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護理作用與應用分析論文
篇一: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糖尿病作為一種代謝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以及復發率高的特點,多發于中老年群體[1]。糖尿病會對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內分泌代謝造成影響,損害患者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泌尿系統,甚至導致患者的臟器產生衰竭的癥狀,對患者具有較大的影響[2]。目前,臨床上對糖尿病的護理方式多為常規護理干預,但其護理效果并不理想[3]。醫學界正致力于探究更為有效的護理方案,本研究探討了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中的作用,旨在為糖尿病護理的研究提供更為準確可靠的數據,現將具體情況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中2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為49~69歲,平均年齡為(59.67±5.93)歲;1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22例。觀察組患者中2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為48~70歲,平均年齡為(59.73±5.95)歲;1型糖尿病21例,2型糖尿病2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相同的治療方法。在此前提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即監測血糖水平、用藥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全程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
(1)成立教育小組:小組由主治醫師、護士長和幾名護士組成,建立檔案記錄患者的病情和資料,并對患者展開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主治醫師負責組織、督促患者參加健康教育活動,并且指導護理人員的教育工作。護理人員可通過健康手冊、視頻、開課講解等方式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
(2)生理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向患者仔細講解藥物的用量、用法以及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并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胰島素,使其按時服藥、規范用藥,避免其血糖有異常情況發生。叮囑并監督患者嚴格按照要求控制日常的飲食,禁食高糖分、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飲食應按一定的比例攝入碳水化合物(米、面等)、蛋白質(魚蝦、肉類等)以及脂肪等,脂肪的攝入量應控制在飲食總能量的30.00%以下,并且注意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根據患者的具體身體情況為其制定個人運動方案,如騎自行車、慢跑、散步、打太極等,并督促其嚴格執行,以提高患者的后續護理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周期較長、用藥量較大、且病情較易反復,患者通常會出現焦躁不安、和抵觸護理等情緒,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對其進行安撫和溝通。可向患者講解不良情緒對病情康復的影響,增強患者的信心和樂觀積極的意識,并叮囑患者家屬注意患者的情緒,給予安慰和關心,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放松心情配合護理。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小時血糖。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分,問卷為100分制,分越高則說明知識的掌握度越高;護理滿意度則分為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3類,65分以下為對護理不滿意;65~85分為基本滿意;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分別用t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s)和計數資料(%),組間差異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糖情況及糖尿病知識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糖值明顯低于對照組,知識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可比性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對比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為84.44%,觀察組為97.7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4.93,P<0.05)差異具有可比性。
3.討論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伴發癥有腎病、眼病以及血管疾病等,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給予患者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病情,目前常規的護理干預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出現,有利于改變這一現狀。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患者治療期間給予患者糖尿病知識的宣教,提高了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有利于幫助患者提高康復的信心;給予患者進行一系列的生理健康教育能幫助患者正確合理用藥,避免患者血糖有異常情況發生;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合理搭配飲食,控制患者的糖分和脂肪的攝入量,能夠真正做到從根源上預防患者糖尿病的發展和惡化;此外,為患者制定運動計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身體機能,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給予患者心理健康教育,能大幅降低患者內心的緊張和不安情緒,使患者放松心情配合護理,以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血糖值明顯低于對照組;糖尿病知識評分和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對應值,且P<0.05,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證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中有較大作用,值得廣泛應用。
篇二: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前言
糖尿病是較為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主要特征表現為患者體內的血糖濃度持續居高不下,臨床表現有多食、疲乏無力、肥胖等[1]。糖尿的治療需要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控制,因此,健康教育護理路徑對糖尿病患者具有極大的影響。本次研究以旨在探究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對我院收治的部分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取得較好的成就,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5年8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共9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的方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各46例)兩組。實驗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有25例、21例;年齡為48~67歲,平均年齡為(55.32±3.65)歲;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為(5.47±1.52)年。對照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有22例、24例;年齡為50~73歲,平均年齡為(55.87±3.62)歲;病程為2~12年,平均病程為(5.59±1.13)年。兩組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施行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病情的檢測以及指導患者遵照醫囑按時用藥等。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施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病情介紹。護理人員應將與糖尿病相關的知識告知患者并進行詳細介紹,例如向患者解釋該疾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哪些臨床表現、具體的治療手段以及與該疾病相關的護理方式[2]。此外,對患者說明控制該疾病對其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影響。
(2)設置咨詢臺。在醫院走廊的宣傳欄上張貼與該疾病知識相關的海報,以及給患者印發相關疾病的健康宣傳手冊,使患者對該疾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設有專業的護士在咨詢臺為患者進行咨詢,若患者對護理人員介紹疾病的知識點還存在有模糊的地方,可到咨詢臺找專業護士進行解答。
(3)心理護理。在得知自己患病時,患者極易產生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緊張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其以消極的態度應對治療,影響了治療的效果。因此,為使患者充滿信心并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治療,應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將一些糖尿病治療效果好的例子告訴患者,使其能勇敢面對困難。
(4)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飲食的總熱量進行控制,患者的體重必須要保持良好,而理想體重需要膳食的平衡來維持,食物要保證營養全面,主食要做到粗細搭配,多食用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副食講究葷素搭配,并囑咐患者保持機體礦物質、維生素等的正常攝入[3]。
1.3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空腹血糖濃度為觀察的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對其進行檢驗,若結果為P<0.05,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空腹血糖濃度對比
經對比,實驗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空腹血糖濃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糖尿病是較為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胰島素作用缺陷、分泌失調等都都是引起該病的主要癥狀,慢性高血糖是其臨床的主要特征,因此治療該疾病主要是以控制患者的血糖為主[4]。但是由于糖尿病多發于老年群體,其對病情并不了解,且認識不深,在生活中難以很好的執行醫囑使血糖得到控制,因此健康知識宣教是治療糖尿病必不可少的環節[5]。本次研究通過對實驗組施行健康教育,實現了對患者的病情介紹、設置咨詢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及飲食習慣的干預等。同時,患者的病情也因健康教育的宣傳得到了積極的改善,穩定了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在飲食上也能保持營養均衡,做到少食多餐,飲食規律等,飲食主要以清淡、高蛋白低脂為主。避免使用煎炸及刺激性的食物。實驗組施行健康教育護理后,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空腹血糖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預后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具有積極作用,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空腹血糖濃度,預后效果理想,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及應用。
篇三:社區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分析
隨著經濟、技術及科學水平的提高,隨著現代醫學護理模式的革新轉變,也隨著人們對健康認識的不斷深化,社區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已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部分[1]。社區健康教育是個人及公共衛生保健的初級要素,也是社區護理工作中的核心重點,更是護理人員必掌握的基本工作[2-3]。通過社區健康教育的開展,幫助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明確區分健康行為與有害行為,使其自覺矯正不良生活習慣和陋習,從而采用科學健康的生活行為及習慣來恢復并保持其健康水平。因此,社區健康教育是實現“人人健康”的一項核心策略,其實施的作用價值巨大。現將該文分析如下。
1基本現狀
由于我國開展社區健康教育于護理工作的起步較晚,還未形成一套十分科學有效的實施系統,而且社區健康教育的理論和體制等方面還不夠完善,可以進行參考的相關護理文獻和書籍又不多[5],人們對社區健康教育在護理中承擔的角色及作用不夠明確。
2實施對策
2.1納入項目
基于上述現狀,首先要將社區健康教育納入到護理項目中,并對社區醫院中的相關護理人員進行系統、規范的健康教育課程訓練[6],在實踐中提高相應的知識理論指導,取消以往較簡單的護理方法,將內容泛化的衛生宣傳轉變成可滿足不同人群對身體健康的需求和關注的教育方式。
2.2確立目標
在確立開展社區健康教育之前應與糖尿病患者多次共同深度討論,根據糖尿病患者的相關評估資料,如知識缺乏的程度、文化受教程度、學習接受能力及心理狀況等,制定出針對性的社區健康教育的學習目標[7-8]。一般情況下,近期目標的制定主要是幫助糖尿病患者掌握基本知識、檢查方法及干預治療的目的等;而遠期目標是提高其自我健康防護的能力、科學采取飲食干預計劃、運動干預計劃以及藥物干預計劃等,以減輕或盡可能避免各種糖尿病并發癥,從而最大程度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質量。
2.3明確計劃
通過與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的深入交談,對糖尿病患者的.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評定,確定其對社區健康教育的需求,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進行計劃實施[9]。實施社區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可根據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情況和教育目標的差異性來采取不同的社區健康教育手段,在整個過程中,穿插多種個體化教育方式,以滿足廣大病患的身心需要,并增強社區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
3作用分析
社區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可從幾方面進行分析,見表1。
糖尿病患者發病時心理因素會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會因反復住院治療而產生過度焦慮、消極或悲觀等惡性心理情緒,這些因素會不良于血糖,使其明顯升高,更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通過社區健康教育的開展,可對這些患者的進行心理溝通和安撫護理,可有效取得其信任,減輕其心理負擔,樹立成功抗病的信心。
治療糖尿病的基礎方法是飲食控制療法,也是是控制這種慢性疾病、預防其它并發癥出現的一項重要干預步驟。通過社區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掌握更多的營養學知識,共同制定飲食控制計劃,調整其飲食習慣和結構,讓其能夠在飲食上自主做到定時、定量合理進食。
通過社區健康教育可指導患者進行全面體格檢查、排除運動禁忌癥,再制定科學的運動方式,使患者遵照適量、持續的運動計劃進行安全運動,以干預糖尿病的發展,恢復健康。
通過社區健康教育可指導患者遵醫用藥,掌握用藥的時間和劑量,了解藥物作用的機理、類型及副作用等,不可擅自換藥或停藥。指導患者學會進行血糖、尿糖的自我監測方法。
社區健康教育還涉及其他很多作用方面,如提高其健康自我防護能力及應急處理技能、改善其言行舉止、預防各種并發癥、提高生存幾率等等。
綜上所述,社區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應全力做好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加強新模式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以滿足人們對健康更高的要求。
篇四:綜合干預對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并糖尿病護理效果探究
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CHF)為各種心臟疾病在終末階段的表現,屬于復雜一種癥候群;而糖尿病(DM)為一種多見代謝性疾病,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2]。當CHF與DM并發時,將加大臨床治療難度,且多預后不良,因而臨床需配合有效護理。為明確綜合干預對CHF并DM的護理效果,該院針對性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2例患者資料予以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該院收治的92例CHF并DM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將其分為對照組(46例)與研究組(46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6:20,年齡46~72歲,平均(59.14±8.23)歲;病程1~4年,平均(2.86±1.07)年。研究組男女比例25:21,年齡47~73歲,平均(59.36±8.31)歲;病程1~5年,平均(2.92±1.11)年。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的方案經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有吸氧護理、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研究組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具體為:①對患者血糖、血壓、心率等進行監測,并詳細記錄,當相關指標出現異常時,及時通知主治醫生;②予以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包括疾病成因、治療方式、相關注意事項等,提高臨床依從性;③通過主動與患者交流,準確把握患者心理狀態,對不良情緒進行疏導;④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生活方式,通過患者個體情況,算出每日所需熱量,制定合理化個體性飲食方案;并依據患者病情,制定合理運動方案;幫助控制患者體質量、血糖值,叮囑其戒煙、戒酒;⑤在患者用藥過程中,予以藥物原理、目的、作用等講解,指導其按時按量服藥,合理科學控制血壓、血糖,減少血糖波動。
1.3統計方法
該研究數據均以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來表示,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相關指標情況
研究組相關指標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
研究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與對照組相比低(P<0.05),見表2。
3討論
該次研究中,研究組相關指標水平優于對照組,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顯著低。此次研究結果與秦璟璟等人[2]相似,表明綜合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用藥、飲食與運動指導、心理疏導等多方面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心功能改善,從而提升生活質量。對于CHF并DM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有效控制血糖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影響,血糖水平的控制可使心肌游離脂肪酸(FFA)的氧化程度減輕,從而加強葡萄糖的利用,進而改善CHF并DM患者心功能與心肌代謝狀態[3-4]。由于患者疾病認知水平較低,因而影響血糖控制情況,綜合干預中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加強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從而達到服藥依從性的提升。其次,通過介紹不良生活習慣對疾病造成的影響,使患者認識到正確飲食、運動的重要性,可有效矯正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提升機體免疫能力,臨床療效提升[5]。在患者用藥期間,對藥物原理、治療效果、意義等進行介紹,可有效提高患者自律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用藥效果,促進預后改善。此外,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能夠安撫患者緊張、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提升其治療信心,有助于病情控制,血糖、血壓穩定,預后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綜合干預應用于DM并CHF臨床護理中,可促進臨床療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具有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篇五: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伴發糖尿病的臨床護理研究
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是臨床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類型,這類患者需長時間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而抗精神病藥物對患者內分泌系統影響較大,顯著增加了患者糖尿病發病風險,需及時控制患者糖尿病進展[1-2]。為此,該次研究選擇2015年2月—2016年1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伴發糖尿病作為研究對象,精細化護理臨床應用效果及方法進行了總結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2月—2016年1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伴發糖尿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兩組患者均存在明確的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病史,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臨床體征、糖耐量試驗及血糖指標均符WHO關于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該研究經院倫理委會批準,兩組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該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5.17±17.58)歲,病程10個月~6年,平均病程(3.24±2.68)年。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4.23±16.14)歲,病程8個月~6年,平均病程(3.37±2.5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行糖尿病護理和精神科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精細化護理措施,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藥物治療干預患者需同時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和降糖藥物,兩者存在干擾作用,糖代謝干擾作為嚴重,因而需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血糖指標變化,及時將異常血糖監測結果告知醫生,盡快調整抗精神藥物和降糖藥物。同時,與患者家屬一同監督患者服藥,嚴格按醫囑給藥,避免漏服、錯服。同時,告知患者或家屬可能出現低血糖等不良反應,應注意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務人員。
1.2.2健康宣教干預患者入院后,盡快安排統一健康教育指導,并結合患者情況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宣教。健康宣教中,應講解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糖尿病疾病發展進程、疾病間影響關系,抗精神病藥物與降糖藥物作用關系,降糖藥物服用時間、漏服/錯服危害等,使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該病治療,積極配合治療。
1.2.3個性化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情緒變化,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聯系,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發現患者負性情緒反應嚴重或精神病性癥狀加重時,應盡快穩定患者情緒,并通知醫師,及時盡快控制患者負性情緒反應和精神病性癥狀,提高生活主動性,以促進其社會功能的恢復。
1.2.4個體生活干預根據患者情況為其安排膳食,明確規定每日主食、蔬菜、肉蛋奶的攝入量,避免食用高糖、高熱量食物,告知家屬應監督患者飲食,避免影響血糖控制效果。告知患者和家屬,需注意個人衛生清潔,避免出現皮膚損傷和各類感染性疾病。鼓勵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下,進行戶外的慢跑、做操、散步等運動,但需注意飯后運動,運動時間不應過長。
1.3觀察指標
1.3.1血糖指標監測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嚴密的血糖監測,密切關注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血糖指標變化,并作統計學分析。
1.3.2護理滿意度評估兩組患者離院前,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評估,該院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項目包括:服務態度、服務主動性、服務技能、治療效果、健康指導效果等,總評分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評分0~100分,評分越好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評分0~60分為一般,評分61~70分為一般,評分71~100分為滿意;護理滿意度(%)=(樣本數-不滿意)/樣本數×100%。兩組有效問卷收回率為100%。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77.14%),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病率增加,其中不乏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伴發糖尿病者,這類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難以積極配合治療、抗拒治療、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等問題,對于控制患者病情較為不利,需采用可靠的護理干預方法,改善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患者配合不佳、治療效果差等問題,進而改善預后[3]。該院在長期的精神分裂癥伴發糖尿病臨床護理中發現,這類患者護理風險因素較多,護理措施復雜,而合并躁狂癥者更增加了不配合治療的風險,因而既要做好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護理,同時又要強化糖尿病護理,逐一擊破護理困難點[4]。精細化護理是一種全面、細致的護理模式,強調整體到全面的護理細節優化,可應對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伴發糖尿病患者復雜性臨床護理[5]。經該次研究驗證后發現,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4.02±1.47)mmol/L]和餐后2h血糖水平[(8.67±2.37)mmol/L]均顯著低于對照組[(5.92±1.39)mmol/L、(10.97±1.98)mmol/L]比較,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精細化護理提升了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血糖控制水平改善良好。此外,該次研究對患者的反饋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77.14%),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伴發糖尿病患者對精細化護理滿意度較高,且較為認同該護理模式,臨床應用可行性較高。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與躁狂癥伴發糖尿病患者積極采用精細化護理干預措施,可強化臨床護理全面性和綜合性,進而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患者接受度較好,值得臨床借鑒使用。
【糖尿病護理作用與應用分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