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
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則是先救命、后治病。當救護人員到達現場后,首先應迅速而果斷地處理直接威脅病人生命的傷情或癥狀。同時迅速對病人進行全身體檢。這對于因創傷所致的昏迷病人,從外觀上不能確定損傷部位和傷情程度時尤為重要。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為其實施院前急救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在我單位實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選取7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組,每組均為35例。對A組患者開展院前急救護理,對B組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死亡情況、院前搶救情況、運送情況,及急診、球囊擴張、溶栓、住院、下床活動的時間。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休克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比,差異不大(P>0.05)。A組患者心力衰竭與心律失常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B組患者;急診時間、溶栓時間、球囊擴張時間、住院天數及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B組患者;院前搶救成功率與運送成功率,均高于B組患者,對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為其實行院前急救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減少患者心力衰竭與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提升患者院前搶救成功率和運送成功率,加快急救、溶栓、球囊擴張、下床活動的時間,促使患者及早康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預后效果;療效分析;搶救;轉運;院前急救護理
在臨床急診中,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血管急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其主要由嚴重并且長時間的心肌缺血而造成的心肌壞死,可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存質量產生影響,甚至威脅至患者生命安全。該病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并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目前已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由于該病具有并發癥較多、病情嚴重、進展快速等特點,并且具有心肌酶譜異常增高、心電圖改變、胸部持續劇烈疼痛等臨床表現,故此大量研究表示,對該類患者實行院前急救護理,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其生存質量。為進一步分析該護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應用價值,我單位對此做了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實行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選取7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組,每組均為35例,均經倫理委員會通過,及患者知情同意。其中A組患者有2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42~81歲,平均(62.4±10.5)歲;梗死類型:9例高側梗死,11例前問壁梗死,7例前壁梗死,8例下壁梗死。B組患者有2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43~82歲,平均(63.8±11.7)歲;梗死類型:7例高側梗死,13例前問壁梗死,6例前壁梗死,9例下壁梗死。對比兩組患者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B組:對該組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包括止痛鎮靜、吸氧、溶栓、心電圖監護、病情觀察等常規護理干預。
A組:在B組基礎上對該組患者開展院前急救護理,具體如下。(1)在接診患者后,應及時進行心電圖檢查,并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主訴等作出準確判斷,同時嚴密檢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具體操作為:為患者選擇臥位,做好患者頭部與肩部的支撐措施,以放松患者機體肌肉,而后快速測量患者的心電圖、血壓與脈搏等。另外,還應對患者有無呼吸困難、肩痛、痛、惡心嘔吐及腹痛等癥狀進行特別觀察,以及時發現患者異常現象及時有效給予處理。為防止患者病情加重,應嚴禁患者自主翻身和翻動患者,應為患者選取平臥位;對于出現呼吸困難的患者,應為其選取半平臥位,同時還應給予其吸氧。(2)吸氧給予:在通過鼻導管給予患者吸氧時,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應給予4~6L/min的氧流量,對于病情較穩定的患者則可給予2~4L/min的氧流量,對于需要進行休克糾正或是心衰的患者應給予1~4L/min氧流量。(3)建立靜脈通道:需選取粗大且直的肘部正中靜脈,同時選用合適的靜脈留置針,確保穿刺一次性成功,同時確保急救藥物的順利輸入,可給予患者抗凝、擴血管、強心、營養心肌、利尿、鎮痛、糾正心律失常等對癥治療,而后將其妥善放置與固定。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輸液量與輸液速度進行適當調整,滴速可設置為15~20滴/min;對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設置為0.5~1.5mL/min。(4)止痛鎮靜:給予患者0.3mg硝酸甘油于舌下含服或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患者相應藥物進行止痛鎮靜。(5)溶栓干預:對于近期無手術史和外傷,以及sT抬高、胸痛癥狀典型的患者,可給予其溶栓治療。(6)安全轉運: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解釋轉運事項,告知其轉運期間可能會產生的意外事項,并征求患者及家屬的同意,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簽字后,才可開展轉運工作。之后緊急聯系醫院,簡要匯報患者的病情和性別,以使醫院提前準備好適合的床位,并做好搶救準備、安排好搶救設備等。在搬運患者時,需使患者保持頭高腳低的體位,動作應平穩、迅速,避免動作幅度較大使患者產生心理負擔。在轉運期間,應確保各種管道通常,確保藥物輸入的持續性,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還應確保各種設備運轉正常,并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入院后及時向醫生詳細介紹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急救情況等事項,以為醫生施救提供可靠依據。
1.3觀察指標
于護理后,觀察兩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與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死亡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急診時間、溶栓時間、球囊擴張時間、住院天數及下床活動時間等臨床指標,并比較兩組患者院前搶救情況及運送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數據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20.0比較分析,使用(x±s)表示數據中的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使用(%)表示數據中的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表示數據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與死亡情況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休克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其中A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B組患者,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A組患者急診時間、球囊擴張時間、溶栓時間、住院天數均短于B組;下床活動時間快于B組,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院前搶救情況及運送情況比較
A組患者院前搶救成功率及運送成功率,均高于B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見表3。
三、討論
在臨床中,急性心肌梗死作為一種心血管急癥,具有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特點,其中發病突然、進展快速、病情嚴重等因素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通常情況下,患者在發病24h內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使死亡風險大幅度提升,即使搶救成功也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另外,該病多出現持久且劇烈的胸骨后疼痛,同時伴有心電圖改變、心肌酶譜異常增高等臨床表現,可使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嚴重并發癥,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此,若能夠及早發現患者病情,及早為患者進行準確診斷,則可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救治,從而可有效確保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患者生存治療、降低患者死亡率。大量研究表明,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重要環節,在轉運過程中為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能夠在較大程度上穩定患者情緒、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改善患者疼痛情況、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從而幫助患者安全轉運至醫院進行全面治療。院前積極護理是指于患者發病時,第一時間去到患者所在位置為其開展一系列有效的治療和干預措施,以降低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死亡風險,確保轉運治療順利進行,從而為患者取得更多寶貴的搶救時間,提升其急救成功率。在彭曉玲研究中指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院前護理干預后,其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不良癥狀的發生率,遠遠低于非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的患者。在本研究中,對B組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在B組基礎上對A組患者開展院前急救護理后,結果顯示A組患者死亡率僅為2.86%,休克發生率僅為5.71%,心力衰竭發生率僅為14.29%,心律失常發生率僅為11.43%,明顯低于B組患者的17.14%、25.71%、37.14%、34.29%,與彭曉玲研究結果一致。
另外,在楊惠淳研究中指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行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后,與未實施該項護理干預的患者相比,其急診時間、溶栓時間、球囊擴張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更快,住院時間更短。而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其急診時間、溶栓時間、球囊擴張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快于B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B組患者,由此說明本研究結果與楊惠淳研究結果一致。而在齊紅等的研究中顯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后,患者院前搶救成功率與轉運成功率,均較未實施該項護理干預的患者高,本研究中,結果同樣顯示A組患者的院前搶救成功率與轉運成功率均高于B組。由此,更進一步說明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在搶救急癥患者生命、確保成功轉運、減少患者并發癥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總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過程中,院前急救護理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升搶救成功率,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淺析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相關文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醫護理干預措施06-05
院前急救的護理體會11-15
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體會03-16
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來源03-18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體會03-16
關于院前急救患者的心理特點分析及對策研究03-01
環節質控在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