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障礙焦慮癥與護理學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選擇符合入組標準的72例住院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實驗組患者給予綜合性心理護理措施,通過心理護理與患者的互動過程,幫助患者獲得最佳的心理狀態,以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療效。結果實驗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結論心理護理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后遺情緒障礙有明顯療效,對患者的康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創傷后應激障礙;后遺焦慮狀態;心理護理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或持久的反應[1-3],治療側重于脫離應激源及藥物治療,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絕大多數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在精神病性癥狀緩解后,遺有明顯的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抑郁。本研究試圖以心理護理手段對后遺焦慮狀態進行干預,以達到促進患者康復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選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符合CCMD-3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嚴重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病史者。全部病例72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實驗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33.8±9.8)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35.7±10.9)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1.2方法:兩組患者入組后根據病情給予抗精神病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2周(兩組患者均未用抗焦慮和抑郁藥),精神病性癥狀緩解后,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同時實驗組心理護理介入:第1周采取集體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發病原因不同以及焦慮程度的輕重,將相似發病原因及程度相近的患者5~7人分為一組,每次1~2h,1周4次,采用以下形式:①講座方式,結合患者的焦慮癥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向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每次講解必須聯系患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有目的、有重點地闡述引起患者焦慮的原因,便于在個別心理護理時患者能充分暴露焦慮體驗。②組織座談討論,首先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鼓勵和誘導患者聯系疾病的實際和發病原因,心理社會因素、病前性格,結合目前焦慮體驗展開自由討論,盡量做到每一個患者都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以達到互相啟發,良性互動,并注意收集患者反映的與焦慮有關的問題,以便個別心理護理階段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第2周個別心理護理:①細聽傾訴,目的是收集相關信息,建立信任關系,給患者以宣泄焦慮的機會。②支持與鼓勵,給予患者以心理支持,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消除顧慮,鼓勵患者從心理創傷中走出來,使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第3周行為療法:①脫敏療法,讓患者逐漸去接觸會引起焦慮反應的事物、環境或情況,由少漸多,慢慢調節其程度,讓患者習慣,不發生焦慮反應。②全身松弛法,在安靜的環境下,讓患者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半閉眼睛,按次序指揮自己的肌肉松弛下來,先是頭部,然后依次是頸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肌肉,最后達到全身松弛的狀態。全身松弛后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得到調節,從而調節緊張的植物神經,通過生物反饋作用緩解焦慮情緒。而對照組只給予常規的護理措施,而不施加任何心理護理手段。治療結束時再次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1.3療效評定:由兩名受過訓練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在一致性測驗后,于心理護理前后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測評。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減分率評定療效,痊愈:漢密爾頓減分率≥75%;顯進:漢密爾頓減分率≥50%;進步:漢密爾頓減分率≥25%;無效:漢密爾頓減分率<25%。1.4統計分析:應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0.0)進行χ2檢驗與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表明:實驗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經χ2檢驗顯效率及有效率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2.2兩組治療前后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結果比較,見表2。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自評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均有明顯降低,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治療前兩組患者兩個量表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較對照組減分更加明顯,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心理護理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后遺焦慮有明顯康復作用。
3討論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或持久的反應,過去稱之為反應性精神病,強調生活事件的強度及持續時間等客觀因素在發病中的關鍵作用[4],但這不足以解釋為什么在同樣強度甚至更大強度的生活事件面前有的人能平安渡過危機而不發病,這就說明個體易感性和對應激應付能力在發病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閉。以往,多數學者認為創傷后應激障礙預后良好,不遺留缺陷癥狀[5]。近年來這一觀點在修正,國外的諸多研究表明,該障礙往往病程遷延,經年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社會功能[6-7]。本實驗觀察到絕大多數患者在精神病性癥狀消失后均遺有明確的情緒障礙,這與既往研究的結果相一致[8-9]。這也表明重大心理創傷對患者產生持久應激效應,會長期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從一個側面說明患者的心理成熟度和應對應激的能力在發病中有同樣重要的作用。由此,研究心理護理手段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就有很大意義了。
本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顯效率83.3%,對照組55.5%,二者差異顯著,治療前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較對照組減分更加明顯,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進行心理護理可以有效地緩解后遺焦慮狀態,促進患者的康復,從而避免一部分患者的慢性化趨勢。本實驗采取的方法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循序漸進的,在創傷應激期應給予支持性心理護理,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采用讓患者回憶創傷事件的認知療法或暴露療法,因為有加重病情的可能。另外,心理護理的關鍵是護士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對護士有足夠的信任。在應激相關障礙后期,精神癥狀大部分消失,為患者提供有關應激相關障礙及其治療的知識也很重要,還需注意患者家屬及其他社會關系的力量,強化社會支持[10-11]。
本課題研究結果充分顯示,實驗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焦慮癥狀明顯較對照組減輕,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達到了康復的目的。本實驗研究結果值得臨床護理工作者重視。
參考文獻
[1]龍官保,江山,馬龍.心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的臨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1):671-673.
[2]江家龍,劉陽,袁滿.創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的心理護理研究[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13,32(12):557-558.
[3]胡佩誠,宋燕華.心理衛生和精神疾病護理[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63.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34-137.
[5]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5.
[6]沈魚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84.
[7]沈魚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86.
[8]吳昌全,夏幫能.47例反應性精神病的隨訪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1998,11(4):235-236.
[9]KuchK.SymptomsofPTSDin124survivorsoftheholocaust[J].AMJPsychiatry,1992,149(3):337-340.
[10]張本,王學義,孫賀樣,等.唐山大地震對人類身心健康遠期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4):200-202.
[11]汪衛華,孫劍,王煥林,等.反應性精神障礙146例隨訪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1,27(2):132-133.
【應激障礙焦慮癥與護理學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