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幼兒家庭教養方式的現狀及培養策略的研究論文
現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幼兒家庭教養方式的現狀及培養策略的研究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家庭教養方式的現狀及培養策略的研究論文 篇1
摘要:
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體現著不同的家風,直接影響著大班幼兒自信心的形成。我國現階段家庭教養方式各具特色,針對大班幼兒的不同情況,家長應采取提高自身素質、家園共育等不同的教養方式。通過改善家庭教養方式,大班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定會有所提高。
關鍵詞:
幼兒自信心;教養方式;家庭;培養策略;
引言: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行為方式、看待事物的態度以及價值觀等。從幼兒期起步培養自信心,給幼兒從小播下自信的種子,是形成其健康人格的關鍵。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大班幼兒自信心的形成會造成不同的影響,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會使幼兒樂觀自信,樂于與他人交往,社交能力強,更易于成功;反之,家庭教養方式若有偏差,會讓幼兒內向,不善言談,產生自卑心理,更甚者會變成自閉。因此探討出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及有效的培養策略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現狀
(一)民主型教養方式
民主型教養方式是目前最值得提倡和學習的,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父母與幼兒處于平等地位;父母尊重幼兒的生長,給予幼兒自由和空間;父母將幼兒看作是一個有發展潛力的、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父母愿意仔細傾聽幼兒之間的談話并對幼兒提出合理的要求,制定幼兒以后的發展目標;限制和寬容得當,對于原則性問題要求嚴格,但是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小錯誤保持包容。
(二)專制型教養方式
專制型教養方式是指父母視自己地位高于幼兒,將幼兒視為自身毫無任何思想和能力的個體,強制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情,幼兒“只許遵從,不許反抗”。此類型的家長盼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幼兒的執行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幼兒的自主性會受到限制,不利于創造思維的培養,總的來說還是弊大于利。
(三)溺愛型教養方式
溺愛型教養方式是如今較為常見的類型,在隔代教養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其特點為父母視幼兒地位高于一切,幼兒可以為所欲為,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對于幼兒各種要求不加思辨的無條件滿足,處處遷就,一切以服從幼兒為宗旨。在這種家庭條件下,幼兒成熟較晚,自我控制力不強,很難服從于他人管理,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別人。
(四)忽視型教養方式
忽視型教養方式也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較為常見的一種情況。家長為了給幼兒營造更好的物質環境,不停地在外奔波,除了保證幼兒的生理需求之外,陪伴幼兒的時間較少,很少關注幼兒的發展和心理需求,與幼兒缺乏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幼兒處于被忽視的境地。在這種家庭下,幼兒表現出內向冷漠,不愛與人交往,缺乏自信心等特點。
(五)過分保護型教養方式
過分保護型教養方式是指家長將幼兒的一切需要都規劃好,將幼兒前進的道路鋪的平平整整,生怕幼兒受到一丁點困難和挫折。如為大班幼兒拿書包,系鞋帶等。此類型的家長只看到了困難帶給幼兒帶來的不利因素,卻沒有正確認識到困難對于幼兒的積極意義。對于困難正確的解決方式是家長與幼兒一起正視并處理困難,積累生活經驗,豐富獲得成功時的成就感,增強處理事物的自信心。
(六)否定型教養方式
否定型教養方式是指家長對于幼兒嚴要求,制定的目標高于幼兒現階段發展水平,經常將幼兒的劣勢與其他幼兒的優勢相比較,對幼兒的批評懲罰多于贊美鼓勵,缺乏正面的引導教育。長此以往,幼兒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產生挫敗感,慢慢習慣并甘于落后,自暴自棄。當再次處理事物時就會變得畏畏縮縮,沒有信心,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希望。
二、大班幼兒自信心培養的家庭教養策略
家庭是幼兒生長的第一個環境,大班幼兒自信心的培養與家庭教養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家長要采取正確的措施為幼兒營造舒適健康的生長環境和和諧溫暖的家庭氣氛,為構建幼兒健全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從家長、幼兒園、幼兒三方面提出如下教養意見供家長參考。
(一)由“養”轉至“育”,提高自身素質
父母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的重點在于“教”,而非“養”。這里的“教”不只是指教會大班幼兒書本上的知識、生活中的技能,更多的還是做人的道理和完整的人格品格。家長應該多讀書,多參加有利于教養大班幼兒的親子活動、講座等,了解當今時代有利于大班幼兒成長的教養方式,樹立科學的“兒童觀”。
家長應善于運用優勢視角的教育觀念,即用開發的眼光看待大班幼兒,激發幼兒克服困難的潛力,培養積極進取的品質和樂觀向上的人生觀。父母要抱著寬容和理解的心態肯定幼兒的行為方式,用情感來溫暖幼兒,既愛護幼兒生活起居,又鼓勵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幼兒遇到困難時,家長與幼兒共同分析原因,當問題解決時,幼兒自信心將會獲得極大的提高。
(二)家園共育,密切關注幼兒發展
家園共育對于大班幼兒的早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養成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促進作用,也是時下所提倡的一個教育理念。在大班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幼兒是連接家長與幼兒園的橋梁,家長與幼兒園互相扶持、尋求有效的教養方式,攜手為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幼兒共同努力。
家長和幼兒園應建立合作關系來促進大班幼兒自信心的發展。幼兒園制定了一些關于促進大班幼兒自信心發展的、有目的的教育策略,家長可以通過主動詢問教師和保育員、觀察幼兒手工作品等了解幼兒在園情況,分析幼兒自信心發展的現狀;幼兒園可以通過舉辦家長會增加與家長溝通機會,向家長傳達正確的家庭教養思想。家長與幼兒園的緊密配合,利于大班幼兒建立健康的自尊與自信,增加幼兒積極發展的可能性。
(三)尊重幼兒,保護幼兒自尊心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曾指出,人在自尊得到滿足時會產生自信,而在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則會產生自卑。大班幼兒的想法總是天馬行空的,某些家長卻因幼兒問題太多而限制幼兒的提問或者敷衍的回答,不僅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使幼兒的自尊心受到一定的損傷。家長的耐心陪伴和仔細傾聽會讓幼兒有歸屬感,讓幼兒意識到自己被關注、被重視,家長的鼓勵將會成為幼兒進一步探索的動力。
父母也可以通過幼兒說出的看法和想法,了解幼兒提出問題的真實想法,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結合《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對幼兒各項能力發展情況的介紹,幫助幼兒針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采取能夠保護幼兒自尊心的方式與幼兒討論并努力尋找答案。父母要引導大班幼兒正視消極情緒,學會判斷是非黑白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對于幼兒犯的錯誤,父母要予以包容,增強幼兒提問的自信心,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四)做好榜樣,構造學習氛圍
大班幼兒的年齡階段正處于第一次反抗期,家長在此過程中應扮演好模范和后盾這兩個角色,即首先嚴格要求自己,為幼兒做好榜樣,教給幼兒正確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便于幼兒模仿和學習,獲得間接性經驗。在幼兒理解之后,鼓勵幼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保持相信幼兒可以成功的心態,賦予幼兒決策和服務的權利,放手讓幼兒自己去觀察、思考、行動、感受,用實際操作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家長可以先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暗示幼兒這是一個簡單容易的事情,他可以做到,讓幼兒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其次給幼兒做示范,教給幼兒動作要點,帶動幼兒進行嘗試,最后讓幼兒親自動手實踐,遇到錯誤及時改正,每成功一個環節父母要及時給予獎勵,最終提升大班幼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程志宏關于幼兒自信心現狀及培養策略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3(07-08):88.
[2]趙亦強幼兒自信心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20.
[3]易棠"幼兒園一-家庭伙伴關系”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16.
幼兒家庭教養方式的現狀及培養策略的研究論文 篇2
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由于兒童的行為極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的行為傾向即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身心的發展有著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學者們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本文擬對這些研究進行綜述,為優化兒童成長的教養環境,促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
一、西方父母教養方式研究的理論觀點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許多心理學家從親子關系的角度,采用類型學的研究模式,比較廣泛地考察了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影響。最早研究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影響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西蒙茲(P.M.Symonds)。他提出了親子關系中接受——拒絕和支配——服從的兩個基本維度,以此說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之后,日本心理學家詫摩武俊和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A.L.Baldwin)等都進行了父母養育態度與兒童個性關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較一致的結論。鮑德溫采用家庭拜訪和觀察家庭互動的基本頻率的方法,重點研究了父母的寬容、民主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繼鮑德溫之后,美國著名的女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Baumrind)通過采用實驗觀察、家庭觀察和訪談的研究方法,對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她認為親子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因此在父母教養方式的定義中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父母對兒童所作要求的數量和種類,一是父母對兒童行為的反饋。
總之,西方心理學家由于采用實證的觀察研究方法,因而其結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近年來,我國心理學者在繼承西方科學實驗成果的基礎上,也開展了大量的有關研究,劃分出適合中國文化特點的父母教養類型,同時也探討了父母教養方式、教養觀念和行為與各種心理品質之間的關系。
二、我國父母教養方式研究的現狀
我國心理學者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的學習(如智力、成績、學校適應)、社會化發展(如社會期望、同伴關系、性別化)、創造性(如藝術、科學、社會活動和社交領域)、個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圍比較廣。
關于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人格特征的關系的研究表明,父母負性教養行為(包括懲罰、權威控制、挑剔挖苦、溺愛和限制干涉)和教育困惑主要與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如憂郁性、緊張性)相關,反映親子關系的親子氣氛與子女積極的人格特征(如穩定性、有恒性和敢為性)相關。而正性教養行為(包括關懷愛護、鼓勵理解和自我教育)中僅關懷愛護與子女人格特征中的憂郁性呈負相關。
一些研究者發現,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小學兒童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與小學兒童的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父母的拒絕否認、懲罰嚴厲、父母的過度保護與小學兒童的自我概念呈顯著負相關。如果父母對兒童能夠做出積極地反應,能夠換位思考,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體會孩子的喜怒哀樂和各種需求,則有利于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母親行為與小學兒童自尊的關系研究發現,母親的支持、鼓勵和積極參與可以促進兒童自我的健康發展,母親的不支持行為如拒絕、懲罰,易引起兒童較低的自我評價,進而導致其較低的自尊水平。
上面所引述的研究主要針對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個性的影響進行的,另有一些學者對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學習的關系作了深入地探討。曾琦等人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兒童在學校的社會適應性及學習成績有密切的關系。嚴厲性父母的兒童在學校的社會適應和學習方面更容易出現問題。相反,民主性父母的兒童傾向于能較好地適應學校的社交和學習活動。大量的調查數據也表明,父母的嚴厲懲罰、拒絕否認以及父親的過分干涉都與學習成績呈非常顯著的負相關;而母親的情感溫暖和理解與學習成績呈顯著的正相關。在一次調查中,有31.4%的家長承認,如果孩子考試達不到要求,自己首先會采取的行動就是“痛打一頓”或“嚴厲批評”。44.9%的學生則認為在考試成績達不到父母要求時,自己會遭到父母的打罵。
此外,父母教育方式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放任型教育方式的父母雖然給孩子的自由較多,有利于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但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最初階段,采用這一教育方式,會導致子女社會性發展的不成熟;父母采取專制型教育方式,對孩子的過多干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谷傳華等對30位中國近現代社會創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環境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特點進行考察,也得出了與此相似的研究結果。
近年來父親撫養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日益重視,研究者認為,在兒童性別化過程中,父親有著比母親更為重要的影響作用。孩子在幼小時雖然更多地依賴母親生長,但必須要有親生父親和強有力的父親形象的影響,否則,兒童就容易形成女性氣質的、被動性的人格特征,還會出現性別角色以及人格適應的障礙,甚至會產生違法犯罪的行為。這一點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已得到實際和理論的驗證。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心理學者運用實證的方法對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心理發展進行了多視角的研究,既是對西方父母教養方式研究理論的印證,又是對其理論的深化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資料。
三、對父母教養方式研究的評析
綜觀現有研究,筆者發現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我國心理學者對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心理發展某一方面關系的研究較多,對父母撫養方式本身的研究較少,而國外心理學家對父母教養方式本身的研究較多,并揭示出父母撫養方式的不同類型及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學者根據本國的文化特點,結合國外的研究成果,劃分出了符合我國文化傳統的父母教養方式類型:溺愛型、專斷型、縱容型和民主型。
第二、長期以來,心理學者過多地把父母教育觀念因素作為一個整體因素來研究其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但對母親教養方式或對父親教養方式的單獨研究較少,尤其是對父親教養方式的研究則更少。而實際上,父親教育觀念和母親教育觀念雖然存在著很大的相關,但它們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各有獨到的作用而不能相互替代,而且由于父母性別角色的差異,父親在兒童生活中起著母親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對幼兒期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較多,而對青少年期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對小學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研究要少得多。盡管兒童入學后主要活動場所雖然已由家庭轉向學校,但并不能就此否認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第四、現有的研究只重視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單向研究,而沒有探討兒童已有的個性特征和行為是如何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選擇。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影響也是相互的,兒童接受父母的教養方式施加給他們的影響,但這種接受并不是完全被動的,這其中包含著兒童對父母教養方式的認知、理解和選擇,反過來,兒童的行為或個性特征也會引起父母對自身教養方式的反思,促使他們調整教養方式,采取新的行為。
四、父母教養方式研究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首先,迄今進行的有關研究一致表明,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是教養方式中極為重要的一種積極的教養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予以情感溫暖一般指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見和思想,保護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經常與子女進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能從子女的角度看待子女的言行,雙方處于一種情感洋溢的氛圍中。父母作為家庭生活的主導,子女健康成長的監護者,應仔細觀察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緒、行為的微妙變化,給孩子的行為更多理解、信任、鼓勵、肯定和表揚,少一些埋怨、懲罰和責罵,隨時調整自己的教養態度和方法,給孩子以理智的愛,促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警惕教育過度。父母這不準,那不準的戒律越多,孩子的活動范圍就越小,生活中的直覺經驗就越少,將來就越缺乏靈活性。孩子是在經驗中成長的,為了使孩子掌握知識,并以此去進行正常的生活,經驗比什么都重要,這是現代兒童心理學為我們送來的最為珍貴的財富。此外,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和執行傾向要一致。當父母對孩子表示一種期望后,對孩子規矩的標準就要嚴格按照期望去執行。如果說得嚴,而做得不嚴,孩子就會見風使舵,不誠實。
同時,有關研究也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影響他們選擇不同教育方式的諸多因素中,是最關鍵性的因素。這就提醒我們應提高母親的文化修養,加強對父母、尤其是母親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干預工作,以便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積極的身心發展環境。應當指出的是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是對所有父母和子女都適合的。父母要常注意子女對管教方式的反應,并加以適當調整。
綜上所述,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兒童的生活范圍較小,早期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來源于父母,父母的態度和教養方式不僅極大地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而且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道德品質和心理健康。父母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通過較為正確的教養方式給兒童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幼兒家庭教養方式的現狀及培養策略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國內外質量管理研究現狀及我國企業質量管理策略論文(精選5篇)05-25
幼兒園游戲組織與指導策略研究06-15
幼兒品德教育現狀及措施論文(通用6篇)05-19
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及其效率提升策略03-02
淺析高校學生干部素質能力培養的研究論文04-18
市場營銷策略論文11-06
中美貿易失衡現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論文04-29
文學鑒賞研究論文11-03
幼兒教育中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論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