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文學課應重視古漢語知識的滲透的論文
古代文學課與古代漢語課是師范院校中文專業兩門重要的基礎課。這兩門課程雖然有各自不同的性質、內容和教學方法,但兩者之間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古代漢語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為語言材料來進行教學的,如果離開了這些作品,古代漢語課的教學只能從理性到理性,不能聯系古代的語言實際,這樣勢必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這兩門課的教學任務也是密切相關的。古代文學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育和提高學員閱讀、欣賞、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從而勝任初中語文課的文言文教學”;一個重在賞析,一個重在閱讀,但二者都要落實到培育學生勝任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能力上,彼此是相通的。閱讀是鑒賞的前提。只有認認真真地“咬文嚼字”(進行語言訓練),才能實實在在地“含英咀華”(進行鑒賞訓練)。因此,師范院校古代文學課的教學中注意古漢語知識的滲透,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從幾個方面舉例談談。
語音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一些古漢語的音韻常識,對于鑒賞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韻文作品是很有幫助的。例如在《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一文中,描寫馮諼開始投奔到孟嘗君門下做食客時未被重用,受到不公正待遇——“食以草具”。于是他便三次“彈鋏而歌”。第一次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第二次又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第三次又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既然是“歌”,那么這三句歌詞就應當是押韻的。可是,“魚”、“車”、“家”這三個韻腳字在今天普通話里聲、韻母都不相同,不能相押。教材(朱東潤主編《中國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收集整理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下同)的注釋中對此也未作說明。如果老師能在講授時向學生簡單說明一下古今語音的發展變化,指出這三個韻腳字在上古語音系統中同屬“魚”部,是完全可以押韻的(車,古讀若“居”,家,古讀若“姑”)。這樣一提示,學生對馮諼彈鋏而歌的聲情就能領會得更為傳神,有助于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字詞是構成作品的基本元素。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首先應明字詞。正如吳小如先生所說的:“如果連字句都沒有弄懂,那么分析得天花亂墜也不會得出正確結論,還談什么賞析。”這句可謂切中肯綮。文學課不是語言課,不可能也不必要對每篇作品都去下一番字斟句酌的功夫,但在字詞方面至少應注意兩點:一、詞的古義與今義的聯系;二、詞的本義與引申義的聯系。這兩點有時會直接影響到對作品理解的準確程度和深刻程度。例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山水詩佳作,其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聯更是歷來為人稱美的字句。“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這二句詩教材中未作解釋,僅對“變”的詞義稍作提示。有的學生讀后產生疑問:詩人描寫的既然是初春景色,那么,綠茸茸的嫩草為什么會浮像萍一樣生長在池塘的水中呢?如果我們在教學時能從古漢語詞匯學的角度稍作分析,這一疑問就會煥然冰釋了。因為“塘”在唐以前的古義是“堤”的意思。這里的“池塘”意即“池的堤岸”,是一個偏正詞組,而不是一個名詞。這樣,“池塘生春草”的含義就好理解了;而且我們還能看出,它與下句“園柳變鳴禽”正好構成工整的對仗(“池之塘”對“園之柳”)。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對此作出適當的提示,既可印證已學過的古漢語詞匯知識,更能幫助學生真正領會詩詞的意蘊,并通過賞析獲得審美的享受。
語法是文章遣詞造句的規律法則。古今漢語的語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語言的歷史演變,古代漢語中也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語法現象,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以及多種省略等。這些也充分地體現在古代詩文作品之中,例如古典詩詞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語序變化,它們有些是為了適應詩歌聲律的要求,但也有很多是出于表達的需要。如杜甫的名句“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這一聯如還原為常規語序應為“風折(之)筍垂綠,雨肥(之)梅綻紅”。語序倒裝之后,不僅增添了詩的韻味,給人一種新奇、典雅的美感,而且還極為真切細膩地表現出詩人對景物的感知過程:開始撲入詩人眼簾的是一團翠綠,走近一看,又發現這段翠綠呈下垂的形狀,再經過觀察分析,最后才得出了“風折筍”的結論(下句分析略)。如果教學中能從語序變換的角度來指導學生進行賞析,就能更為深刻地領會到詩句新奇的意境和詩人獨運的匠心。可見,在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適當地進行語法分析能取
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修辭也是古漢語一個組成部分。它對文章的表達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古人寫文章是十分重視修辭的,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古典文學作品的凝練、含蓄、生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修辭手法的運用。如《荀子·勸學》通篇用比喻以及比喻構成的對比手法來闡明刻苦學習的重要性,生動形象,發人深思。古代文學作品教學尤其是要注意那些古代漢語特有的修辭現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的話,教材僅對“隳突”一詞作了解釋,對全句的表達方法未作提示。在講授時教師應指出這是互文修辭手法的運用。全句的意思應理解為:“(悍吏來吾鄉之后),東西南北,到處騷擾破壞,(弄得雞犬不寧)”。如果學生不理解這一文義互補的修辭現象,僅扣字面理解為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收集整理“(悍吏)在東西方叫囂,在南北方隳突”,那就未免膠柱鼓瑟,有乖原意了。其他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等,都是互文句,其前后語義是互為呼應、彼此滲透的,這樣能表達出更為豐富的涵義。教學時應向學生作必要的提示,以免誤解。
以上從語音、字詞、語法、修辭四個方面舉例分析了師范院校古代文學課的教學中滲透古漢語知識的必要性。這種“滲透”能幫助學生克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障礙,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含義,把握作品的題旨和藝術特色,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員閱讀、欣賞、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們師范院校的學生畢業后都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都要教文言文,而從目前現狀來看,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難點都是字、詞、句等語言方面的問題,因此,這種“滲透”還能幫助學生畢業后更好地勝任中學語文課的文言文教學。
【古代文學課應重視古漢語知識的滲透的論文】相關文章:
應重視教育的情感性的教育理論論文03-27
化學教學應怎樣滲透環境保護知識03-18
重視主干知識關注歷史細節論文11-21
古代文學論文11-21
古代文學史論文06-07
古代文學的優秀論文06-20
古代文學畢業論文03-07
古代文學論文怎么選題11-21
古代文學史論文05-12
古代文學史論文題目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