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論文白居易諷諭詩的語言分析
白居易詩一向被稱為“淺切”(李肇《國史補》卷下)、“俗”(蘇軾《祭柳子玉文》,《東坡前集》卷三五),甚至有“老嫗能解”之說(惠洪《冷齋夜話》)。這些評論和傳說都是就白詩的整體印象而言,而且有夸大貶斥之意。“老嫗能解”更明顯出于宋人臆造,與白詩的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白詩按照作者本人所劃分的類別,其語言運用和風格也存在著一定區別。其中,在語言斟酌上用力最多的,當屬諷諭詩和長篇排律(當然,與白居易的藝術天性更為吻合、寫得最為優美的應該是《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歌行);寫得比較隨意的,則是閑適詩和其他律體詩。
諷諭詩按詩體原分為兩部分:“古調詩五言”和“新樂府雜言”,被作者本人分別編入《白氏文集》的卷一、二和卷三、四(1)。諷諭詩被作者視同諫章,“上以廣宸聰,副憂勤,次以酬恩獎,塞言責”(白居易《與元九書》,《白居易集》卷四五),其直接言說對象為君主和整個官僚階層,由作者賦予了這樣嚴肅的意義,在語言運用上當然不可能十分隨意;除了體現作者的言責和思想外,還必須能夠體現合于作者詞臣身份的遠高于一般水平的.文學修養,在文采上至少不能輸于其他文人詩作或章奏表狀,此外還要合于官場交際和政治話語的規范 (2)。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它的政治和文學效果。
諷諭詩的用典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對語言運用提出過明確要求:“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新樂府序》全篇其實都是言必有據,這里提出的質、徑、直、切四條標準都有來歷,其涵義與所謂“俚俗”絕不相同。《荀子?性惡》稱:“少言則徑而省。”《論衡?正說》有所謂“徑直之文”。《漢書?司馬遷傳》稱司馬遷有良史之才,“辯而不華,質而不俚”(3)。《文心雕龍?明詩》稱古詩“直而不野”,“怊悵切情”,《體性》贊賞“辭直義暢,切理厭心”,《比興》謂“比興雖繁,以切至為貴”。根據以上典據,可知“質”的意思是質實、真實,“徑”的意思是不費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 切”的意思是表達(包括運用比興等手法)真切易曉。這四條標準都是就文人創作傳統而言,并且以某些經典作品為典范。它所排斥的,僅僅是文人創作傳統中的另一類華麗、空洞、繁縟、迂曲的風格;不但不排斥典雅莊重的風格,相反,恰恰要以它的方式努力達到這一風格。此外還應注意,《新樂府序》所言還不能涵括諷諭詩中的另兩卷五言古詩,五言古詩中由于包含大量興寄體作品,其風格當然更顯得古雅典重。
這種風格要求直接體現在諷諭詩的修辭和語言選擇上。與人們可能有的“俗”的印象相反,諷諭詩中大量使用了來自經、史、子及前代詩文的典故和書面成語。有些作品為追求特定效果,幾乎句句有經典來歷,如《賀雨》。當然,《新樂府》中也有少數作品幾乎不使用典故,如《賣炭翁》、《陰山道》、《紫毫筆》。但這樣的作品數量極少,不能代表諷諭詩的總體情況。以下是對諷諭詩中五言古詩與新樂府雜言兩類作品使用典故(事典)和書面成語(語典)情況的統計結果:
五言古詩,共122篇2894句。使用典故或引用經典完整思想的,為177例;其中《左傳》9例,《論語》9例,《莊子》5例,《戰國策》5例,《禮記》15例,《史記》32例,《漢書》16例,《晉書》7例(其他略)。下面給出《左傳》的用例:
《雜興三首》:楚王多內寵。(昭七)吳王心日侈。(哀元)伍員諫已死。(哀十一)《贈樊著作》:雖有良史才。(宣二)《感鶴》:況乘大夫軒。(閔二)《贈內》:冀缺一農夫。(僖三十三)《寄唐生》:功高虞人箴。(襄四)《寓意詩五首》:白水指為盟。(僖二十四)《答桐花》:雄雞自斷尾。(昭二十二)使用其他書面成語的,約930例(4);其中《詩經》77例,《尚書》25例,《周易》23例,《禮記》37例,《左傳》40例,《論語》29例,《老子》15 例,《莊子》29例,《楚辭》29例,《史記》39例,《漢書》35例,漢代文(賦)約40例,古詩20例,六朝詩約140例,六朝文(賦)約90例(其他略)。下面也給出《左傳》的用例:
《賀雨》:遂下罪己詔。(莊十一:禹湯罪己。)慈和與儉恭。(昭二十八:慈和遍服曰順。)已責寬三農。(成二:乃大戶,已責。)皇天與后土。(僖十五:君履后土而戴皇天。)《讀張籍古樂府》: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僖二十四:言,身之文也。)《兇宅》:一興八百年。(宣三:卜世三十,卜年七百。)《題海圖屏風》:鯨鯢得其便。(宣十二:取其鯨鯢而封之。)《月燈閣避暑》:無如出塵囂。(昭三:湫隘囂塵。)《哭劉敦質》:如何天不吊。(哀十六:旻天不吊。)《雜興三首》:楚王多內寵。(閔二:內寵并后。)奸邪得藉手。(襄十一:茍有以藉手。)《折劍頭》:疑是斬鯨鯢。(宣十二:取其鯨鯢而封之。)《感鶴》:委質小池內。(僖二十三:策名委質。)《悲哉行》:身不擐戎衣。(成十三:文公躬擐甲胄。)《紫藤》:又如妖婦人,綢繆蠱其夫。(昭元: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采地黃者》:持以易糇糧。(宣十一:具糇糧。)《薛中丞》:再使秉王度。(昭十二:思我王度。)《夏旱》:憫然望歲者。(昭三十二: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丘中有一士》:每選隙地居。(哀十二:宋鄭之間有隙地焉。)《寄隱者》:當國握樞務。(襄十九:鄭人使子展當國。)《大水》:自覓錐刀利。(昭六:錐刀之末,將盡爭之。)《續古詩十首》:晝居不逾閾。(僖二十二:見兄弟不逾閾。)不察心無瑕。(閔元:心茍無瑕。)上有和鳴雁。(莊二十二:和鳴鏘鏘。)《重賦》:浚我以求寵。(襄二十四:謂子浚我以生乎?)《不致仕》:年高須告老。(襄七:晉韓獻子告老。)《買花》:上張幄幕庇。(昭十:私具幄幕。)《贈友五首》:由茲六氣順。(昭元:天有六氣。)待君佐邦柄。(哀十七:國子實執齊柄。)待君秉利權。(襄二十三:既有利權,又執民柄。)寬猛政不一。(昭二十: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讀史五首》:禍患如棼絲。(隱四:猶治絲而棼之也。)明則有刑辟。(昭六:不為刑辟。)《和思歸樂》:獲戾自東洛。(昭三:唯懼獲戾。)《和陽城驛》:誓心除國蠹。(襄二十二:國之蠹也。)決死犯天威。(僖九:天威不違顏咫尺。)《答桐花》:受君封植力。(昭二:宿敢不封殖此樹。)《反鮑明遠白頭吟》:各有能不能。(成五:且人各有能有不能。)《青冢》:一掬沙培?。(襄二十四:部婁無松柏。)同儕傾寵幸。(僖二十三:晉鄭同儕。)
【古代文學論文白居易諷諭詩的語言分析】相關文章:
8.古代文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