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
摘要 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相對滯后的原因,并針對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原則,對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進行了探討。關鍵詞 高職教育 課堂教學改革 有效性 教學管理 課堂要素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學領域不斷深入,關于課程設置、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法的討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改革已是風起云涌。表面上看,無論是借鑒還是嘗試,各級各類高職學院的教學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當我們把視角轉向最終落實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職業學校的課堂,我們不難發現,“幾十年如一日”的課堂教學“濤聲依舊”,沒有多少實質上的變化。
一、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改革相對滯后的原因
“課堂教學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各種各樣的教學原則和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幾乎所有的高職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無論是課堂教學的內容還是課堂教學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現實情況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是什么原因導致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改革相對滯后呢?
從管理角度來看,只注意到“點”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告訴我們,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決于做得最好的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取決于最差的[1];同樣道理,改革成效好壞不是取決于“點”,而是體現在“面”上。當前最為迫切的是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從點到面、以點帶面地全面鋪開。
從管理角度來看,只注重理論規范建設,不注重實踐創新總結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關于課堂教學改革,高職學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論規范方面的建設,按照某個理論或某個模式規定教師應該怎樣,學生應該怎樣,這樣就限制了教師個體的創造性。有的高職學院鼓勵教師創新,但不注重總結、完善,常常是“虎頭蛇尾”,一段時間后就不了了之,收獲不明顯。
從管理角度來看,只注重教師的“教”,不注重學生的“學”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即便是課堂教學改革也是如此。根據“系統原理”,只有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整體聯動,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兩方面必須同步配合,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生效。當然,作為“教”和“學”的指揮棒,“考”似乎更是責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學什么”的導向,“怎樣考”也是“怎樣教”、“怎樣學”的前提,是考知識還是考能力?是理論性考試還是操作性考核?對職業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來,沒有管理層的推動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實課堂教學改革方案。
二、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改革的原則
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單位是課堂,最終的環節也將是課堂,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以“課堂有效”為首要原則[2]。
傳統的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是指教學活動既有質又有量。量對應的是效率,質對應著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對高職教育而言,教學的有效性始終不能忽略的是它的價值屬性。舉例來說,某一堂課的教學嚴格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依據傳統看法,這堂課是“保質保量”的,也應該說是“有效”的。但如果這堂課傳授的知識早已是“過去時態”,或者這堂課所傳授的知識和能力對學生的未來(就業或創業)毫無用處,這堂課能說是“有效”的嗎?
所以對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新認識。
首先,高職教育是為社會的職業活動直接服務的,課堂教學必須面向職業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現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遠近結合”,基礎課程要體現知能的“多接口性”,專業課程要體現知能的“崗位針對性”。
其次,教育產業的最終產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個人價值需求得到滿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規律,其個體差異性和創造性的特質不容忽視。
再次,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來源應當是職業能力,但職業的現實性因素決定了職教的課程和教材是多變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現實職業環境、有能力創新的教師,可見教師才是課堂教學“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換言之,高職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層含義,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課堂效益是指課堂上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滿足社會需求和個體需求的程度,這顯然不能忽略。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課堂教學管理創新的實質,也是其終極目標。依據“有效”的原則,課堂才能真正與市場接軌,高職教育才能最終完成為社會、為企業服務的使命。
三、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
課堂教學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須從教學管理環節到課堂要素環節,從教師到學生,全面、系統地進行。 (一)從深處入手,全面更新課堂教學觀念,在教學中體現先進教育理念的新起點
有位職教人士曾經感慨:“其實最有條件去實現開放教育的是職業教育,但至今未能開放;最有理由去實施素質教育的也是職業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3]這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現狀。
就目前高職學院教師的組成結構來說,非師范類的教師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專業課教師,他們大多未受過專門的師范訓練,對專業業務熟悉但對教育涉獵不深,大部分教師對專業方面留意較多,對先進的教育理念關注較少;還有一部分教師過分強調了職教與普教的區別,但忘記了高職教育本身也是教育,很多與普教存在著的共性之處沒有很好地加以借鑒。現在看來,課堂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已不再是各種理論細節的討論,而應該讓所有的教師都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有現代教育的觀念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體現素質教育理念、開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這樣的新起點,課堂教學觀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學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課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學生才能學到終身受益的東西。惟有這樣的新起點,課堂的教學時空才能真正開放,課內、課外才能成為有機的統一,課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師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費在識記教材的“只言片語”上,“請進來”和“走出去”才是理所當然。惟有這樣的新起點,課堂教學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結合,職業能力才可能是結構性而非點式、線性的,實踐才不至于淪落為理論教學的點綴,“選修”才不至于是“掛羊頭賣狗肉”;課堂教學才可能真正“有效”。
(二)從高處入手,著手創新科學評價機制,在管理中體現改革價值導向的新標準
從各種各樣的高職學院的教學管理來看,當前課堂評價的主要依據仍是“教學規范”。就“規范”本身而言,其作為課堂評價主要依據是無可厚非的。但“規范”與“創新”本身是一對矛盾,兩者之間是一種交替發展的過程。“教學規范”應該是動態的,更應是發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其涵蓋的指標在一定時間內必須作相應調整。要改革課堂教學,就必須著手改變這種評價機制。作為價值導向,“鼓勵教師的教學創新”是一個新標準。重新審視原有的“教學規范”,對原先統得過多、限得過死的規范適當刪減
【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相關文章:
談以創新的理念推進中職英語教學改革08-24
談如何構建動態生成的英語課堂08-20
職業教育論文11-17
論運用網絡協作學習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05-28
談外國文學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方式05-05
職業教育教學論文07-31
談初中英語課堂活動開展與設計的點滴感悟08-22
職業教育論文15篇11-17
談任務活動式教學法初中英語課堂論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