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恒山景區環境管理策略研究
隨著人類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矛盾,只要我們做到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以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來指導環境管理工作。旅游景區環境管理是指運用法律、經濟、行政、規劃、科技、教育等手段,對一切可能損害旅游景區環境的行為和活動施加影響,協調景區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處理景區與相關各部門、社會集團、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涉及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使旅游發展既滿足游客的需求,又保護旅游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一、引言
目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其中,旅游景區作為游客大規模聚集的地方,環境問題層出不窮。我國傳統景區環境管理效率低下,權責不明,缺乏規劃,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勢必要探究更加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以期達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區概況
恒山山脈位于山西省北部,發脈于管涔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是桑干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西連雁門,東接太行,南障三晉,北瞰云代,東西綿延500里,以主峰天峰嶺和其西面的翠屏峰為中心所在的地區即是恒山風景名勝區。
(一)恒山景區環境現狀
地質地貌是自然旅游資源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在旅游景區中起重要的襯景作用,往往是大自然長期變化形成的,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2]。恒山景區周邊多處山體遭到不同程度的開挖,大量土地和植被遭到破壞,各類廢石(渣)、尾礦的堆放傾占大量土地,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大片土地出現沙化。礦山選冶排出的酸性廢液、洗煤廢水污染浸蝕礦區周邊土地,大片土地荒蕪損毀。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山體、斜坡穩定,導致巖(土)體變形,誘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礦山排放的廢石(渣)堆積于山坡或溝谷,在暴雨誘發下極易發生泥石流。
采礦廢渣、尾礦暴露在大氣中,硫化物發生氧化使降水成為酸雨,選冶廢水的未達標排放,造成礦區附近的地表水體遭受污染。采場內疏干排水改變了地下水自然流場及補排條件,易形成以采區為中心大而積降落漏斗,造成泉眼干涸、水源枯竭。
景區附近露天采礦對地貌景觀的破壞使旅游觀光環境極不協調。礦山隨意傾倒的固體廢棄物以及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導致溝壑、河道淤塞,泄洪不暢,同時易造成景區視覺污染,影響旅游環境質量。
露天采礦生產大量使用移動式機械設備和大爆破,使空氣產生一系列塵毒污染。繁忙的交通運輸產生的富含重金屬物質的廢氣,礦區冶煉廠、燒結廠等產生的濃煙及礦區燃煤產生的有害物質,均構成大氣污染。
恒山景區資源的開采造成的山體挖掘、廢棄物堆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景區古建地基、地表形象,限制景區長遠發展。始建初期,懸空寺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床淤積,現僅為58米。同時,游客接待數超過其環境承載力時,對文物的破壞也不容忽視。
(二)恒山景區環境管理問題
1、景區體制不順,管理混亂
恒山景區的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涉及多個部門,各個部門職能權限不清,管理越位或者錯位、缺失等現象普遍存在,缺乏高效的監督、管理和協調,從而造成資源的亂開發、低效益開發、低層次開發,以及環境的'嚴重破壞。
2、政策法規執行不力,未形成長效機制
對于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各個職能部門沒有做到嚴查嚴管、長期執行和相互配合,這些政策法規成為一紙空談,使得在恒山景區進行的諸如生態恢復、環境整治、礦山管理等工作成效甚微,治標不治本。目前,涉及景區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雖然日趨成熟與完善,但這些政策法規的實施沒有形成長效機制,不能保證監督監管的有效性與及時性。
3、可持續發展觀沒有被深入貫徹落實
恒山景區所在的渾源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典型的資源型縣域,為盡快脫貧致富,當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的經濟利益,盲目開采煤炭、花崗巖等礦藏,開采后的廢料又隨意堆放,對景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深入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只關注礦產開采和加工帶來的眼前利益,沒有考慮景區環境的可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
三、恒山景區環境管理策略
(一)倡導可持續發展觀,樹立“大景區”理念
景區旅游資源特色的存在是景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旅游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活動造成環境破壞和地方特色逐漸消失,實質上就是對旅游資源的消耗。恒山景區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有其獨特的價值,懸空寺等古建筑及景區內動植物其根本特點是不可再生性與不可復制性,一旦失去是整個人類的損失。應及時轉變旅游者、經營者、管理者、社區居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 倡導生態旅游, 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與方法正確處理旅游開發與資源、生態、環境及民族文化特色的關系。恒山礦石開采缺乏科學開發規劃、生態環境監管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生態社會學思維,認為只要開發項目不在劃定的景區“紅線”內就可開發建設。從社會意義上講,“恒山區域”與“恒山景區”是一個生態系統,區域的生態破壞,就是景區的生態破壞。因此,在恒山景區的環境管理過程中,要樹立“大景區”的理念。
(二)梳理管理體制,增強利益相關者參與性
恒山景區的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涉及的部門有恒管委、環保局、國土資源局等。恒管委作為恒山景區的直接管理者,應被賦予更多的實權,真正發揮其監督監管的作用。其他職能部門應輔助恒管委做好景區旅游環境管理工作,為其提供政策、法規、資金、技術等支持。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該理論逐漸被應用到旅游環境管理研究中。在景區的環境管理過程中,旅游規劃編制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景區管理者、礦藏開采及加工企業屬于核心利益相關者,是景區環境保護的前期影響者,對恒山景區的環境管理有直接影響,應各司其職;社區居民、社會公眾、旅游者、媒體屬外圍壓力群體,他們利用輿論效應間接影響旅游環境管理工作的實施和進展,并發揮自媒體的作用,對其進行監督,施加壓力,促進景區環境管理工作良性發展,其中旅游者作為旅游活動的主體,是保護景區環境的主力。
(三)嚴格進行景區功能區劃分,把控環境容量
我國目前自然保護區一般參照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的模式劃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等不同功能區,進行分區管理。核心區、緩沖區采用較嚴格的管理措施,實驗區則考慮與周邊社區的協調發展和資源利用需要可允許種植、養殖、旅游以及水電、礦業等產業的適度發展。恒山景區應按照國際慣例和中國實情嚴格進行功能區劃分,包括特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三級保護區,在現有功能區劃分基礎上,應適當擴大各級保護區范圍,設立空間緩沖區,以應對景區周邊掠奪式資源開發和破壞性工程建設對恒山景區造成的影響。環境容量,是指某一環境區域內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容納量。在恒山景區現有的環境管理基礎上及后續的發展中,把景區的環境容量納入到首要的考慮范圍,按照環境容量限制游客人數,必要的情況下實行預約機制。
(四)建立資源開采與環境綜合決策機制
景區周邊礦山環境的監督管理涉及多個行政管理部門,政府應在礦產資源開發區建立礦山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環境保護的工作落到實處,明確礦業權人的環境保護責任。政府也應把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納入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加強對重點開發區的環境保護和監管,依法取締景區周邊現有非法礦山,對于可開發區域進行有序開發,對造成破壞的區域及時納入地方環境治理計劃。
(五)做好各類景觀的專項保護
嚴厲打擊景區周邊盲目開采礦石,對于可開采的范圍進行量化,要考慮到距景區的距離、開采規模等影響恒山景區環境質量的因素。做好景區內渾河、恒山水庫等水體的保護工作,在周圍實施綠化。各種廢水、廢棄物須經過嚴格處理后排放,以防污水、廢棄物直接或間接污染水體。依托恒管委,對恒山景區水體進行監察監測。建立森林防火體系與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保護好景區森林生態系統。加強林政管理,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嚴禁在景區內部及周邊亂砍濫伐,切實加強巡山護林工作。
【淺談恒山景區環境管理策略研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