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課改應遵守的原則
摘要:課程改革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于個人的努力,還牽涉到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會的方方面面,但課程改革成功的大原則卻是不可違背的。本文論述了課程改革應遵循的幾個原則,旨在更好地指導課程改革。
關鍵詞:課改;原則;教師;學生
決定一件事要不要做,如何做,只能是這件事情有沒有價值,如何做價值才最大。創業創新雖然是并在一起講的,但創業才是目的,創新只是手段。讓創新產生價值,筆者認為有二種思維:一是有沒有更有力的辦法?二是有沒有新的方向?“課程改革”似乎應該屬于期望找到新的方向的思維。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按照常理去做,你就可能成功。違背了常理,就可能不成功。當然,課程改革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于個人的努力,還牽涉到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會的方方面面,但課程改革成功的大原則卻是不可違背的。
一、普及原則
民族振興教育為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教育普及是大勢所趨,因此課程改革后的教材應該是大眾化的、通俗化的,適應于教學,也適應自學,緊密圍繞現實生活實際,學以致用的。有的教材內容空泛,幾根條條杠杠,穿插幾個探究實驗,就認為是課程改革成功的教材,其實這種教材違背了課程改革的根本——普及原則,因此是失敗的教材。
二、興趣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改革的教材首先要有利于培養興趣并努力發展興趣。課程改革成功的教材應該是有趣的教材。上課的興趣包括兩個方面,即學生的興趣與教師的興趣,發現和挖掘這兩個方面的興趣,是課改成功的關鍵。
三、簡單原則
課程改革:從簡單的開始,簡單——好、更簡單——更好、最簡單——最好。
比如上大學的時候,英語教師讓我們大量閱讀。有些同學就借來原著,第一頁看下來就有20幾個生詞,第二頁還有20幾個……到了第五頁已不知道第一頁所云;到了第十頁已不知道前九頁講的是什么。英語閱讀變得異常艱難和單調,體會不到有任何收獲,讀英語原著變成了查英語詞典、記憶生詞的過程,閱讀變成了苦差事。因此很少有人能堅持下去,就放棄了。其中有人又做了第二次努力,結果還是放棄。原因何在?就是因為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你應該從簡單的閱讀開始培養英語閱讀的興趣。在閱讀過程中,詞匯量會得到提高,從而可以逐步提高閱讀難度的等級。當然,所有詞匯都靠閱讀來記憶是不現實的,詞匯記憶還是有必要的,課程改革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一堂課從簡單開始逐步深入,對優等生是復習,對暫差生是補習,使暫差生也能跟上來,達到雙贏。
四、量的原則
多——好,更多——更好,最多——最好。
中國人學外語,精讀、精聽、精說有余,但泛讀、泛聽遠遠不夠,大量的亂說就更不夠了。沒有量的變化,怎么能有質的飛躍?因此,中國人改革上課在注重“精”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泛”。比如上課,如果沒有上到足夠的數量,就無法熟練地上課。比如若要提高聽力,那就大量地聽各種磁帶,聽英語廣播,看英語電視,看英文電影。如要改革口語,那就盡量多說英文。提高上課的技能不能急于求成,因為只有有了“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飛躍。課程改革也要重視量的積累。
五、重復原則
有句諺語“重復是技能之母”。你可以回憶一下改革任何一種技能的過程。無論是游泳還是騎自行車,都是重復同一類動作的過程。任何技能的獲得,當然包括上課這項教學技能,均來自重復。一種事情重復多了,便產生了感覺和深刻的把握。因此,在課程改革時,也應該遵循重復原則。
六、突擊原則
課程改革,需要采取一個個“速戰速決”策略,找到“快速進入角色”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和興趣把改革堅持到底。你還記得你是如何學會騎自行車、游泳或開車的嗎?你是否是通過短時間的“大量突擊”練習才掌握這些技能的呢?改革技能的要素是一樣的,那就是去無數次的突擊訓練。
七、模仿原則
語言是人們在長時間的實踐中形成的認同符號,孩子學語言是個模仿的過程,他們每天模仿父母、周圍的人、電視等一切可以模仿的東西,并且模仿得越來越真,突然有一天,他們停止模仿了,并且逐漸形成融合自己個性特征的語言方式。作為課程改革者和學習者,必須模仿已有的東西,不經歷到位的模仿的"創新"意味著錯誤。創新源于模仿,模仿是課程改革的基礎,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只有通過模仿,真正掌握了課程改革的靈魂、精髓,才能建立課程改革的風格。
八、連續原則
學校文化自主營造是“學校自主管理”的連續。以前學魏書生重班級建設的“自我管理”,后來又學洋思中學重教師教學的“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再后來學杜郎口中學重學生學習的“三六九”自主學習模式。現在搞什么30分鐘講課加10分鐘練習的紹興教學模式。我們可以看到,自主是有不同發展方向的,它們之間還是存在連續性的。這前后似乎是一貫相連的,但在操作上卻犯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機會主義的錯誤。
這四者都是在圍繞學校自主管理上做文章的,真心希望有一種長期規劃、能長久實踐、注重內涵發展與積淀的自主管理教育狀態的出現。
九、自主原則
我們的主題是:如何搭建更大的平臺,支持學生“社會行動能力”、“公德”、“公民品格與精神”的成長。它包含三層意思:自主管理要有需求,自主管理要有實踐,自主管理要有連續。
1.“學生自主管理”的需求
以往有自學課,現在已基本取消;以前的晚自習,現在基本上被教師的考試號角吹響。“事事有布置,時時無自主”已成為學生的學習常態。再說學生干部,如今的班主任,一怕學生管理誤成績,二怕學生管理不到位,于是乎,班干部是有的,實際上是發揮不了作用的,自主管理無從談起。
自主管理是班級生命力的體現,變革須從班級開始,社會大學校,學校小社會。班級是學生最主要的成長領域,學生天天生活在這里,沒有時間的限制,沒有空間的隔絕!學生的行為方式中,打底的部分來自于家長和其他家庭成員。但更大范圍、更精細的互動是與教師、同學進行的。特別是中學階段,主要就是與同學互動——班級是兒童與少年社會化發生的最重要場所。在這個對人生具有奠基性意義的場所中,充斥里面的應該是具有足夠教育意味的東西。進行班集體建設,提倡用共產主義思想,把班級建設成為相互負責的集體,以集體的力量教育每一個個體。班主任細致而有力的控制是班級存續的關鍵。
2.“學生自主管理”的實踐
“學生自主管理”的一些做法,如:學生代表大會;國旗下學生講話等等。自主管理,至少有幾個層面值得實踐:
(
【談課改應遵守的原則】相關文章:
談翻譯中“ 忠” 的原則03-19
談英語寫作課應積極開展有效課堂討論03-18
談保險近因原則及立法展望03-20
談內科護士應具備的素質03-01
SCI論文寫作時應遵循的原則12-06
談民法中的衡平法原則之適用03-18
談PBL教學模式的組成與問題設計原則03-17
談英語學習應重視母語的負遷移03-19
談鋼琴即興伴奏應注重能力的培養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