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在統計學課堂中的運用論文
一、啟發式教學的教學理念及發展路徑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引導學員主動、積極、自覺地去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它實質在于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教學經驗的積累,啟發式教學不會“過時”,而是將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總結好的經驗之后,賦予新的生命。目前,一些國家教學法改革中的許多創造和見解,都是同啟發式教學的要求相關聯的。
啟發式教學法古已有之,從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到蘇格拉底的“辯證術”,啟發式教學經歷時代變遷,不斷發展。幾千年前就已經確定了啟發的實質,即不管是探索求知,還是舉一反三,其主體都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也就是說,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然而對所謂的啟發式,卻沒有更充實確切的定義。
到了近現代,啟發式教學被賦予了更充實生動的內涵。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員認識客觀規律以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力。實現教員的主導作用與學員學習積極性的結合。在學員的學習過程中,教員要做好引導工作,使他們經過獨立思考,掌握知識,提高分析、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填鴨式”教學弊端、還課堂于學生、以問代講“滿堂灌”等問題時,啟發式教學不斷被提起,并不斷得以完善。現在,啟發式教學更是在各大高校課改當中充當關鍵的主體角色。
二、啟發式教學在統計學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啟發式教學并不會沖擊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也不否定課堂教學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只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統計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必須同時具備知識基礎、軟件使用技能、分析能力等,由此不難看出統計學的綜合性與復雜性。學生在接受知識,尤其是相對枯燥、復雜的知識時,往往沒有動力,因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掘學生的興趣點十分關鍵。而“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是學員積極思考的表現,也是探求問題的動力。“設疑”無疑是啟發的關鍵,因此不難看出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設置問題情境。
首先,通過“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設疑”正是啟發式教學的最大特點。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就應運而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嘗試設置一些情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但不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制造思維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進而激發解疑的動因和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達到那種單靠記憶和訓練難以實現的真正的理解。
其次,啟發式教學的糾錯這一特點,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覺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有霧里看花、似懂非懂的感覺,所以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歸納、總結學生常常犯的錯誤,并且將它與正確答案進行對比,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有時甚至可以采用明知故犯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從而讓他們引起警惕,以免再犯,從而提高自覺性。
三、啟發式教學于統計學課堂中的新用
在現代統計學課堂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應該達到三個目的:
(一)啟示
曾經看過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在某個交通比較閉塞的山村有一名教師——A教師,他經常收集各種信息,以跟上時代的步伐。A教師了解到,城里的學生在一些節點上往往給老師買點東西,以表示對老師的謝意與尊重。然而,自當教師的七八年時間里,A教師卻從來沒收到過學生的“禮品”,因此覺得有點遺憾。
某日,A教師所帶的班級即將畢業,“五·一”前的一次班會上,A教師很正式地講:“勞動節要到了,聽說同學們要給我買件白襯衫,但是我有好幾件了,大家買了我也穿不著。大家都不小了,做事、考慮問題不要太死板,買其他物品不也一樣有意義嗎?”……
這里A老師使用的正是典型的啟發式。在統計學課堂,如要講非全面調查方式,可以向學生提問:沒有進行人口普查的年份,我們是怎樣得到人口數據的呢?
(二)發散
“發散”往往體現為拓寬思維寬度,最后表現為一種綜合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中的小孩子喜歡拿畫筆在紙上畫一些成年人看不出任何意義的東西,而他們自己卻看得津津有味,那些線條在他們眼里變成了月亮、兔子甚至被風吹亂的`頭發,而成年人卻看不出來。也就是說,很多情況下,人失去了想象力,就喪失了舉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涉及變異指標的問題時,兩組學生平均成績均為80分,第一組學生成績為60、70、80、90、100,第二組學生成績為78、79、80、81、82,那么問題來了,對于兩組學生來說80分的代表性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是怎么確定其代表性的呢?
(三)引導
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在“導”上,即引導。教師應該充當學生求知的啟發者的角色,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的設問、引導尤為重要。
曾有個故事這樣說:有個有錢人家的孩子非常喜歡惡作劇。某日,在戶外教學過程中,老師發現他躲在樹后,似乎在偷看什么。原來是個老農,把鞋脫掉放在一旁干農活,此時干完活正穿鞋,忽然腳下一疼,脫鞋一看,竟有一粒石子兒。孩子看到老農痛苦的表情,很是開心。第二天,這個孩子又要重復昨天的惡作劇,老師則拿了塊碎銀叫孩子取代石子兒放入老農鞋內。老農的腳再次“遭殃”,當他氣憤得想扔出石子兒罵上一句時,忽然發現手中的石子兒竟是一粒碎銀。愣神片刻,竟跪倒在地大謝神靈。躲在一旁看的孩子被震懾了。事后,老師問孩子,兩次相比,哪次讓你印象深刻,讓你覺得更開心。孩子沒有猶豫地就選了第二次。老師繼續說道:第一次你把自己的一點小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那份愉悅很短暫。第二次你同樣有愉快的感覺,卻還在此之上,因為你幫了別人。孩子若有所思。其實這也是啟發式教學。
當講到抽樣推斷時,教師可以隨意以身邊的事物為例,如可以拿一瓶牛奶問學生是否可以喝,如果學生回答可以,進而問為什么可以喝,又是如何確定牛奶質量的呢?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經過實踐檢驗,并且在實踐過程當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教學方法。在啟示、發散、引導這一總體思維模式的指導下,結合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新穎的教學手段,不但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將學生培養為適應社會、適應崗位需求的現代化人才。
【啟發式教學在統計學課堂中的運用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