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調整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效益的論文
師生交往是教育過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人際交往。師生之間的關系與交往狀態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與學的雙邊關系,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由淺入深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因此,既可能向好的縱深方面發展,形成濃厚的師生情誼;也可能發生逆轉,形成對立情緒。基于教育目標是由教師主導完成的,同時基于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古往今來許多教育家、心理學家對師生關系均十分關注。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往,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原則、方向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質,對學生全面施加影響的一種教育過程,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過程中不斷積累文化科學知識及社會經驗,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修正和提高自我認識,逐步學會正確判斷和評價自己的言行,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教師的期望與要求。
一、改進師生交往的方向、維度,實現由單向、單維到多向、多維的轉變
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交往維度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生的相關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而特殊的認識過程。一般的認識過程只存在一個認識主體和一個(或多個)認識客體這一組矛盾。其中客體雖然有反饋功能,但其反饋信息只能用主體去認識和處理。在此理論指導下,傳統教學中的師生交往主要是教師單向作用于學生。其交往模式為:
一是教師——學生群體型。教師利用課堂這一子系統實行的對學生的社會控制。教師的思想、行為、人格,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左右著學生群體的社會規范、行為準則和社會觀念,并逐漸內化為學生群體的課堂“法典”。
二是教師——學生基本型。課堂教學雖然是教師面對整體學生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不注意集體中的學生個體。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每個學生個體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板演、朗讀等常常都是與學生個體交往的主要手段。
從課堂教學實踐來看,上述兩種師生交往模式必不可少,但它們的弱點是單維度的,只有上述兩種模式的師生交往是不完全的,因為教學過程不同于一般的認識過程,它包含有兩個認識主體和主要有兩個方面組成的認識客體。其中,師生都具有主觀能動性,他們互為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在教學過程中,認識的客體不但有理論形態的教材和物理形態的教學環境,還有靈活多變的教法、學法。這一過程不只要解決師生對教材、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的認識差別問題,還要解決師生互為認識主體、又互為認識客體的相互認識問題。因此,上述兩種師生交往應由單向改為雙向,除此之外,還應有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間的交往。
二、改善師生交往的方式,實現由專制型、放任型向民主型的轉變
一個教學班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教師在其中扮演領袖角色,他通過不同的交往方式來影響學生的行為,使之獲得適應未來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念。
一般說來,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方式大致有專制性、民主型、放任性三種。
專制性領導方式下的師生交往線路是單向的,且學生的交往被割斷了,教師用權威的手段強制學生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行動,使課堂成為一潭死水,其結果是學生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正是這種師生交往方式的溫床。
放任型的領導方式。師生的交往幾乎隔絕,處于嚴重的失控狀態,其結果往往是相互敵視,竭力尋找替罪羊。美國的道爾頓制,一些大撒把的教學就有這樣的特點。
民主型的方式。師生是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進行交往的,學生個體更愿友好合作,表現為更多的獨立性和創見性。
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在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環境和氣氛中,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對學生既講民主又講集中;既嚴格要求又熱心指導,才會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況且,師生在人格尊嚴上是平等的,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學相長的關系。教師對學生采取民主的方式進行管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增強師生交往的時空頻度,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師生關系與師生接觸的時間、空間、頻度相關聯。一般說來,空間距離越小,接觸越頻繁,則越容易相互吸引。
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空間形態,是指課堂教學參與人際結合的表現形式。我國現行的課堂教學空間形態大多仍為傳統的“秧田型”,教師尊于明顯的報告位置,學生個體的位置則整齊地向著講臺隨機排列。這樣,師生的交往雖尚能保持,但空間距離遠近不一,而且學生之間的交往則由于空間轉換界定被局限于很小的范圍之內。課堂不只是師生事務交往的場所,更應是教師、學生交往的天地。傳統的“秧田型”組合不利于學生交往,可以改為強調小組內部交往的馬蹄形組合,強調小組內部與小組間交往的長方形組合,還可借鑒國外的半圓形、圓桌形組織。不過小組的組成不能按身材高矮、性別比例搭配,可以根據需要互補因素進行組合,使不同紀律背景、不同學習成績、不同階層的學生處于同一小組內,利用空間距離的接近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想方設法縮短與學生交往的空間,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在課堂上來回走動巡視,縮小與教室后面學生交往的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增加與學生交往的時間頻度,提高知識傳授、技能培養、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布洛費和古德的觀察發現,教師與學習好的學生交往的時間約為“差生”的兩倍。令人深思的是:當學生不回答或說不知道時,教師往往對好學生重述問題,提供暗示,或再問其它問題,而對差生則往往很快放棄或直接告知答案。再從實際情況來看,中等生得到的交往機會最少,最不容易引起教師的注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摒棄成見,面向全體學生,主動地、有意識地增加與中等生、“差生”的交往頻度,有時候教師與“差生”偶爾一次的教往會使他銘記終生,產生巨大的內驅力。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和全面發展,有助于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一個明智的教師應著力改善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往狀態,與學生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和諧、活躍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學生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調整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效益的論文】相關文章:
成本與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論文07-24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09-04
提高經濟效益的營銷管理論文07-19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率的論文08-01
試論提高數學課堂實效的論文07-07
物理教學之提高課堂效率論文08-14
提高課堂效率的策略畢業論文08-14
提高課堂效率的論教育理論論文07-29
關于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果的論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