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環境論文15篇【合集】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與環境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化學與環境論文1
【摘要】傳統的環境化學實驗課程設置無法充分體現藥學類高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科特色。為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加深對環境化學內容的理解,以“觀察” - “設計”-“實驗”-“總結”四步為實驗課程改革基本原則,提高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并增加畢業生的就業籌碼。
關鍵詞環境化學 設計性 實踐 芬頓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藥科大學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以制藥污染物處理為核心的環境化學實驗課程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xx-3089(20xx)43-0230-01
前言:
環境化學實驗是環境學核心專業實驗課之一,是掌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知識的基礎,也是今后環境類本科畢業生在就業中常用的一門課程,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因此在各大高校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專業中,環境化學及環境化學實驗均是核心課程之一,在專業知識中占有重要地位[1]。傳統的環境化學實驗教學主要根據環境化學理論教學進行,所涉及的實驗操作主要屬于驗證性實驗,重點側重于提高學生對環境化學基礎理論的掌握理解能力,而忽略了對專業技能與綜合實驗素養的提高,且部分實驗與環境化學最新研究進展聯系不夠緊密,且與實際應用尚有一定距離。
中國藥科大學環境科學本科專業創建于20xx年,在我國制藥產業高速發展、環境中藥源性污染形勢加劇的大背景下,培養制藥環保人才,體現中國藥科大學“不唯藥,需圍藥,應為藥”的辦學宗旨[2]。與大多數開設環境專業的高校一樣,中國藥科大學環境科學開設的環境化學實驗主要包括水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和大氣環境化學的分析和監測實驗,側重于環境介質典型污染物的測試和遷移轉化等。
1.目前環境化學實驗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1實驗課程設置陳舊
目前環境化學實驗主要根據環境化學理論教學同步進行,所開設的項目主要為驗證性實驗,缺少設計性實驗。而設計性實驗是提高學生創新和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設計性實驗,能提高學生思考和學習能力,同時培養積極和主動探索的科學素養。另外,實驗課程中加入探索性實驗,將環境化學較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本科實驗教學中,也能體現實驗室的專業水平,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最新研究進展。
1.2 實驗內容未體現藥學特色
目前環境化學實驗,針對藥源性污染的實驗內容較少。如以芬頓法去除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實驗為例,芬頓反應屬水環境化學基礎內容,同時在制藥工業廢水組合處理中也有一定的應用。盡管在理論學習中,強調了針對制藥廢水處理的常見方法以及芬頓反應在制藥廢水中的利用及其關鍵機制。但在往年的實驗課程中,所用模擬廢水為常見的有機染料等,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無法意識到芬頓法在制藥廢水組合處理工藝中的優勢;另外,利用芬頓法處理廢水需要根據廢水水量和水質進行預處理,而用模擬廢水進行實驗教學對真正掌握芬頓法的原理及其在制藥廢水處理中的應用是不夠的。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實驗興趣并促進畢業生在就業后能迅速進入狀態,需要在實驗過程內容中體現藥學特色,密切圍繞藥源性污染物等內容進行。
2.環境化學實驗課程改革方案
2.1 實驗課程改革方案
環境化學實驗課程設置除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外,更需要注重培養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在實驗項目確定以及實驗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圍繞藥源污染物,注重藥學特色。以水環境化學部分實驗為例,通過加強與藥企的聯系,結合“觀察” - “設計”-“實驗”-“總結”四步開展環境化學實驗課程改革:
(1)“觀察”,通過參觀藥企污水處理各環節,幫助學生觀察生產實例和污水處理現場運行情況,結合理論知識,使學生認識到藥企污水處理的關鍵問題并促進對基礎知識的掌握[3]。
(2)“設計”,在參觀藥企污水處理實例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查閱文獻資料,結合理論知識,自主設計實驗。以原實驗內容中TOC的測試為例,舊的實驗中僅介紹TOC測試基本原理及TOC自動測定儀的操作,學生掌握儀器使用和數據處理方法即可。而在實驗改革中,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思考TOC監測在制藥廢水處理中的意義,結合藥企污水處理現場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設計相關實驗,如類Fenton法處理制藥廢水并通過監測TOC的變化進行效果評估。在學生自主設計相關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及教研室等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適當修改并上報教務處審批,確保實驗的科學性、綜合性和嚴肅性。
(3)“實驗”,以往實驗均由教師配置試劑和進行準備,學生動手能力無法得到最大程度鍛煉。而在自主設計實驗后,實驗試劑配置、樣品預處理、儀器調試等均由學生進行,教師場外技術指導和答疑工作,學生在實驗結束后撰寫報告,從而最大化的鍛煉學生的實驗既能和自主思考能力。
(4)“總結”,實驗結束后,教師針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針對實驗失敗的問題重點講解。以芬頓法處理污水為例,所用廢水為藥廠污水,水質狀況復雜。芬頓法對水體pH有較嚴格要求,但發現某組同學在做實驗過程中,預習不到位,未測定和調節水體pH,導致處理效果不佳。實驗教師在發現問題時,不是像以往那樣立即指出錯誤,而是在學生實驗結束后,根據實驗結果結合芬頓法的基本原理,逐條提問,并請學生回憶實驗步驟,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以此來加深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理解。
3.實驗教學改革關鍵問題
合理的實驗設計是環境化學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設計性實驗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設計實驗方案以及完成設計性實驗,要求學生能綜合利用應用環境化學專業知識并充分結合制藥廢水處理實例。因此針對這類實驗,需要實驗指導教師針對前期的現場調研,提出既能體現環境化學學科發展又能聯系實際的備選課題,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課后查閱文獻、自主設計詳細實驗方案后提交,然后全班不同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和比較,最終確定實驗內容。如原有的環境化學實驗有“水體BOD的測定” 、“水樣COD的'測定” “水體DO的測定”等[4],而在實驗改革中,學生提出以上三個實驗可以充分結合,通過討論將之設計成“頭孢類制藥廢水的可生化性評估”綜合性實驗,該實驗包含頭孢類制藥廢水的預處理、DO、COD和 BOD的測定等基礎內容,既與制藥廢水處理實際應用結合,又包含環境化學基礎內容,有較高的綜合性和實用性。
4.展望
作為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環境化學實驗是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提高實際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環境科學專業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環境化學實驗課程的改革仍在探索中,需要不斷的進行嘗試和積累經驗。在環境化學實驗教學中不斷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力,通過設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尤其是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不斷增加學生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是今后環境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戴樹桂.環境化學.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陳建秋,沈衛陽,陳家全,等.藥學類高校開設環境相關專業的意義和必要性[J].市場周刊,20xx(12):123-124.
[3]葉琳琳,劉波,蔣慧.環境監測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實驗室科學,20xx, 17(4):135-137.
[4]悉旦立.環境監測(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化學與環境論文2
近年來,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 城鄉的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 我國是化工生產量較大的國家,化工產業已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目前化學工業的特點是,產品品種繁多,工藝復雜,技術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產管理不完善,致使產品產量低,副產物多,"三廢"排放量大。環境保護已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重大問題。但是在另一方面,化學在處理環境污染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化學對環境的保護,化學對固體廢棄物的凈化,化學對大氣的凈化,化學對水污染的處理,等等。
在這里,首先講述關于化學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現在全球已合成各種化學物質1000萬種,每年新登記注冊投放市場的約1000種。我國能合成的化學品3.7萬種。這些化學品在推動社會進步、提高生產力、消滅蟲害、減少疾病、方便人民生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生產、運輸、使用、廢棄過程中不免進入環境而引起污染。
我國是化工生產量較大的國家,化工產業已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目前化學工業的特點是,產品品種繁多,工藝復雜,技術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產管理不完善,致使產品產量低,副產物多,"三廢"排放量大。工業化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許多新物料,它們在不斷改善人類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生活廢物,使人類的生活環境迅速惡化。其中大氣的化學性污染對環境污染最為嚴重,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相對較大,這種危害可以分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種。 河流、湖泊等水體被污染后,對人體健康也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飲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第二,被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體,能夠引起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等傳染病,以及血吸蟲病等寄生蟲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化學對環境主要造成以下幾種污染:
一.大氣污染:當空氣中出現正常沒有或極少含有的物質, 并且其數量、濃度和在空氣中的停留時間足以影響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生命, 存在于大氣中的污染有以下四種:1.光化學污染是指人為排放的含氮氧化物和燃燒不完全的碳氫化合物, 在光的作用下形成臭氧的連鎖反應, 生成一系列刺激性物質, 從而給大氣帶來了污染。2.煙氣污染主要來自于發電廠燃燒含硫的煤、有色金屬冶煉、硫酸廠的尾氣等廢氣排放, 會形成含有硫酸成份的煙霧, 污染環境。3.粉塵污染由工業生產, 交通運輸工具排放出來的廢氣中的固體微粒所組成, 包括工業加工中的重金屬,如鉛、福、鎳、錳以及石棉等, 它們常引起人們的呼吸道疾病。
二.酸雨污染酸雨: 酸雨是人為活動排放的含硫含氮氧化物造成的, 硫酸和硝酸則是組成酸雨的主要酸性物質, 它對各種經濟資源, 如漁業、森林、農業、野生物等都是有害的, 尤其是對森林的損害最大, 它能使樹木的葉枝枯黃甚至死亡, 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物, 它們排入水體后, 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 使溶解在水中的氧下降, 造成水質破壞, 大量魚類因缺氧而死亡。
三.化學與水質污染:化學對水質的污染是指向河流、湖海中直接排放有毒的化學物質, 水質污染大體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1.無機物污染是指向河、湖、海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或堿性工業廢水, 改變了這些水域的原有的: ;值, 對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尤以氰化物的毒性更大, 人們稱為“ 氰老虎” , 一旦人或其他動物吸收就會造成組織缺氧而窒息死亡。2. 重金屬污染對水質造成污染的重金屬離子有汞、鉛、鉻、釩、銅等離子, 其中以汞的毒性最大, 它的來源主要是各種冶煉廠, 金屬礦山加工廠, 電鍍廠等企業的廢水廢渣中。這是重點防治對象。3.有機物污染它主要是指有機耗氧物質對水體的污染。
四. 化學與土壤污染:土壤是一個開放的體系, 它與環境之間時刻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隨著經濟活動規模日益發展, 土壤的污染狀況也日益嚴重, 土壤污染來源有這樣幾種:1.水體污染物用城市或工業廢水灌溉農田、草地、樹木等植物時, 其中毒性大的代謝物, 在農作物內蓄集起來, 影響人類和家畜的生存2.農業污染物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會使有機氯殺蟲劑在土壤中長期殘留并在生物體內蓄集, 最終給人類帶來危害。 生物污染物由醫院、生物制品廠、獸醫站等部門排放的含有致病微生物污水, 直接用于灌溉, 會使土壤中病原菌大大增多,直接影響農作物的質量和人體健康3.酸雨污染物酸雨會使土壤酸化, 促進士壤中的鈣、鎂、磷、鉀等無機元素的溶解, 從而降低肥效。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對如此嚴重的問題,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將化學對環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為此,我們在工業、農業、日常生活等方面應該采用無毒、無害并可循環使用的物料,化學反應的綠色化,是從“本”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用化學及其它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除那些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試劑、產物、副產物等的使用和產生,讓化學更好的發揮它有力的作用。我們還應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從事化學危險品生產、貯存、經營、運輸和使用的單位和個人的遵法守法意識,加強對有害化學品的安全和環境管理。與許多國家相比, 我國對環境教育的重視是不夠的,今后必須大力加強, 向大、中、小學生普及環境保護知識, 推動全國人民關心、重視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使環境保護工作在全社會引起高度重視, 以便盡快創造出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優美、潔凈的環境。
同時,化學是環境保護事業的強大支柱,化學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化學對固體廢棄物的凈化:工業固體廢棄物是城市自然環境的重要污染源,其處置工程是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程類型之一, 工業固體垃圾衛生填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在選定良好垃圾處理場址的前提下,合理而有效地進行垃圾填埋體的結構設計和實施, 能夠避免對地質環境的污染,或將不良效應降低到最低限度。工程應采用目前國內外最先進、安全的.衛生填埋方式處理普通化學工業固體廢棄物(包括普通工業固體廢棄物),可以確保環境不受污染。同時在處理場周圍,選擇除臭、吸塵、驅除蒼蠅的花卉樹木,大面積種植防護林,形成防護屏障,可以大大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有機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巨大且成分復雜,其對環境的污染已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它含有大量營養成分和有機質,在農業生產上除可以滿足作物生長對養分的需要外,其豐富的有機質含量還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性狀,培肥土壤,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固體廢棄物的農業資源化處理利用是最積極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化學對大氣的凈化:“消除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 “ 在城市控制使用汽油、煤油的機動車,可以燃燒乙醇;或者使用“零排放”電動車;消除污染進行石油脫硫處理,利用尾氣處理裝置等,介紹用于汽車尾氣處理的催化劑及制備方法。用新的無害汽油,使用酒精天然氣代替燃油,用無污染氫燃料作動力等。汽車尾氣的凈化處理技術:由于汽車運行嚴重的分散性和流動性,因而也給凈化處理技術帶來一定的限制。除了開發在機內凈化技術外,還要大力開發機外凈化處理技術,這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控制技術,主要是提高燃油的燃燒率,安裝防污染處理設備和采取開發新型發動機;二是行政管理手段,采取報廢更新,淘汰舊車,開發新型汽車(即無污染物排放的機動車) ,從控制燃料使用標準入手。汽車燃油的改用,采用無鉛汽油,以代替有鉛汽油,可減少汽油尾氣毒性物質的排放量。首先應抓汽車油的改用。以無鉛汽油代替四乙基鉛汽油,這種汽油是用甲荃樹丁醚作滲合劑,它不僅不含鉛,而且汽車尾氣排出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均會減少。因鉛是一種蓄積毒物,它通過人的呼吸、飲水、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對人體的毒性作用是侵蝕造血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腎臟等。諸如對血管系統、生殖系統、致癌、致畸等毒性作用也可能發生。
三.化學對水污染的處理: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已經引起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污水的化學處理是利用化學反應的作用以去除水中的雜質,從而達到改善水質、控制水污染的目的。處理對象主要是污水中無機的或有機的(難于生物降解的)溶解物質或膠體物質。常用的化學處理方法有化學混凝、中和法、化學沉淀法和氧化和還原法。造成我國水體環境嚴重污染且難以短期解決的原因是多方面和高度復雜的,涉及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管理體制不完善、決策與運行管理不當、監管與績效管理不到位、關鍵技術與成套設備缺乏自主發展等方面。要解決現有的水污染問題,必須要用到化學的技術治理水污染問題。并且使用化學技術利用污水回用,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開始利用處理后的污水。污水回用受到越來越重視的原因主要包括: 人口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對現有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 人們開始意識到污水回用是一種非常可靠的供水源;成功的污水回用工程越來越多; 供水和污水處理行業越來越意識到污水回用的經濟和環境效益;蓄水工程(如水壩)的環境和經濟成本越來越高; 人們逐漸意識到與過度用水有關的環境影響
通過化學對固體廢棄物、污水、大氣等綠色化學措施等問題的處理,說明化學是環境保護的強大支柱。雖然化學污染了環境,但是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化學學科在人類創造新物質,處理問題的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我們要努力學習,為發展化學,為保護環境,凈化環境而努力。
化學與環境論文3
摘要:如今,環境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突出。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主要面向企業,這些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將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在高職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境教育;環境保護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人們過著比過去任何時代都富有的生活,但前所未有的環境隱患和危機也相伴而生:大氣污染、溫室效應、臭氧層被破壞、土地沙漠化、水資源嚴重污染、海洋生態危機、綠色屏障銳減、物種消失加劇、垃圾威脅人類、人口增長過速……,這些問題已經不是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人類要生存要發展,不僅要解決現實的環境問題,而且要防止新的環境問題的發生。轉變環境道德觀念,是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基礎,而教育就是世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力量。
早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就提出:“不僅對成年人而且對年輕一代要在環境問題上進行教育……”。高職學生肩負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是未來產業部門和物質生產領域中生產力的開拓者、勞動者。他們的環境知識、環境意識、環境保護能力將直接影響著環境問題的解決。
高職院校由于學制的限制,在非環境專業開設專門的環境課程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在不同科目之中進行環境教育滲透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驗教學都和環境問題息息相關,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更是必要的、可行的。
高職院校進行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社會和學校發展的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各行各業,這些學生大部分將進入企業,走向生產第一線。環境教育可使他們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意義,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在將來的工作中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和美德。隨著環境形勢的日益嚴峻和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一些企業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懂環境與環境治理的人才成了保證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而現在的企業更關注未來人才的環境素質,即環境意識、環境知識和運用環境知識處理環境問題的技能。作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途徑的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學生是未來產業部門和物質生產領域中的開拓者和勞動者。在職業教育中,若能把環境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中,不僅能使未來的生產者懂得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掌握環境保護的簡單技能,而且能夠使他們了解到本專業內的環境科學知識,并對工作范圍內的環境問題做出正確的處理。如果企業擁有大批接受過環境教育的人才,就可以通過節能、回收廢物防止污染擴散等手段間接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對企業乃至整個社會是一種潛在的投資。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環境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研究和實踐的重點。高職教育應該使學生在走出校門前就具備環境知識和環境道德觀念,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成為21世紀的合格公民。這種做法不僅可為學生拓寬就業面,而且可以拓寬辦學面,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支持。不僅如此,這些走出校門的學生還會以自身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態度影響和帶動人們自覺地投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促進整個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帶動社區環境保護的開展。
高職院校滲透環境
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要通過在高職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逐步了解環境污染及其危害,掌握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學生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參與保護環境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重視和關心環境問題,培養其為解決現實環境問題和防止發生環境危機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意志和實踐能力,從而逐步提高人口素質,以期合理地開發資源,高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為高職院校實施環境教育提供可能的借鑒,為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提供有益的參考。
環境教育的內容主要有環境意識、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技能、參與能力。
在高職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
(一)在理論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第一,把握滲透內容。高職使用的化學教材隱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教師要準確把握知識的切入點,采取適當的方法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把這些知識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有關環境的知識。
第二,制定滲透計劃。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必須有周密的計劃,這一方面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制定計劃應力求全面、準確、具體、可行。
第三,注重滲透方法。滲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講授法講授法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目前教師在環境教育中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教育就是在講授化學基本知識的同時,把與之相關的環境知識傳授給學生。如在講到非金屬元素硫的時候,結合硫酸的工業制法,向學生介紹二氧化硫的產生、危害、防治措施等,使學生認識到污染的危害性,而且也讓學生體會到人類憑借科學知識,可以治理污染。同時,要求學生深入思考消除污染的方法,樹立綠色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多媒體課件展示法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環境污染的情形。如水體污染、水源短缺等。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感受水體污染帶來的危害,水資源短缺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不便,讓他們在生活中自覺抵制污染水源的行為,形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為環境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
示范法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良好行為和道德品質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示范作用。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重視自身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如在用重鉻酸鉀測鐵的演示實驗中,從實驗前的準備、到實驗過程的操作以至到實驗后的整理,教師自始至終都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洗滌儀器時,用少量多次法達到節約用水、洗滌干凈的目的;滴加指示劑時,嚴格控制用量,保證既能節約藥品,又能得到準確的測定結果;實驗后整理,對剩余的重鉻酸鉀進行回收,把實驗廢物倒入廢液缸,達到節約藥品和保護環境的目的。這樣,就可以在學生的心目中形成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 課前三分鐘演講法鑒于高職化學課時少的實際情況,可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演講。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查閱報刊資料和上網收集資料等形式,廣泛涉獵環境污染、治理、保護等知識,并在課前三分鐘進行小演講。這種做法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養成主動查閱和積累資料的好習慣,促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環保意識。
(二)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其一,實驗微型化。微型實驗包括實驗裝置的微型化和藥品用量的小量化。微型實驗比常規實驗節省試劑和時間,且實驗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大大減少。開展微型實驗可降低有害物質的排放量,減少污染。同時,也可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強化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滴定操作中指示劑的用量問題,學生往往會取用多于要求的試劑量。教師在進行課堂演示時,可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觀察試劑用量多時現象不明顯、計算結果的誤差大等事實,促使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反應的試劑量越多越好”的錯誤思想;另外,在學生實驗時,經常向學生提出:你取用的試劑量是否為最小量?實驗后的廢液、廢渣是否置于指定的地點?你思考過使廢水、廢液、廢氣變為無毒、無污染的方法嗎?并且從嚴要求,隨時檢查,逐步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使學生自覺養成一種符合環保道德的行為習慣。
其二,實驗綠色化。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直接接觸到有毒氣體、液體、固體,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反應原理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尾氣的吸收、廢氣廢渣的處理等方面參與實驗,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而且能讓學生通過參與實驗,擁有環境保護知識和處理環境問題的技能,培養學生的環境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增強積極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有效參與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達到具備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使綠色教育思想真正體現在化學實驗教學中。
在預備實驗計劃中設計綠色實驗高職學生在中學已獲得了一定的實驗技能,也形成了一些實驗操作規范。在此基礎上,應對學生進行綠色化學理念的教育,進一步要求學生在實驗前必須寫出預備實驗計劃,并考慮實驗過程可能出現的污染,充分考慮怎樣才能盡可能使用少量試劑、減少或避免有害物質的使用或排放,設計出綠色試驗,并將此作為預備實驗計劃是否合格的標準。這樣,不僅可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促進環境意識的形成,而且可使學生養成查閱資料和積累資料的好習慣。
實驗結束后妥善處理實驗廢棄物在實驗過程中,難免產生廢液,這些廢液大多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有的還含有劇毒物質、致癌物質等,這就需要妥善處理,避免其污染環境、損害人體健康。在實驗過程中,要向學生講述廢棄物處理的一般知識,讓學生了解處理的方法,并在實驗后要求學生思考用何種方法處理。要求學生根據廢液的類型,倒入指定的容器,然后統一處理。
實現廢物的再利用“白色污染”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隨著塑料工業的發展,聚乙烯塑料的使用量越來越大,廢棄塑料袋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如果能實現廢棄塑料袋的再利用,不僅能變廢為寶,而且可有效地降低污染。如在講完乙烯和烯烴這節內容后,可以設計用廢棄塑料制取凡士林、乙烯和汽油的興趣實驗。這些實驗可讓學生體會到看起來是廢物的東西,可以轉化為有益的物質;勤于思考就可能找到變廢為寶的途徑,就可能使資源再生,就可以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合理利用有限資源的良好習慣。
(三)結合課外活動滲透環境教育
在實施環境教育的過程中,結合課外活動滲透環境教育也是必要的。(1)把環保實驗引進課外活動中;(2)創建班級手抄報紙;(3)開展調查活動;(4)舉辦專題講座;(5)舉辦環境知識競賽;(6)利用節假日宣傳環境知識;(7)通過創建綠色學校活動促進環境教育實施等。
高職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思考
在高職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必須做到:(1)端正對環境教育的認識和態度。對環境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學校環境教育能否順利開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由于環境教育表面上看起來和學生的就業問題無直接聯系,而且實施這項教育需要相應的經費,容易受到社會、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忽視。因此,要確保環境教育的進行,必須依靠各級政府、學校行政領導的支持。(2)重視師資培訓。環境教育的承擔者是教師,如果教師自身的環境知識缺乏、環境意識淡薄,他們就不會主動在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因此,教師培訓是十分必要的。教育部門和環保部門應互相配合,利用各種途徑,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教師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的提高。(3)通過教材編寫使環境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在高職院校中進行環境教育還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進行環境教育,需要學校領導積極支持和教師、學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Joy A.Palmer. 21世紀的環境教育[M].田青,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
[2]楊振強.環境意識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3]劉靜玲.綠色生活與未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xx.
[4]張月梅,等.中學化學實驗綠色化設計的方法論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xx,(5).
[5]苗深花.微型化學實驗設計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4).
化學與環境論文4
摘要:本文依據環境化學課程特點,分析環境化學教學現狀,結合綿陽師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從課程體系的優化設置、教學內容更新與方法的改進、實驗實踐教學以及考核方式多樣化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通過教學改革措施的實施,學生對環境化學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得以提高,實現高素質應用型環境專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環境化學;教學改革;課程建設
環境化學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主要研究有害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效應[1]。在污染源分析和確定、污染消除和控制、環保策略和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2]。目前環境惡化、礦產資源短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新的污染物不斷出現,環境化學的研究也在發展[3]。高校環境類專業開設環境化學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對環境污染的防治能力。環境化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能夠為后續專業課程的教學打下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改革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專業興趣,使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論,又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為培養綜合素質型人才打下基礎。筆者從事環境化學教學工作10余年,文中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更新與方法的改進、實驗實踐教學以及考核等方面(圖1),對環境化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探討,望能為高校環境類專業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的發展提供參考。
1教學現狀
讓學生牢固掌握環境化學課程基礎知識和理論,是環境化學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重點[4]。在之前的教學中,環境化學開設在大一上學期,學生的基礎化學知識來源于高中的學習,這是遠遠不夠的,在學習環境化學時感到吃力。因此,在環境化學的學習之前,需開設無機、有機以及分析化學等課程,讓學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教學時數安排不合理,環境化學教學選用教材為戴樹桂主編的《環境化學》(第2版),共8章內容。原有的48學時太少,應該安排足夠的學時才能夠把理論講完。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知識的更新和發展,彌補教材內容的不足,使教學內容能夠反映環境化學的理論、方法、技術等的更新。除了理論課,需安排實驗實踐環節,對理論知識進一步鞏固。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陳舊,仍然是教師講,學生學,教師的思維占據了主導地位,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1]。課程考核體系面過窄,不應單以期末考試試卷的成績來評定,而應當增加平時(如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和專題報告等)的成績比例,才能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進行全面考核。實驗教學需讓學生參與實驗前的準備,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和總結,實驗結果應獨立分析。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讓學生擬定實驗項目和實驗方案,獨立完成。實驗課的考核方式應對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根據上述現狀,針對專業和課程特點,依據培養目標,完善教學大綱,對環境化學進行教學改革,培養綜合素質型的應用人才。
2教學改革
2.1課程設置改革
環境化學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學習環境化學之前,先開設“環境學導論”進行專業引入,讓學生對環境問題和所學專業有初步的認識。在課程學習之前,增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相關基礎課程,為環境化學知識的掌握打下基礎。在培養方案的設置中,在大一上學期開設“環境學導論”“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基礎課,環境化學安排在大一年級第二學期。環境化學共8章內容,應根據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要求,對各章節內容進行選擇和側重,選取第二、三、四、五、六章節作為重點教學內容,理論學時增加到64學時。實驗環節設置28學時,包括基礎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基礎性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綜合性實驗鍛煉學生獨立實驗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2.2理論教學改革
環境化學課程理論基礎較強,涉及的反應機理及過程較多、較難且枯燥乏味,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為必要。教學內容也應與時俱進,補充新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2.2.1內容的更新和補充環境化學教材的更新滯后于其新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發展,應及時對教材以及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添加最新科研成果、案例及相關的環境保政策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知識面。(1)前沿知識的補充和介紹。補充反映環境化學發展的前沿信息,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環境化學的發展趨勢。在大氣環境化學一章中,補充的主要內容有:臭氧與PM2.5一樣,成為夏天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成為環保研究的新課題;氣溶膠污染了空氣,但是卻能抵消溫室效應;在無氟空調和冰箱的生產中,新型制冷劑的使用減少了對臭氧層的破壞;冬季的霧霾天氣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危害,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英對環境的危害。在水環境化學一章中,以太湖、滇池藍藻的爆發,青島滸苔的大量生長來講述水體富營養化,并探索氮磷等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空間分布和轉化過程;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如有機氯農藥等的來源、分布特征、輸入途徑等的研究成果;西昌邛海人工濕地生態修復原理等研究成果;成都市活水公園人工濕地凈化水的典型例子等,并把筆者在科研中對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的研究成果進行補充,讓學生了解前沿知識。在土壤環境化學中,補充超積累植物東南景天、蜈蚣草等對土壤重金屬的修復情況等。(2)當前環境熱點問題探討。例如“垃圾圍城”,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斷增長,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及農藥的施用、作物秸稈、廢棄農膜、畜禽水產養殖產生的廢棄物、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使農村遭遇面源污染。飲用水安全問題是廣大民眾關注的重大的民生問題,保護好飲用水和水源地,直接關系到民眾的健康和利益。“環境激素”以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是近年來被廣泛研究和討論的內容。冬季在我國多數城市出現的霧霾天氣PM2.5等都是環境熱點問題,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討論,拓展了知識面,并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3)專家進課堂,進行專題報告。邀請學科和行業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使學生了解國內外環境化學學科的發展現狀。安排本市環保局工作人員、環境監測站工程師以及環保工程師進行專題講座,引入前沿內容,并且對以后的就業方向、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認識。2.2.2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1)結合區域特點,開展案例教學。以世界公害事件為例(如水俁病、痛痛病事件),通過多媒體,展示大量的污染圖片。補充環境污染視頻資料,展現污染情況,增強學生對污染的感性認識。在講述大氣環境化學時,展示倫敦煙霧和洛杉磯煙霧事件等的圖片,讓污染狀況呈現,配上文字說明,讓學生記憶深刻。結合本地的'污染事件進行講述,四川沱江特大污染,綿陽市涪江污染事件,草溪河的污染。大氣污染以成都霧霾紅色預警以及綿陽市越來越嚴重的霧霾天氣為例。通過把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與環境化學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以及學習知識的重要性。(2)利用網絡資源、網絡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視頻、聲音等先進教學技術,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在過程模擬、解決抽象問題、列表比較等方面能夠克服傳統教學的不足。例如:在講解影響污染物遷移的天氣形勢(熱島效應、海陸風、山谷風)的時候,通過制作動畫演示氣流以及污染物的遷移過程,形象直觀。在講解水環境中顆粒物的吸附作用時,通過圖片、動畫演示、表格的形式表現表面吸附、離子交換吸附以及專屬吸附之間的差別與聯系。當前環境問題通過圖片展示,例:大氣污染圖片(工廠污染氣體排放、汽車尾氣、霧霾天氣)、水污染圖片(污水排放、富營養化、赤潮)、土壤污染(農藥化肥污染、生活垃圾、重金屬污染)。通過電視、網絡和其他新聞媒體收集相關素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當前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把幻燈片拷貝下來,課后再去認真消化,使學生能精力集中地聽取難點。通過郵件、QQ等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用QQ群分享課件、電子教案和環境視頻等資料,及時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掌握教學狀態和效果。(3)互動式和研究性教學。根據環境化學課程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教師講授后、師生互動進行討論。每次討論課后,提出與下次教學內容相關的討論題目,進行分組,例如:曾討論過的議題有“草溪河的水葫蘆哪里來”“現在的農村還是小時的農村嗎”“垃圾圍城”等。讓學生主動去查閱相關資料,認真思考,等上課時,根據相關議題進行發言和討論。在講解酸雨的形成時,提出議題“貴陽和蘭州的降水”,讓學生對比兩個地方的降水pH值不同的影響因素并進行討論,總結降水pH值的影響因素。通過分組討論,最后小組長發言,讓學生歸納總結,教師進行補充講解,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研究式教學通過分組,給出學生研究議題如“安昌河污染源調查”“草溪河富營養化問題”,分析污染形成原因、特征、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
2.3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現階段的實驗教學中,多數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實驗教師準備好實驗所用樣品、藥品試劑、耗材等,實驗前教師把實驗目的、原理、操作過程、結果計算方法、注意事項等講得很清楚,之后學生按照實驗步驟和規程完成實驗。學生沒有去思考,無法從實驗中獲取知識和技能,不能提升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因此,對環境化學的實驗教學進行如下改革。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指導,通過工作任務的分配,讓學生參與試劑準備、采樣布點、實驗用品和儀器準備的整個過程。例如:在地表水溶解氧測定實驗中,依據實驗要求制定任務分配表,并讓學生分小組并相互協作完成。在實驗中,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以及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增強了團隊和作的精神。環境化學實驗時數為28學時,設計7個實驗,分為基礎驗證性實驗和綜合設計性實驗。基礎驗證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加強理解教學中的理論知識。綜合設計性實驗系統應用所學基本理論、實驗知識和操作技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設計實驗去解決實際問題。基礎實驗包括大氣中TSP測定,有機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數,水中溶解氧測定等,通過實驗記錄現象以及結果,并進行分析,形成總結報告,教師根據實驗過程和結果予以點評。綜合設計性項目如:校內河流草溪河水水質評價等,分小組寫出設計方案,在教師論證其可行性后小組開展并完成實驗,撰寫實驗報告或小論文[5]。除了課程實驗,還安排課程的見習,包括到綿陽環保局、垃圾填埋場、綿陽永興污水處理廠等實習基地進行參觀學習,使學生擴展了基礎理論,開拓了眼界,增強環保的責任感以及學知識的主動性。
2.4考試方式改革
課程考核能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鞏固、歸納和總結所學知識。采取教學全過程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期末閉卷考試、平時成績(作業、討論和論文)、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及其科研小論文等多種形式,既重視結果又重視過程。將理論課成績分為兩部分,平時成績占20%(作業10%;討論5%;課程論文5%)和期末筆試成績50%;實驗課成績占20%,考勤成績10%。考核內容以應用為主,主要考核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能力[6-7]。
3成果與展望
通過對環境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取得各方面的進展。通過案例教學、聯系當前環境污染以及熱點問題,激發了學生對環境化學學習的興趣,拓寬了知識面。通過互動式和研究性教學,培養了學生探索和創新的能力。實踐環節,鍛煉了學生獨立實驗的創新能力以及協作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學生科研項目的申報,已有兩組20xx級學生申報兩個學生科研項目,關于草溪河水質監測以及污染治理。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的科研,積極申報學校的學生科研和創新項目,培養了獨立科研的能力。環境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和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有步驟、有計劃的開展課程建設和改革,將課程建設落在實處,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才能培養高質量和創新應用型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高樹梅,翟志才.“環境化學”課程多樣式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xx(32):118-119.
[2]胡星明.高校環境化學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xx,28(3):111-112.
[3]王強.多媒體教學在環境化學課程中的改革與實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36(6):178-181.
[4]鄭永紅,張治國,姚多喜.環境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淮南職技術學院學報,20xx,12(2):62-64.
[5]齊云,遲杰,魯逸人.環境化學實驗教學之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27(12):104-106.
[6]馬麗,李華,李輝.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科教文匯,20xx(7):50-51.
[7]張寒冰,唐艷葵,閤明勇.環境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廣州化工,20xx,39(17):118-119.
化學與環境論文5
人類社會在化學工業的帶動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環境保護現在已經成為人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將討論中國如今的環境現狀以及化學對環境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如今面臨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環境污染問題,因為人口數量龐大,資源的使用擴大以及化學工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加工制造過程中向環境不斷地排放有害物質,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下降,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存;環境污染同樣對生態系統有著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面積的減少,溫室效應、酸雨等;因此環境污染問題已對國家建設和人民的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挑戰,成為影響經濟、制約社會的重大問題。
環境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重金屬污染、大氣污染、生態破壞。下文我們將從化學角度來分別討論這些問題。
一、水污染
1.水污染現狀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資源分布不平衡,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大部分的河流、湖泊、海岸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國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嚴重的水質污染、有400座城市以上存在水源不足問題。例如:大遼河水系污染嚴重。監測的50%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物為氨氮、汞、揮發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部分湖庫和水庫存在汞污染、砷污染,部分人喝著受過污染的地下水,這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因此可以說我國的'水污染已經陷入危機狀態。
2.飲用被污染的水對人體健康有巨大的危害。
長期飲用被含有Hg的工業廢水污染的水或者吃含有甲基汞的魚、蝦和貝類會導致人們患有痙攣、麻痹、運動失調、語言和聽力發生障礙等癥狀,最后痛苦地死去。而孕婦還有可能生出發育不良、智力低下和畸形的兒童。還有一些化學物質,如砷 (As)、鉻(Cr)、苯胺等有致癌作用。
3.污染的三大主謀
(1)是來自造紙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以及采礦業的工業廢水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這也是水體中化學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來源。
(2)是農業廢水。氮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也是水污染的重要來源。由于大量使用低質化肥、氮肥、磷肥和鉀肥,而氨肥極易溶解而被沖人水體中造成污染。除此之外,殺蟲劑的大范圍使用,也造成水體的污染。
(3)是城市生活污水。近年來生活污水的總量在不斷增加。而我國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率低于20%。生活污水對當地水體化學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二、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的污染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以汞、鎘、鉛為代表的重金屬無機污染物,一旦進入環境就很難分解,它們以各種化學形態或化學狀態存在。它們存留、積累在環境中,隨著河水大氣的流動進入大氣、水、土壤中從而引起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他們還有可能存在人們吃的食物里,對人們健康構成巨大的威脅。 三、大氣污染主要有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
據統計,大氣污染已使我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而且我國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區,我國的酸雨面積已占國土資源的30%;還有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世界第二,二氧化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因此大氣污染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1.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猛增,特別是原煤的大量使用,但是不論工業還是居民的燃煤使用,其燃燒效率都不高。這也造成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產生過多的一氧化碳、 氯化氫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及有機酸及懸浮固體物,據研究表明,我國大氣中87%的二氧化硫來自燒煤。另一方面,我國機動車的數量大幅度增長,機動車尾氣也含有很多有害化學物質,特別是鉛。當這些化學物質排放至大氣環境中,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質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最終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健康方面,酸雨可使人們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在生態系統方面,酸雨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和農作物的蛋白質含量降低,酸雨還能使森林和植物樹葉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樹木和植物的大面積死亡。
2.溫室效應的形成及其危害
由于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加、工業發展和人類對森林亂砍亂伐,人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產生的二氧化碳已遠遠超過自然環境所能承受的能力,最終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從而使得氣溫升高。
溫室效應可導致全球變暖,從而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除此之外,還會使地球上的病害蟲增多。
3. 臭氧層空洞的形成及其危害
如今的社會,氟利昂被當作制冷劑、清洗劑、塑料、日用化學品、消防器材等物質廣泛使用。但是氟利昂能使臭氧層遭到破壞的。氟利昂具有穩定的特點,它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幾百年,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會破壞臭氧分子。
臭氧層空洞的形成會使全球臭氧量減少從而使大氣吸收紫外線的能力減小,這會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影響,引起人們的免疫機能衰退、皮膚癌,白內障等一系列疾病;同樣會使藻類惡性生長,破壞海洋食物鏈以及整個海洋生態。
對于化學品的污染控制以及保護環境,我們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1.首先我們要轉變觀念和思路,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政府部門要制定和健全環境立法,加強環境執法力度。比如對環境保護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應依法給予追究,對人身由環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應依據法律給予處罰和賠償。讓人們充分明白,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2.加強科技創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設生態環境。企業應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生活消費模式。
3.開展低碳技術,推行清潔生產,嚴格控制有害化學物質向環境中排放。全面推行清潔技術改造,通過改革工藝設備,盡可能把"三廢"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采用無毒無害物質替代有害原材料、設計清潔工藝、生產清潔產品,在污染的源頭削減污染物和廢物回收利用。最大限度消除或削減有害物質的排放。對通過預防不能解決的污染物,應采取源控制措施進行安全處理處置,使污染物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
4.保護森林并大面積植樹造林,以保證生態系統達到動態平衡和凈化空氣的作用。
結語
化學的發展在不斷促進人類進步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污染環境,但是起決定性的是人為因素,最終要靠人們的認識不斷提升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一起創造美好家園。
化學與環境論文6
1生活中的“綠色化學”
綠色化學就是將一切的資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采用無公害、無毒的原料,在無害無毒的條件環境下進行反應,從而減少向環境排放廢物污染,使“零排放”得到充分的實現。其實在我們看來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很多都是與綠色化學有關的,只是由于我們的不在意而給忽略了。
1.1“亞硝酸鹽”我們人體內的亞硝酸鹽一般都來源于長時間煮沸或是反復煮沸的水;在魚肉類食物中有時候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的時候,能夠分解出胺類的化合物這是由于魚肉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有時候為了食品的外觀顯得好看,一些不法商販就會使用發色劑等食品添加劑。
1.2“甲醛”很多時候,在我們的室內家居中都存在著甲醛,多來源于裝修布料、粘合劑、以及復合木材中的酮醛樹脂,而常用的衣物整理劑中也會含有甲醛,如果穿上含甲醛的服裝,會使人們因為衣物和皮膚之間的接觸而對皮膚產生強烈的刺激從而引起皮膚炎等。
1.3水果的“催生劑”也許很多人都會注意到現在市場上出現不少的奇形怪狀的水果,雖然水果看起來好看漂亮,但是吃起來要么無味,要么酸澀。其實是因為有些商販為了搶占市場的利潤,采用催熟劑、膨大劑等一些化學激素,將尚未成熟的水果進行加工后將其提前上市。
2綠色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原則
隨著綠色化學的廣泛應用,在進行綠色化學研究的同時,應該遵循其相關的原則,這樣才能使綠色化學在進行環境保護的時候得到最大有效地發揮。總的來說,綠色化學研究的原則主要有:原子經濟性,盡可能的使合成直收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廢物和環境污染的預防;設計使用高效安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助劑以及安全溶劑的使用;使能源經濟性得到提高;盡量使可再生原料的得到廣泛使用;盡量減少和避免衍生物的生成。
3綠色化學與環境污染
3.1綠色化學的重要性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也在加快的發展,與此同時,在工業給我們帶來的經濟效益時,同樣也帶來了很多的環境污染問題,土壤、大氣和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化學工業有關有毒氣體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的二氧化碳氣體、各種有害氣體污染每年都是呈上升狀態,使大氣污染變得更加的嚴重;而也正是由于大量的使用各種塑料產品或原材料導致白色污染越來越厲害;大量的農藥與化肥的使用也使得農田呈現貧瘠化。正是由于這些大量的環境污染存在,使人們在治理污染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雖然人們在治理污染的力度逐步在加大,但是,比如氣候變暖、臭氧層受到破壞、重金屬及農藥在環境介質中的互相傳遞等等污染是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徹底解決的。因此,要想在享受工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實現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快綠色化學的實施,嚴格遵循綠色化學的相關理念,盡最大努力做好綠色化學的一切工作。
3.2環境污染與綠色化學的相關問題
綠色化學的主張是通過化學轉換來獲得新的物質,而在其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每一個原子,其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一開始就采用實現預防污染的科學手段,因此在整個過程和結束都能夠實現零污染和“零排放”。現今的環境污染主要是水污染和空氣污染,而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成分是氮的氧化物,而二氧化碳主要是由生活、生產中的石油、煤炭等燃料進行燃燒而產生的,還有一些事來自于使用硝酸或是生產硝酸的工廠排放出來的廢氣。當二氧化碳與碳氫化物共同生存與空氣中的時候,經過紫外線的照射,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從而產生一種特有的光化學煙霧,這些光化學煙霧多發生在一些大城市中,尤其是陽光強烈的夏秋兩個季節。因此,怎樣才能將環境污染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降低阻止已經成了現今人們越來越關心的問題。綠色化學的主要目標就是不產生不處理廢物,不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質,采用化學的方法和技術,從根本上、從源頭上消滅對人類身體健康、生態環境有害的催化劑、產物等,是人類追求完美、綠色環境的一種至高表現。
3.3綠色化學在環境保護中的研究成果
隨著人們對綠色化學研究的重視,綠色化學也在逐步的發展,綠色化學在環境保護中的研究成果也是碩果累累。
(1)能源清潔。對于我國目前來說,在能源中仍然處于主要的重要地位的還是歸屬于煤炭。一直以來,有關部門和相關部門在處理煤炭污染的同時也在大力推廣洗煤技術以及煤炭液化技術。與此同時,作為新的清潔能源的核能、太陽能也已經受到人們普遍的使用,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大量有效地降低了環境污染中的能源污染。
(2)二氧化碳的有效吸收。現在,全球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而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來源還得屬二氧化碳,而其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燃燒。在常溫下,二氧化碳是一種無味無色的氣體,其的密度與空氣相比略大于空氣,在水中得到溶化并且能夠生成碳酸,而燃燒煤炭所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在短期內是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因此怎樣才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已經是人們面對的嚴峻問題之一。正因為綠色化學研究的推動,現今已經研究出膜分離技術、碳酸鉀加熱化學吸附法、乙醇物理吸附法等相關方法對二氧化碳進行有效地吸收。
(3)環境友好的產品開發和化學反應。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環境保護,對于環境保護的要求也是逐漸的提高,除了要求能夠對現今存在的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外,還一直在努力的研制出新的能源,期望能夠創造一個有利于人類健康生存的環境。以前,在化學工藝中,有些原料是有害的,對于環境的污染和人類的健康都存在著很大的威脅。現在,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加快發展,人們把酶作為催化劑,以生物作為原材料,從而消除一些原料對人類身體健康和環境污染。
4綠色化學的發展方向
4.1開發利用一切的綠色能源傳統的燃料燃燒只有低于40%的化學能能夠被轉化成為有用能,而其余的能量則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可避免的消耗了。縱觀全球來說,水利發電是目前已獲得商業應用的可再生能源,其發電量占全球的發電量約有18%,但是這僅僅只是全球的水能資源10%的開發利用。因此,對資源、能源等一切可再生能源和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是尤為重要,大幅度的減少和降低環境的污染氣體等。
4.2大量可再生材料的重復使用可再生材料的大量重復使用,可以通過對材料的降解和生物質的充分利用以及對人類生活中眾多廢棄物的資源再利用,通過化學對生物質的特有結構進行充分的發揮衍生出各種各樣具有不同功能甚至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精細化學品。針對目前我國的國情來說,在化學工業中引領和開展綠色革命是進行環境保護的重要課題之一。
4.3實現農藥化學的綠色化農藥化學即是生物學與有機化學進行交叉而形成的研究分支學科,農藥在全球化中化學污染處于主導地位,而農藥污染也是環境污染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對于將農藥綠色化已經成為了當今時代的要求和必走之路。在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中,化學農藥仍然是植物保護的重要因素,總的來說,選擇高效的能與環境友好相處的化學農藥是其主要的方向。
5綠色化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因為人口不斷的增加,工業污染物以及生活廢棄物的不斷增加使得我國目前正在面臨著日益家中的生態環境危機和資源短缺問題。由此可見,如何解決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一個重要課題。不斷的通過走綠色化學的途徑,從科學性研究出發,發展綠色化學技術,強化公眾對環境的保護觀念,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節約,全面提高化學反應整個過程中的資源利用,不斷推進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的低碳經濟發展形式,從而創造一個情節美好的生活居住環境。
6結論
對于環境污染,從根本上來說就得從源頭抓起,要實現“零排放”,要采取標本兼治的一切方法,將綠色化學與環境污染相聯系,利用化學原理消除污染源頭,綠色化學也是化工發展和化學發展的新階段,對實現經濟和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性。
化學與環境論文7
大部分的環境問題都是化學物質引起的,因此不論環境專業的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的培養方案,都把“環境化學”設置為專業核心課程之一。
①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直接影響著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面向新世紀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必須改革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才能充分體現學科最新成果和理念,培養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高級專門人才。
②筆者結合本校研究生培養方案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了“高等環境化學”教學的實踐經驗,以期為相關院校該課程的教學與改革提供借鑒。
1 立足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構建教學內容體系
盡管“高等環境化學”課程是國內外很多高等學校環境專業碩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學位課程,但目前尚未出版一本統編或推薦教材。課程講授的內容只能參照學校研究生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高等環境化學”開設目的是基于環境化學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現代結構理論,探討污染物性質與環境行為,掌握環境化學的研究方法,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相關信息。
試論情感語言節目主持人萬峰、鐘曉的語言特點基于園本課程開發背景下研究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試析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試論高等職業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爭議試論中職《外科護理學》的情境式教學試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問題研究經濟學和經濟法基礎課程融通教學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手術側臥位適宜度的研究及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我校“高等環境化學”的教學,主要是基于戴樹桂主編《環境化學》、③王曉蓉編著《環境化學》、④陳景文主編《環境化學》、⑤王春霞主編《環境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⑥以及Stanley E. Manaha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⑦等國內外統編教材,補充本領域內前言的學術動態與先進技術等。基于研究生教學目標,通過研究污染物在環境介質中的化學行為,掌握環境問題的本質與環境化學的研究方法。梳理了環境化學諸多內容,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高等環境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劃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環境介質,在介紹各種傳統環境介質的組分、結構、性質和特性的基礎上,結合學科動態發展,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環境礦物學、膠體、界面及土壤根際化學等更微觀的.介質研究。第二部分化學污染物,回顧本科階段學習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講授新型污染物和環境納米材料等。第三部分環境行為,主要講授吸附模型進展、表面絡合模型、吸附的分子機理、納米材料在水環境中的聚集行為、BC(黑炭)與NOM(天然有機物)對污染物的吸附機理,以及鐵、錳、鈦系礦物對污染物遷移轉化的影響等環境熱點或難點問題。第四章效應和風險,包括生態效應、生態與健康風險。
2 與時俱進,適時更新先進的環境化學理論與技術
研究生專業學位課程“高等環境化學”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和補充國內外先進環境化學理論與技術等教學內容。為了及時補充和完善學科領域的前言研究成果到教學內容中去,每年上課前都要查閱各種文獻資料與科研成果,力爭涵蓋本領域內最新的學術動態和先進技術,精心選擇后,對教學課件進行適時修訂。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環境學科熱點難點問題越來越多,環境化學的新知識和新理論不斷拓展,受限于課時,只能選擇一部分講授,其他課件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學。
除了更新和豐富一些新理論和技術到教學內容中之外,還會推薦研究生自己去閱讀和學習其他的教學資源。比如一些經典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如王連生老先生編譯的《有機污染化學》,⑧以及高水平的國內外期刊雜志,比如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J Colloid Interf SCI, Colloid Surface A & B,中文的《環境化學》、《環境科學》、《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化學輯)》等。
3 改進課堂教學過程,師生角色互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常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即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在座位上被動聽課。這種知識灌輸式的教學限制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這與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互換,設置研究生體驗教學環節,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根據學位論文研究方向,要求研究生追蹤學科前沿發展,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歸納環境化學原理在該課題方向上的研究及應用現狀,撰寫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展望未來發展的方向,從而確立研究的思路與內容。課堂演講主題要緊跟環境化學領域的前言發展方向,從污染物的分析檢測、濃度分布等宏觀研究向微觀污染物的反應機制、存在狀態結構與活性(毒性)關系深入,從靜態的研究向動態發展,定量地開展環境化學動力學研究,從單一介質向水、氣、土、生物等多介質環境化學行為的研究,從污染物組成分析向分子狀態和結構的分析拓擴。課堂體驗教學環節,不僅培養了研究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檢索、歸納和比較信息的能力,掌握了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途徑。另外,研究生站在講臺上展示自己文獻學習或研究的成果,不僅引導了他們正確的研究方法,對研究生自信心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也起到了強化作用。
4 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的多元化,全面評定課程的學習效果
盡管考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但卻能有效地敦促學生掌握重要的原理與理論知識。幾年來的教學中,針對高等環境化學課程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與探索。著重考核研究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對環境化學基本原理解決污染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
“高等環境化學”這門學位課程成績基本上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課堂聽課情況,包括出勤率、課堂提問及回答問題積極性等師生互動方面。二是結合學位論文選題,選擇與環境化學原理相關的內容,制作PPT并進行不少于20分鐘的課堂報告。這部分旨在指導研究生查閱歷史文獻與科研進展,跟蹤學科發展前沿,拓寬知識面。成績評定主要依據報告選題科學性,內容系統性及新穎性,另外還包括PPT演講的思路清晰與內容熟練程度,以及PPT制作效果等。三是半閉卷考試,允許考試過程中查閱一些比較繁瑣的公式及物理化學常數等。試卷難度相對于本科生有較大的提高。增加了一些較深的機理性或微觀研究的內容,比如考察某類有機污染物產生紫外吸收的機理,需要學生對有機波譜學內容進行研讀,了解分子軌道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另外考試題目相對比較開放并體現學科前沿,比如請學生列出環境工程領域你認為最新的技術及原理,這類題目沒有固定的答案,依據學生自己的知識背景和對文獻研讀領域不同而不同。盡管一些學生覺得此類題目有些難,但總體反映良好,尤其在研究生獎學金評定的量化方面起到了公正的作用,因為研究生培養手冊明確規定專業學位課程必須達到80分以上,才能評優。
盡管高等環境化學研究生教學經過了多年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仍然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豐富理論知識,提高科研水平與教學質量,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育教學方法,逐步提高我國研究生的培養水平。
化學與環境論文8
對大多數非語言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外語的重要目的是為了運用外語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加拿大、美國、新加坡、印度、菲律賓等國的實踐已經證明,利用目的語傳授知識,可以讓學習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掌握這種語言,這種方法不僅成效顯著而且省時省力。雙語課是要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外語能力,是教育部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也已成為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用教學語言來促使語言能力發展,這就是雙語教育的實質。為了促進學校發展,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國內很多大學已對部分本科生課程實施了雙語教學,為此,以環境化學課程雙語教學實踐為例我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環境化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開設環境化學雙語課是緊跟專業理論發展的需要。環境化學是研究有害化學物質在環境介質中的存在、化學特性、行為和效應及其控制的化學原理和方法的科學。環境化學是環境科學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以化學物質在環境中出現而引起的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解決環境問題為目標的新興交叉學科。環境的大多基礎知識、理論、近代與現代的重大環境事件大部分起源于西方;步入21世紀,隨著環境問題的全球化和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在環境化學研究中的應用,環境保護和高科技相結合,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期。雙語教學的應用和推廣,將推動教學改革向國際交流的方向發展,增強學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向國外發表學術成果的能力,加快高等院校高層次教育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開設環境化學雙語課是學生素質培養的需要。開展環境化學“雙語教學”,師生可以共同進入一種真實的漢語和英語語境,熟練地運用漢語和英語進行學科知識上的教學與交流,最終達到師生均能運用兩種思維方式進行學科學習、思考和研究的境地,大大加強學生的英語閱讀、寫作、交流等方面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環境化學雙語教學實踐
(一)教學方法
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課程建設成功與否至關重要。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雙語教學模式有:浸沒式(immersionbilingualmodel)、過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和維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model)三種。這三種教學模式皆有可借鑒之處,但都不宜生搬硬套。雙語教學方法有單向式、交互式和多邊式等方式。根據此類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課程采用交互式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進程上采用過渡式教學方法,即教學中應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難度,以保證教學效果。教學中,根據課程學時、學生英語水平、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等實際情況,使用英文教學的時間約占學時總數的20%~30%,即每次用大約25分鐘時間以英文講授,另外,講授教學內容時,遇到的圖表全部用英語來講解,關鍵的'專業詞匯作出英文注釋。每一次上課前或者學習完每章內容之后,教師都要對上一次課堂或本章的重點內容用英語進行系統總結,開始是教師用英文總結,然后逐漸過渡到學生總結。
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課堂的信息量,注重學生接受的實際效果。教學理念首先應是保證學生系統地掌握環境化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在這個基礎上,再累積一定的專業詞匯并提高自身的英語應用能力。
(二)教材選擇
雙語教材是雙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正確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是進行高質量雙語教學的重要保保證。英文原版教材所講述的理論知識較清晰、易理解,還可以促進學生了解國內外的學術動態及發展趨勢,拓寬學生的視野;另外原版教材案例多,且有時代氣息,很有參與性。但原版教材內容編寫思路和形式與中文教材在體系結構上差別較大,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或者考研;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做了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為了便于學生進行預習和復習,我們還按照中文教材的教學大綱,結合英文教材,編寫了雙語版的“環境化學講義”,要求學生結合講義將英文教材作為參考資料在課外進行閱讀,使學生在閱讀專業讀物的興趣和能力上均有了較大提升。
(三)課程多媒體設計和使用
多媒體教學是重要的電化、信息化教學手段之一,是傳統教學方式的必要補充。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雙語教學結合起來可大大提高教學效果。環境化學課程是環境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教學中通過大量用英文制作的圖片、動畫、視頻等素材向學生進行教學展示,創造英文語境,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環境化學的一些現象、原理及其應用,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信心、興趣和效率。另外,采用多媒體教學,可節省板書時間,優化教學進度,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但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師授課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靈活使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學中有激情、講課有感染力、教學態度嚴謹,是所有課堂教學應有的基本要求,雙語教學亦不例外。
(四)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理論講授后,援引英文案例,學生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由于英文案例課件的詞匯高重復性、語義連貫性和內容一致性,這也就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映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另外,借鑒兄弟院校的教學經驗,我們在環境化學教學中注重以日常生活材料為背景介紹環境化學基本概念(如逆溫、大氣圈層等),結合自然災害引出環境化學現象(如酸雨、地方病等);引用圖表闡明環境化學機制(如光化學煙霧、重金屬溶解沉淀)以及應用典型案例闡述環境化學基本原理等方法,教學中注重把環境化學原理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相結合,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和重要性,“為己之學,學以致用”,提高學習的興趣。
(五)課外學習和課堂討論的結合
課堂討論是提升雙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組織討論小組就某一論題進行討論,可以加強課程的專業針對性。結合每一單元的學習,環境化學設置的討論專題有與大氣污染有關的環境問題的實質、水環境化學原理與污染控制的關系、土壤污染和植物修復、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每一個大的專題下又分為5~6個小問題,學生需從環境化學的角度來揭示問題的實質,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就必須通過查詢資料、社會調查、分析討論、總結歸納等方法獲取所需的資料,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和英語,又鍛煉了與人交流合作、獲取信息的能力。
另外,教師結合一些有影響力、最新的文獻綜述,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和翻譯,要求詞義、句義準確,并且符合專業用語,然后經過老師和學生共同認真修改后,以PPT的形式進行課堂交流,提高了大家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提高大家的文獻綜述和寫作能力,本課程要求學生要完成英文和中文讀書報告各1個。在此期間,學生有足夠的答疑時間。教師及時批改和反饋學生的作業、論文或報告,便于學生在學習中提高。
(六)考評體系
檢測雙語教學的效果,宜根據雙語教學的特點進行,筆者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是綜合幾次課堂討論、課后作業及讀書報告等內容,平時成績占最終成績評定的50%;學期末用中、英文各50%命題考核。這樣注重了在日程教學中督促學生學習,使他們掌握了更加牢固的知識體系,摒棄在大學中普遍存在的平時不看書學習,考前突擊復習的典型的“填鴨式”學習方法。
三、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一)環境化學雙語教學的教材建設
由于我國現在高校的雙語教學還不是很成熟,選定的教材難免在編寫體系、難易程度以及內容和注釋的安排等許多方面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因此,要保證雙語教學能獲得成功,解決教材問題是當務之急。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合理把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外國原版教材不可能完全適合我國使用,應結合我國國情對其進行修改,但修改原版教材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也涉及修改后重新印刷出版的問題。為使修改后的教材能順利出版,學校應給予資助,同時協調解決好有關知識產權問題。
(二)教學資料和資源建設
目前雙語教學中使用的中英文教材普遍存在很大差異。在習題訓練過程中,大部分訓練題目為中文,缺乏相應的英文題目,這容易造成了學生平時對英文教材不夠重視。加上學時有限,學生在課外很少認真閱讀英文教材的全部內容,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雙語課要有效利用教學網絡平臺,建立,為學生提供包括教案、課件、作業、案例和答疑等內容的雙語課程資源,要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引導學生預習、復習、課外閱讀等自主學習活動,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能夠使行為改變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
(三)學生認識不足,良莠不齊
長期以來,貫穿于我們外語教學的方法是“應試教育”,使得大多數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水平較低,課堂教學中的英語氛圍因此受到限制,很難形成真正的交流。再加上學生在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的較大差距,成績較好且英語水平佳的同學認為雙語教學的形式很新穎,不但能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還使所學的英語真正派上用場,可以直接了解當今世界先進的專業知識,增加就業競爭力;但一些英語成績差的學生就感到雙語教學比較吃力,用英語去思考一些問題更感到不適應。因此,要保證教學效果,雙語教學就要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另外,學生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相差懸殊,使得教師在制訂教學方案的過程中很難考慮周全。再者,英漢兩個語系差別很大,因此用純英語講解邏輯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也成為雙語教學中一個很大的盲點。大部分學生在聽課中因英語聽力的障礙會限制對專業知識本身的理解。相當一部分學生聽課的精力不由自主地放到英語單詞的理解上,而忽略了對講授內容思路的跟蹤,因此平均聽課效率低于常規課程。這就要求講授中一定要注重中英文的比例,要切合實際,因勢利導,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教學的最基本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課程的知識體系。
(四)適宜的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雙語課程評價觀,進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促進學生發展的雙語教學評價,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意見,了解學生在雙語學習中的需求,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評價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不斷獲得成功與進步的體驗;使教師獲取雙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調整,以促進雙語教學質量提高;使學校及時了解雙語課程實施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進雙語教學管理,促進雙語課程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盡管在雙語教學的實施過程存在問題和困難,但雙語教學是培養一流的、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這不僅是大勢所趨,而且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如何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雙語教學模式,是非常值得嘗試的。開展雙語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為雙語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和專業水平,腳踏實地,鍥而不舍,不斷吸取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不斷的研究、總結、改革和提高,希望同行們能增加交流,在共同探索中推進雙語教學的發展。
化學與環境論文9
1化學是中心科學
化學知識產生的歷史幾乎伴隨了人類歷史的整個過程,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常常用化學成就作為標志。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不同人群對化學的形象有不同的定論。在公眾層次上,一提起化學就想起環境污染;對在校大學新生一提化學,就想到瓶瓶罐罐;而對年輕化學家一提化學,就以為做高深的論文〔1〕。其實對化學形象的正確認識在于,化學是解開自然界奧妙的鑰匙,也是創造新生事物的科學。在當代所謂的八大朝陽科學(Sun-Rise-Sciences):環境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和核科學中,化學是一門中心科學〔2〕,無論哪一門科學的誕生、發展和未來都離不開化學。通過化學,人們在分子和原子的層次上理解事物的本質,同樣在分子和原子的層次上合成新生事物,創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質。
2環境科學是綜合科學
環境科學中所指的環境(environmental)是以人類為主題的外部世界,即人類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適應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3〕。人類與環境構成了一對矛盾體系。環境科學主要研究這對矛盾體系,即環境在人類活動強烈干預下所發生的變化和為了保護這個系統的穩定性應采取的對策與措施。在宏觀上,環境科學研究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微觀上,環境科學研究環境中的物質,尤其是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機體內遷移、轉化和累積的過程與運動規律,探索其對生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等。可見,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不僅牽涉到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科學的許多部門,還涉及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等社會科學方面,要充分運用地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醫學、工程學、數學、計算科學和社會學、經濟學和法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4〕。環境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人類與環境矛盾體系的實質,研究二者的辯證關系,掌握其發展規律,調控二者之間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過程,尋求解決矛盾的途徑和方法,謀求人類環境系統的協調和持續發展。
3環境科學中的化學
當今工業社會,人口劇增大量消耗和破壞自然資源,排放到環境中的'工業“三廢”引起的環境惡化,直接構成對全人類生存的威脅。其實,自然環境可以通過大氣、水流的擴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污染物化為無害物。但是當進入環境中的污染物的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時,就會直接或者間接有害于生物生長、發育和繁殖。
3.1臭氧層空洞的化學解釋
臭氧層存在于距地表16-40Km的大氣平流層中〔4〕。在自然狀態下,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分子能夠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分解成為氧原子,并很快與大氣中的氧氣發生進一步的化學反應,生成新的臭氧分子,使臭氧層中的臭氧分子的量達到動態平衡。太陽發射出的短波(200~280nm)紫外線的能量足以斷開人與其他生物機體組織的化學鍵,從而傷害機體。由于太陽和地球之間存在臭氧層,這種紫外線全部被臭氧層吸收,臭氧層成為地球的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強烈的紫外線傷害。臭氧的分子構型為V字形,含有離域π34鍵。雖然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臭氧化學鍵斷裂成氧分子和自由態氧原子,同樣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自由態氧原子也能吸收能量和周圍的氧分子反應生成臭氧分子。這個化學平衡的左右移動過程,就是臭氧吸收紫外線的原因所在。然而,人類合成的氟利昂及排放的NOx,SOx等導致臭氧分解、消耗,給地球生命造成威脅。氟利昂化學性質穩定,本身沒有毒,在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下吸收能量,產生高活性原子態自由基。由于自由基帶有成單電子,穩定性差,反應活性也大,能夠立即和周圍的臭氧分子反應生成氧氣分子和自由氧原子破壞臭氧層。
3.2環境監測中的化學方法
為隨時了解現有的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規律,環境部門隨時進行著監督和監測,即所謂的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代表環境污染和環境質量的各種因素的監視、監控和測定,對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進行評價的過程。在環境監測領域中化學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水,空氣和土壤的監測都離不開化學方法。
3.2.1水質監測
現場測定水樣pH:電化學原理;加入酸堿保存水樣:沉淀反應中溶度積規則;加入氧化還原劑保存水樣:氧化還原原理;消解方法進行水樣前處理:酸堿在高溫下的氧化還原性水樣COD,BOD的測定:化學滴定法;水樣中金屬離子的測定:儀器分析方法中原子吸收或原子發射分光光度法;水樣中氟離子測定:電化學中離子選擇性電極法;總有機碳的測定(TOC):燃燒氧化-非色散紅外吸收法。
3.2.2大氣監測
SO2的監測:特定溶劑濃縮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熒光光度法;NOx的監測:化學發光法;總烴和非甲烷烴:氣相色譜法;總懸浮顆粒物的組分測定:化學熔融法溶解顆粒物。
3.2.3土壤監測
有機磷農藥的測定:特定溶劑提取、萃取、凈化-氣相色譜法;有機物測定:有機溶劑萃取-氣相色譜法;金屬離子的測定:消解、溶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有機氯農藥的測定:微波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
4結語
無論是控制或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還是從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體健康、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等各個方面,化學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要作出環境污染的認知、環境監測、環境毒理學機制到污染評價與防止對策,都離不開化學知識。在化學教育過程中把每一個知識點和身邊的環境問題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引起學生的興趣,更使學生懂得每一個基礎課程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化學與環境論文10
摘要介紹化學除草劑的發展歷程、使用現狀和危害,并提出降低化學除草劑殘留危害的對策,以為化學除草劑的合理使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化學除草劑;發展進程;現狀;危害;對策
用化學除草劑有防治雜草具有效果好、工效高、成本低及簡便易行等特點,在“三農”經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對農業穩定、快速、健康發展貢獻巨大。但因在化學除草劑的使用和管理過程中存在極大的不規范,殘存在土壤、作物中的化學除草劑已成為改造生態環境的重要瓶頸,如何減緩生態危害、加強綜合治理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很強的現實和發展意義。
1化學除草劑的發展進程
化學除草劑2,4-D在1942年被發現與應用,自此化學防治雜草技術開始應用于農田。但人們在1980年以前開發利用的化學除草劑品種少且結構單一,最早的有機除草劑為酚類化合物,與無機除草劑相比,其優點是用量低,但對雜草的選擇性高。1975年Levitt開發出第1個高效品種綠磺隆,1976年磺酞脈類除草劑研究獲得成功[1]。1980年后為化學除草劑鼎盛期,每年開發新品種達18個以上,并向超微量、超高效方向發展,開發超高效、廣譜、低毒、高選擇性及低殘留的除草劑新品種,將防治雜草技術提升到全新水平。我國僅1999年就有45個稻田復配除草劑品種獲準登記,美國已經研制出的抗除草劑類型及品種有草甘膦、草銨膦咪唑啉酮類、稀禾啶、磺酰類等[2]。為減少對土壤和作物的殘留和傷害,20xx年12月31日起全球禁用的450種農藥中,有13類為除草劑,其中我國有14種屬于被禁范圍。
2使用現狀及危害
2.1使用現狀
農業部農推中心20xx年數據顯示,全國除草劑總需求量7萬t,選擇性強、安全高效的除草劑需求量增加[3]。我國市場廣泛應用節嗜磺隆、胺苯磺隆、氯磺隆、毗嗜磺隆、苯磺隆、玉嗜磺隆、煙啼磺隆、氯喀磺隆等[4],已成為實用型農業技術,在農藥產品所占比例最大。
2.2危害
除草劑殘留藥害已經成為目前最嚴重的問題,使得對水和土壤中除草劑殘留的測定成為該除草劑應用的前提[3]。受土壤pH值、溫度等因素影響,殘留物對敏感后茬輪種作物產生藥害,甚至發生在施用2~3年后[4]。芐嘧磺隆是全球范圍內大面積施用的內吸型、傳導型磺酰脲類除草劑,其極易對生態環境、糧食作物產量、食品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帶來潛在的危害[5-6]。部分除草劑在大面積推廣中產生藥害,尤其是隱性藥害對產量影響很大,造成除草不增產或者除草減產的`不良后果[7]。由于栽培耕作制度變化、廣泛應用除草劑、除草劑混用、轉基因作物等問題,引起雜草群落變化,雜草抗藥性增強,致使常用除草劑藥效明顯下降,不同作物對除草劑的要求差異較大。如何解決對后茬作物毒害問題,成為除草劑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8]。
3減少化學除草劑危害的對策
3.1加快政策法規建設,健全化學除草劑殘留處理制度
農業環境保護立法,目的是保護現有生物物種栽培,協調發展農業生態環境,有效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目前,要從全球環境考慮農業生態系統環境立法,將依然處于空白領域的土壤污染作為重要研究領域進行立法和修訂,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2加強標準體系制訂,為除草劑污染提供治理標準
積極對接國際環境質量標準,改行政手段為技術手段,總結先進生產經驗,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增加化學除草劑污染在治理標準體系中的比重,完善農業環境技術控制、標準控制體系,科學制訂我國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標準。
3.3加強除草劑使用培訓,有效降低使用過程中的殘留
建立農民培訓長效機制,引導農民科學使用除草劑,樹立環保意識。廣泛開展農村環境調查研究,依據區域經濟選擇除草劑類型,做到科學合理施用,減少除草劑殘留量。
3.4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綜合治理除草劑殘留環境
政府要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鼓勵發展綠色農業,鼓勵生產、經營企業推行優質、低毒、低殘留的化學除草劑,并對從業者給予經濟補償,通過降低稅費等措施,達到有效減少未來農業生產中化學除草劑對環境的危害。
3.5加強政策引導,注重輿論宣傳建設
農業中農藥、化肥、化學除草劑等大量使用引發的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非關稅壁壘。我國該堅持政策引導、輿論宣傳,調結構、轉方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加強政府與除草劑生產經銷企業間的合作,大力宣講有關環保知識,改變除草劑的亂用、濫用局面。
3.6加強技術創新,推進科技創新建設
加大科研攻關,鼓勵技術創新,研發新型降解和低毒、無毒、低殘留、無殘留的化學除草劑,利用助劑控制長殘留除草劑,利用解毒劑解除毒害
作用,利用活性炭吸附清除殘留,應用微生物修復篩選和構建高效菌株修復污染的土壤,從技術源頭上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7加強政府監督管理力度
增強環保法治意識,提高執法人員素養,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執法監督。監控除草劑生產企業,在除草劑使用前進行生物技術測定,實行嚴格
的淘汰制,科學監測使用過化學除草劑的土地,按“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罰”的原則承擔社會責任,將化學除草劑使用風險降至最低限度,引導農
業向環境友好型發展。
4參考文獻
[1] 歐陽天贄.除草劑節嗜磺隆在幾種粘粒礦物與地帶性土壤表面的吸附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xx.
[2] 崔廣平.論入世后中國農產品貿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法律對策[J].當代法學,20xx,19(5):135-140.
[3] 張蓉.幾種磺酞腮類除草劑高效薄層析殘留測定技術及應用[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xx.
[4] 林曉燕.節啥磺隆降解菌的分離鑒定特性研究及生態學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xx.
[5] 楊麗.安全劑 R-BAS-145138對綠磺隆、單嘧磺隆和金豆解毒效果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xx.
[6] 張艷.多孔木炭固定化微生物對土壤中芐嘧磺隆的吸附和降解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xx.
[7] 柏連陽.芽前水田除草劑混用對水稻安全性的聯合作用與機理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xx.
[8] 丁偉.耐豆磺隆甜菜生理生化機制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xx.
化學與環境論文11
一、數字化學習。
南國農先生將數字化學習的定義為: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中,利用多媒體資源和網上資源開展的學習活動。與傳統的學習和學習環境不同的是,在數字化學習中,學習者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多種媒體資源進行學習,學習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本,學習地點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數字化學習環境中開展學習的課堂大部分是虛擬環境,學習者成為學習的主體。
數字化學習環境是指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終端設備進行訪問學習,信息顯示具有多媒體化和數字化、信息處理具有智能化、學習環境虛擬化、多終端兼容等特征的學習環境。我校數字化學習平臺已通過Moodle平臺成功搭建,學習者可以通過此平臺進行數字化學習。
二、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即傳統課堂結構的翻轉,是指把“學生白天在教室聽講,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構建“學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晚上回家學習新知識”的教學結構,形成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在課堂外完成知識學習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
三、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醫學高校翻轉課堂初探。
作為醫學高校,我校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并重,課程繁雜,課堂內容難度大,不易理解,課業繁重,課堂結構急需改革。基于此,根據翻轉課堂的理論以及系統化教學設計理論,筆者對醫學院校課堂結構的設計提供了如下思路:
1、課前設計。
(1)設計學習主題。
將預設計課程按“知識塊”分成若干個學習主題,每個學習主題可以由一個或多個課時完成,以便教師開發課程視頻。例如解剖學骨學模塊中可以分為骨的形態、骨的構造、骨的理化特性等。此外,利用“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設計課前針對性練習測試,幫助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完成學習新知識。
(2)制作教學視頻。
在翻轉課堂中,知識的傳授一般由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以及網絡的相關學習資源來完成。教學視頻可以由任課教師親自錄制或者使用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組織資源,收集學習資源,準備適當的學習材料,制作學習視頻和探究式案例。
①根據教學內容(尤其是課程的難點重點內容),構建完整的學習體系。
②以模塊設計學習視頻,視頻中增加導讀環節,通過導讀內容和單元知識測試,向學習者提出問題,引導學習者自主思考。
在醫學課程中,我首先將每次課的課程重點內容置于PPT之中,然后通過話筒講解相應的.知識點,同時進行圖片或者模型演示,這樣屏幕捕捉軟件可以錄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解,會記錄下演示的每一個步驟,同時每一個點都會有同步錄制老師的音頻講解。之后是將視頻上傳到數字化學習平臺上,學生只需要注冊學習賬號密碼即可以自行觀看并進行該課程的學習。
(3)課前針對性學習。
觀看完數字化學習平臺中的相關教學視頻后,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平臺里相關知識點的測試,如果測試過程中有困惑的話,可以反復觀看視頻,進行深度的強化。
2、課堂活動設計。
在前期學生自學之后,可進入接下來的學習活動。
(1)確定問題。
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通過學習平臺的學習之后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策略,如“講授”、“自學”、“討論”、“探究”等。如遇見學生普遍不明白的問題,可進行針對性的講授。在具體教學中,也可以根據所選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小組人數可以根據具體教學條件而定。
(2)協作學習。
如果問題比較單一,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知識競答方式組織教學;如果問題復雜,可以將問題分成若干子問題,并要求不同小組負責不同的子問題,然后,采用拼圖學習法完成學習任務,最后,各小組進行組間的協作式、探究式的學習討論,形成最終的答案。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探究式案例”,組織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進行討論并實施,考察學生的課前視頻學習情況、綜合應用能力、團結協作及創新力。在探究式實驗的設計中,此環節主要結合不同專業將會使用到的具體應用系統進行設計,設計思路是通過項目的形式體現專業特色、實現基本功能、內容循序漸進、考察課程基本知識點的學習掌握情況。以“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實驗”和“課程視頻”為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自主學習動力和探究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以協作學習形式,進行自主探究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學習實踐的過程。根據課程內容和實施環節,設計體現專業特點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完成項目,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3)學習評價。
在學生學習活動結束之后,進行學生成果的交流,學生可以將學習成果上傳到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數據庫中,進行成果的分享,也可以通過課堂匯報、交流學習體驗、小組比賽和辯論會等形式進行評價。其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真正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個人評價和小組間評價、組內評價的有效結合。教師評價的內容包括問題的難易度、獨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小組學習中的個人表現、學習進度、小組學習計劃安排、成果展示情況等。評價要側重對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的考核,同時,強調考核學生在完成實驗過程中形成的實驗記錄、原始數據、活動記錄、交流情況、學習體會等內容。
四、課程結構改革目標。
借助信息化網絡環境下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構建翻轉式教學課堂,實現學生之間互動、協作學習;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真正的以學生為主導地位,而自己則扮演“啟發者”角色的“引導關系”;教師之間可以動態交流教學經驗并及時獲取學生反饋的教學環境。最終實現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將理論知識、臨床實踐、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的教育與培養融為一體,形成統一整合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殷旭彪,陳琳,李凡,王永花。基于設計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有效性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xx(1)。
[2]周蕾,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經濟管理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設計[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3)。
化學與環境論文12
摘要: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中,化學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化學科學有許多的負面認知,將環境問題歸咎化學。為此,初中化學教學要重視環境教育,化學教師要將環境教育有機的融合于化學的啟蒙教育之中,為學生提供獲得環境保護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的機會,為未來社會發展做好人才和知識的準備。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境教育;環境意識
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和工農業的發展,導致了人類干擾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強大,于是,我們看到了人類在創造財富的同時,環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此,自上世紀70年代的斯德哥爾摩的人類環境大會之后,環境教育運動便在世界各國紛紛興起,90年代的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環境教育都成為基礎教育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課程性質描述中就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化學與環境、化學與資源、化學與人類健康的關系,逐步樹立科學發展觀,認識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在面臨和處理與化學有關社會問題的挑戰時,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學的思考和判斷”的教學定位,并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體現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初步了解化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認識化學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進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學必將為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做出重大的貢獻”,以達成“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決策的意識。增強安全意識,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了解化學的應用價值,初步樹立STS(科學技術社會)的觀念,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和為了社會發展所必須的'科學素養。課程標準為初中化學提供了具體而有效地實施環境教育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和機會,對初中化學教師而言,關注環境問題,在教學中重視環境教育,已然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話題。
一、教師的環境意識決定了化學教學中的環境教育高度
1.教師對環境問題應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思想支配行動”,作為化學教師,已經具備了從化學的視角關注環境問題的科學素養。面對我國國民總體環境意識水平較為低下的狀況,以及頻繁出現形形色色破壞環境的社會問題,我們更應該站在化學工作者的角度,旗幟鮮明的為保護環境搖旗吶喊。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能把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環境意識,促進青少年學生形成自覺的環境行為,視為化學教育的使命,才能在化學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2.教師要在環境教育中正視化學科學的作用與地位毋庸置疑,進入到社會大眾視野中的環境問題,絕大多數都與化學相關聯,從排放到空氣、土壤、河流中的有害物質,到進入人們食物中的諸多有毒、致病物質,乃至于對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似乎都與化學脫不開關系,化學也就因此而成為公眾眼中的洪水猛獸。事實上,化學污染嚴格地說并非化學本身之過,而是人類活動沒有從自然———社會———科學技術這個大系統的觀點看問題,片面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造成的。化學污染的真正源頭是化學的實際應用即化學工藝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由此造成對人類生存環境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為此,化學家已提出綠色化學的奮斗目標,把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質,不再產生廢物作為綠色化學的理想,把污染治理轉變為污染預防。綠色化學的誕生無疑是化學自身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同時,從事分析、監測、治理環境污染的正是化學家和化學專業工作者,他們不但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承擔重任,更把保護世界視為己任。教師作為具有較高化學科學素養的群體,更應該通過環境教育,為化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鼓與呼,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分青紅皂白的將環境問題歸咎于化學科學的發展。3.教師要把環境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環境教育的理念、目標、要求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對青少年學生的環境教育既是當今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青少年學生在中學階段所養成的各種行為習慣和人格特質,很大程度的決定了他們進入社會的思想行為。對于初中化學而言,其特有的啟蒙教育特點,成為我們對公民進行環境教育的基礎課程。同時,環境教育的有機融入,將會給剛剛接觸化學學科的學生,展示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生機勃勃的學習背景。因此,教師應該自覺在在教學中,將環境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獲得環境保護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的機會,為未來社會發展做好人才和知識的準備。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途徑
1.充分挖掘化學教材中的環境教育素材在我國,依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編寫的初中化學教材有多個版本,每一套教材的編寫者都在“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和化學與社會發展”等五個主題中給出了進行環境教育的學習素材。如“身邊的化學物質”選擇了空氣、水、金屬等跟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素材,使學生認識和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同時,這些物質與人們所關注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這樣的教學內容就是我們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理想切入點。同樣,“化學與社會發展”這一主題選擇了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常見的化學合成材料、化學物質與健康、保護我們的環境4方面內容作為二級主題,這其中包含了與化學密切聯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環境等內容,教師在該主題的教學中,就應該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認識人類要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的必要性,樹立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情境,在組織教學時,對學生進行相關聯的環境教育。如在對“空氣”的學習中,就有關于空氣質量問題的學習素材,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知道空氣質量問題所包含的化學知識———常見的空氣污染物和污染源,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知道,為解決空氣質量問題化學家們所作出的努力,比如,將主要的空氣氣體污染物轉化為無害氣體的科學成就。更要教育學生關注造成空氣質量問題的社會因素,如沙塵暴現象源于人們過度開墾與砍伐,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從而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組織學生活動進行環境教育充分利用課外學習活動,進行聯系實際、聯系社會的環境教育,是強化環保教育重要手段。雖然化學課程開設在九年級,要在完成學業,準備畢業、升學考試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大規模的課外活動,會有很大困難。但是,結合教材要求學生進行一些小型的課外活動還是可以的。比如,結合水資源的學習,讓學生對家庭、個人用水習慣進行調查,從而強化學生愛護水資源的意識。事實上,各種版本的教材,對愛護水資源注意主題所設計的學生活動,都具有可操作性。如人教版和科粵版教材都以社會調查的形式,教育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水資源保護問題。科粵版的“調查活動”設置了“①你家的節約用水狀況;②你的家鄉存在缺水問題嗎?③你知道我國正在興建的‘南水北調’工程嗎?”三個問題,從家庭到家鄉,再到國家層面的大型工程,給教師提供了層次分明、豐富立體的環境教育素材,教師應該以此為抓手,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將環境教育落實在學生的體驗性學習中,同時讓保護環境的意識通過學生傳遞到千家萬戶。而人教版的“調查研究”,一方面以家庭洗衣機、熱水器的使用為背景,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用水節水問題,另一方面安排學生“通過互聯網調查水污染和治理的事例”。把對水資源問題的關注點,從家庭活動延伸到了互聯網之上,更加貼合學生的興趣點。教師應該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突破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鼓勵學生在網絡上搜索信息,線上、線下相互交流信息,使環境教育更充滿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協作性。此外,通過辦專題展覽和小報,聘請環保專家來校作講座,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等紀念日,等等,寓環境教育于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各種活動之中,既鞏固課本中學到的知識,也能使學生提高認識環境和評價環境的能力,增強他們環境保護的意識。要尋找身邊可以利用的環境教育素材,教師就要成為環境教育的有心人,才能從身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發現環境教育的契機。
3.抓住實驗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契機化學實驗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同時又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不可或缺的良好途徑。從實驗藥品的用量到對實驗廢棄物、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的處理,無疑都是環境教育的切入點。此外,教材在修訂過程中,對一些實驗的改進、舍棄,都包含著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有關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探究,將實驗版教材中的所用的白磷改成了紅磷,避免了實驗結束后對過量的白磷處理不當造成的環境問題。再如有關酸堿鹽性質的不少實驗,教材都用點滴板替代了常規的試管,同樣的從節約藥品的角度體現了綠色化學的理念。這些都可以成為教師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素材,使學生意識到環境問題就在我們身邊。總之,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環境保護技能,對化學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意義重大,培養具有良好環境素養的年輕一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
化學與環境論文13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對人類有重大意義,跟生活也有很大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衣、食、住、行、用,化學無所不在。可就在化學給人類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汽車尾氣排放,造成大氣污染,酸雨在警告我們,臭氧層空洞威脅著我們,環保成了化學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一項重大問題。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所以建立綠色化學, 減少環境污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大主題。 大氣污染主要是指大氣的化學性污染。大氣中化學性污染物的種類很多,對人體危害嚴重的多達幾十種。我國的大氣污染屬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這些污染物主要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內,不經過肝臟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運輸到全身。
大氣中化學性污染物的濃度較低時對人體主要產生慢性毒害作用;有的多環芳烴類和含鉛的化合物等具有致癌作用;大氣污染還包括大氣的生物性污染和大氣的放射性污染。大氣的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有病原菌、霉菌孢子和花粉。病原菌能使人患肺結核等傳染病,霉菌孢子和花粉能使一些人產生過敏反應。大氣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來自原子能工業的放射性廢棄物和醫用X射線源等,這些污染物容易使人患皮膚癌和白血病等。所以,大氣的化學性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很大。
河流、湖泊等水體被污染后,對人體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危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飲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第二,被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體,能夠引起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等傳染病,以及血吸蟲病等寄生蟲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如砷 (As)、鉻(Cr)、苯胺等污染水體后,可以在水體中的懸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體內蓄積。長期飲用這樣的污水,容易誘發癌癥。
固體廢棄物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丟棄的固體物質,如采礦業的廢石,工業的廢渣,廢棄的塑料制品,以及生活垃圾。應當認識到,固體廢棄物只是在某一過程或某一方面沒有使用價值,實際上往往可以作為另一生產過程的原料被利用,往往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如果不及時加以利用,長期堆放,越積越多,就會污染生態環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環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動物致癌、致突變和致畸的作用,一般需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顯露出來,有些危害甚至影響到后代。
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危機,由于人口急劇的增加,資源的消耗日益擴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礦產等資源占有量逐漸減少,人口與資源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環保問題就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化學工業及相關產業,在為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在生產活動中不斷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質,化學工業也為環境和人類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發達國家對環境的治理,已開始從治標,即從末端治理污染轉向治本,即開發清潔工業技術,消減污染源頭,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綠色技術”已成為21世紀化工技術與化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科技前沿。
建立綠色化學 減少環境污染,倡綠色化學是刻不容緩。建立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出發,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化學,從而使我們對環境的治理可以從治標轉向治本。為此,工業、農業、日常生活等采用無毒、無害并可循環使用的物料,化學反應的綠色化,是從“本”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
綠色化學為化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1世紀化學必將大有可為。
化學與環境論文14
幾年的化學教學加上自己平時的所見所想,化學對我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特別是化學與環境污染方面對我的觸動更大。以前水還是清澈見底的,大人們還可以在池塘里洗衣服,小孩則是可以在池塘里洗澡玩耍沒。可是現在的池塘呢,不是干涸就是污水,慘不忍睹。我在想,我一定要讓我的學生學會化學,學懂化學,不再讓化學傷害到我們可愛的家園。
第一個方面是化學與大氣污染,大氣污染主要是大氣中的化學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有很多的種類,其中對人體的危害的污染物有幾十種,我國的大氣污染屬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這些污染物主要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內,不經過肝臟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運輸到全身。所以,大氣的化學性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很大。這種危害可以分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種。其中慢性中毒最為可怕,通過人體慢慢的富集作用,一旦達到臨界點,那么人體所受到的傷害非常大,科學研究表明,城市大氣的化學性污染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誘因。急性中毒在工廠大量排放有害氣體并且無風、多霧時,大氣中的化學污染物不易散開,就會使人急性中毒。例如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三家石油化工企業,因為不斷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硫
等化學性污染物,再加上無風的天氣,致使當地居民哮喘大發生,后來,當地的這種大氣污染得到了治理,哮喘病的發病率也隨著降低了。
針對這種對人體的污染現象,我認為我們要發揚綠色化學的精神,綠色化學又稱綠色技術、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即是用化學及其它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除那些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試劑、產物、副產物等的使用和產生。建立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出發,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化學,從而使我們對環境的治理可以從治標轉向治本。為此,工業、農業、日常生活等采用無毒、無害并可循環使用的物料,化學反應的綠色化,是從“本”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領域工作中,我的想法就是從根本上斷絕污染源,這樣才能有效的防治環境污染,才能從根本上防治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第二個方面是化學與水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河流,湖泊等水體被污染后,對人體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危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飲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縣的水俁灣地區出現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痙攣、麻痹、運動失調、語言和聽力發生障礙等癥狀,最后因無法治療而痛苦地死去,人們稱這種怪病為水俁病。科學家們后來研究清楚了這種病是由當地含Hg的工業廢水造成的。Hg轉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魚、蝦和貝類的體內,人們如果長期食用這些魚、蝦和貝類,甲基汞就會引起以腦細胞損傷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孕婦體內的甲基汞,甚至能使患兒發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變形。第二,被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體,能夠引起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等傳染病,以及血吸蟲病等寄生蟲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如砷 (As)、鉻(Cr)、苯胺等污染水體后,可以在水體中的懸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體內蓄積。長期飲用這樣的污水,容易誘發癌癥。
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們生活的處處都離不開水,針對水污染這種現象,如果要我來防治水污染,我會首先治理水源頭,因為水污染是從上到下的`,源頭被污染,那么下方自然跟著被污染,而源頭的治理就是一些生活或者生產垃圾,污水的排放,這自然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關閉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強對群眾的環境污染的思想教育,這樣才能杜絕源頭的水污染;其次就是對水源的治理,要定期消毒,保護好水源。 第三個方面就是固體廢棄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固體廢棄物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丟棄的固體物質,如采礦業的廢石,工業的廢渣,廢棄的塑料制品以及生活垃圾。應當認識到,固體廢棄物只是在某一過程或某一方面沒有使用價值,實際上往往可以作為另一生產過程的原料被利用,因此,固體廢棄物又叫“放在錯誤地點的原料”。但是,這些“放在錯誤地點的原料”,往往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如果不及時加以利用,長期堆放,越積越多,就會污染生態環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針對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我們應該及時的加以利用,生產部門應該提前告知群眾這些固體廢棄物的危害,當然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問責制,要精確代個人,具體誰負責這件事,那么要是出了事就得負責任,這樣才能震懾企業,使其約束一些污染行為。 當今社會,我們強調可持續發展,當今,可持續發展觀是世人普遍認同的發展觀。它強調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協調發展,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永續發展。綠色化學正是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在1984年,美國環保局(EPA)提出“廢物最小化”,這是綠色化學的最初思想。化學這門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將來要從事環境治理的工作,就需要不斷地去了解化學,了解事物內部發展規律,從根本上杜絕環境污染,這樣對我們人類就是最好的回報,對大自然也是一份滿意的回應。
最后,我希望人人都能夠有保護環境的意識,雖然我們在行動上的作用微不足道,但是擁有一顆保護環境的心才是最好的結果,每天看看那些環境污染的報道,這樣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會有些許的共鳴,才能在內心給自己下一個保護環境的意識。
化學與環境論文15
由于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于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建立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出發,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化學,從而使我們對環境的治理可以從治標轉向治本。為此,工業、農業、日常生活等采用無毒、無害并可循環使用的物料,使化學反應綠色化。
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危機。由于人口急劇的增加,資源的消耗日益擴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礦產等資源占有量逐漸減少,人口與資源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環保問題就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化學工業及相關產業,在為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在生產活動中不斷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質,化學工業也為環境和人類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發達國家對環境的治理,已開始從治標,即從末端治理污染轉向治本,即開發清潔工業技術,消減污染源頭,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綠色技術”已成為21世紀化工技術與化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科技前沿。
綠色化學又稱綠色技術、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即是用化學及其它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除那些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試劑、產物、副產物等的使用和產生。
化學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從一種物質向另一種物質轉化的科學。傳統的化學雖然可以得到人類需要的新物質,但是在許多場合中卻既未有效地利用資源,又產生大量排放物,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綠色化學則是更高層次的化學,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子經濟性”,即在獲得物
質的轉化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料原子,實現“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又不產生污染。傳統化學向綠色化學的轉變可以看作是化學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綠色化學可以變廢為寶,可使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綠色化學已在全世界興起,它對我國這樣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更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以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后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1 采用無毒、無害并可循環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選擇
工業化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許多新物料,它們在不斷改善人類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生活廢物,使人類的生活環境迅速惡化。為了既不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壞環境,我們必須研制并采用對環境無毒無害又可循環使用的新物料。
我國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裝,而且在農村還廣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來越嚴重。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國際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經投入生產。光生物雙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國“八五”科技攻關的一個重大項目,已取得一些進展。
1.2 溶劑的`選擇
大量的與化學制造相關的污染問題不僅來源于原料和產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過程中使用的物質。最常見的是在反應介質,分離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劑。在傳統的有機反應中,有機溶劑是最常用的反應介質,這主要是因為它們能較好地溶解有機化合物。但有機溶劑的毒性和難以回收又使之成為對環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無溶劑存在下進行的有機反應,用水作反應介質,以及超臨界流體作反應介質或萃取溶劑將成為發展潔凈合成的重要途徑。
1.2.1 固相反應
固相化學反應實際上是在無溶劑化作用的新穎化學環境下進行的反應,有時可比溶液反應更為有效并達到更好的選擇性。它是避免使用揮發性溶劑的一個研究動向。
1.2.2 以水為溶劑的反應
由于大多數有機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許多試劑在水中會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應介質。但水作為反應溶劑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因為水是地球上自然豐度最高的“溶劑”,價廉、無毒、不危害環境。此外水溶劑特有的疏水效用對一些重要有機轉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時可提高反應速率和選擇性,更何況生命體內的化學反應大多是在水中進行的。
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在現代經濟中,氟利昂等物質應用非常廣泛,要全面淘汰,必須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質和替代技術。在特殊情況下需要使用,也應努力回收,盡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產廠家參與開發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氫氯氟烴HCFC和含氫氟烷烴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發泡劑、制冷劑和清洗溶劑等,但這類替代物也損害臭氧層或產生溫室效應。同時,也在開發研究非氟利昂類型的替代物質和方法,如水清洗技術、氨制冷技術等。
為了推動氟利昂替代物質和技術的開發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許多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類是傳統的環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額和技術標準,井對違反規定實施嚴厲處罰。歐盟國家和一些經濟轉軌國家廣泛采用了這類措施。一類是經濟手段,如征收稅費,資助替代物質和技術開發等。美國對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實行了征稅和可交易許可證等措施。另外,許多國家的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還發起了自愿行動,采用各種環境標志,鼓勵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和使用不帶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材料和產品,其中綠色冰箱標志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人類的社會行為和對自然的加劇破壞改變了自然系統的平衡,導致自然環境加劇變化,就形成難以處理的難題,我們要發揚可持續發展的精神,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氣,在陽光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二次污染物,這種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煙霧污染現象,稱為光化學煙霧。近年來,汽車尾氣排放的NOx、CO及隨后形成的光化學
【化學與環境論文】相關文章:
化學與環境論文07-15
[優]化學與環境論文07-16
【精華】化學與環境論文07-17
環境化學與家鄉經濟論文11-19
化學與環境論文范例15篇07-17
化學與環境論文15篇(合集)07-16
(優)化學與環境論文15篇07-16
化學與環境論文常用[15篇]07-16
化學論文07-02
化學與生活論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