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精選6篇)
對于具有特殊需要的特殊兒童而言,分類施教的意義尤為明顯。下面是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歡迎參考閱讀!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篇1
摘 要:
家庭教育與支持在特殊教育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介紹中國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相關內容,了解中國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而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建議和方法。研究發現,家庭教育與支持是特殊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關鍵詞:
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來,特殊教育工作者越來越發現傳統的學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領域出現了很多弊端與不足,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單位,同時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兒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單位。同時特殊需要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家庭教育。由于其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大部分特殊兒童大量的時間都是待在家里與父母共同度過的,父母對其實施的補救措施和教育直接關系到他未來的康復情況及后續發展。相關的研究開始出現,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家庭的和諧,影響特殊兒童的健康發展,了解目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情況能夠有效的反映目前社會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
一、庭教育與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對于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響力的是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家庭教育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學科。而特殊需要兒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與障礙,他們比正常兒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兒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環境中對身心異常兒童進行的教育,包括兩種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師或其他專業人員進行個別教學和輔導,對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學習的學齡特殊需要兒童和學齡前特殊需要兒童,同時為家長提供咨詢服務;由家長或其他家庭成員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教育和訓練,其重點在于通過兒童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習慣,配合學校做好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會生態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微觀支持系統。家庭支持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包括家庭資源、家庭的關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內容。家庭資源方面設計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規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員的個人特征。家庭資源在家庭支持系統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包括物質資源與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兒童的生存的各個方面和學習方面。家庭關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種關系,例如夫妻關系、親子系統、兄弟姐妹系統,不過還要包括家庭以外的親戚、社團、同事、社區人員、專業人員的系統。近年來,親子關系的協調已經成為普通家庭和諧的重要方面,對于特殊需要兒童來說,這是關系到他們的身心發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長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家庭作為特殊兒童的生理發育和身心養護的主要場所,家長也是老師,也可以并且應該支持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長擁有自己的教養方式,同時有他們自己一套運用于校外學習情境的課程和教學風格,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兒童想要獲得校內外充分的潛在的學習體驗,就需要家長和教師之間緊密合作。
(2)家長對兒童的學習情況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在專業人員試圖幫助兒童學習的時候,經常向家長傳遞這樣的信息:教師比家長更關心兒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兒童教育中唯一的一個成人團隊,在持續教育的所有進程中:在兒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專業人員。我們應該樹立以一種持久的、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兒童的某些方面,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每年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有限,校外時間可能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們興趣的培養、動機的形成、習慣的養成、紀律與規則的訓練。需求的產生以及健康狀態的保持甚至憂慮及壓力的出現等。
三、中國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現狀
要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教育,就必須考慮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制約因素和存在的客觀困難。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制約因素包括家長的自身素質、對子女的態度以及家庭的經濟狀況幾個方面。目前,我國在這幾方面都不容樂觀:
(1)家長的素質及文化修養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們是特殊需要兒童的啟蒙老師,是與兒童朝夕相處的人,了解兒童所有的習慣與愛好,為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長的素質及文化修養顯得尤為重要。家長自身素質的高低,是直接關系著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目前,我們特殊需要兒童的家長無法接觸專業的'特殊教育理論,沒有科學的、合適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質低等這些因素成為特殊需要兒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長的教育態度不積極、教養方式有待改變。在特殊需要兒童家庭中,親子關系成為重點。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兒童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環境的剝奪而致使兒童早期經驗的缺乏,如缺乏母愛、缺乏社會性接觸、缺乏有益于智力發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同時,其他服務機構對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夠,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無組織的支持,缺乏指導或統一的指導。
四、開展家庭教育與家庭支持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特殊教育理論的學習。家長通過學習理論,可以了解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就不會盲目的采取不當方法與措施教育兒童。同時家長多參加相關的培訓與活動,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可以制定合適的家庭教育計劃,傳授文化知識,幫助兒童更好的融入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中。
(2)改變家長的不良態度。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態度是一個重要的素。加大傳媒的宣傳,教育部門要向家長講授對特殊兒童進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從而能夠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幫助解決特殊需要兒童家庭經濟能力低的情況,主要是指解這些家庭家長的就業問題,這樣提高他們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兒童教育所需的費用。
(4)相關教育部分積極配合。整合資源,發揮醫療衛生機構、社區服務機構、學校、幼兒園、福利企事業單位、殘疾人活動場所等現有機構、設施和人員的作用,將對特殊需要兒童家庭支持納入社區建設和基層衛生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左玉婷,盧珊,周蕓蕓,曹夢希.孤獨癥兒童家長親職壓力及焦慮抑郁狀況――融合教育與特殊教育機構的比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4)
[2]李佰戰.制約殘障兒童學前教育的因素及其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3(06)
[3]鮑娜娜.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對當前道德教育的啟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篇2
一、發展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意義
(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其意義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張以人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關照人的發展。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下的學前教育不僅只是發展普通兒童的學前教育還應該包括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學齡前的特殊兒童處于中國弱勢群體的最底層。同發展正常的幼兒相比,特殊幼兒因為具有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不僅使得幼兒本就不足的生活能力大打折扣,而且更增加了其身心發展的困難。對特殊兒童實施學前教育,保障其受教育權利,才能改善特殊兒童的不利處境,最大限度的實現其人生價值,這是以人為本精神的最大體現。
(二)符合早期干預原則。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是指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基礎上,對學齡前的特殊兒童提供運動、語言、認知、社會交往、生活自理以及各種補償性的教育和功能康復訓練,使殘障兒童能與普通兒童一樣,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同時滿足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的需要。對0-6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早期訓練,有著比普通兒童更為重要的意義。
1.對特殊兒童進行學前教育符合關鍵期理論。心理發展的“關鍵期”理論認為人類的某種行為和技能、知識的掌握,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環境影響。0-6歲是兒童語言、智力和身體其他器官發育的關鍵期。”柳因此學前期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特殊兒童的發現、鑒別和早期干預的關鍵時期。例如:“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在出生至四五歲,對于有言語障礙的幼兒來說,錯過了這一時期,由于言語運動器官得不到適當的訓練,10歲以后就很難再學會講話了”。而對于有聽力障礙的兒童來說,早期干預是聽覺言語康復的有效措施,這已為國內外聽覺言語康復實踐所證明。“美國學者的研宄表明,注意缺陷/多動性障礙的兒童,如果能在學前期就接受診斷和干預,并一直貫徹到他的整個教育過程的話,就能成功的掌握一些技能,并學會處理好自我效能以及學業、社會方面、生理和行為上的困難”。因此,如果能在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及早發現幼兒的身心障礙并加以恰當的干預,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特殊兒童的發展權利,從而為教育的公平、社會的和諧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對特殊兒童進行學前教育有助于特殊兒童自身康復。
早期干預的生物學理論基礎即器官的用進廢退說和功能代償說表明人的器官的發育完全及功能的完善離不開對其適度的使用,不用則退是器官用進廢退說的基本觀點,殘障兒童大多是由于器官的損傷或功能的喪失所致,但他們其他器官的功能并沒有全部喪失,應該通過早期訓練這些器官的功能,以使這些殘存的功能維持并發展。如對聽力障礙兒童進行聲音感知訓練和發音訓練,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聽障兒童的殘余聽力,幫助他們盡早形成完善的語音體系。對視力殘疾兒童進行運動技能訓練、生活自理訓練,以及定向行走能力的訓練,可以幫助視力障礙兒童學會辨別方向和獨立行走,從而提高視障兒童的生活能力。但是,如果對0-6歲的特殊兒童采取順其自然、自由發展的態度,就很有可能使他們殘存的功能由于長期不用而逐漸萎縮甚至消失。同時由于沒有適時發展其他器官的代償作用,從而限制了特殊兒童感知世界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對特殊兒童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保證特殊兒童接受完善合理的學前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3.學前教育可以促進特殊兒童潛能開發。“特殊兒童也有著各種發展的潛能,除了認知方面的潛能外,還應包括情意潛能及社會潛能,例如特殊兒童作為社會人如何與別人交往,如何成為心理健康的社會成員。”多元智能理論也為特殊教育工作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特殊教育不僅要通過特殊的教育訓練,克服特殊兒童存在的障礙、缺陷、弱點,還要去發現特殊兒童可能存在的優勢智能,充分挖掘這些潛能,通過“揚長”的方式去“補短”。
也就是說,不僅要關注特殊兒童不能做什么,還要關注特殊兒童能夠做什么,著眼于特殊兒童優勢能力的培養,真正實施一種“對癥下藥”式的因材施教。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生觀、教育價值觀,用全新的發展的理念去看待學生,發現特殊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為幼兒潛能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特殊兒童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近年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逐漸形成了多渠道辦學、多層次服務的特殊兒童早期教育體系。但從各地的`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現狀調查來看,我國的16特殊兒童學前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所公布的數據,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國各類殘疾人為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6.34%;數據還顯示:在全國殘疾人口中,0-14歲的殘疾人為387萬人,占4.66%;6-14歲學齡殘疾兒童為246萬人,占全部殘疾人口的2.96%。
據此推算,全國0-6歲的學齡前殘疾兒童為141萬人,占殘疾人口總數的1.7%。[服24)而全國每年新出生的各類殘疾兒童還以19.9萬人速度增加。如果把其他各種除身體殘疾以外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也包含在內,我國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數量是極其驚人的。但是相比如此巨大的特殊需要兒童數量,目前可以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務的機構數量還遠遠不能充分滿足其需要。另一方面,不同類型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也存在著不平衡現象。除了聽覺障礙兒童的早期康復比較普及外,其他類型特殊兒童的學前特殊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更談不上通過殘健融合接受學前教育。
合格的師資是發展學前特殊教育的基礎。從我國目前的學前特教師資來看,首先在數量上無法滿足特殊教育的需要。
我國上海地區學前特殊教育教師調查顯示,在20個開展學前特殊教育工作的公立幼兒園機構)中,特殊兒童總數有417名,而學前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只有72名,學前特殊教育的師生比約為1:5.8,這個比例較日本學前特殊學校師生比1:1.7要低很多,與英美等國也差距甚遠。在不發達地區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由于學前特殊教育兒童對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因此師生比將直接影響到特殊兒童早期教育或干預的效果。其次,目前工作在一線的學前特教教師只有極少數是專業出身,大多是從普通幼兒專業轉過來的。他們對普通幼兒的總體特征和教育方法較為熟悉,但對特殊兒童的個別化特征和教育方法卻知之甚少。這直接影響了學前特殊兒童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的效果。另外,對于非專業出身的學前特教教師和進行全納教育的普通幼兒園教師的培訓也較少。系統的專業知識及扎實的執教能力的缺乏是限制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發展的瓶頸。
(二)對學前特殊教育的認識和關注程度不夠。正確的觀念態度是改善特殊兒童生存環境的前提。目前,我國對待特殊兒童的態度仍有待改善,沒有實現從養育到教育觀念的徹底轉變。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國家和社會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給殘疾人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使他們不受生活的困擾,但是卻忽視了殘疾人作為人的權利的實現。殘疾人雖然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學前特殊教育機構中,教師對特殊兒童的態度直接影響具體教育工作的實施。而我國部分普通幼兒園教師卻片面地認為,招收特殊兒童入園影響正常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甚至認為會有損幼兒園的名謄,降低生源。而在特殊兒童家長方面,由于無法接受自己孩子殘疾的現實而選擇逃避,把孩子藏在家里,剝奪了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機會,從而對特殊兒童的康復發展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這些不正確的觀念態度從根本上導致了我國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滯后。
三、發展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建議
(一)將學前康復機構納入學前教育。在我國學前特殊教育機構中,公辦的特殊兒童幼兒園或學前班數量較少,無法滿足數量眾多的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而民間創立的特殊兒童康復機構,由于沒有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難以為繼,也無法為特殊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針對這種現狀,各地應將學前特殊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將特殊兒童康復機構納入學前教育體系,由國家教育部門或殘聯進行統一管理,為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資源,也能夠為特殊兒童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2006年四川成都市就成立了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康復中心,承擔全市0-6周歲殘疾兒童的學前教育康復工作。同時負責全市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的規劃、指導、管理、督查和評估,并作為全市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的示范窗口、研宄中心,輻射帶動全市殘疾人學前教育各類機構的全面發展。學前康復中心的建立能為特殊兒童提供更為直接和有效的康復訓練,有助于其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積極培訓學前特教師資。針對我國學前特殊教育師資短缺,執教水平不高的情況,應加強學前特殊教育師資的培訓,積極培養一大批有能力、高素質、愿意投身特殊教育事業的青年教師。同時,還應對普通幼兒園的教師進行特殊教育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技能,保障在普通幼兒園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兒童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特殊服務,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可以從三方面來改善師資狀況。首先,擴大學前特殊教育師范專業招生,培養合格的專業老師。其次,整合特殊教育的知識和技術,在幼兒教師教育的課程中,增設特殊教育課程。再次,對幼兒教師開展在職培訓,使在職幼兒教師掌握有關學前特殊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三)積極發展學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特殊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融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家庭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全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家長對特殊兒童的態度和教育能力,將直接影響到特殊兒童教育的成敗。在英美等國家,家長參與子女特殊教育的權利受到法律保障,從兒童的轉介、評估、安置到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訂、實施等這一系列過程,都有家長需參與程序和操作性權利的具體規定。我國應借鑒國外的經驗,積極發展學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還可以通過家長夜校、函授學校、電視教學、短期培訓中心、家長互助教育中心、家庭訪問等形式對家長進行培訓。使家長真正掌握教育、訓練特殊兒童的知識和技能,只有家長積極支持和配合,才能保證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順利進行。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篇3
家庭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教育界把目光聚焦在普通兒童家庭教育的同時,也開始關注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早認識到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走出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誤區,接納自己的孩子,學習科學的特殊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的殘疾孩子,使更多的殘疾兒童能夠接受符合其身心特點的家庭教育,缺陷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
一、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分析
1.父母的教育觀念落后。特殊兒童的家長要承受比普通兒童的家長更為巨大的生理壓力、心里壓力和經濟壓力,并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這使他們往往采取消極、退避的方式,較少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他們不愿意在親戚朋友面前談及自己的孩子,寧愿把孩子封閉在家中,也不愿意帶孩子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使他們喪失了與人打交道、學習與人交往的規則、與同齡小伙伴游戲的機會,這些直接影響了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同時,特殊兒童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在心里上容易自卑、膽怯、害羞、不愿與人交往,如果父母不積極引導孩子參與社會,將導致早期社會化的失敗,甚至出現反社會人格,很多家長對特殊兒童沒有形成客觀、正確的認識,有點過分夸大孩子的缺陷,認為即使對孩子進行教育也于事無補,孩子的現狀不可能得到改變;有的僅僅將自己定位為撫養者,忽視自身在兒童教育中的優勢;還有的過分迷信學校教育,消極等待孩子入學,忽視了特殊兒童的教育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耽誤了早期教育的寶貴時間。
2.父母缺乏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父母是兒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父母專業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的結果,是能否成功進行家庭教育的關鍵。可以這樣說,對特殊兒童的訓練,與其說是在訓練兒童,還不如說是在訓練父母。但是,許多家長在教育特殊子女的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雖然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相反,卻使他們喪失了繼續教育和訓練殘疾子女的信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論非常薄弱,得不到系統的、專業的咨詢和指導。社區、特殊教育學校也很少開展針對家長的專業化培訓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這使得許多家長有學習的愿望,卻苦于沒有學習的機會。
3.家長教育方法不當。只有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夠得到好的教育結果,達到教育的目的,使孩子更好的成長。現實中,許多特殊兒童的家長沒有掌握正確地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僅沒有教育好孩子,反倒越教育孩子的問題越多。有的家長對孩子有一種強烈的內疚心理,他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容易對孩子過分溺愛、百依百順、對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無原則的答應,導致孩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共情能力低、不懂得分享與合作;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對殘障孩子的疼愛,或者嫌麻煩,于是就自己大包大欖,常常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決定代替了孩子的想法,代替孩子做本該他們自己做的事情,不僅養成了孩子膽小、害羞的毛病,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處處保護孩子安全的做法卻致命的弱化了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表面上看,它使兒童在身體上暫時免于受傷害,實質上它卻忽視了孩子身心發展的整體性,過分地限制兒童的活動,進而限制了兒童的發展。長此以往,將導致孩子視野狹窄、應變能力低、在生活實踐中不會選擇、獨立生活能力差、甚至出現人格的不健全發展;有的家長過分關注兒童知識的學習,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忽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和社會適應行為的培養,而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困難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知識學習對特殊兒童而言毫無益處;還有的家長不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對特殊兒童的早期康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當理想和現實產生嚴重落差的時候,家長很容易對孩子失去耐心;還有的家長過分關注特殊兒童的“缺陷”,整個家庭教育都圍繞如何“改變”缺陷進行,卻忽視了兒童其他感知能力的培養,喪失了兒童全面和諧發展的機會。
4.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程度低,缺乏對孩子的了解,再學習的`意識薄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不高,這一方面是由于父親工作忙,但更重要的是許多父親不想在孩子身上花過多的精力,缺乏教育孩子的耐心,缺少女性對家庭的犧牲精神,更缺少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他們甚至認為自己不應該參與家庭教育,教育子女只是“母親的責任”。
二、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1.一個目標:即家庭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共同促進殘疾兒童健康成長,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2.兩種途徑:一是家長要利用各種方式,不斷地探討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創設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環境、提供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內容,多管齊下,發揮孩子的潛能;二是家長需讓孩子盡早接受專業的治療與安排,康復與教育同時進行,學習與補救相結合,并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有關家校聯動的活動以及畢業的社會活動,多方面、多途徑、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措施。
3.關注三個方面:一是著重培養孩子積極的人生觀,重新學習以不同的眼光看人論事,珍惜最可貴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特殊的孩子并不是他前世犯了什么罪,今世才得到報應,也不是他的父母做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二是推廣融合教育:融合教育乃未來特殊教育之趨勢,家長對融合教育應該有正向的態度,并了解其重要性,要在與正常兒童的融合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一體化,讓殘疾兒童早日回歸社會主流;三是關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要通過共筑平臺,真心依靠家長、培養自信,真情感染殘疾兒童、提高認識,真正加強教育等措施來填補由于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和社會環境的沖擊而產生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所出現的真空。
三、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
一是家長要端正心態,每個家長都希望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多數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殘疾兒童這一事實的時候,都會經歷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心理路程,會表現出悲傷、悔恨、壓抑、自責、內疚的心理反應,有的家長甚至覺得是自己上輩子作孽、祖上無德、報應等原因造成自己有了一個帶殘疾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負面心理反應,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家長正確的干預、教育殘疾兒童,無形中加重了兒童的障礙程度。因此,殘疾兒童的家長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坦然接受自己有殘疾的孩子,了解殘疾產生的真正原因,積極面對困難,尋找補救方法,用科學、理智、正確的教育來補償殘疾兒童的身心障礙,最大程度的使兒童朝正常方向發展。
二是父母共同參與家庭教育,父母應該共同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家庭教育不僅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現代社會,父親不僅是一個承擔“養家糊口”重要職責的家庭成員,更是一個孩子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為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發展,父親需挑起兩副重擔。“家庭參與”已經成為衡量“新父親形象”的重要標準。父親參與家庭教育,有助于兒童認知力和情商的提高,對兒童學習成績、自律性、道德發展及性別角色的認同都有所幫助。因此,父親應該意識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來,這不僅有利于家庭的團結,最終將有利于特殊兒童的發展。
總之,天生我材必有用,希望每個家庭都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特殊兒童,給他們良好的教育,讓他們在社會上也能享有平等立足的空間。
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遠非如此,作為新時代的家長應把握機遇,轉變觀念,讓家庭教育成為特殊兒童健康成長的搖籃,讓特殊兒童的生活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篇4
摘要: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小學教育是立國之根本,幼稚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學前教育是每個人學習知識的開端,是國民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前教育中特殊兒童的教育又因兒童的特殊性顯得更為重要,除了要達到普通兒童學前教育的要求之外還要彌補特殊兒童存在的缺陷和障礙,因此本文將從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方面進行論述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更好的促進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特殊兒童;學前教育;重要性;建議
一、引言
世紀之后國家、社會、家庭都對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也逐漸得到普及。而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程度卻遠遠沒有跟上普通的學前教育。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一邊努力發展學前教育一邊要抓緊發展特殊教育。因此,需要明白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促進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更好發展。
二、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制度深化改革,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重要任務。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盡管近二十多年對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但由于人口眾多國情復雜,仍舊有相當多的特殊兒童享受不到很好的學前教育,暫且以2004年的數據為例,中國的一線城市中,只有將近10%的特殊兒童能夠接受較好的學前教育,可想而知,在中西部不發達地區很多特殊兒童是無法接受學前教育的。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相比只是在身體、心智方面有些差距,但是接受學前教育的程度卻相差甚大。發展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一項緊迫任務。
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關系到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質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滿足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需求那么到義務教育階段就更難與普通兒童進行競爭,無法平等的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現階段,教育制度不斷改革,不斷向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滿足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能夠在他們小時候彌補一些不足的方面為以后的學習教育打下基礎。
第二,減輕家庭負擔。特殊兒童因其身體或心智方面與普通兒童存在差距而顯得特殊,學前教育對于兒童家庭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學前教育能夠分擔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特殊兒童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而特殊兒童的身體缺陷的矯正和恢復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一項重大的經濟負擔,有很多家庭為了自己身患殘疾的孩子四處求醫以致于家財散盡卻沒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如果特殊兒童學校進行學前教育就可以由學校對孩子進行專業的康復訓練以分擔家庭的壓力還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同樣能夠使家長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孩子的健康對一個家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前教育能夠促進孩子的發展為孩子提供專業、系統、科學的早期干預、引導和教育,給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提供幫助,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可以促進家庭和諧,為特殊兒童健康的恢復提供更好的環境。
第三,對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前教育能夠促進孩子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學前教育擔負著啟蒙認知的作用,是孩子主觀意識逐漸形成的階段,是孩子的性格、情緒、行為習慣引導的重要時期,對特殊兒童進行學前教育越早就能越容易取得教學成果。對特殊兒童進行良好的學前教育有利于他們的早期康復,對一些存在語言和智力殘疾的兒童來說在幼稚園進行教育和訓練效果遠遠比在家中父母教導的要好。學前教育的早期干預能夠讓一些孩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彌補。在心理方面,為特殊兒童提供專門的教育環境能夠為孩子和老師都提供公平教育的平臺,特殊兒童很容易因為身體和心理上的殘疾而遭受外界的不公平待遇,從小將他們平等的放在一起學習玩耍有利于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促進他們健康心態的養成。學前教育能夠通過有效的后天教育讓孩子逐漸培養對社會各界的認知,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以培養交際交往能力,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第四,有利于形成社會的健康心態。特殊孩童和身患殘疾的人群在有相當大數量,為特殊兒童提供良好的學前教育體現出了殘疾人群與普通人群一樣公平公正的享受社會資源,也有利于改變社會中一些觀念狹隘的人對特殊人群存在歧視的現象,讓人們明白特殊群體與普通人群是一樣的,對待特殊人群更應該給予幫助而不是歧視和為難。對特殊兒童進行學前教育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讓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幫助他們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培養特殊兒童健康的人生觀念也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另外對于社會文化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在學校中老師可以通過教學活動、人際交往等方式對孩子進行文化教育,教授他們基本的生活和文化知識,讓他們更好的'養成道德、禮儀、傳統習俗等文化素養,有利于特殊兒童的文化養成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結束語
學前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特殊兒童教育發展的開端,萬事開頭難也就更加體現出了對特殊兒童進行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現在存在的難度,與普通的學前教育相比特殊兒童學前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之前筆者已論述了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對兒童、家庭、社會、國家各個方面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國家和社會必須要提高對特殊兒童學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團結各個方面的力量給予特殊兒童所需的照顧。讓他們能夠更加感受到社會的關懷也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提供更好的環境以促進特殊兒童學前教育入學率的提升,促進特殊兒童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為特殊兒童未來人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更好的貫徹落實教育興國科技強國戰略。
參考文獻:
[1]呂春苗,蘭繼軍,焦武萍等.關于加快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發展的探討[J].綏化學院學報,2011
[2]馮曉華.淺談發展農村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農業C版,2011
[3]李鑫宇.有關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意義及問題的探討[J].才智,2011
作者:石崇霞 單位:永吉縣實驗幼兒園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篇5
一、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定義
特殊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與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綜合學科,教育對象為特殊兒童,該類特殊兒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兒童,目的是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特殊音樂教育是特殊的,對智力低下兒童的生長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能夠培養特殊兒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發特殊兒童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直接影響著特殊兒童的多方面能力發展。為了幫助特殊特殊兒童進一步適應社會環境,將流行音樂作為部分教學內容,對特殊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二、流行音樂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推動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改革
對特殊兒童進行特殊音樂教育,體現了我國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在探索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之路上,我們做出很多的探索與努力,挖掘到流行音樂作為教學內容有助于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改革。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特殊兒童的音樂水平,聯系社會實際,大膽的使用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作為教學內容,將特殊音樂教育教材更為優化,以教材作為特殊音樂教育的先導,抓住教學改革的關鍵。流行音樂貼近現實生活的特色,讓特殊兒童們的學習興趣高漲,并更加認真和努力的學習。流行音樂作為教學內容,還處于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師們要不斷地的探索總結,跟上時代的趨勢,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還是近幾年火熱的《最炫民族風》、《小蘋果》,最終目的都是精煉內容,提高特殊兒童的音樂水平。在長期累積和總結后,教師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能夠為教學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建議。
(二)推動特殊音樂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兒童教育的目標是幫助特殊兒童回歸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兒童的發展趨勢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將特殊兒童放入普通學校,與普通兒童接受一樣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學校的教育形式、教學狀態與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阻礙因素。音樂教育的包容性,是音樂教育與特殊教育融合的條件,也是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的一個紐帶。在這個紐帶下,流行音樂就如同催化劑一般,激發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產生化學反應,達到促進特殊兒童發展的目的。在進行長時間的融合音樂教育后,特殊兒童得到了更過的鼓勵,他們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質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樂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特殊兒童適應生活
流行音樂作為眾多音樂類型中的一種,深受到大眾們的喜愛,特殊兒童也常常對流行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大眾選擇流行音樂,體現社會中一個整體的價值認同,特殊兒童選擇流行音樂更是體現出音樂的趨勢化。根據社會學的`觀點,流行音樂貼近人們的生活,特殊兒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認他們屬于“人們”的真理。在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背景下,音樂始終都會展現出生活最為實際的一面,能夠反映出大眾對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內心的情感世界。我們應該特殊的對待特殊兒童,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呵護,但我們更應該尊重他們作為社會一員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樂是實用的,更是他們的精神需要,所以我們應該用流行音樂作為一個特殊音樂教育的突破點,幫助特殊兒童適應現實生活,體會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淺顯易懂,有助于特殊兒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現實的生活世界,對生活的意義進行探詢,對人生進行有意義的指導,教育才能對每個個體的人生成長起到促進作用。流行音樂貼近于現實生活,是音樂創造者們對生活意義的一種情緒,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慨。在特殊兒童中,很多兒童的理解能力相對較低,難以去理解相對深刻的民族音樂,淺顯易懂的流行音樂更加適合他們去學習領會。流行音樂是幫助特殊音樂教育深入特殊兒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樂對他們的積極引導,讓特殊兒童去理解最為質樸的語言,能夠幫助他們豐富語言詞匯、擴大知識面,更新觀念,開闊視野,最終幫助他們學會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與學習,立足于現代社會。
(三)增強特殊兒童的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
流行音樂的開放與包容使音樂更具有張力,幫助人們獲得能量,激發人的內心情緒,緩解緊張感,在特殊音樂教育中,更能夠提升特殊兒童的心理素質。流行音樂所具有的感性效果,是能夠讓我們所碰觸到的音樂美學,具有直接又奇幻的心靈感化效果,有助于挖掘特殊兒童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特殊兒童在聆聽流行音樂的時候,會讓他們減輕心理負擔,獲得一種能量,并逐漸全身心的投入在音樂之中。流行音樂所喚醒的是特殊兒童們最真實的表現,所以會收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篇6
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地位不高、體系參差不齊、任課教師知識技能儲備不足、教材建設力度不強等。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觀念不當、學科歸屬局限、經費缺乏、研究成果失衡。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要取得成效,就應明晰其課程地位,規范內容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材開發,加強特殊兒童心理研究,保障建設經費。
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建設在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專業與心理學專業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該課程建設的現狀可謂成績與不足并存,為了明晰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緊迫性,有必要分析制約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順利進行的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加快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步伐。
1、課程建設現狀
我國很多師范院校不但在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計劃中設置了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相關課程,而且在心理學等其他專業課程計劃中也設置有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如在網上查找到的資料顯示,某校針對應用心理、教育管理、小學教育等專業開設了《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總課時36課時)。綜觀目前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在高等師范院校課程體系中的狀況,其課程開設體現了如下幾個思路:一是以“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作為課程的名稱,將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融入到特殊教育學的內容框架之中;二是直接以特殊兒童心理學作為課程的名稱,涉及特殊兒童心理的各個方面,例如上述提到的高校開設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就是如此;三是以特殊兒童心理的某個方面作為課程的名稱,如華東師范大學與華中師范大學在課程計劃中增加了《特殊教育需要兒童認知心理學》,其中就是強調特殊兒童心理學中的認知心理部分。北京師范大學在課程計劃中開設了《特殊兒童心理評估》以及重慶師范大學在課程計劃中開設了《特殊兒童心理測量與心理咨詢》,其中就是強調對特殊兒童心理的測量、診斷、咨詢等。
與課程設置最密切的是教材建設,自從樸永馨先生1983年翻譯出版魯賓什坦的《智力落后學生心理學》一書以來,特殊兒童的心理在隨后出版的《特殊教育概論》、《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等教材以及各類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的教材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曾于1999年至2000年組編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等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專業課教科書(試用書)三本:《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聾童心理學》、《盲童心理學》。可見,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教材受到了一定的重視。
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設置也促進了特殊兒童心理研究的發展,近年來特殊兒童的心理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總體上呈現出增長的態勢,現以特殊兒童認知研究從1994年至2007年的成果統計可以看出這一趨勢,根據我們對《中國特殊教育》、《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科學進展》等5種核心期刊的統計(見表1)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特殊兒童認知研究的文獻數量總體來說呈上升趨勢;特殊兒童人格研究的文獻數量則相對較少。綜合特殊兒童認知研究與人格研究的成果來看,特殊兒童心理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為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發展提供了豐實的內容材料。這些研究成果不但有對特殊兒童的某個方面的心理的研究,而且有對特殊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特點與方法的探討,如杜曉新撰寫的《試論特殊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特點與方法》等。
盡管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建設通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地位不高。很多高等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并沒有直接獨立安排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以系統講述特殊兒童心理的特點,而是要么將“各類特殊兒童心理特點”融合到特殊教育學中,要么將“某類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安排到某類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的課程中。這說明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缺乏獨立的學科地位,依附于特殊教育學或各類特殊兒童的教育中,即使有些高校意識到了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重要性并設立了相關的課程,但只是將其作為選修課程,而非必修課程。另外,作為選修課程的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在課時的安排上也難以滿足該門課程的教學需要,一般設置的是每周2課時。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地位不高,即要么不開設,要么不必修,要么課時不足。
其次,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體系不全。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在很多高校課程計劃中只是顧及了特殊兒童心理的某一個層面,例如有的學校顧及到了特殊兒童認知心理,有的學校考慮到了特殊兒童的心理評估,有的學校考慮到了特殊兒童心理咨詢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個高校的專業特點與教師的教學專長。從特殊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角度來看,其學科體系尚不完整,最明顯的體現是目前沒有一本系統的特殊兒童心理學的教材或著作問世,有些學校即使開設了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更多是借用普通心理學的體系來滲透特殊兒童心理的內容。在作為一門學科的學科體系尚且不完善的情況下,試圖尋找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學科群體系則有些奢望。
再次,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任課教師知識技能儲備不足。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之所以建設進程緩慢,極大程度上與任課教師的缺乏以及任課教師的知識技能儲備不足有關。有的學校特殊教育專業沒有開設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正是基于缺乏特殊兒童心理學的任課教師,而已開設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任課教師來源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特殊教育學專業教師,他們對特殊教育的知識與技能比較了解,但對心理部分的`知識了解不深,在講解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時存在著“重特殊兒童教育輕心理”的傾向;二是心理學專業教師,他們對心理學比較了解,但是對特殊兒童的了解不多,反過來出現“重心理輕特殊兒童教育”的傾向。上述兩種情況皆反映出了教師的知識現狀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教師必須從特殊教育學、心理學跨學科的角度來進行培養,方能更好地勝任特殊兒童心理學的教學任務。
最后,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教材建設力度不強。一門課程的設立必須有系統的教材作為支撐,這在經過多年發展后較成熟的學科課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些學科課程一般都會有多種版本教材問鼎市場以供教學選擇,而新興的學科課程則往往會出現教材建設落后于課程建設的局面,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教材建設明顯表現出了這一點。目前就筆者根據北京大學出版社委托所進行的市場調查分析所了解到的情況是直接以“特殊兒童心理學”命名的教材在市場上難以覓見,這說明了教師在講授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時缺乏必要的教材參考。據筆者所調查到的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一是用普通心理學的教材替代,在每個部分講解不同類型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二是用特殊教育學的教材,抽取其中有關特殊兒童心理特點的部分進行講解;三是自己編寫教材,利用期刊中有代表性的綜述或論文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進行講解。
2、原因分析
2.1觀念不當制約著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步伐
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作為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計劃的一部分,必然與特殊教育專業建設的現狀緊密聯系在一起。目前很多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邊緣學科地位不但影響了特殊教育專業的發展,而且影響了特殊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在這種情況下,特殊兒童心理學作為特殊教育專業中的一門學科課程必然會受到影響。盡管有的高校領導意識到了特殊教育專業的重要,但有的課程設置者將“特殊兒童心理學”與“變態心理學”混同起來,混淆了前者從對象上來研究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而后者主要從心理變態的角度來講解異常心理,兩者有交叉,但絕不等同。更有甚者,他們認為特殊教育專業在專業基礎課程中設置了“普通心理學”,沒有必要再專門開設特殊兒童心理學,這明顯存在“重一般性輕特殊性”的傾向。上述這些不當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步伐。
2.2學科歸屬限制著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方向
特殊兒童心理學作為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但受到特殊教育學作為教育學二級學科的限制,而且受到目前教育學與心理學分科的限制。從特殊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來看,熟悉特殊教育學的研究者在建設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時自然會體現出課程的“教育”屬性,這樣特殊兒童心理學受到了一定的忽視也就不難理解了。從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分科來看,有人認為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建設應該作為心理學的二級學科而存在,應該在心理學院系或專業來建設,這樣就造成了學科之間的壁壘森嚴,限制了特殊兒童心理學學科的發展。有時“特殊兒童心理學”像沒有“爹”、“娘”的“孩子”,在學科上缺乏應有的歸屬,或像是單親家庭一樣在歸屬“父親”還是“母親”上游離不定。例如有的高校特殊教育專業設置在心理學學科下,有的高校則將特殊教育專業設置在教育學學科下。因此,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學科歸屬不但決定了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方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特殊兒童心理學在必修與選修之的抉擇。
2.3經費缺乏影響著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進程
目前,特殊教育專業經費支持的不足影響著特殊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進程,在我國大多數設置有特殊教育專業的高校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筆者曾在會議討論與私下交流中得知,很多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研究人員、教師感慨特殊教育專業發展面臨著經費支持力度有限的困境。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作為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的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經費的缺乏明顯影響了教材的開發、教師的專業培訓、課程教學研究等。因此,如何建立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經費保障機制直接影響著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建設。
2.4研究成果失衡困擾著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教材開發
特殊兒童心理學目前不乏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成果體現出如下的失衡:一是傳統的視覺障礙、聽覺障礙、智力障礙等三類特殊兒童心理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而新出現的自閉癥兒童、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多重障礙兒童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二是有關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橫向比較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特殊兒童自身發展的縱向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三是有關特殊兒童的信息加工特點的研究較多,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較少;四是有關特殊兒童認知特點的研究較多,人格特點的研究較少,等等。在研究成果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要開發特殊兒童心理學的教材極可能出現“顧此失彼”、“以偏概全”等弊端,而這些弊端可能進一步影響課堂教學出現“有資料的多講,無資料的不講”的局面,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
3、對策思考
根據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面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特提出如下對策以促進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建設。
3.1明晰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地位
加強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建設首先必須明晰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在特殊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從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學科地位來看,盡管特殊兒童心理學可歸屬于心理學的二級學科,但這并不意味著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不需要設置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道理非常簡單,就如同教育學專業必須學習普通心理學一樣,因為特殊教育學要遵循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將特殊教育學建立在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基礎上,否則特殊教育學就極有可能違背自己原來的初衷,背離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來言說特殊教育工作的特點,這可能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由此可見,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在特殊教育專業課程中的地位是由于特殊教育所遵循的規律所決定的。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應作為特殊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以必修課的形式體現在課程計劃中,甚至其應該在特殊教育學課程之前開設,并盡量保證學生在學習了普通心理學的前提下開設。此外,還需考慮特殊兒童心理學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目前特殊兒童心理學正在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興起。實際上,心理學發展初期(特別是對腦的各個部位功能定位的研究)的研究對象大多是特殊兒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只作為普通心理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存在,強調的是特殊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忽略了特殊的心理特征,或者說研究特殊兒童不具備什么心理特征是為了證明正常兒童具備某種心理特征,通過正常兒童與特殊兒童比較是為了證明正常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征。認知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明顯體現了這一點,它“是以認知能力異常者為研究對象、以認知加工模型為理論框架,通過患者特異性受損和保留的認知環節來進一步推知人類正常的認知結構和加工方式。”特殊兒童心理學彌補了普通兒童心理學對兒童心理發展特殊性的忽視,因此在心理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可考慮設置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必修課或選修課。
3.2規范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
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盡管在有些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或心理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有所體現,但是其各有所側重的狀況說明了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內容體系急需規范。首先需要規范的是作為一門學科的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內容體系。目前在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情況下,可考慮通過借鑒普通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或特殊教育學的內容體系來分別構建出不同的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體系,前者即通過某章來闡述不同特殊兒童某個方面的心理特點,例如在“特殊兒童注意”一章來講解智力落后兒童的注意、聽覺障礙兒童的注意等,后者即通過每章分別講述不同類型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例如在“智力落后兒童的心理特點”一章來講解智力落后兒童的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在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教學與研究時機成熟時可考慮開創性地建立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獨特體系;其次是需要規范作為一個學科群的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框架體系,即特殊兒童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二級學科應如何構建其下屬的分支學科(或課程),或許在特殊兒童心理學學科體系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可參照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來進行。
3.3加強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教師隊伍建設
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離不開具體的課程執行者與研究者——教師,教師素質的高低不但決定了該課程教育教學的質量,而且決定了課程教材開發與研究的質量,因此重視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就必須建立一支數量充足、高素質、高層次的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教師隊伍。但就目前來看,在很多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教師隊伍不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的情況下,可考慮采取合作教學的方式來教授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即根據現有教師對某類兒童研究的專長來講述特殊兒童心理學中的某一部分;或分別聘請心理學專業研究心理過程某一方面有一定特長的教師來兼職,以講座的形式講解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當然在教師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也不必追求講授所有類型特殊兒童的所有心理特點,如果要做到全面講述,建議教師可采用探究式教學,要求專業學生將其他類型特殊兒童的某個方面的心理特點進行課后整理或進行實驗研究,將整理的研究成果利用教學時間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不斷積累資料,充實教案,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相長。
3.4重視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教材開發
特殊兒童心理學教材的開發,不但可以規范特殊兒童心理學授課的內容體系,而且可以為特殊教育專業或其他專業學生提供可供參考的資料。因此,目前極有必要考慮盡快出版一本能解決課程教學需要的教學用書,盡管教材可能會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但可暫時解決課程教學盲目摸索的現狀,為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提供交流的平臺,便于大家通過邊教邊研邊修的方式不斷完善教材。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是教師可根據教材的局限性,采用有關學術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來彌補教材的不足,并不斷將學術期刊上新近出現的新成果來充實已有的教材,并不但修訂教材的結構和完善教材的內容體系,最終出版新的教材取代舊的教材。
3.5加強特殊兒童心理研究
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的建設需要教學內容材料的支撐,而其中的內容材料更多來自于對特殊兒童心理研究的成果,在目前特殊兒童心理研究呈現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相關的研究人員應該更多關注特殊兒童心理研究中薄弱環節的研究,例如多重障礙兒童的心理研究,重度障礙兒童的心理研究,特殊兒童人格的研究,特殊兒童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縱向比較研究,特別是對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干預研究,等等。這些薄弱環節的研究成果對于完善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建設與充實特殊兒童心理學的教材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研究的過程中還需要特別注意加強特殊教育研究人員與心理學研究人員之間的團隊合作,以便相互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使特殊兒童的心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3.6保障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經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建設中,教材開發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包括查找與復印資料的費用,甚至在教師將教材整理成冊后還需要支持教材出版的費用;教師專業培訓與交流所需的差旅費與培訓費;課程教學研究所需的研究經費等。這些經費能否落實,直接決定著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質量。國家或高校可考慮對特殊教育專業這樣更多注重社會效益的專業采取專項經費扶持的政策,以加強對該學科、專業的建設力度,保證學科的可持續性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11-16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9篇11-16
流動兒童與城市本地兒童家庭教育論文范文12-08
兒童健康成長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論文12-03
家庭教育論文08-22
家庭教育觀念論文11-29
有關家庭教育理論文章12-02
關于家庭教育觀的論文12-01
論文特殊頁碼與正規目錄設置方法11-26
兒童的“數學現實”的論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