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傳統道德教育觀看高校德育教育的缺失
摘要:中國五千年文化積淀、形成的傳統道德教育觀,不僅僅表現為受教育遵守道德所規定的行為規范和綱常禮儀,更重要的在于將道德視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引導個體發揮個體生命活動的豐富性,超越個體生命的現實性,實現對個體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但當前,由于各大高校隨波逐流,盲目學習、運用國外的教育理念,由于缺乏相應的文化基礎而生搬硬套以至于無法真正發揮其作用,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高校基本上忽視了本土的道德教育的生命意義,進而造成高校德育教育目標、德育過程以及德育效益等方面的嚴重缺失。本文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生命意義的內涵,通過自身對當前高校德育教育問題的分析,提出構建生命實踐的德育教育體系,希望對當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傳統道德教育 高校 德育教育 缺失
1 傳統道德思想中對生命意義的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體系是以“天坤之大德曰生川”為基礎生成的體系,從道德兩個字的造字中可以看出,“道”是指需要人心加以分析才能走上直的路,“德”在“直”的下面增加了“心”,表示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內心的參悟。傳統的“道德”內涵從字面上就可以看上,其不僅僅關涉社會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參悟個體生命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即是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關注,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國文化在開端處的著眼點是在生命,由于重視生命、關心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會重德。”
中國傳統儒道思想中都是以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道家認為道是永恒的生命力,是天地混沌合一的整體之物,有著獨立的生命,是宇宙萬物的生命之源。在老子看來,世界是由道而產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因道而生,因道而不斷地發展演變,“道生之,德畜之。”萬物因德而生長,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儒家思想的精髓之處也將宇宙和人的德行聯系起來,追求“內圣外王”的理想境界,最終實現人的生命價值完滿。在儒家看來,萬事萬物都是以生為意,以生為心,人最大的德行就是“生生之德”,也是自然界中生命意義的實現。儒家的“生生之德”也更多地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即是對“仁”的追求,每個人都出生開始就與親情產生聯系,也就是在生命關懷中存在的,即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親情,對自然萬物都懷有愛與關懷。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儒道兩家思想是從人與他人的情感出發,這種情感從本質上講是對生命的關懷,所以說,中國傳統道德思想中蘊含著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追求,這種追求具體表現為三個統一中,即個體生命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生命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以及生命的有限性與超越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道德以自然萬物的生命存在作為認識對象,把對天、地、人之道的體悟融入到人、自然和社會共同發展的生命活動之中,充分顯現我國傳統文化中對生命活動探索積極性。說明道德教育是人對生命存在的活化和內化的過程,是需要個體主動、積極地投身于生命活動之中的參悟。但當前我國各大高校普遍地將道德教育看作是對日常生活外在規范的約束和服從,而這些僅僅是道德教育的表面,深層次的道德教育應該是引導個體發揮個體生命活動的豐富性,正因為對道德教育缺失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在德育目標、過程以及效益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題。
2 高校德育的問題分析
本節從高校德育目標、德育過程以及德育效益等方面全面分析當前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和問題。高校德育目標設定、內部結構以及功能等方面脫離了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目標的缺失導致了德育過程的片面化,也就無法實現德育的效益。
2.1德育目標的缺乏科學性
從我國傳統道德中形成了生命價值的高校德育教育必然要以人的生命存在的現實性和超越性為出發點,并且要實現現實性與超越性辯證統一的關系模式,過分強調一方而忽視一方都是不科學的行為。當前高校德育教育要么強調超越性,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與活動的根本屬性和內在特質,因此每個個體不會停留在對現狀的滿足中,而是不斷地尋求超越本我,而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道德,也不會僅僅滿足于對現實生活的復制,而是引導個體實現對生命的超越,但在高校德育基本都采用形而上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等;其次,高校德育過分追求現實性,人的超越性中已經包含了現實性,對現實的超越是個體追求的目標,由于片面追求超越性,而導致過分關注教育主體性,但道德應將外在規范轉化為內在追求,督促個體功能的實現,當前高校德育過分追求現實性,使得德育中現實性和超越性難以融合,以至于出現德育目標的混亂。
高校德育教育目標應具有統一性從基本的道德出發,從低處向高處進行螺旋形地發展,既要有遠大的目標,要從符合受教育者個體特征,但現代高校都存在這一弊端:一味地追求德育的宏觀、長遠目標,而忽視個體特征如思想境界、道德意識、人生追求、接受能力等等的差異性,缺乏分層化、遞進性的科學方式,對已定的教育目標一貫到底。由于以上這些問題相互影響,德育目標的設定也忽視了受教育者外部環境和內部精神之間的影響與轉化。
2.2德育過程的缺失
高校德育從本質上是無法脫離生活而孤立存在的抽象的規范體系,它是一個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換的開放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社會、學校、家庭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形成了立體式、全方位和開放式的德育教育網絡,而受教育個體在這一網絡中用自己與眾不同的方式構筑“知、信、行”的內部循環。因此,德育應該是個內外協調的系統工程,但當前高校德育教育實施過程并未系統化。就高校德育培養環境來說,忽略了社會環境的消極導向,當下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也日益滲透到個體的意識和行為中,逐漸影響學生正確的道德觀,也逐步削弱、抵消學校倡導積極的道德,因此高校德育中要重視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其次,高校實施德育的過程也忽視家庭倫理建設,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品德教育,這也是受教育者最早接受的教育地方,這不僅影響個體性格的形成,也影響著個體三觀的確立,家庭成員尊老愛幼、相親相愛等都潛移默化影響個體情感培養,所以相對學校德育來講,家庭德育更基礎、更直接、更有效,具有奠基性、易感性、互動性、潛隱性和連續性等特點。因此,高校德育過程中要注重家里倫理建設,積極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影響學生道德觀的正確性,家庭也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德育。
2.3德育效益的簡單化
德育效益是指德育活動中,德育對象個人塑造自身思想品德、內化道德文化成果與德育工作者在引導德育對象悟化、認同、內化、吸收過程中所耗費的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對比關系。高校德育效益不僅僅受德育主體的影響,也受到德育效益評價標準和德育資源配置的影響。但當前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明顯不足,德育活動對德育工作者的提出全方位的高要求,不僅要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要要有人格魅力、具有愛心、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領悟力,良好的語言表達和靈活的協調能力,還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學科知識,但當下很多德育工作者在某一項或幾項方面能力缺失,而導致德育培養目標達不到預期效果。此外,受教育者的個體能力包括其思想、情感意識、接受能力等方面差異,影響著德育實施的效益。其次,德育資源配置的不足,如德育經費欠缺、人力資源不足、家庭以及社會資源也未得到充分的開發運用,導致德育效益的.簡單化。第三,高校缺乏德育效益的評價體系,過于強調生命的物質性、眼前效益和整體效益,而忽視了德育的精神性和長遠的、個體效益。那么德育目標、過程和效益中存在這些問題,高校應該如何有效解決問題,本文通過傳統道德教育觀,為高校建構生命蘊涵的德育教育體系。
3 構建高校生命實踐的德育體系
生命實踐道德教育從本質上來講,是圍繞個體生命而開展的實踐活動,和核心問題在于如何有效地引導個體生命從物質形態向精神形態過渡。
首先,高校要重新認識德育教育的目標,樹立生命實踐的德育教育目標,結合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以情感和人性的基本訴求點,通過情感教育激發受教育者理性認知達到自省和體悟。正確的情感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指導道德實踐行為,調節個人行為、規范內化。中西方文化都強調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康德秉持理性為本的道德認知,尤其是強調尊重個人情感;中國文化中較西方文化而言,傾向于集體情、民族精神等博大的胸懷,通過內在情感升華,使得身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達到把握世界的能力,因此高校樹立生命實踐德育目標,引導受教育者自我的情感體驗來提升道德水準。
其次,營造生命實踐德育體系的培養環境,任何個體的道德培養,社會、學校和家庭的三者缺一不可,個體生命實踐德育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高校德育思想源自于教育理論的發展,同時家庭和學校是教育理論發展的土壤,三者要緊密地配合。學校和家長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信息的溝通,學校有責任將道德教育情況向家長介紹,家長一方面積極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校的道德教育情況,另一方面也要主動地向老師反映子女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情況;同時,學校還要承擔起聯系社會的任務,與社會結構建立合作關系,比如帶領學生參觀歷史文化古跡進行傳統道德教育,還可以加強中國傳統節日禮節等的宣傳,家長在這一方面也要引起重視,對子女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
第三,高校生命實踐德育實施方法,生命實踐德育教育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一個個個體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而“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但現代高校德育教育偏移了生活世界,教育方式單一化、內容政治化、道德教育實效性低等都使得道德教育面臨困境,如何擺脫困境,高校德育教育只有根植于廣袤的生活世界中,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回歸生活的方法,即要求高校德育要在生命與生活兩者之間建立某種本質的必然的關聯,必須以理解和尊重生命為出發點,探索生命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規范和引導個體生命超越本身的過程,并重視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充分利用身邊與學生緊密相關的具有價值沖突的事件,用一種積極的方式進行道德探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這種方式也符合大學生特殊的身份,作為一個準社會人,大學是學生邁入社會前最后一站,高校要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地接觸社會生活,回歸生活世界的德育教育,摒棄傳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方式,而要貼近生活,指導實踐,指導學生對生活世界中各種道德現象進行探討。除了上述分析的方法,高校要深化德育教育考核體系、加強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生命視角來審視高校德育,啟發高校德育教育回歸生活,回歸個體生命的實踐活動,通過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面的結合,構建開放的德育教育體系,這一體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本文圍繞構建生命實踐德育教育提供大體思路,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未能展開深入的探討。
【淺談從傳統道德教育觀看高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相關文章:
2.德育教育淺談
3.淺談高職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