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護理論文[推薦]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科護理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內科護理論文1
【摘要】 目的 分析神經內科護理在腦血栓患者恢復健康過程中的臨床作用效果。方法 60例腦血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主要接受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則采用神經內科護理療法, 并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有效率93.3%, 對照組患者有效率73.3%,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6.7%, 明顯高于對照組66.7%(P<0.05)。結論 在腦血栓患者恢復過程中, 神經內科護理能夠增強患者心理抵抗力, 通過運動療法促進血液循環, 從而提升患者的恢復速度, 對提高患者滿意度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神經內科護理;腦血栓;康復運動;作用分析
腦血栓的發病率較高, 是常見的老年疾病。腦血栓是由于血液循環不暢引發的, 導致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嚴重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鑒于腦血栓病種接診率較高、治療周期長的特點, 本院于20xx年1月引進了神經內科護理治療方法, 對腦血栓患者實施了神經內科護理程序的救治, 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將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xx年1月~20xx年1月本院接收的60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臨床根據兩組患者護理方式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女 16例, 男 14例;年齡 42~86歲, 平均年齡(62.72±8.03)歲;重型腦血栓患者 10例, 中度12例, 輕型8例。觀察組中男14例, 女16例;年齡41~89歲, 平均年齡(64.86±8.24)歲;重型患者9例, 中度14例, 輕型7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患病程度比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干預:按照醫生囑托, 按時給患者服用藥物, 進行恢復情況檢查, 提示患者注意生活作息習慣, 觀察病情發展狀況, 及時將恢復情況匯報給醫生。
觀察組采取在對照組常規干預的基礎上添加神經內科護理療法, 具體如下:①心理康復治療。腦血栓發病突然, 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眾多不便,患者易產生恐懼心理。在對其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 醫護人員要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腦血栓發病機理, 增加與患者的交流, 減緩患者的精神壓力, 使其積極配合醫生治療。②康復訓練。由于血管阻塞、破裂導致血塊壓迫腦神經, 以至于血栓患者產生肢體行動障礙。手術治療后, 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運動功能恢復訓練, 比如, 發病4 d后, 要增強關節和肢體活動, 通過幫助患者進行簡單的坐立行走練習, 促進他們身體內的血液流通, 提高康復速度。③觀察和護理并發癥。患者在腦血栓發病期間, 易出現應激性潰瘍問題, 醫護人員要按時對患者的口腔和導尿管進行檢查, 保證患者呼吸道和導尿管的通暢。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腦血栓患者的恢復情況可分為:痊愈(生活完全能夠自理、思路清晰)、基本痊愈(能夠借助輔助物自行走動, 具有語言功能)、未痊愈(無生活自理能力、口齒不清晰、思維不受控制)。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總例數×100%。由醫護人員和患者進行溝通和治療, 判定患者的運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做好記錄。或者, 采用問卷調查形式, 在患者出院當天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并100%收回, 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康復等級比較 通過神經內科護理治療, 兩組腦血栓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痊愈和基本痊愈的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 而未痊愈的人數少于對照組, 見表1。
2. 2 患者滿意度調查 觀察組患者對恢復運動缺陷的護理方法的評價高于對照組的常規護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3 討論
3. 1 神經內科護理可以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恢復速度 患者受病痛的折磨, 情緒低落, 配合醫務人員治療的積極性不高, 不利于病情恢復。神經內科護理方法強調心理療法。護理人員在給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注意給患者講解關于腦血栓病的基本知識, 包括發病原因、康復療法、康復階段以及積極的治療態度對病情恢復的幫助作用等內容, 鼓勵患者調整心態, 保持好心情, 建立戰勝病痛的信心。叮囑患者及其家屬注意患者飲食, 減少食物對病情的刺激, 配合家屬對患者進行精心地照顧, 及時給予他們專業的指導和幫助。
3. 2 神經內科護理降低了引起腦血栓及其誘發疾病的發病概率 引起腦血栓發病的因素很多, 病發種類也相當繁多, 做好防治工作顯得至關重要。臨床證明, 嚴重粥樣硬化、血栓擴張、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可直接誘發腦血栓。糖尿病或急性糖升高易引起腦血管患者改變彌散方向, 降低動脈血管彈性, 同時引起高血糖, 從而產生大量乳酸, 導致酸中毒和腦水腫, 擴大腦梗死范圍。腦血栓易引起肢體癱瘓和語言障礙等癥狀, 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學者發現, 神經內科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的高血糖等癥狀, 維持患者良好的康復狀態, 遏制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李娟.神經內科護理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分析.健康之路, 20xx(1):88-93.
[2] 阮愛梅.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分析.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 20xx,3(11):78-82.
[3] 王玉紅, 劉冰之.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吉林醫學, 20xx,32(9):45-55.
[4] 楊俊.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xx,9(6):57-63.
內科護理論文2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4日~2012年4月7日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齡32~74歲,平均(51.2±5.3)歲;急性胃黏膜損害20例,胃癌2例,食管靜脈曲張破裂10例,消化性潰瘍48例。臨床和實驗室檢查均存在嘔血、休克、體溫增高、黑便、血象增高等多種表現。
1.2護理方法
1.2.1一般護理
患者入院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呼吸、血壓等;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予以多功能心電監測,仔細觀察嘔血、便血先兆,準確記錄嘔吐物及大便的性狀、量和顏色,及早發現再次出血。對患者尿液變化、大便色澤及嘔吐物詳細登記,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患者頭部稍微向一側偏斜,減少或者避免出現窒息。若患者癥狀比較嚴重,則予吸氧或者吸痰處理,注意防寒保暖,時刻保持呼吸道通暢。若患者存在活動性出血,則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動;使患者頭部稍微放低而適當抬高腳部,使患者大腦能夠得到正常的血液供應,防止嘔血過程中吸入氣管內,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產生,嚴重時可產生窒息現象。大部分患者出血結束后體溫升高,在數天后下降,對此,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說清楚,告知患者無需應用抗感染藥物,減輕患者的緊張及焦慮情緒。抽取血標本急查血常規,定血型及配血;開通2~3條靜脈輸液通道,用8~9號頭皮針頭給予留置針穿刺置管輸液。注意保暖,慎用熱水袋等溫度過高取暖物品,謹防燙傷。
1.2.2急救護理
若患者收縮壓僅12kPa左右,血紅蛋白約為90g/L,則必須及時輸全血,使血壓能夠恢復正常狀態;若患者處于無尿或者少尿狀態,則應
及時給呋塞米20~40mg靜脈滴注,或20%甘露醇250ml快速靜點;若為大出血,必須及時選用云南白藥或者凝血酶等止血藥注入患者胃內,還可選用去甲腎上腺素及冰鹽水注入患者胃內,以達止血作用[2]。
1.2.3嘔血護理
指導患者將頭部往一側偏斜,盡可能減少劇烈咳嗽,引導患者輕咯血痰,定時漱口。若患者意識模糊,則應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和濕潤。減少探訪,避免情緒激動,指導患者臥床休息,保持充足睡眠;若嘔血得不到控制,應及時告知主治醫生,給予對癥治療。
1.2.4藥物護理
根據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6-氨基已酸、善得定、垂體后葉素、止血芳酸等。藥物護理中必須遵循藥物的相關性質,準確把握各種藥物的適用條件,盡可能減少藥物副作用。如垂體后葉素可使血壓升高,因此不宜用于高血壓患者及孕產婦。按醫囑及時補充液體及輸血,保證有效循環,為進一步治療創造良好條件。補液量和速度根據失血量而定,應避免因輸液、輸血過多而引起并發癥,如肺水腫。年老體弱及出血量多者較常見,應引起足夠重視。注意觀察輸液肢體,以防輸液管脫出。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肢溫變化,為臨床醫生制定進一步治療方案提供及時、準確的生理指標,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1.2.5飲食護理
向患者詳細介紹有利于疾病的食物種類。若患者處于急性大出血期,則應叮囑患者禁食1d以上,止血后方可經口進食,可先選擇較溫涼的流質,之后再依據實際情況轉為軟食或者半流質。引導患者多餐少食,不進食或者少進食粗纖維食品,忌食涼拌菜及辛辣食品,引導患者戒煙、戒酒,少飲濃茶或者咖啡等一些刺激性飲料,防止患者胃竇部出現擴張現象。進食過程中,應做到細嚼慢咽,盡可能減少食管損傷,避免再次出現出血癥狀。
1.2.6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部分患者缺乏相關的疾病知識,在出現便血或者嘔血癥狀后,會出現焦慮及恐懼的心理,對此,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相關的疾病知識,使患者及其家屬對知識有個大概的理解,同時應有針對性地鼓勵與安慰患者,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的重要性,緩解患者的消極心理。消化道出血(尤其大出血)患者在病情發作時,看到自己大量嘔血、便血,常表現出恐懼和緊張,甚至對治療喪失信心。護理人員一定要及時清除一切血跡,以免刺激患者,及時觀察其病情變化,盡量關心、安慰患者,及時向患者或家屬解釋出血是暫時的,經過治療是可以糾正的,使其消除緊張與恐懼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
二、結果
80例患者通過積極、有效的內科護理后,顯效51例,有效23例,無效6例,其中1例患者由于搶救無效死亡,死亡率為1.25%,總有效率為92.50%,護理效果較為理想。
三、討論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內科護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患者入院后通過護理人員結合各種情況對癥護理,能為臨床救治提供科學依據,可促進患者疾病的治療,是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便血與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而這兩個癥狀往往給患者帶來焦慮及恐懼心理,因此護理過程中應注意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引導患者構建積極、健康的心理;此外,還應注意患者的急救護理、嘔血護理、藥物護理及飲食護理等。總之,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積極、有效的內科護理,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
內科護理論文3
項目教學法起源于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最早見于美國教育家凱茲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項目教學法》。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趨于完善,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方法。20xx年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所制定了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使得項目教學法在職業教育中被廣泛應用。項目學習具有項目的“實踐性”、學習的“主動性”、方式的“合作性”和過程的“探究性”這4個主要特征。項目學習與“做中學”學習都主張通過親自的體驗和探究來解決問題,增長經驗,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學生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踐和表達交流中建構知識。
內科護理學是高職高專臨床護理教學階段的核心課程,其內容多、實踐性強、涉及知識面廣、教學難度大。教學過程“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顯得尤為重要。其實踐教學應以護理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由于傳統實踐教學方法相對單調,可操作性差,學生深感抽象、枯燥乏味。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將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融會貫通,提高內科護理知識的內化能力,培養合格的、崗位勝任力強的應用型護理技能人才,我們教研組經過召開討論會,在項目教學和“做中學”學習思想的指導下,決定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嘗試項目教學法,即學生以完成內科疾病護理項目為任務驅動,按“呈現問題-提出假設-動手實踐-交流討論-記錄所得”5步法學習。并對項目教學法的適用度及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錦州醫科大學高職學院20xx級護理專業西校區5個班13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試驗組),年齡18~23歲,平均21.4歲,均為我校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全國普通高校統招生。在完成解剖學、生理學、健康評估、基本護理技術等課程的學習后,于20xx~20xx學年的第2學期進入內科護理學課程學習。選取我校20xx級護理專業南校區5個班131名學生為對照組。對照組與試驗組在年齡、上學期綜合測評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教學研討。請校內外專家、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師,召開實踐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領悟項目教學法的內涵,明確研究目的、意義,論證以內科疾病護理項目為驅動的實踐教學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集體備課。兩個校區的理論課、理論課授課內容、學時、實踐課教師、使用教材、考核方式和命題難度保持一致。試驗組全部4次實踐課(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實施項目教學法,每次4學時。選擇臨床案例并進行修改,確保案例情景能驅動各系統疾病護理項目的全面進行,科學編寫項目教學實踐課教案。
教學實施。對照組采用“情景案例引入-護理程序(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導引法護理示教-分組練習-教師指導-點評總結”的常規教學法。試驗組實施項目教學法,即學生以完成內科疾病護理項目為任務驅動,按“呈現問題-提出假設-動手實踐-交流討論-記錄所得”5步法學習,將每班按學號依次分為4個項目學習小組,每組6~8人,自主產生項目學習組長1名。
呈現問題:提出項目學習任務。為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實踐課前,任課教師提前2周,下發驅動各系統疾病護理項目的情景案例,布置項目任務,并給出相應的參考學習資源、實踐課儀器設備和護理項目耗材。實踐課前,要求學生在個人自學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項目任務,小組內的互助互教、互項質疑討論和項目內護理子項目細分與分工完全由學生自主進行。
提出假設:圈定情景案例中必須做的子項目。任務下發第5天,小組長須呈交針對情景案例護理項目的子項目和基于護理程序的項目護理流程假設綱要。實踐課教師予以引導,圈定情景案例中必須做的護理子項目。
動手實踐:小組內系統疾病護理項目實踐、書寫標準護理計劃、繪制護理路徑流程圖。情景案例中必須做的護理子項目圈定后,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書寫標準護理計劃,并完成反復的互輔、互教、互動模擬練習或提前預約到臨床護理實訓室真操實練,通過多次親自護理體驗、探究,發現項目護理中存在的細節問題。最終,學生需要以5步護理程序(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ADPIE)為軸線繪制一個基于情景案例的護理路徑流程圖。此步,實踐教師通過“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護理技能實訓平臺,在線隨時解答學生的提問,重點是突出學生從“做”中學習內科疾病護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交流討論:情景案例護理項目再現,組間交流討論。實踐課堂,各項目學習小組提交基于情景案例的標準護理計劃和護理路徑流程圖后,分別以ADPIE為軸線展示基于情景案例的護理子項目內容,再現臨床真實護理場景。然后小組間進行互評,交流討論優點與不足,提出改進意見,教師依據綜合表現賦予每一小組成員形成性考核成績(共4次平均分,構成第1次形成性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20%)。教師主要為交流討論的旁觀者和課堂氛圍的平衡者。
記錄所得:書寫學習收獲與反思。每個項目學習結束后,要求學生書寫內科疾病護理項目實踐學習收獲與反思報告。教師分別依據基于情景案例的標準護理計劃、護理路徑流程圖、實踐學習收獲與反思報告書寫質量賦予形成性考核成績(百分制),3項平均分得出第2次形成性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20%)。最后,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總結性反饋。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珚x±s 表示,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內科護理學實踐課學習回饋評價
自行設計內科護理學實踐課學習回饋評價問卷,第1部分為學生對內科護理學實踐課感知回饋評價,共7個條目;第2部分為學生對內科護理學實踐課學習的能力培養自我評價,共13個條目;采取Likert5級評分,計1~5分,≥4分視為積極評價。問卷條目及評分標準經2輪Delphi法專家咨詢確定。在內科護理學最后一次實踐課結束前向269名學生發放問卷,全部回收,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調查顯示,試驗組89.1%的學生對項目學習表示認可,93.5%的學生認為適應項目教學法,在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回顧與應用以及對自我挑戰、參與實踐課的活躍度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試驗組學生對13項能力培養指標,積極評價均在77.5%以上;對“有利于促進護理工作方法的形成”條目,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96),積極評價分別是94.9%、88.6%,其他12項能力培養自我評價,與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形成性考核成績
形成性考核各項成績均為百分制,試驗組第1次過程考核平均成績為84.2分,第2次過程考核平均成績為83.9分,第3次期末終結性閉卷考核平均成績為79.9分,課程總成績平均為81.6分;各項成績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項目教學法適用于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
高職高專護理以培養護理崗位所需的應用型技能人才為目標,其培養過程應以護理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和著力點。內科護理是臨床護理崗位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任務復雜多變,理論與實踐要求高。故,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不可缺少,并且要以勝任內科臨床護理崗位為核心設計教學、開展教學。項目教學法具有明顯的崗位導向性,使學生圍繞一個相對獨立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xx年4月第25卷第2期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Apr.20xxVol.25No.2立的工作項目,以小組合作或獨立工作的形式,自行收集信息、制定計劃方案,最終完成項目的實施與評價。此教學方法以完成項目為任務驅動,具有項目的實踐性,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性、情境性和探究性,這些特性與臨床內科護理崗位的工作特性不謀二合。為此,我們教研組在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嘗試了項目教學法,經實踐表明該教學法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3.2項目教學法可提高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形成性考核成績
學生回饋問卷調查顯示,試驗組89.1%以上的學生認為項目教學法促進了對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應用,有利于獲取新知識、轉化知識和記憶、掌握知識,增進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增加實踐課的參與活躍度,各條目與對照組比較,P 值均低于0.038。這在形成性考核各項成績中得到證實,3次考核平均成績分別是84.2分、83.9分、79.9分,與對照組比較,P<0.05。第1次形成性考核成績由4個項目學習量化評分而得,第2次由3項平均分計算而得,且2次形成性考核成績占比達到0.4,第3次終結考核僅占0.6,這或許潛在推動著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項目學習,成為持續不斷學習的動力之一。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綜合素質,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習效果,適時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與學的互動,避免終結性考核對學生造成的片面評價。形成性考核是對項目學習每一步表現的評價與認可,項目學習又為形成性考核提供了豐富的血液與動力,避免了為了形成性考核而考核,兩者結合使師生累并快樂著。
3.3項目教學法能促進高職高專護生崗位勝任力發展
學生回饋問卷調查顯示,試驗組90.5%以上的學生認為項目教學法有力于獲取新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轉化,有利于促進自主與自律學習,提高自學能力;87.7%以上的學生認為項目教學法有利于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批判性護理臨床思維能力;77.5%以上的學生認為項目教學法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動手實踐和團隊合作能力。項目教學法,以完成內科疾病護理項目為任務驅動,學生在案例線索的引導下,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搜索信息,內化知識并轉化為具體化的護理子項目,小組內反復練習,多次親自體驗、探究,發現并糾正細節問題,以ADPIE為軸線繪制基于情景案例的護理路徑流程圖(思維導圖)。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鍛煉了批判性護理臨床思維,突出了語言表達、動手實踐和團結協作訓練,培養了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可見,項目教學法有利于促進高職高專護理學生崗位勝任力的發展。
4結語
項目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完成臨床內科疾病護理項目為任務驅動的教學,體現了“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崗位勝任力的培養,做到了以解決臨床護理崗位中的任務為軸線,實現了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調動了教與學雙方的主觀能動性,使實踐教學活動新穎、活潑。通過對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研究表明,項目教學法適用于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可提高內科護理學課程形成性考核成績,能促進高職高專護生崗位勝任力的發展,值得推廣應用。
內科護理論文4
[摘要]目的剖析內科護理管理應用人性化護理的效果。方法將20xx年間該科未開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之時的50例患者和23名護士作為對照組,20xx年間開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之時的50例患者和24名護士作為研究組,分析比較兩組護理管理的效果。結果研究組的患者滿意度為98.00%,明顯比對照組的86.00%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士的滿意度為95.83%,比對照組的78.26%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于內科護理管理中積極應用人性化管理措施,可提高護士工作的積極性,改善臨床護理質量,減少護患糾紛。
[關鍵詞]護理管理;應用效果;人性化管理;滿意度
近幾年來,我國人民的健康意識顯著升高,使得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導致以人為本的新型護理模式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青睞。人性化管理屬于是一種比較現代化的護理管理方法,在臨床上有較廣泛的應用,可對護士的自身潛力進行充分的挖掘,并起到提高護士工作積極性、保障患者權益以及促進醫院發展的'目的。相關研究表明,于臨床內科護理管理工作當中積極應用人性化管理模式,不僅能提高護理工作的連貫性與合理性,同時還能激發護士的工作潛能,改善護理質量,減少護患糾紛,提高社會與經濟效益,塑造良好的醫院整體形象。此次研究,將以該院中的100例內科患者(接診于20xx年1月—20xx年12月)為對象,著重剖析人性化管理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照組:20xx年1—12月期間,該科未開展人性化管理工作時所接收的患者50例,其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為21~75歲,平均(47.3±6.1)歲。護士23名,均為女性,年齡為22~38歲,平均(28.3±2.7)歲。研究組:20xx年1—12月間,該科開展人性化管理工作時所接收的患者50例,其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為21~76歲,平均(47.5±6.2)歲。護士24名,均為女性,年齡為22~37歲,平均(28.1±2.6)歲。比較兩組的性別和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組人性化管理的方法為[1]:于護士的辦公區域當中擺放綠色盆栽與花卉,同時根據護士的要求擺放一些裝飾物,讓護士能在一個溫馨、舒適的氛圍中工作。加強不同科室以及上下級之間的交流力度,定期開展座談會,及時解決護士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作為上級管理員,應主動幫助下級解決問題,并向其提供相應的指導,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提高團隊協作效率。每月組織護士進行1次戶外活動,幫助護士減輕心理壓力,紓解緊張等負性情緒。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合理排班,讓護士能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制定考核體系,每月月底對護士當月的工作情況進行1次考核,并落實獎懲制度,提高護士工作的積極性。開展全體會議時,鼓勵護士多發表其自身的看法,讓每位護士都能充分發揮出其自身的價值。針對表現較突出的護士,需于會議中予以相應的表揚與獎勵,同時邀請其和其他護士分享經驗,以從整體上提高護理質量。針對有投訴亦或者是工作中有失誤的護士,需積極調查原因,并予以相應的責罰,責罰時,需注意對護士的尊嚴和權力進行有效的維護。
1.3評價指標
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分別評價各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以及護士對其自身工作情況的滿意程度:分值最高均為100分,其中不足60分視作不滿意,60~89分視作基本滿意,90分及以上視作非常滿意。[(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組例數×100%]的結果即為滿意度。
1.4統計方法
數據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滿意度評價
研究組的患者滿意度為98.00%,對照組為86.00%。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護士滿意度評價
研究組護士對其自身工作情況的滿意度達到95.83%,明顯比對照組的78.26%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醫療體系中,護理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一個地位,且其同時也是和患者有直接性接觸與溝通的一線崗位[2]。研究發現,護士的專業知識掌握度和操作能力對患者病情的歸轉以及預后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此外,護士的工作態度也能對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過去,因護士的工作量比較大,再加上醫院并未制定出系統性、完善性的管理制度,使得護士在工作過程當中出現了諸多的問題;而不良的工作環境以及不清晰的責任體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護士工作的積極性[4]。內科所涉及的疾病較多,病情較復雜,護理工作十分繁雜,且任務量也比較高,所以,其對護士的要求也相對于其他科室更高。對此,還應積極采取針對性較高的手段,對內科護理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干預。人性化管理屬于是一種比較新興的管理方式,既能顯著提高護理團隊的合作能力與服務精神,同時也能幫助護士改善工作環境,紓解緊張等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讓護士能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面對患者[5]。相關研究表明,對內科護士進行人性化管理,可有效整頓護理團隊的紀律,維護護士的良好形象,讓護士更具有威嚴,以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與依賴感[6]。另外,獎懲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也可及時發現并有效解決護士在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失誤,促使護士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加謹慎、小心,避免出現相同的錯誤;對表現較好的護士進行表揚和獎勵,能顯著提升其工作的積極性。
在此次研究當中,對照組為該科未開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之時所接收的患者,而研究組則是該科在開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之時所接受的患者,經綜合分析后總結出,研究組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之比為:98.00%vs86.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士對其自身工作情況的滿意度為95.83%,明顯比對照組的78.26%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于內科護理管理中合理應用人性化管理措施,有助于為護士減壓,維持良好的工作氛圍,提高護理效率,減少護患糾紛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劉淑杰.內科護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理念[J].中國衛生產業,20xx,13(9):173-175.
[2]韓桃桃.人性化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疾病監測與控制,20xx,11(1):85-86.
[3]解圓圓.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xx(27):69.
[4]楊朝鳳.人性化管理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xx,26(6):209-210.
[5]張波.人性化管理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xx,23(14):1832.
[6]趙潔.內科護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xx,23(7上旬刊):3736-3737.
內科護理論文5
一、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內科及其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科室共有病床xx張,共有護理人員xx名,年齡xx~xx歲,平均年齡為xx歲。其中本科xx名,大專xx名;主管護師xx名,護師xx名,護士xx名,護理員xx名。
2、管理方法。
(1)組建護理組長管理制。
護士長根據護士的學歷、職稱、專業知識以及臨床護理中的協調與組織管理能力等,將護士分為責任護理組長、輔助護士(初級責任護士)、治療護士和助理護士四個等級。護理組長在臨床的護理工作中,帶領一組不同級別護士組成的工作團隊,分管一組患者,是臨床護理工作主要執行者。根據心血管疾病的特點以及本科室護理人員整體水平、病床數,我們將病區分成了xx個護理組,并選派兩名護理組長負責落實,實施護理組長負責管理制。
(2)確立護理組長崗位職責。
護理組長是從本科室具有本科以上學歷、護師及以上職稱,專業技術嫻熟,工作責任心較強的護理骨干人員中選拔而來的,具有較強的協調和管理能力,護理組長帶領一組不同級別的護士組成護理小組,負責一組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組長擔任著護理管理、臨床知識傳授以及護理技能指導的多重任務。在科室,護理組長全面管理分組中所有患者的護理工作,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結合本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案。日常工作中負責向患者講解關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病因、治療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增加患者及其家屬的醫療常識;并對當班護士進行指導,對護理效果進行評估,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對于危急患者要親自參加并組織搶救工作。同時要掌握特殊患者,如危重急難患者、有糾紛苗頭患者、特殊(高要求)患者動態。另外,依據本科室以及醫院的現有資源,組織相關專業團隊溝通與協調,組織護理會診、技術交流、申請專家講座,改進護理方法,提高本科室護理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為患者提供更為專業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除此之外,對于護理中出現的糾紛和問題,護理組長要及時調查、解決,并努力承擔起本科室護理管理、護理質量建設,以及護理人員技術水平教學、培養、指導等工作。
(3)制訂護士分級崗位職責。
一是輔助護士(初級責任護士):由科室中責任心較強、專業技術水平嫻熟、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師,或者通過科室培訓、考核的護士擔任。主要任務是在護理組長的指導下,全面負責本組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工作。作為輔助護士要能夠熟練應用其專業技術水平完成分管患者的所有護理工作,包括基礎護理以及健康教育。要對所有分管患者做到“九知道”:床號、姓名、診斷、病情、主要治療、護理、飲食、心理、家庭關系和社會支持度;熟練掌握病人的搶救程序、急救措施,熟記常用急救藥物的名稱、作用、用法、用量、禁忌和不良反應。參與危重患者的搶救和治療。
二是治療護士。治療護士多由大專畢業,經過崗前系統化、專業化的技術培訓,并經過本科室考核合格的護士擔任。主要是負責當日藥品的配制、清點工作。因此要求治療護士要熟練掌握內科常用藥品名稱、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應和配伍禁忌。熟悉常見的急救程序,在出現危急患者的時候可以較好地配合護理組長和輔助護士完成患者的搶救工作。
三是助理護士。助理護士主要是由剛畢業的大專或中專護士來擔任,上崗前經過系統的崗前培訓并通過科室技術考核,主要是在當班護士的指導下完成患者的基本護理工作。護理組長和護士長要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能力進行分級管理,定期進行考核、評估,獎懲分明,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提高護理質量。
(4)護理組長管理制度的實施措施。
護理組長由護士長及科室全體護士通過考核選出,負責分管小組全部患者的護理和治療工作,組織并配合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針對分管小組患者和科室的.具體情況制訂詳細的、行之有效的護理計劃和規劃,通過定期評估護理效果并對護理計劃及時改進。組織健康講座等措施,全面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醫療護理常識,為疾病的治療做好鋪墊。實行護士分級管理,并按照適配原則合理分配不同級別護士,對護理效果、方法、手段進行評估,獎懲分明。定期組織護理技能、治療手段方面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技術水平。對于當班護士要進行監督、指導,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每天早上交班時組織大家進行經驗交流,發揚好的、先進的護理手段,同時對于出現的問題要仔細分析原因,避免再次發生,全面提高護理質量。此外,護士長要定期對護理組長以及其他級別護士做定期考核,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工作崗位,讓醫院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合理的配置。
二、觀察指標。
組織醫院和科室醫療質量控制小組相關人員對于護理組長實施前后的護理質量進行檢查、評估。同時向患者及家屬發放護理滿意度調察問卷,由患者來評定護理組長管理制度對于護理效果的影響。
三、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四、結果。
1、護理質量的提高。
實施護理組長管制制度以后,本科室護理質量穩步上升,和實施護理組長制前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
2、護理滿意度提高。
實施護理組長管理制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顯著提高,投訴明顯減少。實施護理組長管理制前,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為83。5%;實施護理組長后,滿意度提升至99。3%,和實施護理組長制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五、討論。
1、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護理組長在臨床服務中是最能以豐富的經驗貼近患者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力量。護理組長管理制實施后,組長可以在護士長不在的時候主動承擔起護理管理、協調的能力,填補了護理管理盲區。強化了護理組長的管理職能后,可以更有效的促進護理各個環節的落實和提高,促進護理質量的穩步上升。護理組長主動承擔起夜間二線值班的工作,依靠自身嫻熟的護理技術和護理經驗對夜間出現的危急情況進行妥善處理,確保了夜間的護理質量。護理組長帶領護理人員向患者進行健康講座,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較大的作用;護理組長定期組織經驗交流,組織專家講座,可以顯著提高本科室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提高整體護理質量。
2、有效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醫院醫療護理服務的衡量標準是醫療服務的有效性和舒適感,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得到高質量的醫療護理和相關的健康知識。實施護理組長管制后,護理組長帶領護士對于分管患者除進行日常的基本護理以外,還主動與患者交流,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提高護理的熱情度,增加了與患者的溝通,想患者之所想,貼近患者,融洽護患關系。另一方面,護理組長主動承擔起科室的組織協調和患者的安撫工作,遇到糾紛能及時安撫患者及家屬,及時調查處理和化解糾紛矛盾加劇,大大有效減少了醫療糾紛的發生,明顯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醫院護理的滿意程度。
3、激活用人機制調動。
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開始實施護理組長管理制以后,各級護理人員按個人情況定崗,崗位明確,個人對于自己的職責比較清楚,目的性較強,能夠較大程度地發揮個人能力,成就感較強,激活了用人機制,調動了醫院各級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護理組長在完成本職工作和不斷提升自己素質的同時,還監督和指導其他護理人員,既強化了臨床崗位的傳、幫、帶,形成了人才梯隊,又大大有利于護理“多層結構”人才資源共享],全面提高護理質量。
內科護理論文6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xx年5月至20xx年9月間在內科進行治療的非精神障礙患者60例,納人研究患者人院時間均在1周以上,且排除不良影響因素(危重患者、昏迷患者、存在意識和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治療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25荀7歲,平均(403士4t6)歲,住院時間8一56d,平均(23t6士6.9)d。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每組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滬<0t05)。
l.2方法
臨床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護患溝通方法:首先幫助病患熟悉病房環境,減少內心壓抑感與緊張感,確保其在睡眠環境內能做到心情放松,同時由護理人員親切、悉心指導,與患者建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及時解決患者心理需求;然后通過教育和引導幫助病患了解、識別情緒障礙與疾病恢復的關系,引導其正確認識,樹立信心,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
l.3統計學分析
數據應用SPSS13to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檢測后與標準樣品采用t檢驗,臨床治療效果采用才檢驗,組間尸<0t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我院呼吸內科實施護患溝通護理服務模式以來對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問卷調查,觀察組患者滿意度%t67,家屬陪護率為40t0%,對病情知曉率為93.33%,基礎護理落實率達到100%。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差異,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滬<0t05),兩組均沒有發生護患糾紛現象。
三、討論
3.1科學掌握溝通時機
在患者人院前,臨床內科護理人員應該依據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將對應的診治科室推薦給患者,然后將相關檢查流程、地點等介紹給患者,并向患者傳授預防和保健知識,使患者的信息知曉率得到顯著的.提升,將良好的就醫環境營造給患者;在患者人院時,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有效的了解,并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對患者的心理壓力進行有效的緩解,并將患者的病情科學介紹給患者,從而促進其治療配合程度的顯著提高。同時,還應該將醫院方方面面的情況介紹給患者,讓患者更好地接受接下來要生活的環境;在患者人院d3內,對患者的病情發展、心理等進行全方位的掌握,然后將其和臨床護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將更為全面和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提供給患者,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醫院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3.2全面把握溝通內容
首先,依據護理方案和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臨床內科護理人員應該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病情特點,將一整套完整的護理方案制定出來,然后將護理方案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讓患者知情,如果患者提出了一些意見或建議,則應該給予其充分的考慮,如果合理,則積極采納;其次,進行護理技術服務溝通。向患者詳細介紹每一項護理項目的內容,讓患者了解進行該項護理的方式和目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配合度。盡可能少地暴露患者的身體,讓患者建立信任感。總之,臨床內科護理工作中護患溝通在醫院的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臨床內科護理人員應該認真查找影響護患關系的各種因素,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溝通方法,為減少護患糾紛、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而提升醫院的整體效益做出積極的貢獻。
內科護理論文7
一、利用課前準備活動創設人文情景
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中,將人文情景滲透到全課程的教學中去,以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人文教育。比如,將關愛、同情等理念滲透到護理的細微措施中去,通過細節向學生展示如何在護理活動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家屬的心理,使得他們經歷學習到感悟、最終內化人文素養的全過程,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學生人文關懷缺乏的問題。從學生的認知心理來說,經過課前準備的人文素養是潛移默化、不刻意的,顯得不做作、不矯情,隨意為之、合情合理,因此能夠起到以情意促認知的良好效果。筆者建議教師在課前準備時,要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把握他們的認知特點,既不可以拔高人文素養的難度,也不降低人文素養培養的要求,努力通過提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搭建內化人文素養的平臺。
二、利用角色扮演創設人文情景
通過角色扮演等新式教學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醫患、家屬等角色,讓他們臨床揣度各方的行為和態度,體會到各方尤其是患者的感受,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和對病患者心理反應的敏感度。比如,可以在情景模擬臨床教學法中,創設病人遭受重病折磨的情景,讓他們體會到病患害怕無助、渴望救助的負面情緒,從而使得他們能夠產生移情,自發地對病患和家屬表現出人文關懷,從而在實際工作中做到態度柔和、動作麻利。
三、成立關懷小組打造人文教育常設機構
在學生課外活動中,可以考慮成立關懷小組,以建立常設性的人文教育機構。這個小組是一種非正式的團體組織,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小組活動,學生可以長期受到小組活動的.熏陶,進行實驗室合作練習等活動,采取書面交流、現場交流等形式,感悟病患心理并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可以說,關懷小組是實踐和反思人文教育的平臺,能夠教會學生如何多形式、多內容地表達關懷。
四、通過記關懷日記進行個性化培養
關懷日記是護理專業學生反思、見證自己人文素養培養過程的載體和平臺,通過記關懷日記,可以發展出學生具有個性化的個體性人文關懷模式、促進師生交流互動。筆者在實踐中,要求學生全程、不落細節地記錄自己對病患情感的認知、感覺、反思和情感變化過程,以及時記錄自己的情感體會和變化過程。通過實驗,筆者發現這個方法的好處在于,通過落到書面,學生能夠發展出不同于關懷小組、角色扮演等大眾、公開的人文素養,而是培養出更為細膩、適合學生本體情感基礎的人文素養,并且真實性大為提高、效果也就更為突出,是一個實現情感共鳴、行為趨同的隱蔽課堂。
五、臨床實習實踐加深人文素養
臨床實習實踐是檢驗學生所學所知的最根本手段,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是如此,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證明教師教授得到底如何、學生內化到什么程度,而且通過實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文素養的專業性、重要性和細節缺失,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把握人文素養培養的要求。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是以關懷小組為依托,通過課程老師的帶領,到醫院病房實習開展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感受患者的感情需求并通過多種措施滿足他們的需要,以形成良好的醫患互動關系。通過這種實踐,筆者感到,學生確實能夠感受到在課堂上難以達到的真實關懷感知、體驗,并進一步鍛煉他們的能力,使得學生在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素養的專業護理工作人員的路上又邁進了一步。因此,實踐臨床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內科護理論文8
第一篇:精細護理模式在腫瘤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腫瘤內科患者的病情及治療產生的痛苦都會導致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的產生,對患者的后續治療及疾病預后會產生一定不良影響。在患者實施化療期間,口舌生瘡、食欲減退、四肢無力等現象時有發生,在護理工作中針對腫瘤內科患者諸多不適情況實施精細護理模式,使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達到舒適,減少意外事故和護理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提升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xx年7月到20xx年1月本院腫瘤內科收治的患者184例進行研究,其中男性98例,女性86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8.11±2.18)歲。將患者根據入院順序先后分成實驗組92例和觀察組92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觀察組實施腫瘤內科常規集中化護理,執行醫囑進行靜脈輸液、服藥護理,定時病房巡視。實驗組在進行腫瘤內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精細護理模式,首先應強化護理人員整體服務理念,在護理工作中注重對腫瘤內科患者實施針對性的精細護理措施,在患者神志清晰、無不適現象時主動與其溝通,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并且傾聽患者需要,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在健康宣教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且告知患者采用飲食與運動配合的治療方式對疾病的預后具有一定幫助。在護理過程中著重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嚴格做好交接班工作,預防壓瘡、墜床、跌倒等事故的發生。加強對患者的疼痛護理,采用疼痛級別量尺,加強病房巡視,及時發現患者的疼痛與不適,將止痛治療改進為定時預見性治療,減少患者痛苦。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獲取的所有資料數據均應用SPSS19.0軟件處理,以數(n)與率(%)表示計數資料,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精細護理模式,意外發生事故2例,占比2.17%,觀察組9例,占比9.78%,實驗組發生護理并發癥4例,占比4.35%,觀察組9例,占比9.78%,實驗組二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實施精細護理模式,腫瘤內科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和護理滿意度均有所提升,如表1所示。
3 討論
腫瘤內科患者常受到自身病情以及化療產生的不適感影響,常出現四肢乏力、口腔潰瘍、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疼痛以及眩暈等現象,且患者受到疾病并發癥多、預后較差、藥物副作用明顯等問題的影響多伴有抑郁、焦慮、恐懼等情緒。由于生理及心理雙方面的'原因,腫瘤內科患者出現墜床、跌倒、燙傷等意外事故的幾率較大,治療期間褥瘡、感染等護理并發癥出現頻率相對其他科室較高。本次研究對于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精細護理模式,為患者提供溫馨、安全的治療環境,加強對患者巡視,對患者的不適及疼痛早發現、早處理,并且在健康宣教中鼓勵患者采取飲食與運動配合的方式,并且為初次化療的患者詳細講解病區環境以及化療目的。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適當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了解患者實時心理狀況,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需做到認真傾聽患者訴求,并且盡量滿足患者的生理及情感需要,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予以心理支持及心理暗示,幫助患者打消顧慮,提高患者對治療的積極性和對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在護理中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力度,增加護理巡視密度,即使發現患者不適狀況,并遵醫囑及時采取相關治療措施。嚴格做好交接班工作,減少護理并發癥的發生。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在院治療過程中發生跌倒、墜床等意外事故2例,占比2.17%,觀察組9例,占比9.78%,實驗組在實施精細護理模式后發生護理并發癥4例,占比4.35%,觀察組9例,占比9.78%,實驗組意外事故與護理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觀察組,二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期間實驗組患者對護理配合程度相對較高,且護理滿意度有所提高。
實施精細化護理模式的原則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護理觀察及與患者的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從心里護理、健康護理以及安全護理等方面著手,提高護理質量。精細化護理模式對于減少腫瘤內科患者治療痛苦、減少意外事故和褥瘡、感染等護理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明顯效果,并且大幅度提升了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和護理滿意度。精細護理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和提升工作效率具有一定幫助,綜上所訴,實施精細護理模式在腫瘤內科的護理工作中具有一定作用。
第二篇:優質護理對提高腫瘤內科住院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細致,僅以疾病護理為重點的護理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患者對臨床護理的要求[1]。優質護理理念和方法正逐漸在廣泛的范圍內被研究和重視,為了適應醫療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我院在優質護理的模式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進,在以往傳統護理的基礎上,以患者的疾病護理為根本的同時提高護理工作者各方面的業務水平,增加了醫患和醫護之間的溝通交流,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以下是該院對于提高腫瘤內科患者護理所做的工作中得到的有效數據,對于推廣優質護理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xx年4月到20xx年8月間接受治療的腫瘤內科住院患者22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65例,女性為45例,患者年齡在30~4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2±3.1)歲,住院時間為10~90 d,平均時間(49.2±4.1)d;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為54例,患者年齡在34~5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1±2.6)歲,住院時間為11-89 d,平均時間(43.3±2.1)d。對比兩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的資料,無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于對照組的住院患者采用基本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而實驗組則進行優質護理,對護理工作者進行更加系統完善的培訓,提高其崗位技能和工作的責任心,并加強考核制度;加強護患的交流,在心理層面進行疏導以減輕患者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加大護理人員人力投入,減少護理工作者更換頻次,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優化人員的配備,每個護理小組都需配有不同級別的護士,以降低護理缺陷的發生率;增加對患者滿意度的隨機調查頻率,督促和勉勵護理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滿足患者的多方面需求;及時對工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以發現和彌補工作中的不足和改善護理水平。通過以上的不同護理模式,得到護理的相關指標數據,通過對比研究優質護理的`必要性。
1.3 統計處理
對兩組的試驗數據資料運用SPSS17.0軟件系統來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c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當把兩組的結果進行比較時具有明顯差異,其資料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兩種護理方法下臨床數據指標總結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得出結論,實驗組腫瘤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缺陷率及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優質護理是在進行疾病治療、提高身體機能的數據指標基礎上,增強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增加人文關懷[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便護理工作者更好的對患者進行減壓,減少心理負擔。隨著腫瘤患病率上升,人們對腫瘤疾病的恐懼心理增強,心理壓力增大,將對疾病的恢復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對于腫瘤內科患者,要給予極大的關懷,同時正確及時的進行心理障礙的疏導,使其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的話題,并積極樂觀的接受治療和各種術后恢復護理。該文中的資料總結也顯示,實驗組患者經護理后的護理缺陷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充分體現了護理水平提高對促進患者身心恢復有重大作用。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對于疾病治療有著重要作用,患者在優質護理的環境中,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康復率,減輕了患者痛苦,同時大大減少了治療成本,節省了醫院的資源[3-4],優質護理大大彌補了醫療資源不足和人們逐漸增強的健康意識的不平衡,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優質護理值得在腫瘤內科住院患者中廣泛應用。
內科護理論文9
第1篇:腦內科護理教學模式的探討
社會不斷繁榮的今天,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從而帶動護理教學質量上的進步,但是由于社會文化大繁榮的情況下,護理實習生(簡稱為護生)的多樣化、多元化及素質多重化等問題也接踵而至[1]。怎樣使護生自身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及素質提高的同時,也給臨床護理帶教水平帶來新的提高是當今護理帶教工作的重中之重[2]。結合本院腦內科實際護理帶教工作情況,選取本科室20xx年1月-20xx年1月實習的98名護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多元化帶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根據本院腦內科實際情況,選取20xx年1月-20xx年1月來本科室實習的98名護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報到時間分為傳統組49名,其中男7名,女42名,平均年齡(20.0±2.5)歲,本科生26名,大專生23名;多元組49名,其中男5名,女44名,平均年齡(21.0±3.5)歲,本科生31名,大專生18名。兩組護生年齡、性別、學歷、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傳統組護生報道第1天由帶教老師統一引領其熟悉科室環境,了解科室的規章制度;再由各自帶教老師對護生實施教學。傳統組教學模式中以傳授理論知識為重點,以教育部指定的大綱課程進行授課,以帶教老師排班次時間為授課時間;教學模式呈現灌輸式教學。帶教老師只需要對護生進行入科宣科、講授知識及以老師為主的查房方式,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教學模式。
多元組根據腦內科疾病及護理方面采用多元化帶教模式,提升帶教效率和護生的實習質量及滿意度。(1)護生入科時每人進行入科理論知識和臨床實際操作考試,這樣有利于帶教老師有重點的進行教;再者選取本科室責任心強、專業技能高的護士擔當帶教工作。對護生的臨床工作采取一對一的帶教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師生間的了解與熟悉以便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增加帶教老師的責任感避免教學內容上的重復性。從而增強帶教工作的針對性。(2)入科宣科時要認真仔細,針對本科室實習生的入科時間長短問題,本科室進行分別對待。新護生入科宣科的內容為主要介紹科室人員及環境、病區及監護區管理、疾病種類、教學內容及科室規章制度。老護生(實習時間大于3個月)減少對科室環境的了解,增加其對病區及監護區的了解。帶教老師至少每周1~2次系統授課及教學查房,針對日常帶教過程中對介紹疾病的不系統,在系統授課中利用圖片、視頻、多媒體等形式將腦內科專科疾病護理進行介紹,并加入教學查房避免護生在授課前未遇到此類疾病護理,從而使護生更加直觀全面的掌握本科室疾病護理內容。(3)帶教老師每日隨機抽查護生問題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從而提高護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避免出科考的應試考試性。每周結束后科室進行考核,成績作為出科考試成績的一部分。既穩固護生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又監督帶教老師的工作完成情況。
1.3觀察標準及效果評定觀察標準比較兩組理論知識、臨床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帶教老師對護生的滿意度。
效果評定成績: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操作(病歷分析及腦內科體格檢查)均100分制。滿意度標準,滿意:護理方式得當,患者依從性良好,護理態度認真;一般:護理方式正確,患者依從性較好,護理態度一般;不滿意:護理方式欠佳,患者依從性差,護理態度較差。總滿意度=滿意+一般。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護理操作成績比較兩組理論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傳統組臨床實踐護理操作能力成績低于多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醫療工作中,護理工作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為醫療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護理人員的培養對護理工作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這要求帶教老師在教學水平和教學模式的改變。多元化帶教模式的出現不僅提高帶教老師的工作效率而且也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技能的掌握。有研究表明[3-4],多元化帶教模式有利于護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性認識,通過真實案例及帶教老師生動的講解從而對理論知識的全面掌握和實踐技能的熟練應用,做到教學立體化、形式多元化。多元化帶教模式還有利于調動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長久以來,傳統的帶教工作基本上采用以護生被動學習模式進行,導致護生沒聽講、沒聽懂等問題時有發生。這不但在資源上、時間上造成浪費,而且在學習質量上也難以提高。多元化帶教模式,通常會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的案例結合,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擴大護生知識層面。多元化帶教模式更加有利于師生關系融洽,既能使彼此相互熟悉方便帶教工作的開展又能增加帶教老師的責任感減少護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提高學習效率。
腦內科臨床實踐與其他臨床科室相比其專業性較強,且涉及廣泛、內容復雜抽象,很難讓護生理解;多數理論和技能要以解剖為基礎,跟需要掌握腦及神經的生理病理狀況等內容;疾病種類及臨床案例繁雜多變,從而導致護生在短時間內很難掌握和了解。使其產生了畏懼心理,影響護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研究以本院腦內科20xx年1月-20xx年1月實習的98名護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多元組及傳統組的理論知識考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實習效果滿意度和實踐技能考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滿意度多元組為95.92%,傳統組為87.76%,與李韶彬[5]不同帶教模式在神經內科的應用效果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說明腦內科護理帶教工作應用多元化模式可更好的使護生更好掌握臨床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促進師生關系提高學習質量和成績,值得腦內科臨床帶教工作中的應用。
第2篇:腦內科患者中護理干預的治療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患者由于環境的改變、疾病的煎熬及對病情的擔心等原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問題。同時低質量的睡眠,不僅不能促進病情的康復,還可能誘發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所以患者應配有專門的護理人員時刻觀察患者的睡眠情況,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對該狀況進行緩解和治療。本文就此問題進行研究,現將結果公布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集20xx年1月~20xx年9月在我院接受并進行治療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70例研究患者分別劃分成實驗組35例研究對象,對照組35例研究對象。
1.2方法心理干預護理實驗組應用普通護理與心理護理相互結合的方法進行全方位護理,對照組進應用普通護理進行對照試驗,在護理的3w后將患者的預后效果,和睡眠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具體的過程是在患者入院時,應用微笑面對患者,為患者詳細講解治療的基本流程與如何配合治療的完成,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與抵制心理。同時也可以給與患者良好的服務,并及時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搜集患者的病史。
干預生活環境①患者的房間應及時消毒,保證衛生與通風條件,冬天應注意取暖。②對患者房間的基本溫度和相對濕度進行有效的控制,保持患者舒服的同時避免細菌滋生。③應該嚴格的控制患者的活動應注意多休息,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幫助患者病情的康復。④患者應配合主治醫生的治療方案,按時的服藥,注意不能飯前服藥,應飯后服藥,這樣可以提高藥物的.有效率和被利用率,應注意服利尿藥輔助治療,同時時刻有記錄患者的睡眠時間長度與睡眠深度,注意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患者出現異常應及時治療。
睡眠衛生干預確證患者的睡眠境況對疾病的治療不會產生顯著性的影響,不應當對患者的睡眠習性進行過多的抑制與變化。患者在睡眠時應使用舒適的體位姿態,整理好枕頭的高度與寬度等,對服飾應加以注意,穿著寬松柔軟舒適的睡衣,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出現著涼及風寒現象對疾病生成不良影響。醫護人員應當對患者進行飲食引導,盡可能禁止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品,尤其是晚餐一定要盡早進食清淡,避免飲食不當造成對睡眠的影響。
鎮定催眠藥品的使用干預指導眠質量較差患者在服用催眠藥品之后能夠短暫的改進情況,但如若對此種藥品中止使用那么將會產生反跳式失眠現象,如若長時間使用此藥品,也許會對此藥品產生依賴性,所以,對此患者在使用鎮定催眠藥品的過程中醫護工作者應在正確用藥環節對其進行指導,要多加關注患者使用催眠藥品之后的治療效果與病癥情況,避免出現不正確服藥情況。
1.3睡眠情況檢測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對患者的睡眠情況實行檢測,并且PSQI最少為0分,最多為21分,并且PSQI>7分可以當做睡眠評定的參照數據。
1.4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6.0統計學數據表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x±s)來體現,使用t進行驗證,使用2進行驗證,根據P<0.05作為差異,并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護理前后PSQI積分的對比在進行護理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PSQI積分的對比,其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護理1~2w之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PSQI積分情況全部減少,實驗組在進行護理1~2w之后,其PSQI積分情況較之于對照組顯著性低,具有明顯性差異,并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睡眠是處于人類生命活動中的一項十分關鍵的生理狀態,其不只關系到人類身體的健康水平,并且在生理活動中也具備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心腦內科進行診治的患者因為病癥影響以及使用利尿劑與抗高血壓等藥物的作用,因此睡眠障礙在心腦科患者中廣泛存在。患者的生理機能因睡眠品質的高低而決定疾病恢復的速度,不良睡眠使患者出現很多不適及不良情緒,因而對治療效果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對于疾病的康復產生不利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通過分組實施護理干預并認真觀察及進行數據統計組在對照組的條件上進行心理護理,讓患者面對治療的時夠可以保持較佳的心態,在正常的環境下進行醫治會使病癥保持愉快的心情,為患者實施睡眠衛生以及鎮靜催眠藥物應用指導,可以有效煩人了解患者的睡眠情況,使睡眠障礙減輕,睡眠水平提升。在護理之前,實驗組以及對照組PSQI積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護理1、2w之實驗組與對照組PSQI積分全部有所減少,實驗組護理1、2wPSQI積分較之于對照組顯著性低(P<0.05)。護理之前實驗組以及對照組psqi≤7分的患者概率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1、2w之后實驗組與對照組PSQI≤7分的患者概率明顯升高,實驗組護理1、2wPSQI≤7分的患者概率較之于對照組顯著性高(P<0.05),結果表明,心腦內科住院患者經過進行護理干預措施可以使睡眠獲得顯著性改善,對患者的康復有著積極而重大的作用。
內科護理論文10
摘要:
目的討和分析小兒內科護理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從而實現護患之間良好的溝通,提升小兒內科護理質量。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我院近2年以來在兒科就診的168例患兒在護理方面的投訴情況,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針對問卷中顯示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結果通過問卷調查可以得到小兒內科護理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如護理人員頻發護理錯誤、護理人員擅離職守、護理人員技術欠缺、醫療費用較高、護理態度厭煩等,針對這些問題對應提出解決策略,使得護理溝通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結論小兒內科護理溝通是實現醫療服務高效性的主要實施者,應樹立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水平,以科學適宜的方法安撫患兒情緒,做好院內患兒護理工作,同時注意家長的情緒安撫,規范化護理操作,提高小兒內科護理溝通的有效性。
關鍵詞:
小兒內科護理;溝通;護理質量;有效性
0引言
對內科患者身體健康狀況的恢復來說,護理質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護理不僅對患者的恢復作用較大,還對科室乃至醫院的名譽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內科護理質量的提升與護患之間的溝通有著直接關系,特別是在小兒內科,患兒在就診時往往會產生哭鬧、焦慮,甚至是抵觸行為,導致護患之間的溝通出現嚴重的障礙,再加上患兒家屬出于對孩子的擔心和愛護,常常也會與護理人員產生沖突,難以與護理人員進行良好的溝通[1]。所以,促進小兒內科良好護理溝通的實現,是構建優質護患關系的重要前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我院近2年來發生的168例小兒內科護理投訴情況為例,投訴的方式以患兒家屬的口頭投訴、滿意度調查以及院長熱線為主,投訴人員均為患兒家屬,被投訴者為小兒內科護理人員共計42人次。
1.2調查方法。本次調查采用問卷的形式,針對小兒內科患兒家屬投訴的主要內容進行統計和整理,調查的內容包括小兒內科護理人員的態度、技術、是否擅離職守、醫療費用、護理差錯等。
2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68份,問卷回收168份,有效問卷16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100%。調查問卷的結果如表1所示,調查結果表明,小兒內科護理溝通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在于護理人員頻發護理錯誤,共28例,所占比例為16.7%;護理人員擅離職守,共42例,所占比例為25.0%;護理人員技術欠缺,共28例,所占比例為16.7%;醫療費用較高,共25例,所占比例為14.8%;護理人員態度厭煩,共45例,所占比例為26.8%。
3討論
3.1小兒內科護理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從本次調查中可以看出,在小兒內科護理溝通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就是護理人員態度厭煩。這是因為在小兒內科就診的患兒年齡較小,患兒哭鬧現象非常頻繁,護理人員對患兒態度容易產生厭煩,再加上護理人員工作責任感欠缺,并沒有做到工作中以人本為的護理理念,由此產生了護患之間的溝通問題[2]。護理人員擅離職守、護理人員頻發護理錯誤、護理人員技術欠缺也是造成小兒內科護理溝通問題的常見原因,這源自護理人員自身專業素養水平不高,當患兒發生突發狀況時,護理人員沒有及時進行護理,或者是采用了無效的護理方式,還有的護理人員甚至擅離職守,這些都引起了患兒家屬強烈的不滿,從而產生家屬的投訴行為。還有的患者因為醫療費用較高而投訴,這是因為護理人員并沒有提前將費用信息告知患兒家屬,導致護患矛盾增加[3]。
3.2小兒內科護理的問題解決對策。
3.2.1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養: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對護患之間的溝通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應要求護理人員樹立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以科學適宜的方法安撫患兒情緒,做好患兒護理工作。具體來說,首先護理人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改變護理態度,避免擅離職守和出現護理過失;其次護理人員應加強護理技術方面的培訓,平時可以自主學習,也可以積極參加各類護理知識培訓和護理再教育,提高自身的護理技術,從而為患兒提供專業護理服務;最后護理人員應有足夠的耐心,并能夠進行換位思考,時時為患兒著想,一旦患兒出現突發狀況,護理人員能夠以過硬的專業技能實現護理的規范化操作[4]。
3.2.2加強護理人員和患兒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小兒內科患兒一般自主性較差,更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往往表現為哭鬧、焦慮、抵制等行為,這種情況下應學會與患兒溝通和交流。除此之外還應多與患兒家屬溝通與交流,多以家屬和患兒的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做到理解和體諒[5]。尤其是在進行一些重要的護理治療之前,要與家長進行溝通,并且告知家長治療效果以及治療費用等信息,征求得到家長的同意或認可。
3.2.3公開收費標準:由于醫療費用問題導致護患溝通的現象很多,因此在患兒入院之初,護理人員就應該將醫療費用的相關收費標準告知患兒家屬,在使用過重藥品之前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如果患兒家屬出現質疑,護理人員應予以耐心講解,從而得到家屬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蓓.小兒內科護理溝通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xx(11):88-90.
[2]葉暉.內科護理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求醫問藥:學術版,20xx,10(3):296-297.
[3]李鳳香.內科護理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xx(5):138-138.
[4]杜燕華.淺談護理干預在小兒內科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xx,(58):271+200.
[5]劉海霞.人性化服務在小兒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xx,(13):117+122.
內科護理論文11
目的 探討“雙心醫學”模式在內科護理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效果。方法 將115名20xx級大專護生分為兩組,研究組(56人)進行實踐教學活動,對照組(59人)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課程結束后,對這11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研究組學生循環系統學習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結論 應用引入“雙心醫學”模式在內科護理教學中能提高學生整體護理的觀念。
雙心醫學(Psycho—cardiology)又稱為心理心臟病學或行為心臟病學,是研究和處理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情緒、社會環境及行為問題的科學。這個概念由胡大一教授提出以來,通過臨床實踐的積累,獲得很大的發展[1]。20xx年1月,《中華心血管病雜志》刊載了由我國心血管內科和精神疾病科相關專家共同撰寫的《在心血管科就診患者的心理處方—中國專家共識》,以推廣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雙心”康復[2]。
而循環系統的疾病,在內科護理的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這個章節引入“雙心醫學”的模式,使學生了解到“精神心理因素”已作為“心臟病整體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本系統疾病的過程中,不僅要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學科體系,同時需要學會對心血管疾病受到來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擾或表現為類似心臟癥狀的單純精神心理問題進行必要、恰當的識別和干預。現將實施情況介紹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該校20xx級護理專業的兩個大專班共115名學生,隨機抽取一班(56人)為研究組,二班(59人)為對照組。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入學成績、學習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統一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任課老師集體備課。確定一致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授學生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研究組除講解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外,引入“雙心醫學”模式到內科護理的教學中,突出將“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典型案例來激發護生對開展雙心醫學模式學習的理解和興趣,同時結合《健康評估》部分章節的內容,包括對患有抑郁癥、焦慮癥和其他常見的'精神疾病(軀體障礙、睡眠障礙、藥物依賴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識別和干預,護患間有效的溝通技巧等。將以上的內容融入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的每個環節中。
1.3教學效果評價
完成教學方案后,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各組學生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從護生對:①病情告知的醫患溝通技巧;②相關檢查和治療的術前談話方法;③焦慮、抑郁、急性應激等心理障礙的識別與處理;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支持四個方面列出調查項目,制成不記名的調查表對兩組學生進行調查,將收集到的問卷結果進行分析比較。
1.4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20軟件包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分析和成組t檢驗。
2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①在醫患溝通和術前談話方面,研究組護生對專業知識認知度的各項指標的正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②對雙心醫學的實施方面,研究組在“心理障礙的識別與處理”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支持”回答的正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①在循環系統的學習過程中,僅有部分專業知識對于臨床處理顯然不夠。應針對臨床常見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進行專案培訓。復習相關知識基礎上,利用標準化病人[3],進行案例示教、角色扮演,并定期組織跨學科查房討論,強化所學技能。該次研究中,引用雙心醫學模式的研究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模式教學組,提示在課程中融入雙心醫學模式的教育,將雙心醫學知識滲透到內科護理的教學中,使“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融人護理內科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極大提高了護生在專業知識的認知度、雙心醫學精神的認同度、專業品質的體現度。在內科護理教學中,滲透雙心醫學教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雙心醫學知識和專業素質,而且也讓學生對臨床問題有了更好的認識。
②現代醫學 “社會一心理一生物”模式,突出“以人為本”,強調綜合治療,要求對患者進行多層次多角度治療干預。胡大一教授于20xx年始提出的“雙心醫學”概念,即在強調治療患者軀體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時,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尊重患者的主觀感受,倡導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諧統一。使醫學回歸人文,從重視治療到與關愛并重,從關心疾病到關心病人與疾病,有研究提出,護理病人要從細節著手,從點滴做起,把“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實踐中[4]。盡可能地從疾病局部觀念向整體醫療觀轉變。
③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心理、行為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此我們就應當利用這方面的成果促進病人從疾病到健康的轉化,將其納入整體護理的內容。而雙心醫學模式的倡導與整體護理的理念不謀而合,同樣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全面評估,綜合考慮,增強護理工作的主觀能動性[5]。有助于護生的成長與臨床適應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我們在內科護理教學中適當地引入“雙心醫學”模式,較以往以傳統理論講解為主的授課方式,不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更能適應現在臨床護理的需要,值得推廣和運用。
內科護理論文12
在綜合型醫院中,急診內科是集內科各種專業的綜合型科室,內科的各個系統的急、重癥、危重癥都會在內科的急診中反應出來,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判斷來診治患者的病情。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來解除患者的病痛或者是生命危險,通過一系列的正確果斷的技術治療措施。這不僅關系患者的健康,并且還能反映出了醫院的醫療水平及工作質量。就此,從以下內容針對如何加強內科急診護理進行描述。
1.具有扎實全面的內科護理技能
作為內科急診的護士,必須要具備非常全面的護理知識才能夠勝任這份工作,不僅要有基礎方面的護理常識,還要具有內科專科方面的護理技能和知識。在內科急診往往要同時開展急性心衰、呼吸衰竭、急性中毒、上消化道出血等危重癥病人的搶救場面,這就要求在有效的護士要非常有效的與內科的治療醫師畸形密切的配合來搶救病人要求護士必須要有責任心,并且要身體健康。堅持把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作為護理人員的自身必備調教來要求。
1.1護理工作要快、準護理人員要對病人在病理狀態下引起的已經存在的或潛在的突發反應,護士要能夠可以獨立應用護理手段來解決,這是護士需要具備能力。在內科急診工作中,由于病情急重,第一個接觸病人的大多數是急診科護士,此時的家屬大都要求趕快搶救。作為急診護士此時必須要冷靜,安置好病人的同時要通知醫師,并立即進行正確處理,讓病人得到及時的治療及護理,監測生命體征。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來急診,病死率極高,來不及做檢查就要立即進行搶救措施,緊急情況下可以先進行眼、耳、手的檢查,根據專業知識,積極練習各項基本功,以滿足急診要求和急救速度。急診護士不能單純的等待醫師醫囑,要學會獨立進行簡單的搶救治療工作,要速度并準確。
1.2要關心臨床的診斷某些急診病人經診斷后需要留在急診室進行觀察,主要以輸液治療為主。這時不僅要求急診護士執行醫囑進行治療,還要關心病人,密切觀察變化,及時向醫師反映。在內科急診護理的工作中,不能簡單的做好護理診斷,也要關注臨床的診斷診治,護理工作應該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
1.3內科急診也要重視心理護理急診工作對患者的生命進行爭分奪秒的搶救,同時也要為患者解決心理障礙。例如一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并患有急性感染及肺心病心衰的病人,入冬后經常性的出現復發、呼吸困難、痛苦萬狀,有的甚至會出現厭世情緒,不愿再接受治療;有的出現焦慮情緒,擔心不能夠及時的得到救治而失去生命;有的`則會出現經濟方面的擔心。急診護士是最先接觸病人的醫務人員,只要病人的神志意識保持清醒,在緊急搶救的同時還要求急診護士用沉著的語氣對患者進行安慰。針對不同的年齡和病情,要采用積極切實可行的方法進行安慰。例如有位剛走上剛剛參加工作的青年女性,因失戀而服藥自殺,發現后送來急診,但病人拒絕救治,為了給病人爭取到更多的救治時間,急診護士對病人親切的耳語:“小姐,明白你現在的心情。但是生命是寶貴的,你不要辜負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你配合我們的治療,其他的事情我們不會讓別人知道的,好嗎?”病人痛哭后配合了醫生的治療,洗出了未溶解的藥物,觀察一段時間后,病人順利出院回家。
2.討論
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和進步,這也使得急診護理工作的壓力在逐漸的加大,伴隨而來的就是護理風險也在逐漸的呈現上升趨勢,護理人員一定要在工作中嚴格的要求自己,避免護理風險。
現在的醫療模式已由原來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集生理、心理、社會的綜合性的醫學模式,急診護理的工作也要遵循著這個模式的轉變,從“以疾病為中心”單方面的只是關注病人的病理生理上的疾病轉變為同時要注意患者心理狀態和社會因素的參與,在進行搶救工作中要注意把心理狀態及社會因素列入到急診護理工作的內容中。在護士工作的交接班中,除了要交代病人病情及生命體征外,也要提及病人的心理狀況和社會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以便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治療患者的疾病。
護理工作人員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及關系的處理是現在社會比較關注也是爭議性較多的一個話題。而急診護理人員在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溝通方面是最多的,可以從患者及患者家屬那里得到更多的關于患者的信息,這些信息對患者的治療工作是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的。所以,急診護士要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服務意識及服務質量,進行規范的護理記錄,為了患者的健康做出積極的努力。
第2篇:急診內科護理工作的探討
從內科疾病治療患者自身情況來說,他們大多病情復雜、容易發生變化,因此,急診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較大,顯得急且忙,涉及多學科[1]。這樣,他們在工作中很難對病患者病情進行有效觀察,做好病情評估,面臨著較大的護理風險,所以,安全細節工作尤為重要。特別是近年來,醫療事業快速發展,治療技術也在不斷改進,更多醫療單位關注到這個方面。下文主要從3個方面深入探討,分別是病情觀察、執行醫囑、靜脈輸液[2],這也是內科護理工作中相對薄弱的環節。
1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能力
1.1能夠統一分析患者的病情,做出全面、專業的評判統一分析患者的病情,做出全面、專業的評判,再綜合患者前期病史對目前現狀進行分析。在對進行急診時,根據病人的臨床效果來進行診斷,時刻觀察變化情況,幫助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做好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
1.2可以預測疾病的趨勢變化內科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病情觀察時,要做到應全面細致,了解清楚基本的輕重情況,能夠大致預測出病情的發展趨勢。例如:當內科患者出現較心跳快速增高或者血壓忽高忽低時[4],就表明病情是在惡化中;一般當患者精神比較好,能夠正常飲食時,也就代表著他們在慢慢康復的過程中。
1.3觀察好臨床療效,特別是用藥前后的反應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用藥后的情況是比較直接的反應,如果出現了一些不適情況,就要注意分析原因了,這可能僅是正常的用藥反應,也可能是不良反應。如果患者病情在有效時間里一直不能好轉,或者出現了不應該有的不良反應,就說明治護措施是不對的,護理人員要立即聯系醫生,做好救治工作[4]。
1.4及時發現危重癥或并發癥從醫療知識來說,內科病患發病因素較多,這些患者因為年紀等方面問題常常還帶有其他的疾病,容易發生并發癥,這些因素在護理時是需要嚴密注意。相關的護理人員必須做好預防方面的工作,進行各方面的檢查工作,清楚知道患者的具體身體狀態。一旦發現患者出現這類問題,要采用科學的護理方法,及時進行搶救,實現快速控制患者病情[5]。
2正確執行醫囑
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相關的護理人員要針對每位患者實際特點采取護理措施,也就是要求遵從醫師的囑托。現實案例調查表明,護士如果不能嚴格執行醫囑要求,就會在工作中埋下許多安全隱患。因此,想要避免這方面問題,就應該準確執行醫囑。
2.1處理好與患者的關系心理狀態對患者來說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良好的情緒會幫助到病情的恢復,在完成醫生囑托方面也會更加積極配合的。因此,醫療單位應該努力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著重培養與患者溝通的技巧,還要在清楚明白患者的心理狀態后,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去激勵他們,讓他們勇敢積極去面對疾病,認真配合各項治療,完成醫生囑托。
2.2加強醫囑監督監督是保證各項工作有效執行的后盾力量,也是了解工作好不好的標準。因此,建立相關的遺囑執行審查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管理者在考察工作中,要求護理人員自我評估,還可以采用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方式,突擊檢查,保證護理工作規范性。
2.3引入高科技現代社會中,計算機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可以采用醫囑管理軟件加大管理力度,實現信息化建設。規范醫囑執行的每一步驟,做好程序化操作,最終做到準確無誤地按醫囑執行每一項治療[6],提供合理的護理意見。
2.4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護士是急救的前沿,急救領域具有多學科、病情重、變化快的特點,只有具有了扎實且豐富的理論知識,我們的護士才能在具體實踐中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出現高熱時,醫囑為“物理降溫”,但護理時是不可以采用酒精浴,容易出現皮膚刺激。
3強化靜脈輸液細節的安全管理
內科護理中,輸液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特別是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加強巡視工作。例如,在為成年人滴注常規藥物時,一般進行常規的輸液速度,大概是40~60滴/min。如果是急需補充血容量的情況下,就要提高到60~100滴/min。如果隨意調節滴速,可能會造成各種安全事故,因此,護理人員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保護好輸液部位。
4結語
通過上面的調查結果和討論分析,我們應當意識到,如今的急診內科護理更重視安全細節方面,努力使急診護理的風險降低,最終使急診護理的服務安全得到保障[7]。急診內科護理管理者應當及時轉變和提升“角色”,不論是在管理意識和管理方式方面,還是在其管理能力方面,做好管理工作的安全細節,引領才能使得急診護理服務安全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內科護理論文13
一、資料與方法
20xx年8月-20xx年8月收治內科患者80例,隨機將其分為A、B兩組,其中A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10~80歲。B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11~79歲。A、B兩組的一般資料經過對比后,其差異不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護理方法:B組實施常規護理法;A組在B組的基礎上增加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如下:①貫徹執行基礎護理:護士按照患者的具體病情開展基礎護理。患者外出檢查,護士應該陪同在一旁,供給患者全程沒有縫隙的護理。②護士和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溝通:充分理解患者的情緒,并且按照患者的具體病情開展個性化宣教,幫助患者養成合理的生活習慣。③進行健康教育:護士需要詳細給患者講解疾病治療的各種事項,還應該告訴患者藥物正確的擺放地點:溫濕度適宜,防潮避濕。④更改服務觀念:護士需要將服務觀念從過去的被動改為主動,并且密切留意患者的變化與主動詢問患者感受,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患者提出的要求,積極協助患者處理各種困難。⑤人文關懷護理:護士定期巡視病房,同時詳細告訴患者每天均需要開展的治療,治療目的和效果。護士需要按照患者實際病情,合理更改飲食結構,并且給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溫濕度適宜。⑥心理護理:少數患者因為承受來自治療以及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壓力,非常容易產生抑郁與苦悶等消極情緒,并且直接可以影響到治療效果,使其呈現降低的趨勢,所以,護士需要積極和患者溝通,多與患者談話,不斷安慰患者,告訴患者通過積極的治療,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或者痊愈。如果患者心理不平衡過于嚴重,醫護人員應該對其開展心理治療。⑦應用獎勵制度,嚴格控制護理質量:醫院應該貫徹執行三級考核制度,合理調整護理管理內容,把護理流程和項目增加到護理內容當中。對護理工作進行評估時,需要參考患者滿意度、宣教效果以及專科護理等指標,同時將其納入到護士績效當中。另外,醫院發現護理問題后,馬上采取有效的方法處理,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從而達到幫助患者早日痊愈的目的。
二、結果
通過開展優質護理,A組中,非常滿意30例,滿意9例,不滿意1例,其總體滿意率97.5%。B組中,非常滿意10例,滿意19例,不滿意11例,其總體滿意率72.5%。經對比,其總體滿意率差異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另外,A組40例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產生輕度壓瘡現象;B組中,8例患者產生輕度壓瘡現象,經對比,其差異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優質護理從另外一層意思來說就是將患者作為主體,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給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醫院開展優質護理,在增加整個醫院質量的.基礎上,還可以給醫療衛生安全提供保障。內科患者大多數為老年患者,發病率高的疾病為慢性疾病,所以開展優質護理很有必要。通過優質護理,內科的臨床護理質量得以加強,同時還可以提高護士的社會感與責任感,進一步提升醫院的護理水平。由上可知,開展優質護理對于內科患者來說作用很大,不僅可以保證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同時還能夠給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從而增加患者的滿意度,為醫院樹立一個好形象。
內科護理論文14
據世界心臟聯盟的統計,全球每病死3個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臟病和中風病死的人數高達1750萬。有專家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國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風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國每年約有3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數的40%左右。近5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顯上升趨勢。心血管疾病己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屬于慢性疾病或反復發病,患者在醫院經過治療,度過急性發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續治療,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降低病死率。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101名即將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調查,旨在了解其對回歸社會后連續性護理相關知識的認知狀況,從而為臨床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護理人員專業化培訓提供理論依據,現將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xx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我院3個心血管病區中即將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齡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療,或在院期間確診為心血管疾病;(2)經過臨床治療,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參加本調查;(4)無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專18例,高中及中專21例,初中30例,小學17例,文盲5例;職業:工人18例,農民7例,干部30例,軍人12例,教師4例,公司職員11例,其他職業19例;疾病類型:冠心病53例,高血壓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絞痛11例,風濕性心臟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種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兩種及兩種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術及治療史: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27例,心臟換瓣手術5例,介入治療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1)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術史及吸煙飲酒史等20項;(2)心血管疾病患者連續性護理知識和技能調查表,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含9個條目)、治療相關知識(含13個條目)、康復相關知識(含27個條目)以及社會生活知識(含13個條目)等4個一級維度共62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分:非常熟悉計5分,比較熟悉計4分,熟悉計3分,比較陌生計2分,完全不知道計1分;得分越高表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越好。問卷經2位護理教育專家和3位臨床護理管理專家審閱后修訂而成,內容效度為0.84,Cronbacha系數為0.96。各病區指定專人發放和回收問卷。調查前,由研究者對發放問卷的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使其了解問卷的設計原則、調查目的及填寫要求。在患者即將出院時,調查人員向患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征得同意后請患者以無記名方式自行填寫問卷。因視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寫的患者,由工作人員逐條閱讀并向其解釋后,根據患者的選擇代為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1份,回收有效問卷10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形式表示。
2結果
2.1患者對連續性護理知識和技能的總體認知情況。101例患者62個條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對連續護理知識和技能的認知總體處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條目為“知道安裝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項”,得分為(2.48±1.70)分;最高為‘我感覺自己的生活很有意義”,得分為(3.57±1.12)分,兩者均屬于“康復相關知識”維度。
2.2患者連續性護理知識和技能各維度的得分。疾病相關知識的9個條目,患者掌握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是發病時的處理方法、復診前的準備工作和復診時間等,但對復診指征、檢測恢復狀況、心功能評估等較為專業的知識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對治療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治療相關知識的13個條目中,患者對服藥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好,對傷口護理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差。2.2.3患者對康復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康復相關知識的27個條目中,患者對心理、飲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較好,對康復鍛煉、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知識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對社會生活知識的認知情況。社會生活知識的13個條目中,患者對臨終關懷和社會交往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好,但對保險與法律方面知識的掌握較為欠缺。
3討論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對連續性護理的認知狀況不容樂觀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住院治療后即將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對于自己回歸社會后需要掌握的連續性護理的認知水平總體處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個條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連續性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備回歸社會后實施有效自我護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連續性護理工作起步較晚,尚未在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普及,大型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沒有形成暢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傳輸渠道,患者沒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繼續完成后續的治療和自我護理的意識,沒有主動獲取疾病治療和康復相關知識的習慣。此外,我國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覆蓋面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針對疾病本身的防治和護理,從護理管理者到臨床護士都對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認識。因此,亟待建立較為完善的貫穿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始終的系統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連續護理認知的各維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對疾病基礎知識掌握較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9個條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達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離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屬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時罹患多種疾病,長期的治療使得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發病時的處理方法、復診準備和時間等重要知識掌握較好,提示患者的認知水平與其獲取知識的意愿有關。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藥知識優于傷口護理
前3位均屬于用藥方面的知識,而后3位均是傷口護理知識。可能是因為服藥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該類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長期聯合用藥,才能使得相關檢測指標達到要求;與介入治療、手術等有創治療方式相比,藥物治療更受患者及家屬的歡迎,能夠被接受,并作為長期的治療手段被堅持,并不斷摸索總結適合自己的用藥方案。同時,用藥指導作為醫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長期的實踐與摸索中己經形成了較為規范、科學的教育模式,而造口、傷口等專業化護理起步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術等一些會給患者體表形成傷口的治療方法在絕大多數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沒有經驗,又沒有長期接受該方法治療的心理準備,因此,獲取該類知識的意愿不強,進而導致其認知水平較低。
3.2.3心血管患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表3顯示,62個條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條目都屬于康復知識維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對康復充滿了信心,且對飲食、睡眠等生活常識了解較多,但是沒有針對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復知識,不能恰當把握各種活動的節點,難以循序漸進地開展康復鍛煉,尤其是對安裝起搏器、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必須遠離磁場,不能進行核磁檢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項了解較少。可能是因為上述內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臨的問題,住院治療期間未涉及到。因此,護士沒有針對上述內容給予系統、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將宣教的重點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階段的治療和護理上。這一現象說明連續性護理的理念尚未在護理人員中普及,目前臨床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的僅是階段性的健康教育,護理的連續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斷,強調以患者自我管理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醫療干預和溝通活動開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會生活知識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對臨終時醫療機構的選擇權等臨終關懷知識較為了解但對保險知識、種類、如何維權等保險與法律知識的了解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我國人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現況和媒體的頻繁報道,使得大眾對臨終關懷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種直面的態度并逐漸認同;而保險種類繁多、保障醫療消費者的法律法規知識普及面窄等因素,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選擇保險種類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權益方面顯得茫然,這仍是醫院健康教育與社區連續護理有效銜接的薄弱點。
3.3管理對策健康教育是應該堅持不懈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的基本措施,是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強和規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對連續護理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選擇高素質的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教育,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區,或與社區合作,開展康復知識講座和法律、保險常識普及工作,在隨訪的同時也實現了對患者的連續性的評估。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有效結合,重點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將護士口頭教育的枯燥形式轉變為多樣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現身說法等經驗共享的方式19,為患者傳遞綜合性的教育內容。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注重效果評價,將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證健康教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綜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對連續性護理的認知水平亟待提高,強化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至關重要。鑒于目前社區護理發展不平衡,社區的護理資源十分有限,社區康復護理指導不能實現有效地延續提倡醫院應該規范對患者在院期間的連續性護理知識的教育,通過規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實現自我護理,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導患者樹立連續護理觀念,是滿足患者連續護理需求、改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內科護理論文15
1基于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內科護理課程改革
1.1設置“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目標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強調,課程目標應關注的是學習者個體在課程中所獲得的發展與生成的變化。在這種目標取向的指導下,強調通過創設情境來鼓勵學習者對具體情境下的問題展開思考,并通過多元視角去探尋解決問題的對策,培養學習者個體的能力。對于學習者個體在課程中所獲得的發展與變化,從職業教育的角度理解,即學習者在職業教育課程中所獲得的崗位所需職業能力的發展與變化。內科護理課程目標關注的是學習者個體護理職業行動能力的獲得,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個性能力和方法能力。
1.2豐富與拓展課程內容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強調,課程的內容是豐富的、不斷拓展的。隨著醫學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護理學內容不斷豐富與拓展。內科護理作為護理學中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課程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內科護理課程內容的學習絕不是通過一兩本教科書加上一些參考資料就能完成的。內科護理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特別是專業知識包含在職業活動的過程中,離開了職業活動和實施情景,大部分專業知識便失去了意義。內科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內科護理課程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教室、實訓室,而應將學習地點拓展到醫院乃至整個社區。因此,內科護理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工作過程得以呈現,并由學生與情境的對話,在工作過程中生動體驗、不斷反思,從而生成新的內容,不斷豐富內科護理課程內容。
1.3創新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模式
課程的組織與實施“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動手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創造的機會。內科護理課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采取理實漸進融合的課程實施模式。在課程的實施中,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去尋找得到該知識、技能的途徑。
1.3.1內科護理課程實施的具體策略行動導向的學習是將學生的認知過程與職業活動結合在一起,強調“通過行動來學習”。內科護理課程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情境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精心設計工作任務,將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貫穿于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護理程序在情境中完成對內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評估、提出護理問題與措施;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形象、立體、直觀地演示內科常見疾病的發病機制、內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身體狀況以及對內科急危重癥病人的搶救,讓學生在感知知識的基礎上建構內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知識結構。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按校內實踐—校外實踐—頂崗實習的途徑漸進融合。校內實踐:在學生建構內科護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對內科常用護理技術實訓項目與綜合模擬救護項目的`操作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悟”,把握操作重點,突破難點;校外實踐:安排學生到醫院參觀見習,幫助學生真實體驗護理工作環境,在真實情境中熟悉護理工作路徑;頂崗實習:到醫院或者社區,結合實踐進一步掌握病情觀察內容、與病人溝通交流的技巧,根據不同人群、不同需要靈活運用護理技術,實施整體護理。
1.3.2內科護理課程中新型的人際關系在內科護理課程中,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和諧、互助、支持、合作的關系。新型的人際關系包括以下3種:
(1)學生與專業教師之間建立起和諧與支持的合作關系。例如,教師可以以內科護理案例為載體,介紹新知識或示范新技能給學生,但又不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知識和觀念,只為學生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可以參照這種路徑解決實際問題,也可以思考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此類問題的其他路徑。
(2)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互助、互導的合作關系。如今,學習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對于學習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在內科護理課程中,盡可能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彼此分享經驗、互相評判、互相給出建議。例如,在理論課課堂上,安排學生圍繞給定的內科護理案例進行小組討論,經過討論提出相應的護理問題和護理措施,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互相評判,并在互相評判中學習。在實踐課中,安排一組學生完成某項護理工作任務,其他學生進行觀摩,讓觀摩的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存在的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3)學生與醫院帶教教師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支持的關系。在醫院實習過程中,醫院帶教教師應對實習學生提供知識性轉化、技術性建議、情感性支持,應與實習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1.4加強院校合作,構建課程實踐共同體
在內科護理的教學過程中,建立學校與醫院的合作關系,并形成促進學生、學校護理專業教師與醫院帶教教師共同成長的實踐共同體。從僅關注學生的實踐學習轉向包括學校專業教師和醫院帶教教師在內的所有參與者共同的專業發展。在這一共同體中,所有參與者都要基于平等進行協商,在一種互惠、互相依賴、互相支持的關系中實現彼此知識與經驗的共享。在知識與經驗共享的過程中,不斷對話與反思,能夠為共同體中所有成員的經驗重組和轉變提供機會,并在課程內外對各種不同觀點和意義建立廣泛的聯系,有目的地尋求各種不同的假設和方案,對各種選擇和假設進行批判性理解,促進共同體中所有成員的發展。
1.5改革課程評價方式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相應的課程評價也應該是靈活的、多方位的發展性評價。改革傳統的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課程考核評價方法,以發展性評價為導向,建立以過程考核、項目考核、實踐考核、結業測試等新的考核評價方法。在評價過程中,不僅包括學校專業教師與醫院實習帶教教師做出的評價,還包括學生本人的自我評價以及同伴評價。內科護理課程具體考核評價方式為: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各占內科護理課程考核的35%,學生自我評價占15%,同伴評價占15%。在理論考核方面,理論知識考核根據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標準進行,采用課堂提問、案例分析和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理論考核;在實踐考核方面,分3個階段進行:校內考核、課間見習考核、畢業綜合技能考核。考核小組由學校專職教師和校外實訓基地兼職教師、醫院各科護士長共同組成,實踐考核時專業教師和行業骨干、專家全程參與,保障實踐考核質量。學生自我評價采用反思記錄和自評量表的形式進行評價;同伴評價采用小組評價量表對該組同伴進行評價。
2.結語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使我們對課程內涵的理解更加多元化,認識到課程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具有開放性。基于對課程全新的理解,以后現代課程觀為指導,對內科護理課程進行改革。在內科護理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為本”,旨在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教育所倡導的教育理念相契合,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
【內科護理論文】相關文章:
內科護理論文06-23
臨床內科護理論文12-04
心內科護理論文06-07
內科護理論文范文10-17
優質護理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論文3篇11-06
護理論文05-20
護理研究論文03-18
護理禮儀論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