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樂府游仙詩研究綜述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樂府游仙詩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漢樂府游仙詩的形成、概念的界定、內容主旨、游仙模式及意象運用等方面,但是大多數的研究只是將其作為游仙詩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籠統敘述,或者僅僅關注其某一方面的特點,沒有形成系統。本文主要依據中國知網收錄情況,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漢樂府游仙詩研究做一簡要梳理,以求對后來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漢樂府游仙詩 研究 綜述
在中國文學史中,漢樂府作為繼《詩經》《楚辭》之后的又一詩歌藝術高峰,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領域,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富。20世紀80年代以前,漢樂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樂府詩的起源、分類、藝術手法以及漢樂府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在文學史發展上的特殊意義等方面。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專著和論文主要有:王易《樂府通史》、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后,漢樂府的研究領域變得更為寬廣,研究角度也更為獨特,更多是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來分析研究。趙敏俐先生在漢代詩歌研究方面著述豐富,《山崇拜與道教文化及游仙詩》重點研究了游仙詩的產生及發展與道教文化之間的聯系;《論漢代樂府詩中的流行藝術與民間歌謠――兼談“民歌”概念在漢代詩歌研究中的泛用》論述了漢樂府與廣泛意義上民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漢代文人的樂府歌創作及其意義》主要論述了漢代文人參與樂府詩創作的問題。
游仙詩自秦代以來,一直存在于中國文學之中,學界對于游仙詩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魏晉時期和唐代,而漢樂府中的游仙詩研究則總是被放在游仙發展鏈條上籠統敘述。20世紀40年代末朱光潛先生發表了長篇論文《游仙詩》,論述了游仙詩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之后論述比較全面的專著有張宏的博士論文《秦漢魏晉游仙詩的淵源流變略論》,集中在“流變篇”論述了樂府游仙詩的基本問題。近年來,漢樂府游仙詩逐漸受到關注,也相繼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根據中國知網收錄的論文來看,大致有四十余篇有關漢樂府游仙詩的論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樂府游仙詩的形成
(1)《楚辭》《莊子》《仙真人詩》
游仙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楚辭是游仙詩產生的源頭,這是學界最普遍的看法。徐明的《試論漢代游仙詩的產生與演變》一文認為《遠游》篇已經隱含了游仙詩的基本因素,是游仙詩的濫觴之作。趙榮《游仙長生與及時行樂――漢樂府游仙詩的生命價值追尋》也認為游仙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周曄梅《悲愴的美麗――漢魏六朝游仙詩之演進論》一文把游仙詩產生的三大源頭分為楚辭文化、莊子思想和秦《仙真人詩》三個部分。
(2)漢樂府游仙詩來源于神仙思想和道教思想
張樹國《論漢代游仙詩的來源、藝術形態及其影響》認為原始的巫術觀念、神仙信仰和神通法術構成了游仙詩的原型,在信仰、儀式和方技上規定了游仙文學的發展方向。栗春娜的《漢唐游仙詩研究》認為先秦時期簡單的神仙思想與道家思想相互結合,促使經學與神學的融合滲透,這是漢代游仙詩形成的基礎。關于游仙詩的起源大致是以上幾種觀點,但是對于第一篇游仙詩的問題,學界也存在爭論。大部分學者對于游仙詩源于屈賦是沒有疑義的,《遠游》篇歷來被認為是游仙詩的濫觴之作,幾乎已經成為學界公認之說,也有的學者認為《莊子》應該為第一部游仙詩作品。但是陳飛在《應該正確評價曹植的游仙詩》《再論曹植游仙詩》中認為游仙詩的淵源雖然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游仙詩應該始于曹操和曹植二人。張士驄則發表文章認為游仙詩的起源應該是《仙真人詩》更為合理,他認為屈原的作品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游仙詩,只是借用大量神話來抒發意志,而《仙真人詩》中所包含的求仙、方術的內容應該和游仙詩的本質一致,算作是游仙詩真正的起源。
二、游仙詩的概念界定
何為游仙?這是研究游仙詩不可回避的問題。詹時窗在《道教文學史》中曾說:“游仙詩就本義而言,即歌頌詩人漫游之情的詩。”不過,這樣給游仙詩下定義顯得過于片面,游仙詩人在游仙過程中不占主要地位,只是有時參與其中,或者甚至不出現在漫游過程中。彭建華《論漢魏六朝游仙詩》中認為游仙詩“是詩人憑借幻想抒寫在仙境、水域或其他類似性質的虛幻境界中遨游,以擺脫現實時空局限,而獲得精神超越的一種詩歌形式。”另有栗春娜《漢唐游仙詩研究》曾給游仙詩下了一個比較完整和全面的定義:“游仙詩是以描寫神仙生活和神仙幻想來表達某種人生理想、人生態度,或以游歷仙境為主要內容,表達企慕長生、寄寓某種人生理想的詩歌樣式”。李建婷《神游宇外心存仙道――兩漢游仙詩研究》從“游”和“仙”兩字演變的角度來理解“游仙”的含義,視角比較獨特。
三、漢樂府游仙詩的內容分類及主旨
(1)追求神仙長生旨趣,即體現“列仙之趣”
栗春娜在《漢唐游仙詩研究》中認為漢代游仙詩主要有兩個特點:“追求肉體的長身不老、在精神上表現為真誠執著的相信神仙的存在。”她認為漢樂府游仙詩主要是表達對于長生不老的追求,帶有功利性的色彩。
(2)體現統治者的求生夢想與個人意志,表達世人樂生惡死的愿望
彭建華《論漢樂府游仙詩的藝術特色》認為漢樂府游仙詩描寫人神共處的歡樂場面,“能更好地表達最高統治者‘樂生’‘永壽’的意志。”游仙詩成為詩人為國家和皇帝祈福的重要文學載體。
(3)借游仙思想表達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
張振龍《漢代游仙文學主旨談論》認為漢代游仙文學“借游仙思想表達對現實黑暗動亂政治的不滿,對自由、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樂府游仙詩也有表達相同內容的作品,《董逃行》就從一定程度上體現諷喻動蕩的社會現實。
四、漢樂府游仙詩的游仙模式
漢樂府游仙詩的模式大致繼承了先秦時期的游仙文學傳統,而且更加重視對游仙過程的描寫。朱立新在《游仙詩的意象組合與結構模式》一文中將游仙詩的游仙模式分為:“游”模式、“仙”模式和“反游仙模式”,而漢樂府中游仙詩主要是第二種“仙”的模式,即凡人經過修煉或者由仙人指點而得道成仙,例如《長歌行》《董逃行》。張樹國《論漢代游仙詩的來源、藝術形態及其影響》中認為“兩漢樂府詩的習慣模式是‘飛升’以后向神仙討取仙藥,使‘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滿足人們好生惡死的本能需要”。張樹國還認為漢樂府游仙詩與晉代游仙詩有著大致相同的模式:為躲避來日大難――駕六龍等游歷名山――見到仙人,仙人給藥――延年益壽。
五、漢樂府游仙詩中仙境、仙人、仙術的描繪及意象運用
首先,游仙詩中的神仙境界的描繪都不外乎昆侖和蓬萊兩大系統。漢樂府游仙詩描繪的仙境是這兩大系統的融合。孔哲、汪洋《漢代樂府游仙詩與漢代神仙信仰》一文認為漢樂府游仙詩實現了蓬萊與昆侖兩大系統的融合,在描繪仙境的同時更多注重對蓬萊仙境的描繪。李永平在《游仙詩的特點及分類》中將其劃分為:(1)“神仙”“求仙”“慕仙”意象。(2)“生羽翼”“逢羽人”“蟬蛻”等飛天意象。(3)仙藥。(4)“昆侖”“泰山”“五岳”“蓬萊”“廬山”等仙山及仙境意象。(5)關于“龍”“鳳”“鹿”“鶴”“虎”等神奇動物的描寫。其次,仙人形象的刻畫和仙術的描寫也是漢樂府游仙詩不可缺少的。趙榮《游仙長生與及時享樂――漢樂府游仙詩的生命價值追尋》也同意此種觀點,將漢樂府游仙詩的意象系統分為:仙人、仙境和仙術三部分。他認為仙人的意象實際上是詩人對生命價值的追尋的反映。
綜合來看,雖然近年來漢樂府游仙詩的研究力度不斷加大,可是大多數都是將其放在游仙詩發展的歷史鏈條上簡單帶過。漢代作為游仙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游仙詩創作在整個游仙詩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如何繼承前代的,有哪些開創以及對后世游仙詩發展有何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集中而系統的分析。另外,還有一些關于漢樂府游仙詩的具體問題始終存在爭議,例如,游仙詩的起源問題、漢樂府中游仙詩的界定、《郊祀歌十九章》是否屬于游仙詩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考辨,力圖使研究水平更加深入,研究范圍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 詹時窗.道教文學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66.
[2] 彭建華.論漢魏六朝游仙詩[D].西南大學,2006.
[3] 栗春娜.漢唐游仙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4] 彭建華.論漢樂府游仙詩的藝術特色[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5).
[5] 張振龍.漢代游仙文學主旨談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9(1):96-98.
[6] 張樹國.論漢代游仙詩的來源、藝術形態及其影響[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0,32(2).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樂府游仙詩研究綜述】相關文章:
微電影研究綜述05-17
說話人識別研究綜述03-07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綜述03-21
藏族民間諺語研究綜述03-14
關于VMI策略的研究綜述03-01
開題報告及研究綜述(精選6篇)01-07
稟賦優勢論研究文獻綜述03-13
文藝理論研究綜述03-19
心理契約的應用研究綜述03-23
語篇結構標注研究的綜述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