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音樂基礎教育的幾點思考
摘要:在深入學習和貫徹新的國家音樂課程標準的同時,對我國傳統音樂教育進行深刻的反思,對舊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所形成的教學模式、基礎知識教學、識譜教學、音樂欣賞教學、學科本位等普通音樂教育中的弊端進行審視和思考。在實施新課程標準過程中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音樂教育價值觀,改革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從而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把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關鍵詞:音樂教育價值觀 教學模式 基礎知識
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出臺了新的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在實施過程中,觀念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更是搞好課程改革實驗的前提。但要真正實現觀念根本轉變,又是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深入學習和貫徹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同時,有必要對我國傳統音樂教育進行深刻的再反思,這樣有助于我們轉變觀念,以積極的態度來推進課程改革。
一、中外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差異。
長期以來,我國和一些音樂教育發展迅速并對國際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國家,如德國、匈牙利、前蘇聯、日本等國家在音樂教育價值觀上存在著一些差異。
德國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首先關注的是音樂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巨大作用。卡爾·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于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而是精神的探討。”他認為音樂是人類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達,每個人都具有潛在的音樂本能,因此音樂教育應該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所創建的音樂教育體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點就是“讓音樂屬于每個人”“音樂將伴隨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他多次指出:“音樂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修養,教育就不完整,離開了音樂就談不上是個全面發展的人。”他認為音樂和人的生命本體有著密切關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機部分,沒有音樂就沒有完美的人生。
在對音樂教育本質的認識上, 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這種表述不僅反映了一個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樂教育的本質,闡明了普通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
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的音樂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義的色彩。他表達這樣的理念:“教音樂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讓一個兒童從出生之日起就聽美好的音樂, 并自己學著演奏,就可以培養他的敏感、遵守紀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獲得一顆美麗的心。”
上述這些國家,雖然各自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都不盡相同,但對音樂教育價值觀的認識上卻比較一致,都明確提出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人的發展”“音樂應該屬于每個人”。然而,長期以來,學科中心主義的指導思想影響著我國的普通音樂教育,造成了普通音樂教育的專業化傾向。即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發展與需要。音樂教育的重點放在以識譜為中心的技術操練上,音樂對于一些學生來講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造成了一些學生喜愛音樂,但害怕上音樂課的不正常現象。在對我國基礎教育現狀進行深刻反思的同時,對國際課程改革趨勢進行深入比較,對未來人才需求進行認真分析后,國家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課程改革,本次課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首先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
二、認識與思考。
筆者有幸參加國家級音樂骨干教師培訓班的學習,在轉變觀念,吸收本學科最前沿的信息、學習新的國家音樂課程標準、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同時,再來重新審視我國的普通音樂教育,體會更深,對傳統音樂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認識。
1.教學模式。
多年來,我國的普通音樂教育過于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一些音樂課只能與極少數音樂尖子產生共鳴,大部分學生對音樂課越來越感到恐懼。唱歌教學幾乎是一個模式:練聲——節奏訓練——視唱(識譜)——唱歌。這樣安排,沒有給學生持久的審美體驗,沒有給他們帶來愉悅感,音樂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達到。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這些目標要通過精心設計,把孩子們對音樂的一種理解,把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性發展起來。音樂教育的重點不能再放在技術操作上,而要放在藝術表現上,要特別強調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性。
奧爾夫講過:“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顆音樂的種子。”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讓每一顆種子發芽。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大眾教育,不是為學生提供未來從事某門專業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具有音樂審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學音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美國與中國在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美國“要求孩子能當眾自信地歌唱”,著眼人的發展,其音樂的作用遠遠大于音樂知識傳授的本身。通過音樂教育培養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培養人的健康心理。在這里筆者要特別強調:
要經常給學生表演和表現的機會, 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養孩子敢于當眾歌唱,是培養他的一種自信心,一種做人的勇氣,一種對生活的樂觀態度。通過音樂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人格教育,這樣的音樂教育可達到的效果要遠遠大于單純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樂基礎知識教學。
一些傳統的音樂教學法違背了音樂的本質。比如,學音程,教師讓學生把要領背得滾瓜爛熟,但在琴上卻并不能聽出和聲、旋律音程,這說明學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數學概念不是音樂概念,這也說明只記概念是不行的,是沒有價值的。再如,學習3/4 拍的含義,學生從概念上會回答,但僅是簡單記憶,與音樂沒有關系,這在認知過程中屬最低的簡單記憶。按新課程的理念,如果換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聽音響來判斷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過強弱來判斷),同樣,還可以放幾段音樂,讓學生來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為隊列行進的音樂,學生一定會通過身體感覺來正確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樂曲。這樣把音響與概念結合起來,既發展了學生的聽辨能力,又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義,這樣的教學符合音樂的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同時,又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于音樂教育的全部活動中。”因此,必須強調,概念必須與音響結合,離開了音響就沒有意義
【音樂基礎教育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對人物速寫的幾點思考03-13
關于音樂特長生培養的幾點思考-學士論文03-19
函數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11-22
對企業危機治理的幾點思考03-24
高職學生管理的幾點思考03-02
對鋼琴即興伴奏的幾點思考03-13
淺談人物速寫的幾點思考03-19
淺談大學攝影教學的幾點思考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