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幼兒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論文摘要:家庭養成教育中存在種種問題,導致幼兒形成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及特點,幼兒的行為習慣主要表現為道德習慣、活動習慣、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等方面。幼兒園教育要以各科教學滲透和區域活動培養為途徑,以抓住興趣、情感、意志三個非智力因素為主要策略,分級推進,逐步培養,促進幼兒養成教育的全面開展,使幼兒在自我服務能力、文明禮貌、衛生習慣等方面有較大的提高。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是形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幼兒教育如何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及時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此,重視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既是我國優秀的教育傳統,也是新時期對幼兒教育提出的一種現實要求。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養成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導致相當部分幼兒形成了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父母的教養方法不當,造成子女養成了驕橫、任性、貪圖享樂、唯我至上等不良習性。“隔代教養”讓祖輩對孫輩過度溺愛,使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么就給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還有單親家庭的放任教養方式,也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應。
二、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
(一)道德習慣
道德習慣是指在道德意識支配下出現的較為穩定、持久的道德行為,它是確定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礎。一個人有了道德習慣,社會覺悟和社會準則才能成為其精神財富。道德習慣具體包括以下內容:文明禮貌的習慣,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習慣,遵守紀律的習慣,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個人安全的習慣,誠實守信的習慣,愛護公共財物的習慣,不欺弱凌小的習慣等。
(二)活動習慣
活動習慣是指在活動過程中由于多次重復和練習而鞏固下來并變成內心需要的活動行為方式,它包括獨立思考的習慣,積極參與活動的習慣等。
(三)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是幼兒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有關飲食、起居、衛生、消費等習慣,如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積極鍛煉身體,不隨地亂丟瓜皮果殼,不隨地吐痰,飯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換衣服,勤剪指甲,不亂花錢等。
(四)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是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愛勞動,善于勞動,并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的行為習慣,如做好班組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上述四個方面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其中生活習慣、勞動習慣的訓練為習慣培養的起點,活動習慣的培養是中心,道德習慣的養成為目標,從各學科教學滲透、區域活動培養兩條途徑,以興趣、情感、意志三個非智力因素為主要策略,分級推進,逐步培養,繼而促進幼兒養成教育的全面開展。
三、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一)規范行為習慣,嚴格督促檢查
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件長期艱巨的任務。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我們既重視正面的宣傳教育,使幼兒明確什么是正確積極的行為習慣,什么是錯誤不良的行為習慣,使之有努力的目標;同時十分強調教師的率先垂范。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教師還要善于尋找典型,樹立班里的行為標兵,通過良好班級的建設,通過集體進行行為習慣的訓練。由于幼兒的自覺性差、自控力弱,行為習慣容易出現反復,要建立嚴格的檢查督促制度,做到教師檢查與幼兒之間檢查相結合,定時檢查與隨時抽查相結合,常抓不懈,習以為常。
(二)設置多種情境,模擬行為訓練
由于習慣具有情境性的特點,教師在行為習慣的訓練中,注意創設多種問題情境。具體做法有:利用教室環境布置創設行為情境;利用角色扮演,創設假想情境;利用評價性語言和主題活動,創設競賽情境;利用偶發事件,創設批判情境;利用音樂語言,創設想象情境。通過多種情境的創設,使幼兒沉浸其中,模擬體會、批判分析,從而形成正確的行為認識,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繼而養成正確的符合其角色要求的行為習慣。
(三)運用激勵機制,強化良好習慣
教師要巧用激勵機制,使語言強化和距離強化相結合,通過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以及師生之間的情感來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物質強化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用實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號如笑臉、小紅花等加以強化;時間的強化與機會的強化相結合,允許行為習慣好的幼兒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時間,提供各種游戲活動的機會,為班級服務的機會等形式。這些都形成了一種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四)家園配合,重視不良習慣的矯正
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當、社會環境不良和幼兒園教育偏差等原因,也有自身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岡。習慣矯正是一項相當艱苦復雜的教育工作。格思里的鄰近干擾理論告訴我們,廢除不良習慣的基本要則是,發現引起不良行為的線索并接著以同樣的線索實施一種不同的反應。在此基礎上我們采取了以下幾種矯正措施:
1.消除障礙。習慣不良的幼兒往往多有一種消極的態度定勢,周圍人際關系也不很正常。我們就從調整不良習慣幼兒與周圍小朋友的人際關系入手,教師端正態度,真心實意地愛護、關心和尊重有不良習慣的幼兒;同時教育全體幼兒正確對待、熱情幫助有不良習慣的小朋友,采取結對子一幫一、互助組等方法,使他們形成積極的情感認同體驗和正確的態度定勢。
2.持之以恒。壞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習慣矯正更有多次反復。這時我們要做到不急躁、不氣餒,持之以恒,并落實檢查督促的措施。如有位幼兒每天回家就看電視,一看就是幾小時,我們及時和家長聯系,通過電話、網絡加強交流,互相配合,長期堅持,終于使這個幼兒改掉了壞習慣。
3.及時強化。在矯正過程巾,我們還隨時注意幼兒行為發展的閃光點和壞苗頭,對前者及時表揚宣傳,對后者及時控制。例如:有幾個男孩戶外活動時總喜歡去拔草坪上的草。教師發現這一問題后,立即在班里進行教育,并制定有關措施,“不踩踏草坪不拔草,否則罰停止游戲五分鐘。”為了避免懲罰,多數孩子能夠遵守規則,個別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因違反規則受到了相應懲罰,體驗到了后果,也不再拔草。
四、成效與思考
通過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幼兒在以下方面有了明顯提高。一是自我服務能力。能正確穿衣脫衣的從原來的55%提高到99%;整理物品的速度和能力相應提高;絕大部分幼兒會保管自己的物品:上_f樓靠右走從原來的90%提高到l()0%。但個別幼兒由于能力較差,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整理物品只是機械地隨著大家一起整理,保管自己的物品有時還會丟三落四。二是文明禮貌。對正確掌握“早、好、謝謝、再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幼兒從原來的54%提高到88%。但是,有些幼兒的禮貌用語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動地運用,例如當一老師(不包括班主任)出現在幼兒面前,他們不會主動地問“老師好”,而當老師說了“小朋友好”后,幼兒才會說“老師好”。分析原因,一是這些幼兒缺乏主動交往的能力;二是可能受到社會、家庭的影響,缺少文明禮貌的環境;三是也不排除這些幼兒在陌生老師面前有膽怯心理。三是衛生習慣。為了讓幼兒較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我們在培養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同時,還增加了一些難度來培養幼兒的意志。如:教育幼兒注意保護環境衛生,不僅自己不亂丟果皮紙屑,還要幫助別人做到,我們專門組織幼兒在幼兒園活動室里學掃地,通過多次訓練,再加上家園合作,已有92%的幼兒在家里也學掃地。
我們在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上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心得和有價值的規律,但在研究中也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譬如:幼兒之間存在突出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的幼兒及幼兒發展程度的要求采取更為科學合理的習慣培養方法;幼兒習慣的養成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同步進行,怎樣更好地開展家長工作,來促進幼兒習慣行為的堅持不懈;將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幼兒的情商教展密切結合,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同步發展。
【淺談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