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工作改革醫院管理論文
1統計工作參與醫院經濟管理改革
在基礎成本核算的基礎上,我院將推行項目成本、病種成本核算,這些管理工作都要以數據統計分析為基礎,主要流程為:科室成本統計—作業病種成本統計—醫療服務項目成本統計—全院平均成本計算—病種成本計算。通過對這些關鍵指標的統計分析和計算,能夠準確客觀地掌握各科室的經營狀況、行業平均水平、醫院資源配置等內部運營信息,同時也了解到如價格是造成目前醫院政策性虧損的一個主要原因,而與醫務人員的技術勞作相關的價值全部被嚴重低估,是調價的重點等外部影響因素,從而規范醫療行為、加強成本控制,促進醫院精細化管理水平,并對醫改政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2統計工作在人事制度改革
2.1選人用人公平、公正
實行全員競聘上崗及職稱動態管理,打破論資排輩的舊的用人體制,根據業務能力可以低職高聘、高職低聘,做到人盡其才,人崗匹配。在競爭中,通過競爭者的工作數量、工作效率、經濟創收等情況的統計數據,系統、準確、客觀地反映他在技術、知識、管理能力等無形資本績效,讓數字來說話,杜絕了“人情分”、“主觀分”,真正體現了“績效優先,兼顧公平”的用人原則。由此可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以優質的服務、精專的技術提高自身的業務工作能力,真正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2.2崗位配置合理、高效
通過對全院人力資源的統計分析,全面了解各科室人員的學歷、年齡、職稱結構,發現有工作負荷不均衡的現象,尤其在護理工作中較為突出。為此,人事科與護理部以科室護理工作量統計數據為依據,制定并實施“護理動態崗”,對忙閑不均的人員進行動態調配,將人力資源流動起來,充分發揮出人員的效能,避免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3統計工作參與契約化目標責任制管理改革
醫院建立了以崗位要素為基礎的科主任契約化管理體系,利用科學的統計預測方法,根據行政、臨床、醫技工作重點制定關鍵業績指標(KPI)管理指標,制定出了每個科室年度的效率指標(包括門急診人次、住院人次、病床使用率等)、質量指標(包括三日確診率、搶救成功率、甲級病案率、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等)、服務指標(患者滿意率、健康教育覆蓋率、醫療糾紛發生率等)、成本指標(包括業務收支結余率、百元物耗比、人均醫療收入等)、創新指標(新技術新項目開展數、科研成果)等目標值,對每一個科室完成的情況進行全面、公正、客觀的'評價,從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目標管理體系,明確科主任權責利,進一步提高科室管理水平,促進醫院整體目標的順利達成。
4統計工作參與績效分配制度改革
醫院改變原有以收支結余為基礎的績效分配方案,實行“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保存量激增量”的分配原則,建立以崗位管理為基礎、優質產品產出為核心,與“崗位風險、責任大小、成本控制、工作質量、工作數量、考核結果相關聯”,這就更突出了統計信息的重要性,所有考核數據均來自醫院信息系統(HIS)及病歷首頁的信息,體現了客觀性、真實性、及時性,為績效核算和分配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
5統計工作參與醫療管理改革
5.1開展統計信息服務,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除做好常規的月、季、年統計報表外,我們針對深受關注的問題進行專題統計分析,為管理決策提供了大量的參考依據。如單病種專題分析、死亡病案專題分析、交通事故傷收治情況分析、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分析、住院患者結構分析及門急診患者結構分析等,為實現單病種臨床路徑管理提供了前提,并為醫院管理者準確掌握醫療市場信息提供參考,從而能夠及時確立服務主體,制定切實有效的服務措施,有效提高醫院醫療服務質量。
5.2實行全院“一張床”
床位的利用率是反映醫院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當今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我們對近2年各病區病床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有些科室的病床使用受季節、交通環境、氣候等因素影響,存在病床使用不均衡的現象,為此質控部對相關科室加大了監管力度,結合平均住院日與病床使用率2項指標綜合考量病區病床工作效率,年度上報數據顯示我院床位平均使用率為85%,通過分析得出,床位使用率最高為普外科,平均在115%以上,而綜合科最低,使用率僅為45%,骨科在11月—2月為90%,而7月—9月僅為60%。鑒于以上情況,我院率先在全市推行全院“一張床”管理模式,打破科室界限,根據患者需要調配床位,主管醫師跟著患者跑,既解決了患者的看病就醫問題,又提高了醫院的病床使用率,達到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統計工作改革醫院管理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