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中學課堂的提問技巧
[摘要]教學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啟發式教學的基礎。在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要遵循準確性、新穎性、層次性和整體性原則。課堂提問的設計要巧、有度、善變、靈活。提問要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歷史教學 課堂提問 原則 要點 應用
一、提問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是指提問的設計應遵循教與學的實際需要而定,針對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而進行。從教學角度說,每節課都有一個中心內容,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問的設計應圍繞其展開,抓住教學的重點內容層層設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前后銜接,相互呼應。抓住教學的難點設問,平中出奇,淺中見深,理清頭緒,化難為易。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針對性原則要求在提問時應避免缺乏明確的中心和目的的隨便提問,特別是信口提問一些無關痛癢的枝節問題,影響教學目的的實現。
從學生角度來說,針對性原則要求教學中的提問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來設計,關鍵在于是否啟動了學生心理上新的需求,是否指向了學生的潛在水平到現實水平的最近發展區。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在學習心理、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諸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個性特征需要來進行,設計問題的深度和難度要求應有所不同。
2.啟發性原則。課堂提問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現象的本質的各種問題。亦即提問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這是關系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啟發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思路的誘導,必須使問題的設計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價值,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引導學生到思維“王國”去探求,讓他們跳起來摘果子。盡量少問非此即彼的問題。只有當教師的設問是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又略高于他們發展的現有水平,需要他們跳一跳摘果子時,學生關于怎樣解決問題的各種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誘發,思維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調動起來,學生也才能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積極探究、多方思索,摘下思維的甜果。
3.效益性原則。中學歷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遵從學校教育的要求,它亦受到嚴格的限制。首先,它受到教學課時的限制,一學期設多少學時歷史課,一周幾學時,一節課45分鐘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其次,它受到教學內容的限制。一學期講授多少內容,每周的教學進度,每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都有著一定的規定。在規定時間內必須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提問設計的效益,切切不能多多益善。一堂課僅短短的45分鐘,倘若凡事都問個為什么,既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又影響了整個教學的安排。所以,教師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入手,針對教與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課堂提問,努力克服課堂教學中的亂問、濫問,以達到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提問的方法
1.直問和曲問。直問即直截了當、淺顯明白的發問,提問的目的在于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切入主題,獲得直接的答案。如:“黨的一大何時召開?”“《農政全書》的作者是誰?”這種提問主要是通過師生的一問一答,幫助學生進入思考的狀態,為下一步的內容作好鋪墊。曲問是一種迂回的提問方式,問在此而意在彼,曲徑通幽地引入主題。
2.趣問和妙問。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設計就離不開趣問和妙問。趣問指用形象語言創設問題情境,提趣引思,使無疑變有疑。教學實踐也證明這種提問方法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也深刻持久得多。妙問是指出其不意的發問。出其不意地向學生呈現“不是問題”的問題,從而誘發他們相應的思考。
3.窄問和寬問。窄問即針對具體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進行分析的提問,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含義是什么?是誰提出來的?其內容有哪些?等。寬問即概括性的提問,即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進行邏輯歸納和概括的提問,如:應該怎樣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作用?這種發問,要求學生對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比較、對比和深入分析。因此,對這類問題所作的構答常常要超越課本知識,而包含一定的個人判斷因素。由此可見,窄問具體而明白,寬問概括而富有邏輯性,課堂教學中應視教學需要而有針對性運用。
4.單問和重問。單問是指僅提一個問題,然后釋疑。它主要是根據課堂教學實際的需要,針對其重點內容而設問,一堂課的提問往往由幾個單問組成。如講《美國內戰》一課,講原因時可提問:“為什么說內戰的爆發是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講過程時可設問:“《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的頒布,對戰局的發展起了什么作用?”講意義時可提醒學生思考:“為什么說美國內戰掃清了其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在小結全課時進一步提問:“有人說,美國史的基本特點是美國沒有童年,只有青壯年,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啟發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認識這段美國歷史,且又涵蓋了已學過的歷史知識,能達到鞏固深化知識的目的。重問是指系列性的提問,它可以由寬入窄,亦可由窄入寬。教師將教學內容設計為環環相扣的問題組,通過一系列由淺入深的提問,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
5.正問和反問。正問即深入淺出地就相關歷史知識發問。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必要的疑問,如關于怎樣引導學生理解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可發問:孫中山為何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新”表現在哪些方面?它為什么會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學習的內容。反問是指從問題的反面發問,逆其道而行之,以突出正面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進而揭示歷史發展的本質規律。如:有人說,如果沒有禁煙,就不會有**片戰爭;如果沒有巴黎和會,就不會有五四運動,請用史實對兩種說法加以評價。這種正話反說,通過不同角度的提問,不僅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引導學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認識和理解有關歷史問題,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
【淺談中學課堂的提問技巧】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英語老師課堂提問的技巧03-16
淺談課堂教學中的設疑提問03-19
淺談促進課堂討論的教師提問03-04
淺談語文課堂中的提問藝術11-30
有關英語課堂提問技巧的探究03-19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提問的技巧和方法03-15
淺談英語課堂提問原則和方法03-16
淺探英語課堂中提問的技巧03-20
淺談物理教學中學生提問問題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