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聰明起來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名著作為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更是不容小覷。《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規定7——9年級的學生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因此,如何讓初中生學會正確閱讀文學名著,是擺在語文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人高尚。”可是在教學實踐中,中學生名著閱讀教學的狀況并不樂觀,主要存在問題有:1.功利閱讀,淺嘗輒止。從學生、家長到教師對名著閱讀教學的深層含義認識不足,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因為考試需要才進行閱讀。2.缺少指導,收效甚微。有些教師給學生推薦的文學作品篇幅長、內容深,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少教師主要指導學生進行應試訓練,評講課外閱讀試題,很少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方法指導,導致學生的閱讀是放任自流,閱讀效果甚微。3.媒體不當,拋棄文本。很多學校,由于經費、閱讀取向和重視程度等問題,學生難以得到原著,學生閱讀的大都是諸如小人書、影視作品等替代品。
因此,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名著是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怎樣激發閱讀興趣,如何提高閱讀質量?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轉變角色,承擔閱讀教學的責任
強化教師自身閱讀意識。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要有閱讀意識,做一個經常閱讀的人。長期以來人們只重視老師“教”的社會責任,而忽視“學”的必要性。假如教師自己都沒有博覽古今中外的名著,沒有豐富的閱讀實踐,自身的閱讀素養不高,卻要求學生閱讀名著,那么怎能承擔起指導閱讀的重任呢?于漪老師說的好: “語文教學質量說到底是語文教師的質量,要提高語文教師修養的方法和途徑就是讀書,語文教師應該把閱讀和寫作作為自己生命的體現形式。”
幫助學生轉變閱讀觀念。教師要想成為學生名著閱讀的.導航者,不僅自己要對名著閱讀有正確的認識,還要幫助學生轉變觀念,使學生認清名著閱讀對他們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創造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要使他們明白這些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拋棄急功近利的想法。要讓他們從心底認識到,名著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類智慧結晶的文明成果,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巨大的藝術魅力。余秋雨先生有這樣一個比喻,說名著其實就是知識堡壘上的制高點,占據了這個制高點,其他的就不在話下了。一旦學生對名著閱讀產生興趣,閱讀量就會增加,視野也相應拓寬,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2.多種渠道,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的前提。學生一旦對名著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變“我要讀”為“我學會主動讀”.
用課本做引線,引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我在講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發現學生對生機盎然的百草園充滿神往之情,對能講美女蛇故事的阿長產生極大的好奇,我順勢對學生說:“這篇課文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魯迅更多的童年趣事,想了解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大家閱讀原著。”這樣,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到名著面前,使他們對作品有一種向往和期待,讀起來自然就有親近感。
學校和教師必須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活動。學校或班級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名著閱讀活動,如名著朗誦會、作品研討會和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和能力。家長與教師要配合,給學生閱讀時間和機會。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宣傳閱讀的意義,增強家長們重視閱讀的意識,同時,要倡議家長配合學校在家創設閱讀條件,營造讀書氛圍,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進行比較閱讀。現代傳媒產生了許多可以利用的資訊,這些資訊能拓寬學生的讀書視野,便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閱讀名著。如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前,可先讓學生從網上查閱笛福的生平資料及作品的背景材料,這樣讀者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就會深入一些。在活動課上,我們可以播放根據名著《西游記》和《駱駝祥子》等改編成的電視劇或電影,讓學生與名著進行對比,在比較中理解名著的內涵。
3.傳授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就是學習國文的目標”.搞好課外閱讀,關鍵在于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使學生會讀。
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讓學生聯系實際,在閱讀中求知,在閱讀中明理,在閱讀中知情,在閱讀中達意。通過領會作品所展示的情境,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充分展開聯想的翅膀去體驗、去感悟。閱讀要根據需要選擇精讀或略讀。中學生閱讀的時間是有限的,在課外閱讀中,學生以略讀為主,精讀為輔。要讓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先初讀,感知大意;然后精讀,品析;最后評議摘錄。精讀是為了提高閱讀能力,略讀是為了博覽群書。閱讀時還要養成隨時摘錄的好習慣,要求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錄下來,把閱讀中的深切感悟或讀書心得體會寫成日記,還可以讓學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文學家的事跡,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閱,反復揣摩、吟誦,領悟其中妙處,學以致用。總之,要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做到手到、眼到、心到,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真正做到讀有所得。
4.有感而發,努力提高學生閱讀品味
在名著閱讀教學時,要提醒學生特別重視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即以“我”之心去會“他”之意,讀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具體說,是要求學生在閱讀名著時不僅要摘記和記憶,更要生發“感想”,學會撰寫“名著讀后感”.寫“名著讀后感”,可以在讀完整本書之后寫,更宜邊讀邊寫,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去尋找“感點”,不斷地與名著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進行對話。成功的名著讀后感不在于你寫了多少文字,而在于作者的觀點、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語形式是否深入你的心靈。可讓學生每學期每人任選一本名著的一個角度寫一篇讀后感,全班交流再集結成集,使學生獲得全方位多方面的認識。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切實肩負起名著閱讀教學的責任,對名著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出切實可行的課時目標或階段性目標,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我相信,通過廣大語文教師對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不斷探索、實踐,我們的學生會變成真正的“讀書”人,我們的學校也將變成“書香”學校。
【淺談初中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