涉及的內容和學科范圍越來越廣,但其實際效果眾說紛紜。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加強微課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為了保證中小學生能順利掌握微課課堂中所傳授的心理健康知識以及情緒疏導、人際交往等應對技巧并加以應用,在對心理健康教育微課進行相應評價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跟蹤和考核,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的實際應用效果及實用性。只有其實際效果得到保證,才能夠保證心理健康教育一級目標的順利實現,即真正做到以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為主,注重培養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與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人格完善。
(五)加強對中小學生微課學習的引導與監督
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對較差,因此,他們在家獨立學習微課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學生做與學習微課無關的事情,如上網、玩游戲等,這不僅偏離了微課本身的功能,還會影響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需要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的學習加以引導和監督。教師可時常提醒學生微課學習時間不能太久,避免影響視力;學完微課后,不再利用電腦等電子設備玩游戲等。家長可對學生學習微課的時間進行相應的限定,并給予監督,必要時給予提醒,嚴格控制學生微課學習的時間。
總之,將微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避免形式化,注重對優秀微課的推廣,建設微課評價體系,加強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加強微課對學習的引導與監督。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
一、當代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可將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簡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⑴樂于學習、工作;
⑵情緒樂觀、穩定;
⑶人際關系和諧、融洽;
⑷能面對現實,適應環境;
⑸能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⑹智力正常;
⑺人格完整;
⑻心理和行為符合年齡特征。根據這個標準,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和有關資料,本人發現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有以下幾種:
1、自我中心主義,缺乏合作精神。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使相當一部分小學生、特別是作為獨生子女的小學生在家中都有一種獨特的優越感,致使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強化,“自我中心主義”逐漸形成,“一切為我”,從而持有過度的“自尊感”。但同時他們也承載著父母更多的期望,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與之相應的就是缺乏與家長的溝通,缺乏和同伴的交流。
2、關懷品質下降,缺乏感恩精神和責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小學生不懂得感激,認為父母、教師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缺乏責任意識,認為社會的不良風氣、環境的惡化、他人的不幸是別人的事情,根本沒有認識到“我”的發展和他人、社會、自然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3、自私狹隘,虛榮心強。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書,造成小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封閉與狹隘。一些小學生,虛榮心強,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對強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紅眼病。
4、自卑。部分小學生由于學習成績差、家庭經濟條件差等原因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低人一等,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小學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⑴家庭教育的誤區。
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許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個性培養等。家長的期望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使孩子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小學生相關論文例文憂郁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⑵學校教育的誤區。
一些學校和教師迫于壓力追求升學率、打造名牌效應,成績成為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
⑶社會方面的原因。
社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成年人不健康的行為,不健康的書刊和影視作品對少年兒童的不良影響。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思考
1、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從自身心理健康做起。教師的工作是雕塑學生心靈的工作。雕塑師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教師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作用,因此新時期的教師要注意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努力使自己總是處于一種良好的心態下開展工作,從而對學生心理產生最佳的影響。情感豐富的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2、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可見,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小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所以課堂上要創設寬松、民主的氣氛,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允許學生對老師提出批評。
3、注意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作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實現這一項重要的使命,必須要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長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啟蒙性、長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點。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少年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素質,必須切實加強和改進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和管理。
總之,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以建設和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為主,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指導,尊重與理解學生,力求學生人格的整體性發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以人為本,強調學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過開展訓練活動和課內外文體活動,指導學生“以人為鏡”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使他們養成自尊、自愛、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質。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2
關鍵詞:物質 精神 代溝 真愛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后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并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并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托,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吳紅駿,趙潔,《運用認知學習理論改革遠程開放教育的教與學》,20xx年
[2]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3
經專家驗證,當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多形成于中小學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關系到當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對于大學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厭學、焦慮、自私等現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心理健康狀況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學校未能重視心理活動課:中小學校未能夠重視心理活動課的重要性,在課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當前很多中小學校的課程量比較少,課程時間比較短,教學方式單一,而且還經常存在心理活動課被其他課程隨意取代的現象。其次,教學資源配置不足。教學資源配置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硬件設施不健全,很多學校教學設施不健全,心理咨詢室及相關心理咨詢輔導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備專業知識及豐富實踐經驗的心理學老師。很多中小學校的心理學老師都是兼職老師,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養老師,并不是心理學專業的職業老師。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咨詢問題、忽視中小學生心理輔導問題,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矯正性心理咨詢、忽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同時在進行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時,很多教師存在僅就問題談論問題的現象,而未能夠進一步探索對該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
1.3存在學科化傾向:中小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其培養健全人格。然而,當前很多中小學校未能明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僅僅將它當做一門學科來進行,并未能深入學生生活運用心理活動課來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只是進行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甚至還不科學地布置課程任務、組織考試。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夠實現開設心理活動課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還給學生增加了課業負擔。
2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2.1強化課堂教學的滲透性:理論講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但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出于現實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們以直接理論的方式理解與掌握這些復雜而專業的心理學理論。教師在進行相關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生動化及通俗化的處理,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理論知識實踐化。教師必須要具備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矯正中小學生的心理,維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師不僅僅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要善于運用相關心理學知識,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學生的心理干預措施以及心理輔導方案,解決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真正發揮心理學教育的現實作用,而不僅僅把它當成一門學科對待。重體驗、重感悟、重反饋。教師必須要能夠真正發揮心理活動課的功能。因此,在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可在進行一堂課程之前,首先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電話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據交流結果來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內容;第二,注重體驗。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相關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注重活動情境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來親身體驗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團結的力量、集體的溫暖以及互幫互助的優良品質等。通過活動情境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饋。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盡情釋放情感與體驗情感,以達到矯正學生心理之目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夠運用于課堂之外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教師要倡導學生在課下養成將感悟記錄下來的習慣,并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與思考。
2.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培訓:教師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軍。要做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當前,可以通過以下四種培訓方式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第一,專業技能培訓。中小學校可以與其他的高校聯合起來,邀請在心理學領域一些知名的專家或者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心理學老師來校進行專門的指導與培訓,以提高本校心理學教師的專業技能。
第二,研討式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各種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學術交流會,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專業技能。
第三,評促教式培訓。所謂評促教式培訓,是以一些公開課、交流課的方式讓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由專家聽課并在課程結束之后提出相關建議,以達到彌補其不足之目的。
第四,講座式培訓。講座式培訓,就是由中小學校邀請相關專家針對當前心理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熱點問題、重難點問題或者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學校相關教師以聽講座的方式進行學習。
3結語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中小學生當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長。培養健全人格、維護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要明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沖,孟萬金.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敘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8,(03).
[2]楊曉霞,尹麗娜.關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廖金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06).
[4]王新梅.國外、港臺地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國大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04).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4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
一、有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習慣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對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構建了系統的培養體系,明確了如何培養學生的習慣,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習慣等等。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教會學生懂得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處理,自己做自己會做的事是光榮的,自己學會自己不會做的事更是值得稱道的。又如《愛護我們的鼻子》《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教會他們懂得愛護鼻子眼睛,保護鼻子、科學合理用眼等良好習慣。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編排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內容。如《腦筋急轉彎》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注意力和遇到問題要周密思考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體會到集中注意力、周密思考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
正確認識自己是每個人一生的難題。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在不同的年級分別出現了認識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等不同目標的教學內容,而認識自己的方式方法也從自我認識到與他人的看法相結合等等。小學三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鏡子里的我》一課明確提出人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階段,而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漸認識自己。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自己,有多高、多重,是胖是瘦,有哪些特長、愛好,有哪些優點、缺點等等。四年級教材中《老師眼里的我》《我是什么樣的人》更進一步提出了認識自己的目標,從別人眼中審視自己,從活動中觀察自己,從與他人的`交往中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高矮胖瘦的變化,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興趣、愛好和特長。在五、六年級教材中《了解真實的自己》《我是獨一無二的》《正確認識自己》等內容,進一步加深了學生認識自己的程度,提出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自我意識目標要求。
三、有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質和較強的行為能力
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編排中,構建了一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心理意志品質和行為能力的教學目標,從自己事情自己做到小困難的自我克服解決,從好習慣的養成到好方法的培養鍛煉,從控制情緒到超越嫉妒,從情緒控制到煩惱釋放、情緒正確表達等等,既體現了應有的健康心理要求,更體現了學生意志品質的鍛煉與行為能力培養的要求。在一年級的教材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級教材中有《相信自己一定行》,四、五、六年級教材中有《超越嫉妒》《我不生氣》《放飛煩惱》《正確表達情緒》《欣賞自己》《做情緒的主人》等一系列教學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學會控制情緒,恰當表達情緒就會發揮情緒的人際交流積極作用,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正確處理嫉妒,也會給自己帶來不盡的好處,會大大提升自己的學習熱情與效率,最后超越對手,走向勝利。一系列的循序漸進的心理意志品質訓練,讓學生的心理意志品質得以形成、鞏固和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表現出來的作用遠不止上述講到的幾個方面,但究其重點來講,科學地、系統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準確地認識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鍛煉出強大的意志品質,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是其精髓所在,貫穿于一至六年級的教育教學始終。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
近年來,我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的逐年增多,有著良好的家庭條件的小學表現出諸多的問題:很多學生的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差較大,心理年齡大大落后于實際年齡;脫離了家庭呵護的學生無法立即自立起來,面對巨大的學習和競爭壓力,學生無法快速自強起來。于是,不少小學生逐漸走向心理低潮期,看問題悲觀情緒嚴重,想問題、做事情明顯偏激。學習上不能集中精力,生活上逐漸消極,影響他們的生活學習,甚至帶來一定的嚴重問題。筆者結合多年小學心理學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在此探討了積極心理學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引導小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理念
積極心理學相對于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是對傳統消極心理學的修正,也是新時期結合社會發展和人類心理發展變化規律提出新的教育學理念,對延續了近一個多世紀的心理學教育提出的一種質疑和挑戰。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關注每一個人的積極品質,強調每一個人的人文價值并進行人文關懷,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和思維去研究、解釋心理學問題。教育者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更新教學理念,接受和理解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人文理念,糾正傳統心理學教育認識的誤區,對傳統的主流心理學模式采取一定的批判繼承的態度。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做出自己的成績,更好地獲得一種滿足,更加積極地工作、學習,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重樹立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心理。
二、增強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情緒體驗
對小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學教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和理念的灌輸,讓學生了解心理學的知識,也應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真正體會到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增強小學生對積極心理學的情感體驗。立足每一個人內心所具有的積極力量,不斷放大和增強這種積極力量,從而使消極的因素和力量得到抑制。小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必須適應社會角色的要求,樹立更加自立、自信、自強、自尊的意識。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的心理情緒體驗氛圍、感官愉悅心理享受,其中首倡就是主觀幸福感。進行主觀幸福感體驗,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促使自我認知的發展,提高學生應對消極事件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從而更好地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質。這既是積極心理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
三、營造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組織系統
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種社會問題都會對學生產生種種影響,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積極心理教育,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克服自卑、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不同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對各種問題進行必要的預防,對各種不理想問題及時做好消除。我們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層面做好宏觀的統籌與把握,建立一個科學、合理、有序的'積極心理學組織系統,充分利用種種正面社會關系對學生進行文化規范,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借助于家庭的影響給學生全方位的影響、幫扶和疏導,構建集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綜合心理學教育系統,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和有利因素,發揮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地適應各種突發或不利環境,在不斷地調試自己適應環境的同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形成堅定的意志,培養不懈的耐力和卓越的品質,學會健康、快樂地學習,全面、有效地發展,成為國家和社會所需的綜合人才。
四、構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標
增進小學生的幸福感。今天的社會,人類的一切活動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存得更幸福。傳統心理學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是減少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得更遠,它的工作目標是提高小學生的幸福感。這里的幸福感,包括了五個方面:積極的情緒、投入的狀態、生活的意義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及成就。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而是從提升小學生的幸福感入手讓小學生獲得更深意義上的心理成長和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多種活動提升小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在實踐中,為了讓小學生體會到積極的心理體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開展“現場心理測量活動”,通過測量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個性特征、心理品質,增強小學生對自我的認知,鼓勵他們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開展“心理電影展播活動”,通過開展“幸福來敲門”“天生我有才”“我的未來不是夢”等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讓小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快樂、自信和動力,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通過團體活動傳遞給小學生;開展“積極心理學課程”,課程涉及如何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如何獲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誼等。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7-21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1-01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9-05
小學教育論文12-13
小學教育論文發表11-23
小學教育論文致謝11-16
小學教育專業論文11-24
小學教育論文題目09-28
淺談小學教育的論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