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小學的道德教育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談中小學的道德教育,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與現實生活接軌,開設道德理性課程
學校的道德教育應不拘一格,更多地體現現實生活。因為道德及道德教育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構成了道德生活的現實性來源,沒有生活的實踐和參與,學生道德價值的確立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外,道德知識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不確定的、開放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焦慮、思考,促進學生道德思維水平的提高。要使道德教育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并試圖回答學生所關心的社會問題及其自身所面臨的實際沖突,不但不應阻止學生提出問題而且還要提供建議。不但不能把過于簡單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且應該基于從事實中尋求真理的態度,與學生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討論這些問題。應該允許那些還沒有明白的學生對這些問題仔細思考,并且,只要他們的言論和行為沒有違反國家的法律,就應該耐心地等待他們整理出他們自己的觀點。開設有關道德理性的課程。這一課程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創造性品質。真正的道德行為是人自主與自覺的統一,自主具有理性的品格,自覺具有意志的品格。根據理性認識來判斷是非黑白,在實踐中堅持這種認識,日積月累,就能積善成德。在道德理性的課上,所涉獵的問題不僅有道德方面的,也可能有美學的、經濟的、政治的、環境的、宗教的,等等,對每一類價值觀的關注都可能有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這一課程也不同于以往簡單的邏輯課,而是要面對并著眼于解決各種各樣的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帶有模糊性、沖突性的問題。沖突乃是提升道德思維、促進理性發展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是最需要教育介入的時刻。它要致力于探究事物是“怎么知道的”,力圖擺脫他人的結論、宗教、習俗和迷信的影響,力圖使人們發現自己的本意,力圖有效地克服個人中心主義和種種的社會偏見,力圖使學生學會學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道德理性,進而推動學生的道德發展走向全面的進步。
二、明確中小學道德教育價值取向——保持社會道德教育目標
與學生個體道德觀念之間的合理張力道德,一種是帶有先驗性、超越性的美德;另一種是受一定環境、條件和時空影響的帶有功利色彩的`社會性道德。道德本身的層次性,決定學校的道德教育也必然要分清層次,道德教育的起始點應以注重日常生活品德、態度、情感、行為的塑造,不能以終極性的道德標準介入和評判生活,否則勢必將目標當成起點,而不顧學生的現實需要和發展水平,造成假大空的局面。學校道德教育要把終極性的道德和學生的現實發展需要的帶有功利性色彩的社會性道德結合起來,既有超越也有適應,對現實生活的適應是學生道德超越的基礎,學校的道德教育不能脫離于現實的生活這個基礎。任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不能脫離自己特有的民族的、歷史的、文化的基礎。學校擔負文化的傳遞、創造的作用,道德教育在培養新人的時候,不能失去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蘊。所以道德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例如勤勞、勇敢、正直、有愛心等),還要培養適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公民意識:人格獨立、平等、公正、誠實守信、正義感等,而且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選擇和道德自律的能力。任何社會都力圖按著自己的設計目標去培養和造就下一代,而開放的現代社會本身卻又為自己設計的目標的在下一代實現,創造了自身難以逾越的障礙,這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悖論,也是社會得以發展的契機。因此,中小學道德教育目標的設定,本身必須充分蘊涵學生個人選擇的余地,在學生個體的道德觀念與社會總體道德教育目標之間保持一種合理的張力,這種張力并沒有消解道德教育的作用,而是把道德教育的重點由告訴學生“做什么”轉向到引導學生認識“為什么”和“怎么樣”,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認知能力,使學生在改革的時代和市場經濟的雙重條件下,增強對外部紛繁復雜社會的選擇、自主適應的能力。
三、加強當前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的現實選擇
一些學校的德育強調政治而輕道德,德育主要是“育政”,而非“育德”,多數人還以政治尺度來度量學生的道德品質,抹殺了政治與道德之間的界限和作用,踐踏了學生的道德尊嚴。因此,當前學校道德教育,在內容的現實選擇上應著重加強以下幾方面。
1、自律教育。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的自律不是別的,是個體在內化社會道德律令基礎上自己立法的結果。中國人素來重視道德實踐,強調道德自律。孔子的“克己復禮”,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強調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內心的心性之理排除個人欲念的干擾,從而達到道德上的自律。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道德上的自律越來越重要,學校道德教育也將走向以培養學生自律為主,這是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方面。《學會生存》也同樣指出:“未來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自律是學生以理性、內心的自省、自覺,調節自己并發展完善自己的道德行為。自律教育,要求教師具有民主的精神和作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教師理解、容納學生的道德選擇。在隱性與顯性相結合的學校道德教育環境中,既包括對學生積極的引導,也包含對學生潛在的氛圍等作到“潤物細無聲”。
2、學會負責的教育。有序的自由是責任的基礎。學校道德教育要經過對學生道德理性的培養,使其具備有序自由的觀念。自由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質,必然要求學生在實現自由的時候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學生作為道德的主體應是自由的,學生不應該迫于外力或外在的強制,而是自覺自愿地選擇這一道德行為。學生的道德行為必須出乎學生的意志自由,只有學生享有運用自己的意志行動時,才會對自己選擇的行為負責。培養學生學會負責,是道德教育中學生培養的內在要求。在當前的條件下,學生運用學校傳遞的道德規范不能妥善解決所有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新的道德問題,他們日趨表達自主選擇的愿望。學校中要加強對學生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任的鍛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學會負責。學會,是指主動積極地去獲得;負責,是指經過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之后,承擔自己做出的選擇。在做到滿足自己需要和愿望時,對自己、他人和社會以及生態環境負責。
3、創造精神的教育。當今社會,由于社會競爭和社會產業結構急劇變革,人的職業流動性增大。同時,知識經濟業已初露端倪,知識經濟需要的是有創造精神的人。學校所要培養具有主體性的學生的創新精神,這種創新不只體現在“知性的創新”,而且還要體現在“德性的創新”上。道德教育中要承擔“德性的創新”的重擔,因為學生具有超越和創新的特點。
四、建立開放的道德教育策略
課堂的德道德教育為一種形式和途徑,對于培養學生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每個學生的經驗、視野和理性是有限的、片面的,知識具有的抽象性和全面性能夠幫助人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引導人對道德行為做出合理的選擇和符合理性的超越。但是,道德教育中學生的培養決不能局限于課堂,否則會使道德教育缺乏生命力,因此必須建立開放的道德教育策略。可以建立學校、社區和家庭和諧互動機制,共同發揮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功能;建立學生、教師和家長的伙伴合作關系,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培養氛圍。此外,還要重視學生在道德生活中的親身體驗和積極的反思,注意學生同伴團體(ThePeerGroup)的養成,引導同伴團體的積極健康的發展。
【淺談中小學的道德教育】相關文章:
1.淺談高職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