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建筑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當代建筑論文,歡迎查看!
摘要:文化建筑對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的生活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個發展趨勢是對共享空間的塑造與設計。共享空間是一個特殊的建筑空間,承擔了部分的城市職能。本文概述了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間的作用、分析了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間的類型,并針對共享空間中的元素處理提出了建議,期望能夠對文化建筑的設計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文化建筑;共享空間;元素處理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文化建筑綜合體成為了熱門的開發項目,承擔了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但是根據現有的常規設計方法,文化建筑體的面積較小,使用空間有限,顯然無法滿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在此背景下,共享空間成為了文化建筑發展的新方向,能夠提高文化建筑體的空間使用效率,從而減少對土地資源的浪費。
2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間的作用概述
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間,是指文化建筑中對城市公眾開放、承擔一定城市職能并具備城市空間屬性的特殊建筑公共空間[1]。在城市中,該空間為市民提供了交流、休息的場地,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共享空間在文化建筑中起到了功能轉換的作用,將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了城市與建筑之間的聯結。另一方面,共享空間使得進入文化建筑的人有了心理過渡的場所。
有了這樣一個適應的空間,參觀者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轉換自己的行為方式。不僅如此,共享空間使得人流量較大,參觀者彼此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可以在此完成社會交往。文化建筑往往具有固定的職能,在設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共享空間則是建筑體藝術性的一個延伸。在實際設計中,共享空間往往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不論是空間還是布局,都可以交由設計者發揮,因此出現了配合文化建筑的不同主題的共享空間,共享空間也成為了文化建筑體中一個引人注目的部分。
3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間的類型分析
共享空間不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建筑體出現的,而是承擔了部分的城市職能。因此共享空間的布局與設計也不能作為單純的建筑空間來進行,更不能以簡單建筑體的標準來對共享空間進行分類,而是要根據它在城市空間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形態來進行區別。根據在城市空間體系中的作用,文化建筑的共享空間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3.1建筑單體中的共享空間
該類型的共享空間是屬于某個建筑單體的,在分布上也是獨立的。因為沒有與周圍建筑的相互聯系,所以空間具有獨立性,受到的城市體系制約較小,對城市的影響也較小。此類共享空間在文化建筑中的形式主要是中庭空間、庭院空間、休息廳等。現如今,新的建筑技術的產生,使得文化建筑單體中的共享空間不在拘泥于過去的格局,形式與規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流動”、“交融”的特點愈加明顯。
3.2建筑群體中的共享空間
顧名思義,該類型的共享空間往往由幾座建筑單體連接起來,將不同建筑單體的功能進行共享與互補,比如將廣場、街道等公共空間連接起來。這種方式能夠擴大建筑單體的空間與面積,最大限度地實現空間利用。
3.3作為城市空間鏈節的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在有些情況下充當了城市的空間鏈節,接納了流動的人口,或者將文化建筑的一部分與城市交通體系連接起來,成為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建筑空間融入城市空間體系是對二者的整合,能夠實現雙方缺陷的彌補,使二者的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2]。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共享空間的城市功能需求甚至比建筑自身的功能需求更起決定性作用。
4共享空間中對元素的特殊處理
流動性、交融性的共享空間將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連接起來,實現了兩者的相互交融。在建筑設計中,有時會對共享空間中的元素做特殊化處理,以實現其多種功能屬性和承擔的城市職能,從而滿足市民們的社會活動需求和文化需求。
4.1尺度并置
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間使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發生了相互交融,但引入城市空間時對尺度的把握十分重要。現代建筑中對尺度不再有過多的要求,不同的空間尺度與比例可以給參觀者截然不同的感受,從而使其擁有新鮮的體驗:高而窄的空間能產生流動感、升騰感,序列性明顯;高而寬的空間往往公共性更強,方向感不強,個體分散而又不易被注意,適宜交通的集散;低而寬的空間促進人自由、活動的欲望,適宜人群的交往和休息;低而窄的空間則給人以緊張感或私密感[1]。想要讓人們被建筑所吸引,整個建筑體的主題風格就應是鮮明的。一方面,對建筑整體的尺度把握彌足關鍵,另一方面,在單個部分使用迥異的尺度可以作為象征存在。
4.2細部印象
空間中使人感興趣并樂于親近的是大量的細部,細部印象的不斷疊加合成能夠形成總體印象。為了實現共享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交互融合,可將外部空間的細部融入到內部空間中。如將用于建筑外部的材料融入到內部結構,或將外部墻體的磚縫等細節運用在內部的墻體裝飾中,這樣人們在進入建筑內部時,不會感到陌生,反而會帶入對建筑外部的熟悉感。
4.3要素分解
建筑基本要素包括梁、柱、門窗、樓梯等,是人們在長期的建筑實踐中約定的規則。將這些建筑的組合要素進行重組和創新,可以突出文化建筑的個性。將一個要素從其原本的功能屬性中分離出來,就能賦予其新的功能與屬性,比如不再將門作為墻壁的一部分,而是作為室外景觀的一部分,則可以體現創造性與豐富性。另外,由于共享空間的特殊性,受到限制與約束較少,更容易實現原有要素的創新性利用。
5結束語
不同于傳統文化建筑,現代城市的文化建筑還承擔了城市的職能,因此其空間與布局更多的是為城市與居民所服務的,來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共享空間不應該被視為對空間的浪費,而應當被看作能夠接納流動人口的重要空間,為人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提供適宜的環境。目前來看,對共享空間的設計研究是文件建筑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一些創新設計手法的運用可能會給建筑領域帶來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王宇潔,仲利強.當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間設計[J].中外建筑,2009(4):119~122.
[2]朱靖.試論建筑綜合體與城市交通的整合[J].江西建材,2015(15):24~25.
【當代建筑論文】相關文章:
4.當代文學論文
6.當代文學論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