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芻議感恩理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摘要:本文在闡述感恩概念的內涵、特點等基礎上,探討了運用感恩理論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徑,認為應從日常學習生活中利用感恩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從塑造感恩的積極人格層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從培養大學生感恩的積極情緒入手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通過感恩干預縱深提升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感恩理論;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運用;大學生
積極心理學興起后,感恩逐漸成為心理學家關注的熱點,諸多研究表明,感恩與心理健康、幸福感有密切關系。感恩,無論是作為一種積極人格特質、正性情緒還是傳統美德,無疑都是古今中外人人稱頌的人類美好特質,但從感恩的視角,也就是利用感恩提升人類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和探討還很少,本文欲從感恩的視角出發,探討如何利用感恩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感恩的定義及特點
感恩的定義來源于英語“grace”, 表示上帝帶給人類的愛與恩典,及由此產生的感恩,意思是慈愛、善心和感激。[1]關于感恩的定義存在幾種觀點, 在本研究中,對感恩的定義采用的是Mcculfough等在2002年提出的概念,感恩意思是個體用認知、行為和情感理解或者回饋因他人或他物的幫助或恩惠從而使得自己獲得積極情緒體驗的心理傾向。[2]
總體而言,Mcculfough等人提出關于感恩的概念有以下方面特性:首先,感恩是一種正性的情緒。其次,一般來講,個體是在意識到自己得到了某種好處,并且這種好處是別人的無私幫助之后,才會產生感恩情緒。再次,感恩是在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的人際間產生的,也就是說感恩是人際間情緒。另外,感恩具有激發動機的作用,或者說一個人在得到了他人給予的恩惠之后,感恩可以激發他做出利他行為以作回報,即做出對施惠者、他人或社會有益的親社會行為。我們要指明的是,施惠者給予受惠者的恩惠可以是物質的(錢、物),也可以是精神的(情感上的支持)。感恩的對象很寬泛,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沒有人的意圖的他物,例如神靈、宇宙、大自然、動物等。[3]
二、感恩影響心理健康的理論機制
1、社會認知理論
感恩的認知理論認為感恩是一種移情性情緒,它基于個體的對其他人的移情能力,而移情也是一種認知系統的產物,它基于對事件的理解,否則就無法產生移情,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是感動和喜悅之情的混合物,當個體認為自己的獲益來自施惠者的有意行為,就會體驗到感動,當個體意識到施惠者的行為對自己帶來幫助時,就會體驗到喜悅之情,受惠者對施惠者付出的努力就產生了正向移情,即對施惠者欣賞和認可之情。[3]經常體驗到這種感動,喜悅,欣賞、認可等積極的情緒。而這些正性情緒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
2、拓寬建構理論
Fredrickson提出了積極情緒的拓寬建構理論, 該理論認為感恩作為積極情緒能夠拓寬建構持續性的個人資源,包括個體的身體生理資源、智力資源,人際社會資源,心理資源等,而且還能抵消消極情緒帶來的不良生理和心理效應。[4]該理論得到了不少實證研究的支持。
3、內外在目標理論
研究表明,感恩可促進個體內在目標奮斗,同時減少物質主義目標,而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個體有三種基本需要:自主、關系和能力,若這三種需要得到滿足,則個體具有較高的幸福感;物質主義者(追求財富、名聲、形象等)較少滿足這三種需要,而內在目標奮斗者(關注良好關系、個人成長、社會資本等)則較多滿足這三種需要,內在目標奮斗者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物質主義目標者。[5]因此經常體驗感恩的個體幸福感水平也相對較高,而幸福感水平是評價心理健康的一個最有效的指標。
4、應對理論
應對理論指出感恩對幸福感的促進作用是通過積極的應對策略起作用的。Wood 等人以 236 名 18 至 30 歲青年為被試考察了應對方式在感恩與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 感恩個體在面臨風險情境時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應對評價, 同時采用更多的積極應對策略, 包括更多尋求工具性和情感性社會支持, 更多采用接近或解決問題應對策略(如積極應對、計劃、積極重釋情境、嘗試發現發展可能性等), 以及失敗后更持久堅持和更少通過物質濫用等適應不良行為,即感恩通過積極的應對評價減少了個體對壓力情境的感知,進而促進了個體社會適應, 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6]
5、積極情緒理論
該理論認為感恩是某種類型的情緒反應的穩定傾向,是一種重要的積極情緒特質, 同時感恩與大量積極情緒顯著正相關, 與眾多消極情緒顯著負相關。感恩傾向降低了人們體驗正性情緒的閾限值,感恩測驗得分高的人通常生活滿意度較高,體驗著更多的正性情緒,及較低水平的負性情感,如憎恨,嫉妒和抑郁等。[7]從這個理論也表明了感恩與心理健康因子的緊密關系。
三、教育實踐中如何利用感恩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1、從日常學習生活中利用感恩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我們的大學生應該從生活中點滴做起,學會感恩。最近,Wood等提出了關注生活中各個積極方面的生活取向的感恩模型。這個模型是基于感恩是一種關注生活中積極面的世界觀。生活取向的感恩是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情感, 是對自我、 世界和未來的正向信念[8],過去研究者認為感恩總是指向感激他人的助人行為。但是Emmons和McCullough等的調查表明, 被試列出的感恩事件的清單上甚至寫了 “早晨醒來” 這樣的生活事件, 而并不都是直接指向特殊的給予恩惠的人。[9]可能是具有較高感恩傾向的個體對生活中的積極事件有較強感知能力并能夠享受其所帶來的體驗的更多的幸福感。有研究發現,幸福感低的人比幸福感高的人在臨床上患抑郁的可能性高7.16倍。[10]因此, 我們不僅要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他人的幫助,也要引導他們去發現和體會生活中一切積極的方面。通過增加感恩經歷增強大學生的個人價值感和自我實現的幸福感,激發了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增強對抗抑郁的心理彈性。
2、從塑造感恩的積極人格層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
目前,有部分學者認為感恩是一種人格特質。在日常生活的情感背景下,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地體驗到感恩,許多研究表明具有感恩傾向的個體是快樂的人,而且表達感恩能夠加強個體的積極情緒。因為感恩特質使個體更容易注意到身邊發生的積極的事情,并體驗到積極的情感。由于經常體驗到各種積極的情感,使得個體的心境更佳,因此也更能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McCullough等對238名大學生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高感恩傾向的人有較多的積極情感和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感恩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預測效度。 感恩能夠預測8%的對生活滿意度的個體差異,以及2%~6%的個人成長、 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中的個體差異。[11]因此,我們應該培養大學生感恩的積極人格特質從而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3、從培養大學生感恩的積極情緒入手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
感恩具有一種典型的積極情緒效價。許多研究在情緒水平上考察了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高感恩傾向的人有較多的積極情感,因為感恩可以促使個體更加積極、樂觀地評價自己的生活,有較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較低水平的負性情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個體對生活的滿意感,Froh等對青年人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一般的積極情感后,感恩與心理健康呈線性相關。這表明感恩增加了單純的情感效價。因為高感恩水平的個體傾向于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感恩提高了個體處理各種負性情緒問題的能力,擴大了個體的社會交際網,減輕了抑郁等負性情緒,既然感恩與諸多正性情緒呈正相關,也就是高感恩者就更多的具有希望、寬恕、自豪、滿足、樂觀、激情和總體的積極情感,因此我們可以從感恩入手改善大學生的情緒狀態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4、從培養對感恩的積極認知方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
某人在收到恩惠之后是否能夠體驗到感激的心情,恩惠的意圖性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這與受到恩惠個體的歸因方式有關。歸因方式不同, 解釋事件的方式就不同,所產生的情緒也不一樣。因為情緒是認知系統的一種產物,McCullough等認為,當個體認識到自己是某種恩惠的接受者的時候,他們就能夠強烈地體驗到感恩的情緒。因為成為他人慷慨行為的受惠者,會使一個人有被重視、受尊重的感覺,這會增加自尊和感到社會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感恩者傾向于把自己的積極結果歸因于他人努力,高感恩傾向的個體會把他們擁有的一切,包括生活本身看作是一種恩賜。相反,不具感恩傾向者似乎更傾向于把他們的成功和好運歸因于自己的努力。因此,我們應引導大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積極的歸因,使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成就是許多人努力的結果。而不單純把好的事物看作是自己應該有的,這也會使他們保持快樂和心理和諧。 因此, 他們也不會因為美好事物的頻繁出現而變得熟視無睹, 能長時間地維持一種內心的幸福感。
5、通過促進積極關系提升感恩促進心理健康
感恩和心理健康都與積極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有關。有研究表明, 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感受到社會支持較多的個體比感受到社會支持少的個體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因為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使人獲得更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而感恩是一種維持積極人際關系的機制, 并且感恩特質的培養需要這種關系的發展和保持。Tsang實驗研究發現, 感恩有助于沖突的解決, 增加互惠的幫助行為,從而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感恩能夠加強和提高社會關系的形成與穩定,以及關系的聯結和滿意度,進而增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見, 積極關系對感恩與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個體知覺的社會關系質量不同,感恩和幸福感的體驗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應通過促進大學生積極地人際關系,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層面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來提高感恩和心理健康水平。
6、通過感恩干預縱深提升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有兩種方法證明了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一種獨特的因果關系:感恩干預和縱向研究。感恩干預是一種特殊的臨床干預技術。Emmons等通過實施列舉恩惠的干預活動, 結果證實列舉恩惠感恩對于提升心理健康狀況非常有效。既然實驗干預可以增強感恩導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狀況。那么我們就理應加強大學生的感恩團體訓練和干預,比如,盡可能多的列舉值得感恩的事件和人物,然后進行放松和冥想,對這些人物和事件進行深度體悟,通過表達感恩可以強化心理和社會功能的效果,因為這些練習對提升和維持正向情緒有很大的獲益。由此可見,通過感恩干預這種有效技術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四、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感恩干預策略
感恩不僅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而且還是一種提升心理健康的積極能量,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感恩干預,多方位開展大學生感恩干預與實踐才能促進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具體干預方法如下:
1、培養大學生共情能力,激發感恩的內在動機
共情能提升人際關系,當受惠者對施惠者的行為產生共情時,受惠者才能體驗到感恩。因此,我們對大學生的感恩干預應從培養大學生的共情能力切入。激發他們感恩的內在動機。
2、從認知層面提高大學生對感恩的認識
因為只有受惠者意識到并且并認可施惠者的積極意圖的時候,才能產生受惠后的愉悅、滿足等積極的正性情緒,從而轉化為一種自覺的感恩意識和回報恩情的行為。
3、從實踐層面提高大學生感恩
將感恩心理轉化為感恩行為,最終才能形成感恩的人格品質,實踐感恩要從以下做起。(1)睡前感恩計數,每天在睡前用十分鐘時間記錄一天值得感恩五件事,寫出感恩的原因,自己的感受等,(2)要學會及時表達感恩,對他人有感恩之情時,需及時表達,例如,當面正式言謝、一個小禮物、一條感恩微信,寫感恩日記等來表達我們的感恩,愿意隨時表達我們的感恩會使我們身心更健康。
參考文獻:
[1] Emmons,R.A.,& Shelton,C.M.Gratitude and thesc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R.Synder & S. J.Lopez (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459-471).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 Tsang J-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1.112-127.
[3][9] 張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測量及其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10,33,393-395.
[4][7][10] Fredrickson, B. L. Gratitude, like other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s and builds.In R. A. Emmons & M. E.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pp.145-166).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Eisenberg, N.,Fabes, R. A., & Spinrad, T. L. Prosocial development.In N. Eisenberg (Vol. Ed.) and W.Damon & R. M. Lerner (Series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3.Social,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 pp. 646-718). Hoboken, NJ: Wiley.
[6][11] Bono, G.,& Froh,J.J.Gratitude in school: Benefitsto students and schools.In R.Gilman, E. S. Huebner, M.J.Furlong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 (pp. 77-88). New York: Routledge.
【芻議感恩理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11-20
淺議激勵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03-10
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論文11-15
企業并購中的期權價值理論運用03-05
論關聯理論在西方影視翻譯中的運用03-18
試論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運用03-20
淺談人性假設理論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