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教育教學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
[摘要]對青年教師而言,如何盡快培養起教學和育人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以作者實際工作經歷和經驗為背景,提出適用于日常工作的提升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建議和方法。
[關鍵詞]教學;教育;能力
作為一個教師,“教書育人”是天職。然而對一個青年教師而言,如何盡快培養起教學和育人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以下,我想以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闡述這一問題。首先,是教學能力的培養。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備課、上課和課后輔導三大環節。在備課環節,建議分三步來完成,自學-互學-自學。自學是自己先將要教授的內容好好鉆研一番,理清重難點,列出提綱。互學就是與同組的特別是教同一門課的老師相互討論交流,聽聽別人的構思,互相啟發。另外,在備課過程中如果遇到自己不能理解透徹的內容,一定不能馬虎的敷衍過去,要想辦法解決,絕對避免在授課過程中犯科學性錯誤。最后就是自學,將原先的構思進行整理,最后完成教案。作為教師,上課時的自信體現在語言的響亮、清晰、流利,板書的工整詳略得當,知識的前后遷移能力以及對整個課堂的管理。因此,建議新教師把教案寫的盡量詳細,甚至落實到上課要講的每一個子,然后就通過反復研讀,將整個教學過程牢牢的記在腦中。盡管課堂上總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但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熟悉掌握,能使自己心中有底,口中無錯。此外,在課堂上的游刃有余能使學生對自己產生好印象,甚至是喜歡和崇拜,這都有利于后續的教學和管理的。在課堂上教師要將自己從一個只是傳授知識的“獨奏者”演變成一個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引導學生去學習的“伴奏者”的角色,課堂上老師不是主角,學生才是主角,自己只做啟發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探究和學習。作為新教師,往往急于將自己的授課內容通過講授盡快的傳授給學生,對于學生的接受情況考慮不多。同時,一味地采取講授的方式也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出現精神不集中的狀況。因此,在教學中,新教師應注意課堂提問,或者采用學生板演,分組討論競賽等方式,一方面可以隨時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另外,也利于活躍課堂氣氛,避免學生開小差、睡覺等問題。
這里,總結一些自己在教學方面的心得:1)作為一個青年教師,要多用心鉆研教材,多與人討論,多向老教師求教。所以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有很多東西都不會,不懂,那么要使自己盡快的成長起來,勤學多問是必須的。2)有這樣一句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其實作為一個教師,三尺講臺就是我們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的表演,沒有所謂的最好,只有更好。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否定自己,改進自己,如果有2個平行班,那么要爭取做到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如果,之前已教過這門課,那么要在原來的教案上改進,讓這一遍比上一遍好,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所成長。3)爭取每一節課都有一個能吸引學生興趣的亮點。根據授課內容,安排一些聯系生活的案例,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事件,或者分析一些簡單的經濟現象。例如我在涉及會計報表內容時給學生介紹股票,上市公司;在介紹貨幣時間價值時,加入銀行利率,匯率的知識;在講會計法規和職業道德的時候,介紹一些會計從業崗位和會計人員職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等。“教書育人”,“教書”在前,“育人”在后,這不由得使我心靈的天平更多的偏向了“教書”這一邊。然而多年的班主任生涯,自己的體會,身邊生動鮮活的例子,使我意識到,在職業學校,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出色的育人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青年教師一般都需要擔任班主任工作,和諧的師生關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進行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班主任工作快樂的源泉。我現在擔任一個財會班的班主任,這個班有超強的班級榮譽感和凝聚力,不論活動還是考試、考證,都積極參與、共同奮斗、互幫互助,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是個和諧快樂的大家庭。這些源于他們自身的性格優勢,也源于我自己在帶班方式上的改變。
第一,班主任必須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這是取得教育成果的前提。班里有個學生,他時常犯錯,大大小小的問題不斷,還好說話,好動,上課需要我時常提醒:“唐某某,不要講了;唐某某,坐好!”說多了,我煩,他也煩,難免動氣。一次,我感覺他情緒不對,于是我半開玩笑半當真的說:“我怎么竟碰上好動好講話的人呢?!家里有個女兒,班里有個唐某某,女兒上苗班,家長會上,班主任給我學了各種女兒的坐姿,腿擱在凳子上的,半躺的,后腦勺朝前面的,我可難為情了,后來,老師把她的凳子拿了,讓她站著上課,幾次下來,她老實了。她三周歲不到,唐某某你十六周歲,我是不是也要這樣對你,你才能安分呀?”大家哈哈笑,他也笑了!對學生注意語言分寸,多鼓勵學生,多表揚其優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做到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這樣才能搞好師生關系。做班主任,要做到是老師又不是老師,不能過分強調自己的教師地位。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威,會禁錮學生的思想,捆綁學生的手腳,時間長了學生和班主任之間會形成緊張的'局面,從而動搖班主任在學生心中的地位。然后,是家長又不是家長。班主任要讓學生感覺就像處在家庭的溫暖之中,與此同時班主任又不能過分強調自己的“家長”地位,居高臨下訓斥學生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其結果會造成班主任和學生之間你壓我頂的緊張局面,最終失掉威信。最后,是朋友又不是朋友。班主任只有和學生交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打開學生心靈之鎖的鑰匙,但交朋友要有原則,如果班主任和學生之間沒大沒小,學生就不容易嚴格要求自己,使班主任失去教師的尊嚴。第二,班主任必須是班級的管理和建設核心。建設一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要向學生灌輸的就是集體觀念,要樹立每個學生心中的“大我”觀念,克服“小我”意識,這樣,學生才能自覺維護班級的班風和榮譽。另外,培養一批得力的班干部。干部培養的關鍵在于選擇好合適人選,而這要分為兩個部分:班長和其他班委。一般班委由于他的專項性比較強,相對而言,對他們的綜合能力要求弱些;而一班之長,除要有責任心外,還應有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威信。因而,不能完全由學生民主決定班委,應由班主任初選一部分,不斷觀察比較,然后再確定班委。另外,不妨一個職位設正副兩人,這樣能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所以我們的工作注定是不平凡的,是不易的,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只有不斷付出,方能不斷收獲。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2
現在的孩子難教——這是許多老師的共識。是啊,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教育也在變革,我們如果還是用昨天的教育理念和單一的方法來解決今天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勢必會造成當今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而且不知道怎么管、怎么教。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告訴我:要教育好學生,首先就得了解和研究學生。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學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客觀。只有掌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個性特點,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我經常采取如下方法:
一、觀察。
開學初,我就留心觀察全班同學,了解哪個學生勤快,哪個學生懶散;哪個學生上進心強,哪個學生學習缺乏自覺性;哪個學生活潑開朗,哪個學生郁郁寡歡……發現有情緒低落的同學,及時查找原因,及時引導。例如:吳妍同學本來性格內向,開學報名時我要求家長必須帶孩子一起報名,其他學生家長都來了,唯獨她一人背著書包來到我的面前,當我問及其父母情況時,她兩眼通紅,低聲告訴我父母都出去打工了。開學來我有意識地多關心她,但她還是郁郁寡歡,學習成績不斷下降,究其原因是因為她太想父母。不能讓這種情感影響到她的學習,因此,我找她談心,告訴她如果你想父母了可以打電話或寫信來向父母表達,為何憋在心里使自己難受呢?當天晚上我就布置學生回家寫一篇日記,內容為:父母不在家的日子,我該怎么做?果然她的日記滿滿的都是對父母親的思念,但卻忘了我要求寫的“我該怎么做?”,除了思念還是思念,我就在她的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話:父母出門在外是為了什么?是希望你有一個好的學習條件。你應該從思念他們中振作起來,做一個懂事的孩子。當你學有所成之際也是你媽媽喜悅歸來之時,耐心等待吧!一段熱情洋溢的話激發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她不再沉溺于念念不忘當中,情感得到了歸宿。這正是我的觀察與引導使學生走出困惑,走向堅強。
二、談話。
談話是溝通的極好方法,談話時注意傾聽學生說話,邊聽邊思考;談話后聯系學生一貫的思想言行和平時的觀察印象,綜合分析,公正認真地得出結論,然后根據結論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如我班的童欣健同學,頭腦機靈,課堂上喜歡積極發言,課堂作業完成得非常好,但家庭作業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且有拖欠現象。因此我就有意識地與他聊天,了解到原來是爺爺奶奶對他過分寵愛,覺得他現在還小,每天在校很辛苦,放學回家就該先放松放松。吃好飯再寫作業又說遲了,要休息了,不然會影響長身體……結合我平時對他的觀察,我斷定他沒有說謊,因此我雙管齊下,繼續找童欣健聊天,讓他知道他爺爺奶奶的做法是出于對他的關心,但同時讓他明白爺爺奶奶的做法不夠正確,學生應該以學習為重,不可因為爺爺奶奶而影響自己;另一方面我進行了一次家訪,與他爺爺奶奶進行了一番溝通。從那以后,他作業基本能按時完成。
三、調查訪問。
我經常向家長、同事們調查了解,采取恰當的教育方法,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我班的程穎同學,頭腦反應快,課堂回答問題非常積極,在學校她是不容置疑的好學生,可放學一回到家她就把學習丟在一邊,家庭作業基本沒有完成的時候。我多次打電話給她父母(父母親都在屯溪打工,但平時極少回家,她隨外公外婆生活。)她們都說程穎就是懶,再說每天又不在一起,她們也拿女兒沒辦法。父母沒辦法,作為她的'班主任我不能放棄不管,因此我又詢問她的外公外婆,從與他們的談話中我看得出外公對她還是很關心的,但外婆的言語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耐煩,甚至是厭惡。程穎也是家里的獨生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后來我通過向與她同村的學生家長了解到:原來程穎在家確實很不聽話,每天放學回家自行車騎得飛起來,而且玩得很遲都不回家,外公外婆每天做事回家還要到處去找她,每當問起作業她都說做好了,久而久之大家都聽之任之。了解了她的情況,為培養她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專門來到她家當著她面向她外婆匯報了她在學校的優秀表現,她外婆聽了感到些許安慰,而后我悄悄告訴她外婆小孩子不能一味地批評,當她表現有進步時還應給予適當的鼓勵。第二天,我與程穎進行了一次長談,她說她外婆不喜歡她,老叫她回山里奶奶那去讀書,不要呆在她家,她不喜歡外婆,所以放學回家她也不愿呆在家里。聽了她的敘述,我告訴她外婆這么說的原因,并毫不掩蓋地指出她的缺點,要求她馬上改正。我讓她擔任學習組長協助我檢查其他同學的作業。也許是她感受到存在的價值,開始寫家庭作業了,但還不能按時完成,我卻佯裝不知,我知道事情的發展總是有一個過程的,不能急。幾天后,課代表把她的作業本拿給我看,我裝作吃驚的樣子說“我一向對她非常放心,她沒做作業可能有什么特殊情況。不過我很傷心。”我瞥了她一眼,只見低她著頭,滿臉通紅。從那以后,她學習倍加努力,外婆也不再嫌棄她,現在已成為班內的優等生了。
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聰明,思想越來越復雜,孩子的內心世界對于老師來說,就像一個未知宇宙一樣,是個神秘的世界,只有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全部,因人施教才能成為可能,德育工作也才能落到實處。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3
摘 要 初中的政治課如何增進學生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這方面能力和行為的養成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師的課堂素養。由于學生各方面差異性、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思維活躍等因素,這都大大增加了政治教學的偶然性。在課堂干擾因素中,情感因素占了很重。
關鍵詞 政治教學 教師 課堂素養 情感 探究
初中的政治新《課標》規定:讓學生“認識成長的社會環境,提高生活適應能力。感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學生這方面能力和行為的養成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師的課堂素養。由于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性、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思維活躍等因素,這都大大增加了政治教學的偶然性。讓政治課堂充滿了較多的X因素。但是,課堂的根本是“人”—學生,在課堂干擾因素中,情感因素占了很*重。政治教學是要有科學性和藝術性,但是更需要情感。心理學家把情感看作是人的心理機制中心。沒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很強的學習動力,就不可能產生師生間融洽的感情,不會激發教與學的熱情,就不會有高效課堂。所以教師要想有精彩的課堂,就要著意培養師生情感,注重心理溝通。
一、提高教師修養,注重情感交流
首先我們教師本身需要提高自身修養,樹立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方式。面對新的市場經濟,我們要有無私奉獻、甘為人梯的高尚品質。為人師表才能使學生更多地接近我們,才能與學生有效地溝通和交流。學生才會心服口服,師生間才會產生共鳴。
其次作為教師,還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面,我們教師要盡自己所能創設寬松和諧、積極向上的氛圍,語言要親切、簡練、準確,態度要和藹可親,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讓學生從教師的目光里感受到一種師生之間的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
再次一視同仁、平等相待每一位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對聰明學生給予過多熱情、器重和寵愛;對調皮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予于輕視和冷淡。實際上,后一類學生更需要教師的關心、幫助和鼓勵。即使一個眼神,一句鼓勵性的話語,都會使他們難以忘懷。
總之,我們老師必須用誠摯的情感去熱愛、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學生真正感到教師可親、可敬、可信賴時,教育才會奏效。
二、培養健康的情感,優化學習過程
一位教育學家說: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無一不與學生有著良好的情感關系。當教師的意識中滲透著濃厚的情感時,才能激勵人積極思考和探索。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習興趣、自信心、毅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情感素質,就能夠提高學習質量。因此,情感既是政治教學的目的,也是教學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讓學生問教師答,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中實行角色轉換,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從幕前走到幕后,學生由聽眾觀眾變為實際參與者,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和積極探索之中,有利于學生開發智力,激發學生持續的自主學習,以提高課堂效率。
三、善于使用表揚和批評
表揚不僅對受表揚的學生有鼓勵作用,還會對其他的學生樹立榜樣,指出努力方向。如:有的學生不重視課堂發言,不大愿意開口。我就表揚善于表現的學生,表揚上課積極回答老師問題的學生,并且安排一些情景,在課堂上和學生對話,用他們出色的表演來打動其他學生。這對于被表揚者無疑是一種高度的贊賞和激勵,也為其他的同學樹立了榜樣,起到了表率作用。
表揚學生的進步,鼓勵他們的成功,會使他們更加愉快地去學習。然而,恰如其分的批評,也同樣起到催化作用。
善意的批評不會損害師生間的情感,但任何時候都要避免冷嘲熱諷,大聲訓斥,努力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果發現學生犯了錯誤,一上課就態度生硬地批評,就會造成師生間的對立,進而影響教學。如果對學生寬容一點,既能對學生表示信任,又反映了老師的胸懷和見地。表揚和批評可以不拘形式,隨時進行。如在平時批作業時,批考卷時,等等,我除了批分,糾正外,還總是寫上幾句鼓勵性評語。
四、承認個別差異的存在,激發其強烈的學習興趣
個別差異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受后天影響而形成的個人心理特點的不同。這些差異的存在表現在政治學習上就有著不同方面的學習優勢。在教學中我經常發現,具有果斷個性的`學生其掌握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比優柔寡斷個性的學生更強;內向性格的學生善于思考和記憶;外向性格的學生喜于交流,敏于作答。所有這一切的心理個性,都應該納人我們的教學藝術,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學有所成。政治學習需要排除心理障礙,所以在課堂上我們不要過度地糾正學生的發言錯誤,盡量減輕學生的焦慮情緒,善于利用獎賞和激勵的手段培養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情感,激發其強烈的學習興趣。
總之,師生心理勾通意味著師生之間“你可容我,我可容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師不因教育教學的地位而凌駕于學生之上。而是以“我是學生友,學生是我師”的態度等待他們,等待“花兒靜靜開放”。以寬容、豁達、理解、信任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這樣,老師的愿望、思想和教學方法很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老師的教學要求自然容易轉化為學生的需求。老師才有可能成為駕馭課堂的“高手”。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4
多年來,在傳統的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寫作教學的心情是十分無奈和尷尬,學生對寫作的懼怕是眾所周知的普遍現象。學生總是在老師的指揮棒下,單調枯燥被動地寫作。而另一方面,教師費盡身心精力,呆板麻木地批改作文。這樣盡管年年寫、周周寫、篇篇改,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卻收效甚微,這不能不說是我們語文老師的一大悲哀。
究其原因,就在于多年來我們沒有真正認識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生”二者之間既簡單卻深刻的內在規律,沒有擺正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我們付出了大量的艱辛勞動之后,卻吃力不討好。所幸的是這種認識誤區已被廣大語文教師所意識,他們也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以如此高的熱情投入到語文素質教育改革活動中去,并做了很多大膽、有益的探索與嘗試,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我在近年的語文寫作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要達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這一目的,關鍵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很關鍵是要樹立教師的主導意識,把自己解放出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導”上。要在我們的.正確引導下,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引導學生積累名句,注重品味語言
1.引導學生從課本中汲取營養。
語文教材所選的文章多數是文質兼美,應讓學生“身在荊山須識玉”、“積學以儲寶”,,注重對語言的積累,因此在平常應重視字詞教學。字詞是基礎,好比工具,沒有工具,其他都成為空談。同時對文章的好詞佳句,應讓學生進行咀嚼,并讓學生隨時摘抄,熟讀成誦,這樣閱讀水平就會提高,作文時,“信手拈來”,可為文增色,好多還可留在記憶深處,終身受用。
2.引導學生加大閱讀量,厚積而薄發。
現在的學生不注重課外閱讀,每天忙于題海戰術,日久天長,必然會造成知識視野狹窄的局面。就此我就給學生書讀,指導學生去閱讀,去吸收,主要是發動學生訂閱報刊,如《作文導報》《微型小說》等。然后把好的書,好的文章在班內傳閱,無形中就有一股讀書熱,開闊了視野,補充了營養,提高了興趣。我還要求學生定期交換傳閱“讀書筆記”,互通有無。這樣學生寫作時就不會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敘了。
二、要重視培養學生寫作的濃厚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作為老師,我就嘗試著給他們創造一個歡快的心境。
1.有意識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或進行專題觀察訓練,在活動中陶冶情趣,然后完成相應的寫作練習。
如我要求學生寫《橋》的說明文時,就帶著學生去參觀學校附近的一座橋,并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參觀,這樣學生就有內容可寫,不做無米之炊。
2.在命題上求樂趣,也就是要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適當減少命題作文,因為它往往與學生的生活積累或興趣愛好不盡一致,這樣會挫傷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我針對這種情況,適當增加自選題目的寫作,鼓勵學生寫自己最關心的人、事、物,心是怎么想,手就怎么寫,對他們只求真實具體,有感而發。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得到較大的發揮,也就不再把寫作當成“苦差事”了。
三、“口”、“手”結合,多形式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說是寫的基礎,只有能夠流利比較準確地敘述一件事、一個場景或某個特定人物的某些特征,才有可能較好地把它寫出來,所謂口隨心走,筆隨口走。因此我采取課前三分鐘演講的口頭作文形式,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要求學生自選話題,并講解圍繞話題的具體要求,讓他們暢所欲言。然后學生先評析后教師總結,這樣學生就慢慢掌握了一定的口頭作文的要領,相應地寫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提倡寫日記。
這也是提高學生寫作的又一個重要途徑。讓他們細心觀察,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隨時記下心得體會,這樣寫出的文章,情真意切,更貼近生活。這樣日久天長的積累,正是往后寫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而寫作文難的這一苦惱也冰消玉釋了。
3.作文互批互改。
把批改權交給學生,實行師生集體批改或學生互批互改,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自信感、責任感以利于激發學生更大的求知欲,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實。教師在此教學過程中,在事先瀏覽學生作文的基礎上,可有針對性地結合評改重點,每次著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并總結歸納出可行的寫作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認真揣摩、領會,從而較好地實現寫作教學目的,教師亦可從繁重、低效的作文批改中徹底解放出來。
總之,只要我們能在思想上確立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并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實踐,通過我們的努力,把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激發起來,并保護好,發揮好。相信寫作教學再不會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尷尬事,寫作教學一定會走出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5
摘要:結合一名剛入職的數學教師的教學實踐,分析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常見的一些不好習慣,并進行較好的反思,希望可以對剛入職的教師提供很好的幫助。
關鍵詞:新教師 教學習慣 高中數學教學
作為今年剛入職的老師,通過幾個月的高一數學教學,我得到了一些很深的體會,其中主要是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談一談在教學過程中一些不好的習慣,并進行反思。
一、上課時直接進去就上課,不喊“上課。起立”
反思:很多老師認為高中生都已經接近成年人,感覺沒有必要向教小學生一樣去強調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其實就我自己的體會,上課之前行上課禮最大的作用倒不是提升學生尊敬師長的意識,尊敬師長需要在平時的教育中慢慢地滲透,而不是一些形式上的東西。我覺得它的最大作用在于給學生一種震撼,讓學生轉變下課休息時那種散漫的狀態,讓學生盡快進入上課的氛圍中,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不用課本上出現的數學符號
反思:就數學學科來說,符號作為一種代號,用哪個符號對處理問題并沒有太大的不同。萊布尼茨說過:“我們利用符號的目標就是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表達需要闡述的含義,而不至于產生邏輯上的混亂。”所以用什么樣的符號只在于如何表達簡單。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之前都對課本進行了簡單的預習,最先進入他們腦海的是課本中的符號,如果在上課時用一個其他符號來闡述問題,就會讓學生浪費一些完全沒有必要的精力。另一方面,課本中的符號一般都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在長期的學習和練習中使用最多的還是課本中的符號,這也為以后的學習省了很多事。
三、對于在上課時出現的預期之外的難題輕描淡寫地帶過
反思: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老師又不能立刻解決,一般的常見做法是:這個涉及我們以后學習到的知識,今天不討論。其實,我覺得這樣很容易扼殺學生求知的動力。既然這個問題在課堂中被提出來,說明它的產生是合理的。如果確實要用到以后的知識,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會指出用到以后的哪方面知識,可以查詢哪方面的資料等等。另外,如果老師壓根對這個難題沒有足夠的了解,那完全可以向學生指明:備課不充分,以后再解釋等等,這樣做并不會降低老師的威信。
四、不按課本布置作業
反思: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可以反饋其接受知識的程度。一般來說,課本上的內容是最基本的內容,僅僅理解課本上的'內容和練習課本上的作業是完全不夠的,但是學生要同時掌握多門功課,并不是只學習數學,其中分配在練習數學習題上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應該在課堂結束時出題練習,鞏固知識。而課本中的習題融眾多教師的經驗,應該屬于效率最高的一類習題,所以以課本為綱的練習是效率最高的,老師讓學生多學習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并一定不對學生都有利。
五、講課時對內容太多的展開
反思:現在教材里面的內容非常簡單,但是一些數學思想、基本運算都包含在內,如果老師展開得太多,雖然會讓學生練習時比較輕松,短時間內可能會提高分數,但從長遠來說,未必是件好事,因為從課本到練習,實際上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即使剛開始不太適應,但從長遠看,應該對學生幫助更大。
六、寫解答過程時太草率
反思:高中內容相對初中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跳躍,同樣學習寫解題過程也應該從頭開始。解題過程反應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老師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自然覺得很輕松,但是學生初學時很生疏的,老師應該有耐心,這樣才能走得穩、走得快。
在新課程的教學體系下,教師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主導者,因此教師更多的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所以,尤其是剛入職的數學教師,對教學的把握力還不夠完善,有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一切都要以學生為主,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這樣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有助于自己更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智慧,教學習慣: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J].江蘇教學研究,20xx(5).
[2]常自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必備的幾種教學習慣[J].教育實踐與研究,20xx(15).
[3]姚金鈴.玲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數學教學[J].新課程,20xx(1).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6
最近聽了許多課,也看了一些發表的課例和文章,亦喜亦憂。喜的是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閱讀教學正逐漸從以考試為軸心、以傳授“標準”答案為目的的封閉圈中走出來,實行教學民主,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憂的是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口號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被極端化,文學作品的教學似乎正滑向一個混沌的“糊涂圈”。讀了《語文建設》20xx年第1期陸精康老師《評選<項鏈>“最佳結尾”》和盧肖莉老師《靈魂為什么是紫色的》兩文(以下簡稱《評選》和《靈魂》),這種感受尤為強烈。
兩位老師善于為學生搭建積極討論和發言的平臺,鼓勵并尊重學生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筆者尤其贊賞陸老師不僅讓學生為《項鏈》添加“結尾”,而且組織學生對各種“結尾”進行評論,形成思維碰撞;贊賞盧老師的“生成”意識,抓住學生的疑問“靈魂為什么是紫色的呢”,開發出很有價值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呈給你_______色的靈魂”的聯想和“作者為什么寫成‘紫色的靈魂’,這有什么深意嗎”這一問題的探究。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學生異彩紛呈的各種見解,盧老師除了“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同學們說的各有道理”等泛泛的評價外,沒有作必要的引導,而陸老師說得更干脆:“作為一場討論的組織者,教師自然很難直接發表自己的見解。”筆者忍不住要問:面對學生深淺不一的感受、魚龍混珠的見解,教師真的能聽之任之,放棄引導的職責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是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如果放棄必要的引導,讓閱讀教學變成學生的自由交談,容忍對話活動在膚淺的水平上滑行,聽任學生對文本的任意解讀,那么“這種傾向發展到極端,就是‘一切由學生說了算’。事實上是,一千個學生說了都算,這就完全放棄了教師的職責”。
第一,教師面對學生的各種感受、見解,應當相機點撥、匡正,以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精神
閱讀的確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人生態度、性格愛好和閱讀經驗不同,其所獲得的感受與見解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以激發學生研讀文本、探索思考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但是也必須看到,受認知水平所限,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的獨特見解,當中不乏盲人摸象式的結論。所以“尊重”并不是無原則的認同,而是意味著要把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產生的困惑和所建構的“意義”作為起點和重點,一方面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大膽探索、勇于發表見解,一方面重視和嚴肅對待來自學生的或深或淺或對或錯的感受和看法,了解不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閱讀習慣與態度,認真地加以評價、點撥或匡正,以幫助學生反省思考,突破思維的障礙,克服狹隘,養成科學、嚴謹的精神。如果對學生膚淺的感受不導其深入,對有誤的看法不糾其偏差,那等于慫恿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解讀,實質是對學生發展權利的漠視和不尊重。
《靈魂》一文中,當學生就“呈給你________色的靈魂”產生了“藍色的靈魂”“白色的靈魂”“紅色的靈魂”“黃色的靈魂”等聯想并闡明了理由后,教師應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點撥,或引導學生進行鑒別、評價,讓學生懂得色彩的運用和語言一樣,既約定俗成又受語境的制約,如“白色的靈魂”易與“蒼白的靈魂”等同,與語境不符,而“黃色的靈魂”不如換成“金色的靈魂”,語意明確且具鮮明的感情色彩。又如有一學生引經據典說明紫色給人神秘而吉祥的感覺,尚能自圓其說,但說“對于九泉之下的她,用紫色似乎更能渲染一種神秘氣氛”,顯然不符語境,教師能不引導與匡正嗎?
特別是涉及價值導向的時候,教師尤應旗幟鮮明地加以引導。因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就像閱讀《項鏈》時,學生提出的“參加舞會何嘗不是改變自身命運的一次機遇”“為了片刻的燦爛,付出十年的艱辛,值得”等看法,從中反映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瑪蒂爾德并沒有兩樣。瑪蒂爾德“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她覺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為了這些”,她參加舞會目的是要滿足強烈的虛榮心,用美麗的外表博得官員的賞識,而這便是她最大的幸福。正是這種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導致了瑪蒂爾德的悲劇。如果我們還以“不乏創造性理解”而一味肯定不加引導的話,那么看似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創造性,其實只能是美麗的誤人子弟。
第二,教師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應當以自己對文本(或問題)的體驗與理解,啟發、深化與促進學生的多重對話
《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對話不是單向的傳輸與接受,而是相互推動的一種互惠互贈的交流活動。”不能光有學生的交談而沒有教師的對話交流,教師是平等的對話者之一,理應參與對話;沒有教師的參與,就不成其“多向互動”,也就難以“動態生成”。所以王尚文教授強調:“教師要通過學來教,即通過自身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對話中來,一起探索,一起發現。”特別是在學生充分發表見解之后,教師應以平等的對話者身份,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發現,給學生一種觀點碰撞,使學生從中受到激勵,得到啟迪與深化,或獲得智慧與方法。李鎮西老師說:“每次給學生布置作文,我都和學生同題寫作,在作文講評時,我把自己的作文拿出來讓學生評判,同時我又給學生講我在寫作過程中是如何構思、如何遣詞造句的。我深深感到,對學生來說,這是最好的作文指導方法。”師生間這種面對面的平等交流,同時也是心與心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是人文的關懷。當課堂里閃爍著師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回蕩著師生情感共鳴的音符、洋溢著人文精神的關愛時,教與學真正變成了一種探究的樂趣,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課堂就會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葉瀾教授語)。
當學生創作出多種《項鏈》的“結尾”,并一一作了理性的評價之后,學生最渴望的莫過于傾聽老師的心聲,作為老師自當順應“生”意,創作自己心中最精彩的結尾,陳述自己的'理由,作為“平等對話者”的一種觀點,讓學生來評價。相信在切磋和碰撞中,師生都會得到啟發與提升,并迸發出進一步探尋更佳結尾的激情。陸老師怎么會說“教師自然很難直接發表見解”的呢?教師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不作為,便是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當然,有時的確會碰上盧老師所說的“學生的提問讓我不知所措”的情況,即便如此,教師也應該坦然地告訴學生實情。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坦誠,不也是一種人格上的引導嗎?
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自身的局限,拓展思維的空間,提升鑒賞、創造的層次
《標準》強調高中語文教學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由于受閱歷、經驗、知識積累和文學素養等的制約,對問題的思考,對文本的意義建構往往是有局限的,雖然答案豐富多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卻常常可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生生間的對話很熱烈,卻始終在膚淺的水平上滑行而不能深入。這個時候,作為有較豐富生活經驗、較高鑒賞能力的長者,作為“熟練的閱讀者”的教師,作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發揮專業特長,在尊重學生或橫看或側看或遠看或近看所獲得的獨特見解的前提下,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或引導學生冷靜地在紛雜中尋找問題的焦點所在,理出一條深入探究的道路,或引導學生“努力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從而引領學生突破個人局限,不斷登上高峰,探求“廬山真面目”,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
課堂上有了《項鏈》的五種“結尾”,經評論都覺得不太滿意,這時候教師緘默不作為,實際上是一種失職。五種“結尾”都不令人滿意,筆者以為關鍵是沒有引導學生與文本作潛心的深入的對話,沒有透徹把握瑪蒂爾德的性格,漠視十年苦難帶給她的種種變化,特別是性格上的改變。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借鑒評論意見的基礎上,回歸文本,找出癥結所在,并告訴學生,續寫的結尾可能有千萬種,但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合情合理。續寫是一種推測想象,關鍵是對已知條件的充分利用與把握,把握得越深越透,推測就越合情合理。“故事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托爾斯泰為筆下人物安娜?卡列尼娜臥軌自殺而痛哭,便是明證。瑪蒂爾德愛慕虛榮,不顧自身條件追求上流社會的生活,終于釀就了一杯苦酒;十年的苦難,磨煉了她,誠實、剛強已成為她性格的主導方面。昔日因家境、衣飾不如別人而整天苦惱;如今她懂得做家里的一切討厭的雜事,成了一個吃苦耐勞的婦女了。原先每次見到有錢的同學,回家便要傷心幾天;而今自己這番模樣了仍大膽、主動地和已不認識自己、依舊美麗動人的同學打招呼。這一切都表明她已變得實在,敢于面對現實了。且家境的貧寒、容貌的改變也打破了她重走老路的幻想。
從小說主旨和作家的意圖看,作家對主人公既諷刺又充滿同情。讓她為了一掛假項鏈,付出十年的青春代價,其目的是讓她從夢幻中跌入現實,重擇生活之路。所以如果是筆者,我將這樣和學生交流:“瑪蒂爾德盡管得知假項鏈的真相后,打擊不小,心酸,目瞪口呆,十年的苦難涌上心頭,但她已不是十年前的她了,十年的磨難,改變了她,使她變得實在、心態平和,敢于面對現實。我相信她真的醒悟了,她會,也希望她會實實在在地生活。盡管有時她還會夢想,還會回想起那個美妙的夜晚。”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7
教師是一份偏向應用性的職業,因此師范學校的重點是要培養出更多能把書教好、受廣大學生擁戴的教師,師范高校要轉變教師人才培養的觀念,在強化教育教學理論教學的同時,積極提高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提高小學教師的教學技能。教育部下發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指出要把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強調教師教書育人的實踐能力;針對小學生的特點,該標準特別指出,小學教師要研究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積極提高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經過二十余年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小學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問題,特別是很多師范學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沒有很好地認識,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嚴重不足,實際教學效果也有待提高。
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 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性和師范性在師范學校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存在爭議。雖然大家都承認教育實踐性知識和理論性知識對于教育專業化發展具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有所偏重。理論教學大大超出了實踐教學的分量,很多實踐教學的時間都被包括教育理論課程,普通文化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所擠占。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小學教師,而把重心放在學術性上,導致有些本科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畢業生不能勝任教學崗位,教學技能和敬業精神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一對相互聯系、相互對應的范疇。實踐教學與教育實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實踐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技能訓練和操作練習,也不僅指教育實習和見習。它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教育實踐是實踐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教師教育中“師范性”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所包含的內容要遠比教育實踐廣泛得多。
2 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多數高等師范院校中,實踐教學的課時比重均十分有限,導致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例失調。課程比例失調使得師范生整體的專業素質出現缺口,導致學生只會說而不會做,教學理論與實踐出現脫節,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地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去。教育見習、實習大多集中在最后階段。這種前少后多的實踐課程安排,學生無法從中獲得切實收益,使師范生整體的專業素質不完善,顯然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有著非常豐富的實踐性內容,既包括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個體教育,也包括開展教育研究、更新教育理念、促進自我反思。但主講教師和教育實踐的指導教師自身缺乏小學教師實踐經歷,對課程改革和基礎教育實踐缺乏切身體驗,對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對小學教材和小學教學方法鮮有研究,課堂講授教條化、書本化,也就很難對師范生進行實踐性教學的設計與指導。并且實踐性內容平時只是零碎地依附于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小學班主任、教育科研方法等理論課程的教學之中,缺乏必要的、以突出教育實踐為特點的系統性整合,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會體會到現實與理論的巨大反差,認為書本上講的理論都是不實用的。理論無法應用于實踐,反映出當前的理論教學嚴重脫離實際,導致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聯系的阻斷。
3 實踐教學缺乏科學管理和指導
除了學校內的實訓活動,學生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在教育實踐基地進行。但是很多基地往往是雙方簽署一份協議,后期投入少、管理不到位,形不成穩定、雙贏的合作伙伴關系。數量少,類型單一而且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這種狀況導致高校的實踐教學“無處可去”,因而使實踐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實習指導教師不定期進行現場檢查、指導與考核,是學生教育實習質量的重要保證。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需要教師予以指導的。但高校的指導教師更關注教學及科研,認為指導實踐教學是一件沒有面子、沒有前途的工作。實習學校雖然會為實習生安排專門的指導教師,但這些教師忙于教學、管理等常規教育事務,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實習生進行細致、系統的指導。實習管理存在責任不明、過程監控不力等問題。
促進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順利開展實踐教學的建議
1 積極促進學校實踐教學課程的開展
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定位高校,面向小學教育,對于小學教師的要求,除了要求掌握各種教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把課上好,能夠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歡。小學教師這一職業更多是一份應用型的職業,而不是研究性的職業,因此,在師范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加強實踐課程的建設,讓學生在實踐課程中掌握各項教學技能、感悟教育的真諦,避免一味對學生灌輸各種教學模式和技能,要有更多的包容性,給學生們更多的思考時間,鼓勵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學校在制定培養計劃時要進一步提高強化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切勿因為實踐課程難于開展而縮短實踐課程的'比例,要建立課程之間、各學科之間的有效聯系,科學地規劃好實踐教學的先后次序和時間長短,對于一些已經開展過的實踐教學活動,如果沒有達到預定的實踐教學目的,應該積極總結經驗,延長或重新開展類似的實踐教學活動,除了教學大綱要求的各項實踐教學活動外,還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開展一些創新性實踐教學活動,
此外,針對小學生的實際特點,對于小學專業實踐活動的開展,應該有別于其它專業教學實踐,例如針對小學生形象思維強、抽象思維弱的特點,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就應該增加一些趣味性、生動性的活動,鼓勵小學專業的學生選修美術、音樂等相關的課程。
2 加強教師技能訓練,夯實教育教學基本功
教師人才的培養是師范學校所肩負的重任,它直接決定著未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因此對于師范學校的學生必須嚴格要求、加強管理,努力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和教育教學基本功,確保他們能夠完全勝任未來教師這一神圣的工作崗位。對于學生的培養,一方面要加強各種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教學是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只是熟練掌握一些理論知識并不完全勝任教師這一職業,因此必須將教學實踐引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活動開展的初期,可以借助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通過使用遠程視頻的方式來觀摩小學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具體教學活動的開展,在觀摩活動結束后,應該組織學生對剛才觀看的教學視頻進行積極的討論,促進他們就如何將教學理論融入到教學實踐中的思考,在討論活動上,應該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通過學生個體之間思想的碰撞,逐漸形成學生教學風格的形成。隨著教學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應該逐步引導師范學校的學生深入到小學課堂,讓他們融入到各小學的日常活動中,通過這種親身實踐,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
3 積極促進高校和小學的合作,確保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現代是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為使廣大小學教師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求,對教師的職前和職后培訓必不可少,小學教師大都工作在教學一線,具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是各種教學理論的積極踐行者,而高校教師除了負責日常教學活動外,還承擔著各項研究工作,因此通過加強小學和高校的合作,對于促進教育理論的研究和教學方法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學校內的各種實踐教學設施,加強對相關人員的管理,以便高校和小學的合作能夠順利進行,確保各項經費的投入,對于促進教學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能夠更好地促進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8
上世紀末,為了全面提高基礎教育師資水平,國家將師范教育全部納入了全國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的轉型。小學教師培養開始了由中專層次向專科、本科層次轉變。在轉型過程中,一方面,小學教育專業教師培養開始向著更高的層次發展,提高小學教育專業的學術性,使其具備高等教育的基本內涵,成為各個高等院校建設小學教育專業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強化“師范性”為基本特征的中等師范培養模式逐漸邊緣化,小學教育專業在高等師范教育培養模式的泛化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專業特點和專業品格。這種變化反映在教學上就是理論教學備受關注,而實踐教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樣的局面帶來的后果是:小學教育專業發展與小學的實際需要漸行漸遠。因此,當下我們必須認真反思小學教育專業建設中實踐教學的現狀,探討相應的對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師范教育途徑有兩個:一個是理論教學,一個是實踐教學。所謂理論教學,即通過理性的灌輸與啟蒙,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所謂實踐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作為高等師范教育的實踐教學則包含了各種技能課的教學、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教育科研、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等。
由于教育是實踐應用性專業,需要經過“臨床”實習,在師范教育從三級培養體系轉變為二級培養體系,其內涵擴展為教師教育并走向專業化以后,實踐教學在教師教育專業中已經成為與理論教學并駕齊驅的教師培養途徑。實踐教學的改革成為當今教師教育專業改革的關鍵。
二、實踐教學在小學教師教育中的作用
實踐教學在師范院校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師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讓高師學生步人工作崗位后,更快向教師這一職業角色轉變。具體表現在:
1.強化專業意識,培養職業情感,樹立職業信念。
培養優秀的小學教師首先要學生能對小學教師這個職業有一個清醒、全面的認識,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體驗教師職業的平凡與崇高,在內心深處生發出對小學教師職業的深厚情感,樹立為之奮斗的信念。這種心理上的準備顯然不是系統的理論知識所能賦予的。從康德開始,情感和信念就被從知識論的范疇中排除出來,歸屬到實踐范疇中。所以要想完成師范生向教師角色的心理準備,實踐教學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徑。
2.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
理論教學是從課堂到課堂、書本到書本,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專業知識。通過加強實踐教學,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在此基礎上,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能構成一個整體,即組成為知識群,成為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不是彼此分離、理論脫離實際的知識。
3.提高學生的教育技能技巧,豐富個體的實踐知識。
單純依靠傳授現成知識而不發展知識,是培養不出所需人才的。優秀的教師或者有經驗的教師,絕不只是現成知識的說明者,而是善于根據不同的對象,對所傳授的知識進行科學的選擇和解釋,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豐富個體的實踐性知識,形成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智慧。正是理論化的系統知識與個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綜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特征。
4.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師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使學生學會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性工作。實踐教學不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種手段,而且還是未來教師獲得知識,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途徑之一。通過實踐教學,師范生的認識建立在內容豐富、實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礎上,在參與教學實踐、掌握必要的職業技能的同時,其思維能力也在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實踐教學對高校師范生的培養確實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現在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我們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構建科學合理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必須為學生構筑一個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從整體上策劃每個實踐教學環節。這種實踐教學體系是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
三、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實踐教學現狀
教育實踐教學活動從目前來說是我國師范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從觀念到實踐上都存在著一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實踐教學活動內容、形式較少,時間安排較晚。
目前,大多數院校的教育實踐教學活動仍然僅限于一次突擊性的教育實習以及為數不多的教育見習和參觀,教育實習構成了教育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體,而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個學期中的一個月來進行的。師范教育課程計劃安排也遵循著傳統的做法,即傾向于一個個順序安排師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學科專業——教育理論與方法——實習。這等于向學生示意理論學習與實習是兩項有區別的活動,從而維護了以“模仿”為主的培訓模式的教育實習的原始觀念。這種做法產生了一個問題,即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難以和教育實際相結合。因為這種安排背離了教育實習對實習生來說的另一重要目標——為他們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檢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書育人職責技能的機會,直接后果是即使實習生在教育實習中發現了問題,也只能帶著這些問題走上工作崗位。此外,由于學生從未進行過其他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不具備一定的實際經驗,也給教育實習帶來不少困難,影響了教育實習的效果,也不利于對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實踐教學活動的安排不夠周密。
隨著大學擴招,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實習安排是采取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學校,在教學活動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著很大漏洞。模擬教學也往往只是給學生一部分內容,讓他們去挑去講,而缺乏模擬前的詳細指導及講完后的深入探討,往往使教育實踐活動流于形式。
3.教育實習時間短、范圍窄。
作為教育實踐教學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教育實習在我國師范院校中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實習太短,內容形式單一,與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目前我國實行的集中實習時間6—8周很難保證教育實習的良好效果。其間,只能讓實習生講幾節課,配合班主任做一點工作,較好的還可能主持一次主題班會或團隊活動,而深入細致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活動、家訪等等,根本無法落到實處。這種“蜻蜓點水”式的教育實習難以幫助實習生對教師職業活動獲得全面的了解,也難以實現教育實習對實習生的一個重要目的——精確與鞏固理論知識,獲得教師職業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實習時間不充裕,與不斷擴大的教育內容及不斷提高的教育實習質量的要求不相適應,成為現階段教育實習的一個致命弱點。
4.缺乏“教育實習基地”的建設。
從我國高師教育實習現狀來看,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缺乏教育實習基地。目前,我國師范院校的教育實習,多數是在臨近實習前才落實實習點,而缺乏被美國教育界稱之為“入門學校”的那種教育實習基地。大多數院校是“掃一槍換一個地方”。這種教育實習主要以“學院為基地”,而不是以“學校現場為基地”,與小學關系疏遠,難以與其建立一種共生關系,并結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論缺乏生長成熟的土壤,學生更難以在真實的教育教學環境中體驗教育教學理論,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缺乏科學的指導。
學生進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指導教師要在精講有關職業技能的基本知識、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改善、不斷趨于整體協調和完善,以獲得穩定的教師職業技能。目前教師對學生技能訓練的指導總體比較薄弱,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師自身的原因。相對而言,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書寫規范字和書面表達技能比較“外露”,看得見摸得著,教師對學生訓練能夠提供良好的指導。按理說各科教學法在訓練技能方面是具有優勢的,因為它與學科專業、實習有直接聯系,而且課程又是各系自己開設。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主要與“法”中無“法”的課程自身相關,也與教“法”者不懂“法”有關,有的學科教學法教師甚至從未教過小學,這哪里還談得上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心理學、教育學教師不了解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其他各科教師頭腦中毫無技能訓練的示范意識和指導意識,是高師院校中比較普遍的問題。
6.缺乏嚴格的考核。
《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第四條指出:“高等師范學校要從培養合格中學教師的高度出發,結合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確保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受到嚴格的訓練和考核。”它對四大部分訓練內容(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書寫規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別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但實際執行情況不盡如人意。其他訓練內容的考核有的學校恐怕連細化的考核標準都沒制訂,更談不上嚴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評價、激勵、反饋等功能。通過考核檢驗師范生職業技能掌握和運用情況,從而評價高師教學工作成效;通過檢驗和評價,讓學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勵他們加強技能訓練,同時也促進高師教學改革的深入。可是我們未能做到嚴格考核,幾乎使這些功能喪失殆盡,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四、開展有效實踐教學的策略
1.加強高等院校與小學的校際聯合,建立穩定的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實習基地。
實踐教學存在的種種積弊,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高校與小學之間存在隔閡,沒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使實踐教學的開展失去了賴以展開的平臺。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給我們以啟示。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美國大學教育系(或教育學院)與當地中小學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培養新教師,鼓勵在職教師進修,開展合作研究,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參與合作的中小學稱之為專業發展學校。這種學校強調與當地中小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我們也應該在高師教育和小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在實踐教學方面展開較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課程內容設置、實踐指導、學生管理、成績考核等方面實現無縫對接,從而保證實踐教學有序、高效地展開。
2.打破單一的實踐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實踐體系。
傳統的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在時間安排上分布零散,沒有系統性、規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實習階段才略顯規范性,但時間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連續性、漸進性全程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則是從師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實施,涵蓋了師范生在校的全過程。同時,它在時間安排上體現出一定的連續性、漸進性特點。先以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一系列實踐環節(如:熟悉學校環境的實踐、教學技能訓練、見習、模擬實習、試實習等)來減輕教育實習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精神負擔及憂慮感,使他們逐步適應教師職業生活,然后才真正進行實戰演習的“教育實習”。
3.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全面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
學生的教育實踐絕不僅僅是聽一兩節課、主持一兩個主題班會這么簡單。實踐教學的內容應該涵蓋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變當前實踐教學的現狀,必須打破舊有的思維格局,站在未來教師的崗位上全面審視實踐教學的內容。概括地說,學生的實踐教學應該包括:課堂教學實踐、課外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模擬性教育實踐、觀摩性教育實踐、研究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和整體性教育實踐等8個方面,這8個方面基本實現了對未來教師職業的全面覆蓋。
4.建立嚴格的質量考核機制,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
根據實踐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建立嚴格的質量考核機制,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這種考核機制應該包括確立操作性較強的質量評估標準、建立規范化的實踐教學組織程序標準、建構統一協調的組織管理系統。通過這些標準的建立,將實踐教學納入嚴格的考核程序中,以期對教學實踐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促進教育實踐活動的質量提高。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實踐教學在小學教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對實踐教學的思想認識,積極探索有關實踐教學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提高小學教師教育的質量。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9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筆者認為,趣味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用,從而激發興趣,學得主動,提高效率。由于教師的素質不相同,教學對象不同,使用教材不同,因而進行趣味教學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趣味教學所探討的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本文愿就此談點拙見,以期引起同仁的興趣,共同探討這個問題,來推動中學英語教學。
一、和諧、融洽師生關系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的至關緊要。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功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卓著。這種現象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 “愛屋及鳥”吧!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
這種現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你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當然,這并非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批評和表揚是出于同一個目的的愛護他們。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要讓他們不傷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從內心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也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 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二、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 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即使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也無非把自己當作知識的記憶器,為分數不得已而為之。但就多數而言,由于不感興趣也就逐漸放棄英語學習,從而導至“兩極分 化”,教學質量不佳。
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保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簡潔,語言要純正、地道、流利,書法要規范、漂亮, 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
為了淡化傳統教學給人們的印象。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
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聽懂和大致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從而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學前的預熱活動。
三、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充滿情趣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如初學、鞏固、和復習,就不能用一樣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付出心血,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求。在教學中,這應該是教師大有作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26個字母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教得快、教得準、教得好,讓學生學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師都能這樣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幾個字母,依次教完就過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讓學生做字母排隊游戲,分組進行字母排隊比賽,教唱字母歌。這樣做學生學得快而好,還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反應靈敏能力,集體觀念。兩種做法,兩種效果,前者索然無味,后者樂融融。開始教單詞,我們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比如教Foot ball,我們指著足球:“What‘s this?It’s a football.football、football再重復一下,足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學生腦子里,以后看到足球就會脫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漢語翻譯作中介;教詞匯也在教思維。如果進行詞匯復習,我們可進行“Guess”比如復習bell,football,pen, book,car,jeep等名詞。我們便可把準備好的小實物、圖片、模型放在講臺上,先讓學生看一下,然后放到講臺下,密秘放地把一件比如book放在一個準備好的大袋子里,然后拿出,用學生已學過的句型問:T:What‘s in my bag?學生猜后回答然后再換一件繼續進行。如此等等,既復習了單詞,也熟悉了句型,既練了聽,也練了說,而且學生不以學為苦,而是興趣濃厚地參于。
教句子開始可進行聽力比賽,看誰最先說出所聽的句子,看誰讀得好。進而進行單詞組句比賽等等,都可提高學生興趣,比老師一遍一遍地講,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效果好得多。
教課文,可根據不同體裁和內容在不同階段上,可采用模擬對話,扮演角色,講故事,述大意、改變人稱,變對話為敘述,變敘述為對話,即興口頭作文,看圖說話,組句成文等多種形式。這樣就會把死教材活用,學生學得興趣濃,用的機會多,效果必然好。
四、課內外相結合
英語教學應主要放在課內,向45分鐘要質量。但要學好英語光靠每周幾次英語課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還要大力開展課外教學活動。但這種話動,不應是課內教學的繼續,也不應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同學,進行適當地組織。比如,有目地的培養骨干,開展英語 游戲、開演唱會、朗誦會,講演比賽,識詞默寫比賽,作文比賽,聽力比賽,等等,既可各班進行,也可同年級、全校進行。其目的是活躍學生課外生活,鞏固課內學的知識,創造英語的氣氛,培養學生學英語興趣,使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0
[摘要] 在全國各大高等師范院校中,“教師口語”課程已經將近20年了。雖然初等教育專業的課程時間和地位都較之以往有所提升,但其“教師口語”課程一談存在著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師資團隊缺乏高效建設、課時編排不足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教師口語”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和改善措施,以供參考。
教學質量與“教師口語”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20多年前,國家就加大了對初等教育專業中“教師口語”教學的力度。新時期,中等師范逐步統一為本科教學,雖然學生的素質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教師職業的能力培養反而呈現弱化的趨勢,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在“教師口語”中存在哪些問題影響了“教師口語”的整體教學成效和水平。
一、初等教育專業中“教師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口語”課時不足
根據相關的規范規定,“教師口語”課時不能夠低于56課
時,但是一些學校并沒有按照規范執行,能達到標準的幾乎沒有。課時數量達不到教學目標,也就直接對教學內容和效果造成了影響。
(二)教材的編寫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
《教師口語》教材主要是以普通話為基礎,輔以口語交際和教師的職業口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老舊的教材已經不適應當代“教師口語”課程的教學需要。一些案例雖然經典,但顯然已經脫離了如今社會發展的軌跡,很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已經選用的越來越少了。
由此引發了一個現象:就是很多機構和相關研究者開始出
版有關于“教師口語”的教材。一時間,市場上的教材種類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大多數的教材是以普通話語音為基礎的,按照一般話口語和教師職業口語的傳統體例編寫的,內容雷同較多,對課時少、訓練不足的問題依然沒有帶來很好的解決效果。其中,由程培元所著的《教師口語教程》雖然將語言和教育進行了結合,使“教師口語”的專業性得到了增強,但依然存在比較舊的案例,示范性效果不顯著。
(三)師資隊伍建設缺失
師資隊伍在“教師口語”教學中存在著先天不足的劣勢,這是因為,“教師口語”涵蓋了語言學和教育學等多種學科。在一些高校中,只有一到兩名的專職教師,甚至有的高校連專職教師都沒有,反而是由語言學或是教育學的老師來代替。這些教師雖然普通話達標,但是在教師職業語言、口語藝術或者專業的教學與研究方面并不涉及“教師口語”的專業領域。最重要的是,他們并沒有中小學的從教經驗,理論缺乏實踐。這種教學只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從“教師口語”課程進入高校以來,也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進修和培訓,一步步蠶食了師資隊伍的建設,缺失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改進初等教育專業中“教師口語”教學問題的相關策略
(一)重新制定課程標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對“教師口語”課時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無法將教學課時與教學內容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就應該果斷地在“教師口語”中將普通話教學提取出來。這一部分教學不可以通過考前輔導的方式來進行。應將“教師口語”回歸本質--針對教師的專業性來進行教育,內容要融合一般口語和教師職業口語。其中,教師職業口語訓練是重中之重。最重要的是,不少于48課時的安排是保證訓練效果的前提。
(二)教材要具有時代特色,配套資源也要同步開發
“教師口語”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它綜合了應用語言學和教育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不能忽視的則是實踐訓
練,因為畢竟學這門課的學生將來是要從事教育行業的,絕對不能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因此,在編寫相關教材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時代的發展特色來搜集案例和編寫相關資料。在編寫過程中,也要聯系社會現實與生活實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術,如音視頻的相關資源等。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如今的高校都配備了一些專業的錄播條件,教師可以在錄播室安排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學生也可以拍攝一些生活日常,和教師共同討論。學生主動學習動機激發了學生的真情實感,將真實的場景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最終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多多加強校際之間的師資交流與合作
每個學校的“教師口語”的教師資源都是有限的,人數的限制阻礙了內部合作交流組織的想法。因此,想要提高師資力量和補充師資力量的不足,就應該打破壁壘,建立校際之間的教師口語師資組織。有效匯聚各校的“教師口語”師資力量,整合并加以交流。這不僅可以將一些中小學的優秀教師吸納進高校“教師口語”教學隊伍,還能夠提高實際的教學能力,對整個“教師口語”師資團隊建設和課程建設來說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教師口語”教學的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因此,我們還是要繼續加強其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傅紅英.初等教育專業“教師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現代化,20xx(17).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1
一、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發展中的“花盆效應”
在生態學中,花盆效應又被稱之為局部生境效應。從這一名詞的字面就可以看出,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發展中的花盆效應指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往往是由校園組織文化所造成的。
首先,校園中存在的個人主義會導致花盆效應的出現。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其他教師并沒有聯系,在這種發展環境中,教師只能在狹小的時空中將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課堂事務以及教學事務當中。這種組織文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教師之間欠缺溝通,不會對自身所面臨的教學困境進行交流,也不會對他人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實踐問題作出反思與探討,因此教師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對于這一問題,學校要重視強化教師之間的關系,重視在教師之間進行經常性的溝通與交流。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定期開展座談會、報告會等,要求教師將自身在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困境、難題表達出來,并在教師的共同研討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其次,“物種”單一性也會導致花盆效應的出現。無論是在教師隊伍建設、管理還是培訓工作中,一些學校都忽略了不同教師所具有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差異,對生命多樣性的忽視導致了“物種”單一性的出現,而這種“物種”單一性的現象又會不可避免地讓教師隊伍建設出現花盆現象。
如在教師培訓工作中,統一的培訓內容、標準化的培訓評價體系只能夠培養出標準化的教師,在這種教師發展文化氛圍中,教師容易失去個性走向大眾化。針對這一問題,學校要重視對教師多元化個性以及需求做出調查,同時有必要對陳舊的教師培訓模式做出改革,豐富培訓內容,從而適應不同教師的不同成長需求和心理特點。
另外,教師的培訓工作不能被封閉在教育系統中,而應當重視與教學實踐和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避免坐而論道情況的出現,從而有效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并切實提升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二、教學時空環境的超耐度失衡
在自然生態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賴于綜合環境,如果綜合環境中的某一因子具有過多的量或者出現不足,則會導致物種的生存環境出現惡化甚至導致生物的滅絕。
從教育生態學角度來看,教師作為社會個體在生存和發展方面所具有的生態耐受度與承受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師所承受的壓力超過限值或者沒有達到限值,則會導致教師工作倦怠以及難以形成有效激勵的問題出現。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師耐受度與承受力的主要因素體現為教學時間和班級規模。雖然我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對班級人數做出了明確限制,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班級規模較大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而這種情況的存在則會增加教師的工作負荷。較大的班級規模會增加師生心理壓力,在產生煩躁情緒的基礎上也容易導致班級沖突,這不僅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會導致教師產生教學低效感。
另外,教學時間也是教學時空環境中重要的構成要素,這種要素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順序安排以及開展進程,同時也影響著教師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心理。不同的學生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都具有差異,而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上。同時,教師還需要負責組織班級課外活動以及學生輔導。雖然教師的工作時間較長,但是大部分時間都用于事務性的工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創造力的提升,從而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制約。
三、總結
綜上所述,從教育生態學角度來看,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學校校長作風、學校管理風格、學校組織文化以及教師的教學時空環境承受能力,在對這些影響因素做出分析的基礎上,各級學校應當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對傳統的學校決策制度、教師評價制度、教師培訓制度、校園組織文化以及教學時空安排等做出優化,從而確保教師具備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環境。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2
這幾天一直忙于高中教學視導,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到一個學校至少要聽6節以上的課。視導已經進行到了第三所高中。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聽了18節課。這些教師都很賣力,教學設計寫得很認真,但大多數為抄襲志鴻優化設計上面的,由于是抄襲同一本書,難免有雷同。我想到了沒有自己思想的課堂會是多么糟糕。
一個沒有自己思想的教師還是一名好教師嗎?怎樣才能上好一節課,怎樣才能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
通過這幾天我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和思考,我認為至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自己:
第一, 準確理解、領悟高中地理課程的五條基本理念。
第二, 深入理解、領悟高考說明的四大點和十三小點。
第三, 對課程標準和教材把握準確、到位。
第四, 深刻把握地理學科的知識結構、恰當滲透地理學科思想。
第五, 注重師生的互動、遵循探究的思路。
第六, 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給予即時的評價和反饋。
下面我舉例說明,怎樣才能做到以上幾點呢?比如,這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就是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由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師的認知特點不同及個體的差異性所決定的。
比如,在學習水循環的內容時,我聽了幾個教師的`課。他們均是直接按照教材中的水循環模式圖來直接講解,這里面就沒有很好地體現建構主義理論。我想如果能給出一條具體的河流,如長江的源頭、河流、入海口、夏季風、降水等景觀圖片,讓學生自己拿出一張紙來畫一個水循環的模式圖,效果是否更好呢?這樣從現象到本質,或許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更建構主義的理念。
再比如,講熱力環流時,有些教師直接讓學生在教材中找出其概念,然后深入分析概念。我認為這樣也沒有體現建構主義理論,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如果能讓學生運用物理學的知識,自己動手畫出白天的海陸風,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熱力環流的概念,是否要比直接給出熱力環流的概念好呢?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就想,我們一線的地理教師不要光上課,還要不停地思考怎么去上好課,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一個人什么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自己的思想。一個人的腦袋長在別人頭上是可悲的,一個民族的腦袋長在另一個民族的頭上,這個民族終究要被淘汰、被消滅。
民族的創新源于創新的課堂培養創新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教師的責任是重大的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3
摘 要 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符合職業教學的需要,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探究學習的育人功能,我們教師需要
花大力氣精心設置課堂,合理、選取、組織、設計科學探究的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表達方式或呈現順序。
關鍵詞 探究式學習 會計學 探究學習
探究性教學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其核心是使學生通過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新課程標
準實施以來,探究性教學方式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普遍關注和好評。但由于許多人對其認識未深及本質。而且實踐也處于初級階段,老師在實施教
學時存在許多疑惑和問題,本文從這些疑惑和問題出發,對探究性教學應該注意那些問題作一些討論。
1 探究式學習是否等同于科學研究探究式學習不等同于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發現人們尚未認識的科學事物及規律。若將探究
式學習等同于科學研究,勢必造成不良后果:①探究內容的窄化。②課題選擇過分社會化,成人化,容易造成參與探究式學習的學生精英化,只有少
數學生能勝任和感興趣,大部分學生失去信心,沒有學習興趣,違背通過探究式學習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初衷。
2 探究式學習中是否拋棄接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中不能拋棄接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與接受式學習要相互結合。
(1)在探究的過程中離不開應用知識和技能,在提出問題時,評價問題的價值,在作出猜想假設時,需要已有的知識。
(2)接受式學習需要滲透探究的思想,在傳授知識中滲透探究的思想這是一種好的方法,他可以使學生了解知識是怎樣形成的,從而更好的理
解知識3 應該采取那些措施來節約探究的時間在實施探究教學時,教師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希望引導學生采用探究方式進行某一課題的學習
,可是教學時間卻很拮據,那應該采取那些措施來節約探究的時間?3. 1 控制探究的要素 一個完整的探究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
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要素,如果每一個探究活動都設計成完整的探究,從各個要素去考察和訓
練學生,時間是不允許的,這樣我們只能有側重點,可選擇其中的某個(些)要素,從某個角度有所側重的考察和訓練學生,可以采取學生探究和教師
探究想結合,探究式學習與接受式學習想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3. 2 降低探究的自主程度 探究式學習具有不同的層次,同一探究的項目,可以按探究者的自主程度高低設計成不同的層次。自主程度越
高的探究,不但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高,而且需要的時間越多,所以降低探究的自主程度,給學生更多的探究指導,可以減少學生的探究時間。
3. 3 分配探究任務 有些探究活動涉及的面較多,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大量時間,這時可以將探究任務進行分解,讓不同學生分擔這些任務。
3. 4 借用課外時間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了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有時可以把一部分探究活動移到課外。
4 在探究性教學中如何判斷有那些學習內容適合探究學習?如何設計教學內容4. 1 會計學探究學習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 會計學探究學
習教學目標是會計學探究學習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知識目標決定內容選擇的范圍,選擇具有探究價值的教學內容進行探究;技能目標決定探究內
容選取的角度,選擇能夠促進探究技能掌握的問題進行探究;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決定探究內容的組織形式,選擇能夠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探究過程,方法的教學組織形式;
情感目標決定探究內容呈現的方式。因此,會計學探究學習內容的選擇應有利于會計學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
具體選擇探究學習教學內容時,對學習內容的分析要深入,知識內容及其結構關系要清楚。知識內容的類型要明確。
4. 2 會計學探究學習教學內容選擇的原則(1)適度性原則 首先是探究量上的適度。即探究內容復雜程度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
平,接近學生的思維發展區。其次是探究質的適度,即探究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
(2)激趣性原則 學生有好奇心,喜歡探究問題的答案。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激發探究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探究學習的內容必須能充分
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
(3)實踐性原則 探究學習中課堂探究的內容應是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可以得到探究結論或結果的科學問題。探究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起點水
平:學生的已有的知識準備和技能準備。課外探究的課題,探究計劃,探究方案都應具有實踐性。否則,學生進行的`是盲目的探究4. 3 會計學探
究學習教學內容選擇的范圍(1)概念和規律 會計學概念和規律既是課堂探究的基礎,又是課堂探究的對象。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科學探
究體驗,感悟知識產生的原因和發展過程,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自己的認知結構趨于合理化和系統化。
(2)會計學習題探究 能夠熟練解答會計學習題,是學生在課堂探究學習的重點。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應用已有的會計學概念和會計
學規律,掌握解題的過程和方法,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3)會計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問題 會計學是一門密切聯系實際的科學,會計學知識在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應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
選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會計學應用方面的探討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4 會計學探究學習教學內容的設計 會計學探究學習教學內容的設計是教師在認真分析《基礎會計學》,《財務會計》,充分研究《會計學課程標準教學參考書》和學生的現有認知發展水平后,合理選取,組織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順序,使教學內容最有利于
學生的學習。
會計學概念的探究要以概念的形成過程為主線;
會計學規律的探究要以規律的發現或建立過程為主線;會計學習題探究要以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為主線。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符合職業教學的需要,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探究學習的育人功能,我們教師需要花大力氣精心設置課堂,
合理、選取、組織、設計科學探究的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表達方式或呈現順序。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4
【摘要】做一位智慧型教師,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藝術,以投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益。
【關鍵詞】智慧型;教學藝術
中華院博士生導師張梅指出:“一個智慧型教師的具體體現就是上有效的課,做有效的教育。”做一位智慧型教師,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藝術,以投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益。
智慧型教師的教育藝術,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善于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運用靈活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的一種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技巧和藝術。任何教育藝術都不能機械地搬用,也不能簡單地模仿,而只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進行反思性探索,辛勤的耕耘,才能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智慧化的教育教學藝術。
教育智慧是教師在處理日常教育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技巧和藝術。現選擇三位智慧型教師的教育藝術具體事例,供教師同行學習借鑒。
1.一位教師在課堂上機智地處理動態生成的教育藝術。①
在處理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中,最能看到教師的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新課程講求動態生成,智慧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突然出現的動態生成時,都能沉著、冷靜,并借機將教學進一步引向深入。例如,有一位數學教師離下課還有5分鐘的時間,開始做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了百分數……”,教師的話還沒有說完,一名學生突然舉手發問:“老師,既然有百分數,那么有千分數、萬分數嗎?”
這個問題是教師沒有想到的動態生成,如果教師簡單地說:“千分數、萬分數是有的,這個問題我們以后會學,你坐下吧。”那么這個教師不管前面的課講得如何好,在處理這個動態生成問題的表現實在不夠“聰明”。請看這位教師的處理:“嗯,真不錯,你能從今天學到的百分數想到千分數、萬分數,這說明你很善于思考。那么,同學們,我給你們五分鐘時間,你們在練習本上‘發明’一下千分數、萬分數吧。”教師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發問,然后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先對千分數、萬分數有一個粗淺的認識,引導學生的思考適度向前發展。這5分鐘的實際價值遠遠超過了5分鐘本身的價值,因為,這位教師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智慧得到了發展。
2.一位班主任老師別出心裁地“懲罰”學生的教育藝術②
一位班主任去學生宿舍檢查,在一個角落里發現了幾個香煙頭。又有人吸煙!老師很生氣,一定要懲罰。是扣分、罰款?還是叫學生寫檢查?上報學校教育處?或者干脆把家長叫來,領他們回去反省? 幾個吸煙的學生被查出來了,他們惴惴不安地來到老師面前,求老師原諒。老師瞪著他們半天不說話,琢磨著怎樣處理他們才好。偶然間,老師看到校門口的警示牌,校內禁止吸煙。老師頭腦中突然閃現出一束智慧的火花,表現出一副嚴肅的表情對學生說:“現在有一項重要任務,給你們兩周時間,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吸煙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傳版面在校園內公開展覽。只要完成得好,我就取消對你們的處罰。”
學生面面相觀,眼睛里充滿新奇。
兩周后的一個艷陽天,他們興奮地來請老師去看展覽。來到學生宣傳欄前,老師不禁為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感到驚訝。幾個學生充分發揮了美術特長,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告誡人們吸煙的危害性,還介紹了各種戒煙措施,不僅有制作精美的'宣傳畫和漫畫,而且還有一些發人深醒的警句:“紳士風度無需用吸煙來詮釋”、“買煙何如買書?”等等。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老師很難相信這是出自幾個學生之手。望著不斷前來觀看展覽的學生,老師由衷地為他們驕傲。而他們的眼神里,老師也發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
“老師,您還處罰我們嗎?”他們中的一個偷偷問老師。
老師指著宣傳欄笑著說:“這不是很好的‘處罰’嗎?”
這位教師“懲罰”學生的教育藝術實在高明,在宣傳戒煙的創造性活動中達到戒煙的目的,產生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3.教育家陶行知的“詩教藝術”。③
在重慶育才學校里,有一天,兩位小同學為了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翻臉,雙方互不相讓,爭吵起來,最后竟互相對罵……此事正巧給陶校長碰上,他走過去,二話沒說,只是不動聲色地注視他們。兩個學生窘住了,立刻低下頭,悄悄地走開了。
在第二天的晨會上,陶校長講話了:“昨天我看到兩位小同學發生了摩擦,越摩擦越光火,最后竟相互罵起來。今天我寫了一首《你和我》的詩,贈給這兩位小同學,也是贈給大家的。”接著,他就高聲朗讀起來: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5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更好地激發師生興趣,通過引入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教學的傳統模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應變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的教育技術使豐富的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利用,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精彩。讓我們在教學中靈活、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有效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使我們的課堂更精彩,教育更全面,有效地提高了課堂質量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小學語文教學 突破教學重難點 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觀念和新的教學方式。要使教育技術有效地在教學中得到運用,就得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動手,不斷積累經驗,真正做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更好地激發師生興趣
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它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潛移默化的產生著影響。引入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教學的傳統模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應變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這種教學模式內容豐富、生動直觀,便于理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將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并不斷挖掘硬件和軟件的潛力,發揮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象、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去感受現代教育媒體帶來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需要,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綜合發揮多媒體優勢,使課堂呈現動靜交錯、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了師生教與學的興趣。同時,師生還根據學習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動在網絡中瀏覽和下載有關學習內容,拓寬視野,自主學習,增長見識,豐富生活。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有了全新的改變,新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在學生中逐步樹立,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在教學中深切地感受到,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注意力集中,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容易使學生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創設自主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多媒體網絡教學能使教師獲得創造性的自由,更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利用現代教育教育技術教學,學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多媒體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通過使用各種相關的.圖象、聲音、動畫等手段,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知識。例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讓學生邊觀看動畫邊聽故事,在輕松愉悅的故事情節中,通過美麗生動的畫面,懂得了小壁虎為什么沒借到尾巴,以及它的尾巴是可以再生的,很自然的學到了新知。 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于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境,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參考文獻:
《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07-22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07-22
(精選)教師教育教學論文15篇07-21
地理教育教學論文06-29
職業教育教學論文07-31
教育教學論文參考文獻06-14
2023年教學教育心得論文06-29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11-06
幼兒教育教學論文(通用15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