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廣播在新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創新之路探析論文
1 媒體融合概述
媒體融合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相關的概念理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De·Sola·Pool)曾提出:媒體融合就是不同的媒體通過多種功能實現新聞傳媒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有線電視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無線通訊技術使傳播內容日趨融合,造成了傳媒行業在傳播內容上的同一化趨勢。因此,國際上對媒體融合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媒體融合后如何充分利用傳媒渠道的特點進行經營方式的創新上。
我國關于媒體融合的研究開展相對較早,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民大學的蔡雯教授結合美國新聞學會研究社的管理員安德魯·納奇森對媒體融合的研究成果,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媒體融合的概念。她認為,國內的媒體融合與國際媒體融合有所不同,國外的媒體融合大多是指報刊、電視、互聯網等通訊技術的融合,而國內的媒體融合則是更多的偏向于媒體通過不同技術傳播的內容的融合。這種融合對傳媒產業將產生更大的市場競爭影響,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帶動傳統的傳媒產業進行結構性變革。社會在不斷前進,媒體融合也逐漸成為平臺化的融合。以衛星、光纜等傳播技術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技術,在不同的傳媒渠道間搭建起共通的資源交換橋梁,實現了新聞信息的交換,刺激了媒體融合的進一步加速。
2 傳統廣播在媒體融合時代的發展現狀
1)傳播渠道日趨狹窄。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傳媒的發展和傳輸渠道被逐漸壓縮。在聽眾的接收渠道上,已經成為了傳輸渠道的末端。手機、互聯網和電視的發展,讓觀眾逐漸降低了對收音機等廣播傳播的依賴。根據行業內的觀點,就是“窄播化”趨勢逐漸加深。“窄播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的接收渠道逐漸狹窄。當前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隨身攜帶以及日常接觸最多的信息接收工具。雖然在這些工具上也可下載并使用廣播軟件,接收到廣播信息號,收聽廣播節目。但是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常常無法按照固定的.時間收聽廣播,對廣播在手機端的普及造成阻礙。而且,相比于網絡新聞,廣播新聞在接收上也存在一定的滯后。另外音頻傳播在傳播速度和私密性上始終難以戰勝視訊傳播。
第二,為了增強廣播的收聽率,許多地方的廣播實行了專業化的廣播頻率劃分。讓同類型的節目統一到一個限定幅度的頻率區間內,滿足聽眾的收聽需求。這種方式雖然滿足了聽眾選擇的便利性需求,但是也造成了聽眾的分流,加劇了節目之間競爭的激烈化程度。
2)傳統廣播創新被限制。長期以來,傳統廣播對社會的貢獻不僅體現在新聞和娛樂方面,更多的是代表黨政機關傳播政治觀點,抒發政治精神。因此,我國的傳統廣播行業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和屬性。所以傳統廣播在發展和創新中,一直難以以創新的姿態引領行業的變革和發展。而且,作為當前不太受社會關注的傳媒形式,廣播在管理體制上的限制也相當強烈,這也導致其節目的創新缺少突破性開放的能力。另外,傳統廣播收聽率最高的節目屬于音樂、綜藝、交通和互動類節目,這些節目在當前媒體融合背景下,缺少與之相匹配的市場競爭力,難以與互聯網和電視節目的同類節目相競爭。在當前我國的廣播管理體制下,行政區域的管理規定也限制了傳統廣播尋求跨境創新和傳播的渠道。
3)強大的外部傳媒挑戰。廣播自誕生以來,就被稱之為“不視之媒體”,通過無線信號傳輸的內容存在“不可逆”和“不可留”的特點。因此,廣播的觀眾群體只能依靠聽力來捕捉新聞信息。與其他媒體的傳播方式相比,廣播缺少視訊信息的輸入,從而減少了觀眾的總體數量。
近年來,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出現,迅速占據了廣闊的新聞傳媒市場。通過移動屏幕和豐富多彩的App軟件,將視頻、音頻融合在一起,并且增加了儲存、發送等分享性功能,對廣播的聽眾群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此外,隨著微信等手機軟件的開發,讓新聞傳播的方式逐漸由廣播電視發起向民間發起蔓延。而且,由于手機媒體信息大多來自于民間,缺少信息的監管,擴散速度較快,對廣播的及時插播功能也帶去了較強的沖擊。再有就是當前互聯網和電視媒體對娛樂性節目的開發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創新性和市場營銷能力也呈現出較強的發展潛力,對傳統廣播的創新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外部傳媒是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時代所面臨的最大的競爭對手。
【傳統廣播在新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創新之路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2.哲學下新媒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