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重視習慣教育養成良好風尚論文(通用5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重視習慣教育養成良好風尚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談重視習慣教育養成良好風尚論文 篇1
"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次由三好學生、學生干部參加的德育考試中,主考者特意在門口橫放了幾把笤帚,考生跨進門,不時踩得咎帚“劈叭”作響,無人拾起。桌上擺著鋼筆、鉛筆、墨水、小刀、盛鉛筆屑的小盒及備用廢紙作為考試用具,考試結束后,發現能夠把削下來的鉛筆屑盛在盒里、不亂扔廢紙、離開考場時把墨水瓶蓋擰上、筆帽套上的同學只有極個別。
這個實驗從一個角度反映了現代中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某些狀況。而類似這樣的事在生活中可以說屢見不鮮。它讓我們不得不進行這樣的思考:我們現在的教育不乏道德說教,為什么沒有使公民的道德水平有明顯的提高?目前中學生的品德誤區及產生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走出誤區,使現代中學生綜合道德水平與文化知識水準兼長并進?本文擬對以上問題試作初步探討。
一、目前中學生的品德誤區及產生原因
品德即道德品質,它是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傾向和特征。一般認為品德的基本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種基本成分,這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在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發展,初中生對于道德觀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確,開始運用道德規范來進行道德判斷和評價,能按自己的道德觀念去分析具體的道德情境并產生情感體驗。當代中學生成長在平穩安定的環境中,他們將走入的卻是飛躍變革的社會,因此他們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質帶有鮮明的現實性與社會性,他們的觀念與習慣、思想與行動常常是矛盾地統一體。這種矛盾有時使他們走進品德的誤區。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是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的悖反。絕大多數學生在接受多年的道德理論課堂教育后,能夠對道德的概念、對什么是正確人生觀、世界觀、什么是情操、理想等熟背如流,考試成續優秀。如果參加有關的辯論比賽或演講比賽,能夠有理有據、聲情并茂,但在實際行為方面則常常出現公共汽車上不愿或恥于讓座、學生干部不會說“謝謝”、對班級內校園中的廢紙雜物視若無睹、考試作弊......一系列違背道德規范的現象,這顯示出他們在道德認知與行為之間存在巨大反差。
其二是道德意志難敵眼前利益的誘撼。道德意志是指人們為了實現有意義的、但當時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動機、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在很多時候是難以舍棄或拒絕跟前利益的誘惑的。成人如此,何況中學生?對當代中學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學業成績及由此帶來的其他成功與輝煌,二是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豐裕的物質生活及由此產生的種種誘因,三是看起來可以無盡揮霉的青春生命。不少我們所認為的優秀學生,他們汲汲以求的是前者,僅僅是前者。因此他們除了對分數感興趣外,兩耳不聞窗外事,兩眼無視身邊人。而另有一部分學生則以“何必把明天的煩惱提前到今天”為生活原則,信奉“只要今日我快樂,無須愁白少年頭”。看起來,這兩類學生的行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難發現其共性:他們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終極目標。為了眼前利益他們都放棄了許許多多在這個年齡段所不應或不能放棄的東西,在眼前利益的誘惑下,他們的道德意志顯得那么脆弱。
其三是價值與尊嚴的重新定位。曾幾何時,一個熱愛勞動、體貼家長、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樂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夠讓父母和老師感到欣慰滿足。而如今這些都遠遠不夠了,它們甚至退居極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擠進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這才是學生的自身價值和人格尊嚴之所在。社會正是以此來評判學校教育的成敗、教師教學的得失、學生本人的優劣的。那么在學生心靈的天平上,傳統道德規范所賦予他們的價值觀與尊嚴感無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認,變化發展的物質世界與人類的精神世界是互為作用的。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在五彩斑斕的社會面前,青少年的無所適從或慌亂盲從有其客觀原因。如果我們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貽誤的將是一代人。道德的說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傳有助于道德知識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對道德規范的認識,要使道德規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內化、吸收,使道德行為經常化、自動化達到自由的境界,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糾正不良道德行為習慣是極其重要和迫切的。
二、重視道德踐行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把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的話:“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道德行為習慣是與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傾向聯系的自動化的行為動作,它是一個人由不經常的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品質的關鍵因素。因此重視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對提高他們的綜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完善“他律”倡導“自律”。學校是學生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工作的許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如:通過學生守則、常規的制訂與實施,使學生熟知并達到學校生活中具體的行為要求;建立良好的獎懲與激勵機制并及時分析總結學生道德行為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在班級中創設產生良好行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輿論,杜絕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在課內外、校內外活動中,提供道德行為練習與實踐條件,明確聯系的目的、意義與要求,并使學生知道練習的成績懂得成敗的原因......有了嚴格的他律,還要輔之以被教育者的內心自律。因為一個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通常都需要經過自覺地練習和實踐才能定型。應鼓勵并提倡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通過樹立榜樣,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人要做自己的行為習慣的主人而不要變成奴隸。
2、文明習慣的養成、道德修養的提高,必須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有必要重新體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古訓給我們的啟示,使施教者與被教者共同重視“小節”,及時運用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等集體輿論手段,并與家庭教育達成共識,讓學生真正“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3、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運用教育手段。不同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個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質與程度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是不相同的。對具體對象、具體問題,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嚴辭警告,或動之以情,委婉啟發,也可以活動矯正,運用集體力量時常督促......因人因事而異,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4、認識到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在其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性、曲折性、長期性。從心理機制上說,習慣是經過長期多次強化和積累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動力定型和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系統。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很艱難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誘惑而失去了對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會變得更加困難。為此,應采取不同措施強化道德意志,樹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為人格主體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從而使道德行為習慣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終達到自由型。
“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重視道德踐行注意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使學生走出品德誤區的一條可行路徑,對優化公民素質,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
淺談重視習慣教育養成良好風尚論文 篇2
論文導讀:
有效評價,培養習慣,小學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
有效評價,培養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進步的歡樂,只有在這種條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對象……”對于初入學的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內既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日復一日地批改作業,如何在對學生作業的正誤進行評判的同時,借助激勵機制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有效評價,激發學生向上進取的內在的動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覺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
1.及時批改,保證良好的視覺效果。
布魯姆曾經說過:“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并改
善學生作為學習的自我概念。”學生每完成一份作業,交給老師后,對老師的評價,總是充滿期待。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批改作業時,首先要做到及時批改,及時給予肯定評價,讓學生能不斷體驗到成功,收獲的快樂,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完成作業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情緒。
其次,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意味著平等與民主小學教育論文,意味著寬容與尊重,意味著幫助和支持。教師批改符號的規范、整潔,既保持學生了作業的整潔,更使得學生的作業與老師的評改融為一體,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這對學生良好作業習慣的養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還能從中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懷,從而獲得繼續努力的動力。長此以往,學生將自覺養成保持作業卷面整潔的良好習慣。
2.及時展示,激發學生的.好勝心。
每一次優秀作業展評,總能在學生中起到一股強有力的激勵效應,學生在欣賞、評價他人的作業的同時,也會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它是激發人向上進取的內在的動力。一個人的自我評價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學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不注意對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就得不到良好的發展,也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學生在對優秀作業的欣賞評價中,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對優秀作業的概念也逐漸清晰明了,從而逐漸學會欣賞,這往往在學生中激起一陣你追我趕的浪潮。
當然,優秀作業展評要能夠隨時進行,長期堅持,在此期間,教師還要有意識地設計一系列循序漸進的作業展評形式,逐漸提高優秀作業的評比要求,既消除學生完成作業的畏難情緒,又能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在學生中營造比學趕幫的良好氛圍。因此,充分利用優秀作業展評的這一良好效應,對學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的良好作業習慣養成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3.耐心評價,培養自主糾錯的習慣。
評價是針對學生個體行為的肯定,這樣的評價是隨時隨地進行的,每個學生在各種場合都可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教師的作業批改不僅是簡單地評判學生作業正誤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糾錯,提高學習能力。
教師的評價方式要直觀、有趣,貼近兒童年齡特點,要有足夠的耐心做好二次評價,不輕易在學生作業中打上一個紅叉,用有趣、直觀的符號,比如畫一顆紅星、紅旗、一個笑臉……肯定學生作業的正確之處,進步之處,對學生做錯的地方做個暗示,但又保持學生作業卷面的整潔、美觀,在學生訂正后,及時進行二次評價,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往往表現得勁頭十足,因為他得到一次表揚肯定后,必定期望得到第二次表揚肯定。這種積極的情緒就會一直支持他向養成良好習慣的方向努力小學教育論文,這樣學生養成主動訂正錯題的習慣將逐漸養成,同時也將促進學生自主糾錯,及時糾錯的能力提高。
4.放大優點,促進個體的提高。
高爾基說過:“只有滿懷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認識自己的意志。”教師對學生客觀的評價還應表現在他能看到每個人的進步和閃光點,對每個學生不同程度的進步,都能給予恰當而及時的評價。因此,作業評價在進行橫向比較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個體的縱向比較,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有意識地放大學生作業中的優點,盡可能對每個學生作業中的點滴進步,都予以熱情、誠懇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滿足學生內心深處的渴望,加速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接受,實現與學生的平等的對話,使其感覺到老師的信任和肯定。
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放過學生的缺漏,及時幫助他們補缺補漏,并不斷提高對每一個個體的要求。而學生不但能樂意接受,更能主動、自覺地糾錯,這樣,每個個體的良好習慣,學習能力,在原有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
淺談重視習慣教育養成良好風尚論文 篇3
小學數學教育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其實就是形成良好思維習慣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數學思想,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不同的思維習慣對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思維習慣對學生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一、培養學生質疑思維的良好習慣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照本而宣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師針對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思維創新只有在高質量思考上才能達到,而質疑思維是提高思考質量的重要因素。小學生本來就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所以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這種特點,把小學生單純的好奇心轉化成質疑思維,讓小學生在面對數學例題時能夠先問幾個“為什么”、“這樣對嗎”,通過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案提出質疑,才能夠不斷地培養自身勤于思考的能力。一旦學生的想法是正確的,這種質疑思維就會成為促進學生走向成功的墊腳石。教師還需要在講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質疑思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質疑,為學生營造一種利于學生質疑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例如在數學例題“一個書架有兩層,上層放書的本數是下層的3倍;如果把上層的書取30本放到下層,兩層書的本數正好相等。原來兩層書架上各有書多少本?”這道題是對學生掌握數學倍數知識點能力的考察。而“買4個羽毛球和6個排球共用去120元。已知排球的單價是12元。羽毛球的單價是多少元?”則是對學生四則運算的考察。在解題過程中小學生肯定會提出很多問題,有的是對這道題本身設置的質疑,有的是對解題方法的疑惑。作為數學教師需要肯定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通過質疑來尋找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質疑思維也是良好思維習慣中的一種,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質疑思維能力的培養,加強在教學過程中對質疑思維的滲透,讓學生從接觸質疑思維向掌握質疑思維方向轉變。質疑思維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的,教師需要通過數學題強化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觀察、探究思維的良好習慣
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觀察以及探究思維的良好思維習慣。學生在觀察和探究中才能提出對具體問題的疑問,所以觀察探究思維對于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觀察、探究思維時需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很有限的,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每個學生掌握學習能力的程度都不相同,教師只有掌握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再設計教學計劃,培養學生觀察、探究思維。在數學例題“一個底面半徑是6厘米的圓柱形玻璃器皿里裝有一部分水,水中浸沒著一個高9厘米的圓錐體鉛錘。當鉛錘從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0.5厘米。這個圓錐體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π取3.14)”這是小學六年級的數學例題,在這道數學題中有對圓柱體體積的考察,也有對圓錐體表面積的考察。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觀察這道數學題中涉及到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從知識點中總結概括問題,根據問題不斷地探索解題思路,從而在解題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觀察和探究思維習慣是數學思維習慣中比較重要的環節,它會影響一個學生最終是否能夠成功。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上述問題時需要由淺入深,幫助學生擺脫數學題表面的困擾,幫助學生通過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從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三、培養良好的發散思維習慣
小學生的思維帶有狹隘性,他們的`接受能力相對有限,在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時缺少舉一反三的能力。當面對同一類題型但是卻表述不同的時候,他們就會被題型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從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潛意識能力的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相同的題型要求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可以克服思想狹隘性。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自愿結成小組,通過小組討論,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掌握發散思維的數學思想。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反復練習,引導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收獲知識,在聯系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習慣。教師可以把同一類型的題多次改編,變換敘述式的練習。雖然問題的敘述形式不同,但是考察學生的都是同一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了解到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從而及時修改教學方案。學生也可以通過不同敘述練習題很快地理解到這些題都是對同一問題進行考察,從而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斷地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
總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即使題型相同,表述不同也需要讓學生在這種表述方式中拓寬自己的思維,不斷地建立發散思維的良好體系。同時學生還需要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練習,來達到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
淺談重視習慣教育養成良好風尚論文 篇4
一、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種良好習慣,不僅讓學生對于將要學習的內容事先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做到充分自學的習慣。預習可以幫助學生不僅在學習成績上有很大的提高,也會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主動通過拼音或者字典來對字音進行準確識別與朗讀,能夠識別字形,了解字義,通過對上下文的聯系來了解句子的含義等。在預習時要有側重點,在預習時帶著問題進行,并對自己嚴格要求,強化制度。養成認真聽講、積極發言的好習慣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學會傾聽需三心”,意思是聽課時要做到:第一是認真:不管是老師上課還是同學發言,需要認真的聽,做到一心一意;第二要耐心,懂得尊重。在別人發言時不要隨意插嘴,等到別人發言完畢后再進行提問或者發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當發現別人出錯時,要在恰當的時間給予指出。第三要邊聽邊思考,在別人發言時,要做到聽與想結合,取長補短,吸取他人回答的精華,促進自己不斷提高,掌握補充發言的技巧。
二、對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給予培養
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在無人指導的條件下就需要學生自己通過借用工具書的方式來對問題進行查找答案。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教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書,并讓其養成良好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配備《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這三本較常用的工具書,并訓練學生通過音序、部首、筆畫、四角號碼這幾種常用的檢字方法。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通過一些影像資料以及電腦高科技手段來進行對學習資料的查閱,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技巧。
三、對周圍事物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
學會觀察是學生啟發思維的良好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通過對自然、社會以及生活中遇到的事務進行觀察,可以發現許多其感興趣的事物并引發其思考,并通過思考將其描繪與表達出來,這對于學生在語文的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培養有益的課外閱讀習慣
閱讀作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活動,對于人類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我們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手段,對于人才知識結構的培養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當今許多中學生在閱讀方面能力較弱,他們通常對于一些社會中較為流行的書籍較為感興趣,在這書籍中卻含有許多不適合其閱讀的內容。所以,我們應該讓其學會如何選擇讀物,選擇適合他們進行閱讀的書籍。由于書籍通常篇幅較長,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在閱讀時認真仔細,同時也要求其在閱讀中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需要反復閱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情與思維。這樣經常反復的閱讀對于增進對于書籍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具有很有效的.作用。
五、養成勤于積累的習慣
勤奮學習可以讓我們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對于新的語文教學標準,中學語文更應強調積累、熏陶、感悟以及培養語感,讓其更多的進行讀與寫的練習。積累不僅要重視課內的知識掌握,同樣對于課外的知識積累也要給予重視。通過鼓勵學生建立閱讀筆記的方式,對其進行檢查與督促,鞭策其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通過定期上交閱讀筆記,老師通過審閱給予評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一些筆記寫的教好的同學給予表揚的方式,產生模范作用。對于文學積累的另一種有效方式就是讓學生多讀并且背誦下來,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于背誦的文章通過熟記于心,更好的在表達與寫作中應用,不僅增強了理解力同時也豐富了其文學色彩,對于其語文水平的提升具有很高的作用。所以,要想養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工作,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時刻滲透習慣養成教育,循循善誘、堅持不懈培養,才能有助于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開發學生的個體潛能,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才能塑造成功,使學生受益一生。
淺談重視習慣教育養成良好風尚論文 篇5
前言
小學科學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擔負著科學啟蒙的重要任務,如何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索的情感,體驗科學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并學會用變化與發展的角度去理解科學成果,已經成為小學科學教師所面臨的教學問題之一。要想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必須要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科學素養加以培養,從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性的學科,同時也是學生接觸外界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所具有的觀察能力并不是天生而來的,而是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培養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對觀察和“看”的區別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看往往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觀察則是更加側重于內在特征,并引發深入的思考。在歷史上,很多重大發明都是來源于科學家們的細致觀察,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培養學生在觀察時的持久性。小學生還沒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識,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很難保持較長時間的專注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多方面的觀察,從而使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以更好的提升在觀察時的耐久性。其次是要培養學生在觀察時的敏銳性,學生所具有的`敏銳性往往是觀察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一些微小的細節和現象,從而使學生在敏銳的觀察中發現更多的科學規律。最后也要培養學生在觀察時的目的性,由于小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常常抓不住觀察的重點,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目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帶有目的性的對事物進行觀察,從而更好的提升觀察效率,養成良好習慣。
二、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學生一般都是喜歡動手,而缺乏動腦的,所以在面對多種多樣的實驗時,也常常是重于操作,而忽略對實驗意義的思考。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逐漸的養成動手動腦的好習慣,使學生的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可以開動腦筋,并有目的的進行探究實驗,從而在這一過程中養成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事物的內在和本質,,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土壤”時,教師應充分的利用農村的教學資源,讓學生上課之前取一些新鮮的土壤,在上課時分別給學生一張白紙,一把尺子,攪拌棒和盛有半杯水的一個燒杯,以及一塊放大鏡,之后讓學生利用這些學習用具以及各種方法對土壤進行觀察,并將觀察結果進行記錄,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觀察到土壤中的大小顆粒、動植物遺體,從而認識到土壤是混合物的本質。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同時將泥土放在白紙上進行觀察,并將最后的觀察結果進行記錄。以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嚴謹態度,從而形成了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的好習慣
在科學課堂中,一些學生在進行實驗之后,所得出來的實驗結果往往缺少準確性,與預期結論相悖,或者在進行實驗的步驟就是錯誤的,因此在發生這一情況時,教師不要急于批評學生,而是要幫助學生對實驗環節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吸取經驗,在以后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的認真仔細,使其獲取一定的經驗,以保證類似錯誤不會在發生。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以耐心和信心引導學生做好反思與總結的工作,并對實驗的各個環節進行認真的實驗和反復的思考,從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例如在進行“電路連接”的實驗時,很多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小燈泡并未點亮的故障。因此在發生這一情況時,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出現問題的環節,然后對小燈泡不亮的原因作出分析,這樣學生就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電池沒電、線路中斷、接觸不良等等,并及時的找出解決的對策,經歷過這樣的“失敗”,讓學生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并通過反思與總結更好的引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及時的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其不僅為學生的今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對學生的未來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以使學生擁有勇于質疑、敢于探索的學習態度,從而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有效的掌握學習技能,提升學習水平。更多關于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式方法讓我們在未來的實踐中一起探索吧。
【參考文獻】
[1]吳國政.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50
[2]何紫亞.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菏澤學院學報,2014(S1):163-164
[3]靳新軍.如何在科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菏澤學院學報,2014(S2):118-119+154
【淺談重視習慣教育養成良好風尚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良好音樂聆聽習慣的培養論文11-11
有關初中生英語良好習慣養成的教育論文12-04
淺談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論文04-23
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01-01
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論文01-10
淺談家庭教育應重視名利教育12-06
論文發表的良好寫作習慣盤點12-03
談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