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化學教育論文
1制定“雙向”培養目標
近年來,隨著周邊地區初中化學教師隊伍的日益飽和,我校化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發生較大改變,畢業生從事教育行業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選擇非教師工作崗位的比例逐年上升,而選擇專升本相對趨于平緩。從畢業生反饋信息可以看出,近幾年選擇化工、食品等行業從事化學分析檢驗工作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因此結合當前實際情況,高職院校化學教育專業以培養初中化學教師為目標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跟不上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變化,為了拓寬學生就業渠道,該專業應實行“雙向”培養目標;既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適應新世紀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課程體系設置
課程設置集中體現了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素質,也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體系的設置應緊密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突出核心能力培養,堅持融素質教育與業務培養為一體。因此高職院校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打破傳統學科型教學體系,構建基于工作崗位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即以就業為導向,“雙向”培養目標為依據,在保證專業知識“必需、夠用”的基礎上,既要體現師范類職業技能培養,同時也要滿足化工、食品等行業的崗位需求。
2.1師范類課程設置
傳統師范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學科專業知識而忽略教育理論與教師技能訓練,使得師范生普遍欠缺的并不是化學專業基礎知識,而是化學與社會、生活、材料、能源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學生的基本教學能力普遍較差,以致畢業后,適應工作崗位的周期偏長。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我們從2006年便開始著手對化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不斷進行改革。在保證專業基礎知識“必需、夠用”的基礎上,將師范性專業課程所占所有課程的比例提高到23.8%(不含教育實習),在原來課程如心理學、教育學、中學化學教學法等基礎上,新開設了中學化學科技活動與現代教育技術;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開設了環境化學、化學與社會等課程。
2.2化學分析類課程設置
我校化學分析技能類課程建設主要是依托企業,緊貼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展開,我們根據當地化工、日用化學品及食品等支柱產業對化學分析檢驗人才的需求,增加了一些與工業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課程,如精細化工、工業分析、儀器分析、化工基礎等。同時,我校還鼓勵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將源于企業的工作項目轉化為專業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確保專業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緊密關聯。此外,我校從2009年開始設立了中級分析工職業技能鑒定考核試點,自從試點成立以來,每年有不少學生積極參加化學檢驗中級分析工的職業資格鑒定考試,通過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可使學生提前了解和掌握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在校期間就積累“工作”經驗,縮短就業上崗后的適應期。
2.3職業技能實踐環節設置
為了強化學生實踐技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我校從2006年開始不斷完善教學儀器設備和實驗場所,相應課程設置上實踐比例由06年以前的32%提高到現在的42.67%。同時,我們將人才培養模式由原來3年全部在校學習的方式改成現在的“2.5+0.5”方式,即兩年半的學習在學校完成,其余時間在中學或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相比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只在第五學期安排了為期一個月的教育實習,其實踐形式單一,時間短而集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與分析檢驗技能。而新人才培養模式除了第五學期安排五周的教育實習外,在校學習期間還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手段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同時新增加了第六學期為期十五周的頂崗實習,這個學期的實習情況主要是依據學生自身發展需求來選定實習崗位。通過這一學期的頂崗實習,不僅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可以為學生正式步入工作崗位提供一個鍛煉、磨合的平臺。
3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反映了教學活動中傳授的知識及技能的范圍和性質,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結合當前高職院校教育專業面臨的巨大挑戰,若教學過程中一直沿用師范專業-化學教育模式,開設課程過于強調理論,將直接阻抑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因此教學內容的合理性至關重要。
3.1從專業后繼課程的需要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來優化教學內容
傳統理論知識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各課程自成體系,課程知識較分散,不同課程間內容重復率高,缺乏整合性,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學到的只是一門門具體課程知識的堆砌,難以達到專業水平。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從專業后繼課程的需要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在突出專業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上,合理整合優化教學內容,構建“必需、夠用”的理論教學體系。如關于物質的定性知識,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中都有同樣的內容出現,這就勢必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這兩門課程之間的關系,將重復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優化教學內容。
3.2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來更新優化教學內容
要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來更新優化教學內容,在保證理論“必需、夠用”的基礎上,重視實踐項目的開出,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且實踐項目的開出,既要能滿足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需求,也要滿足培養化學分析檢驗等應用技能的需求。如在實踐項目中,可適當將“驗證性實驗”內容的比例降低,結合中學化學教材和生產實際,增加一些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此外,教學內容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接收能力和就業方向進行有效合理的安排,因材施教。
3.3結合學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的突出培養欠缺能力
目前,從教育實習和頂崗實習反饋回來的信息顯示,我們的學生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雖然相當多的學生專業知識比較扎實,但由于教學技能欠缺,不能有效的駕御課堂教學,具體表現為對教參、教案依賴性大,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差,抓不住重點、難點,實驗操作技能欠規范,不善于引導啟發等;為了能更好的強化學生的教學技能,我們改變過去化學教學論集中在第五學期教學的做法,從10級開始將化學教學論分別于第四學期和第五學期來完成,第四學期主要是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訓練,使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和素質盡早得以強化,第五學期是前期理論與實踐學習的不斷深化和提高;通過課程內容的擴充和開設時間的調整,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深化、不斷提高的教學素養的培養過程,循序漸進地適應從“學生”到“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轉變。同樣,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從事化學分析檢驗工作的學生,由于實踐技能差,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欠缺,適應崗位工作的周期偏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的突出培養欠缺能力,如通過自擬實驗方案、創設實驗情景和探究性實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
4自編教材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好壞直接關系到課程內容體系。然而,目前適合高職院校教學的教材在數量上、質量上雖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理論與實踐比例不協調,所以為了適應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要鼓勵有能力的高水平教師編寫教材。教材的編寫必須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不能一味的固守學科中心的傳統教材,而要結合學生實際,以培養目標為依據,工作崗位為導向,與實際應用緊密聯系,來編寫適合的教學用書。如儀器分析教材,現在幾乎所有教材的章節內容都是包括分子吸光分析法、分子發光分析法、原子光譜分析法、色譜分析法、核磁共振、質譜等,雖然里面涉及到好多先進前沿的分析手段,但實際上,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其中好多內容遠超出了他們的知識接受能力范圍和應用范圍,所以編寫教材時,應結合高職生實際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和就業方向,高深理論以夠用為原則,重點突出應用性較廣的知識,如紫外-可見、電化學分析等;且內容的闡述應循序漸進,富有啟發性,便于自學,同時增加一些與就業崗位相關的實用性內容。依據歷年學生就業情況,本專業部分學生會從事化工、食品檢驗、環境監測等化學分析工作,那我們就可以將食品甲醛分析儀、食品吊白塊分析儀、有毒氣體檢測儀等相關內容編寫在教材內。
5結語
總之,由于教學觀念的不斷改變,學生對教學理論、方法的吸收及職業技能的訓練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高職院校必須有正確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目標為依據,工作崗位為導向,不斷優化和改革課程體系設置及教學內容,使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才能為國家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化學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師德教育論文11-28
高職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教育論文11-18
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的論文11-30
高職院校學生美育教育分析的論文11-29
高職院校新生的入學教育解析的論文11-29
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的論文12-07
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論文11-30
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論文11-30
分析高職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