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人格缺陷應對管理
人格是指在一定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人格不同于性格,性格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鮮明而穩定的、多維的心理特征,它無好壞之分,無道德評價問題。而人格卻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傾向性、實踐性,它鏈接著一個人對待他人、集體與社會的態度,反映一個人人品的好壞、善惡、美丑等。人格的道德性是人格最重要的內涵。因此,關注學生的人格發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毋庸置疑,當代學生的人格發展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1、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人生價值涵蓋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自我價值是實現社會價值的前提,而實現社會價值則有助于實現自我價值,是自我價值的最終歸宿。因此自我價值應融合于、服務于社會價值的實現。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格的價值過于定位社會,重社會價值輕自我價值。而如今則過于定位個人,在當代一些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讀書更多是為了自己將來有個寬裕舒適、安靜自在的生活,更多是為了出人頭地,一路風光。而對自己將來如何對社會、對國家盡份責任卻考慮甚少。
2、重書本知識,輕道德實踐。人格問題的實質是道德問題。受傳統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某些學生關注得最多的是自身的成績,“搞好學習是我的唯一任務”,成績搞好了便能贏來一路贊歌,便會一好百好。因此他們不愿參加班集體活動,不愿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不愿反省和檢討自我,缺乏道德實踐,無視道德評價,在情感、品質、習慣、為人處事等方面不講原則,沒有“格”的標準,缺乏正義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重主動人格,輕和諧協調。過去被動人格的人較多,一切服從安排,對人生缺乏設計,奮斗目標模糊不清,沒有前進動力,順其自然,得過且過。而當代學生更多則過于“主動”,以自我為中心,擺不正自己與社會、集體、他人的關系。盲目炫耀自己,逞強斗勝,抬高自己,壓低別人,沒有協作精神、團隊意識;有些甚至為了個人出人投地,無視集體利益,不顧他人感受,不擇手段,我行我素。乃至于限入一種病態,處處與他人為“敵”,與群體、他人格格不入。
4、重外表形象,輕內在素養。“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面貌、衣裳、心靈、思想”。當代青年學生渴望表現自己,關注自身形象,這本無可厚非,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反映。但某些學生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外在美。他們講究穿著,追求時尚,崇尚“潮”、“款”、“名牌”,什么“靚”、“酷”、“帥”經常掛在嘴邊,而對自身的知識積累,內在氣質,個性修養卻很少顧及。這對健康完美人格的形成極為不利。
人格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學生群體中的人格缺陷自應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但這并非“洪水猛獸”、“無力回天”。我們應堅信學生中絕無“純粹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因為學生的人格個性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作為教師,我們應先做“人師”后做“經師”,既教書又育人,正人先要正己,這些都自不待言。此外,我們還應該幫助青少年學生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矯正和彌補自己的人格缺陷。
一、正視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一個人對于自己多方面的主觀印象,包括對自己能力、情緒,以及各種品德的認識、評價和期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正確的自我概念是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重要條件。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不但能對自己各方面有符合實際的了解,而且能坦然地接受一切。也就是說,他們既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能看到自己的短處,不卑不亢,不驕不躁。而有的人因為無視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或因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而有自卑感。這種自卑給他帶來煩躁和不安,所以常常采取一些防衛行為來消除這些不良情緒。例如,有的同學對自己某些方面的成績不滿意,雖然他選擇的目標力所不及或自身努力不夠,但他常常不愿接受這個事實,總是怨天尤人,給正常的人際關系蒙上陰影。相反,有的人則因無視自身的缺點和錯誤,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他們為了自己的成績和地位,為了捍衛自身盲目的自尊,容不得別人超越自我,妒忌別人,“他們毀掉的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系,甚至會毀掉自己的心靈”。
因此,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正確看待自我,是培養高尚品質,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這是第一步,恰是非常艱難的一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自己的成功與得失,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
二、與人為善,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與人交往,有肋于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也會增強自身的安全感、信任感。“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能溝通”。青少年學生胸無城府,待人不加設防,他們處在人生多夢的季節,彼此都有溝通交流的需要。但與友伴在一起,總希望被友伴注意和喜歡,總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力、本領、品質被他人重視和接受,自己在群體中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其中必然有一些人不能真實恰當地表現自己,不同程度地影響人際關系。
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創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鼓勵學生去交往,另一方面又要正確引導,教育學生與人為善,真心地尊重別人。“心中有他人”。教育學生愛別人,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
三、堅定信念,建立良好的是非判斷標準
個人評判是非的標準和依據,或是傾向于個人的利害關系,或是傾向于某一群體的當前利益,或是傾向于整個社會的利益,這便涉及到是非判斷標準的是非問題。它反映一個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的態度,在個人的行為實踐中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有什么樣的是非判斷標準,便有什么樣的行為活動方式。當代學生的思維獨立性越來越強,但個人的是非判斷標準卻處于模糊狀態,或處于渾盹期,或在逐步形成過程中,生活環境中的榜樣行為,外界的評價以及家庭、學校的教育都會影響著他們是非標準的建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因此,教者應注重優化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當然這也是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但學校的人文環境以及課堂教育卻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巨大的影響),自覺加強班集體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向上、扶正袪邪、充滿活力的育人氛圍。同時通過形式多樣的思品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是非判斷標準。使他們對自己的生活狀態、行為方式有所認定、有所評價、有所自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按照社會認可的標準和期望,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能。確立了正確的是非評判標準,便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這是形成健全完美人格的重要保障。
四、開放心胸,把握積極人生
健康人格應該是具有開放的心胸,能和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并以理解和欣賞的態度去對待它。他們能從花開花謝,草長鶯飛中感受自然界的和諧美;他們能從別人的一聲問候、一絲微笑、一次叩首中感知和領略人間真情;他們能從彼此合作、相互幫助、同舟共濟中感悟友情的珍重和價值。再如“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并意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和應承擔的義務。同樣對待自己所面臨的困難、挫折和失敗,也能敢于正視、積極應付。這樣我們才會感到生活的自信、充實、完美而又高尚。
健康人格的人還應該是能將理想和現實完美結合起來,把握積極人生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理想或幻想,這本身不是什么壞東西,“最可怕的是連‘夢’都沒有”。如果我們正確對待的話,能使我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和快感,還能增強我們對未來的期望,激發我們實現目標的行為動機。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沉溺于理想,如何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起來,如何讓實現理想的方式手段合法化、正當化、公益化。
關注學生人格,便是關注學生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和社會的未來。而成功的人格教育應是知、情、行的統一與和合。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意識,千萬別忘了裝點學生超功利的審美生活,也別忘了教育他們學會與他人、集體、民族、國家與社會融合、和諧、共進。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暗示、熏陶、滋養、引導、體驗和感悟等非程式化的教育過程,總之我們要做此“有心人”,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光榮稱號。
【淺談人格缺陷應對管理】相關文章:
淺談醫院內部經濟管理缺陷及對策12-08
護理工作缺陷及差錯的應對03-09
淺談應急管理后勤保障及應對機制分析論文05-27
應用“零缺陷”管理03-21
淺談新時期高校信息管理現狀及應對策略03-18
淺談青少年人格教育03-30
淺談《易經》與管理03-21
淺談清水混凝土表面常見質量缺陷及控制措施03-26
淺談高校管理育人03-18
淺談德育優化管理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