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是捕撈學、農業推廣碩士漁業領域碩士研究生的學位專業課,是一門綜合性的漁業管理學科,旨在研究漁業政策法規產生與發展的內在因素、外部動力;漁業政策法規的內涵及其對漁業管理的影響、漁業管理的本質、特征、內容、要求及發展趨勢等,以培養學生研究漁業政策法規、解決漁業管理問題的思路與能力。由于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課程教學內容抽象、理論性強且較難理解,因此,改革教學方法十分必要。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在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課程教學中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及作用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初美國的哈佛大學醫學院、法學院,以后經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推廣與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教學方法,被美國較多工商管理學院以及國內外著名的商學院接受,并培養出一大批商業精英。目前,案例教學法已普遍應用于醫學、法學、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專業的教學中。
案例教學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為主要內容,引領學生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并總結規律和結論,從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進而找到更多的實際生活范例或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總之,案例教學法是利用案例作為教學媒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案例教學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引導者,而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者。案例教學法以案例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學內容密切聯系實際。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和學生參與相結合,它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課前準備、小組討論、學術講評、教師指點、分析報告寫作等教學環節,使學生認識事實、總結事實,促進學生擴大社會認知面以及激發學生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性思維習慣。
二、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課程主要講授漁業政策法規及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國際國內漁業政策法規的形成與發展、漁業管理的體制與機制、制度與措施、問題與對策等,課程教學內容涉及多個學科,知識面廣、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學生對知識往往難于理解或掌握不深。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雖然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一些優化、背景知識上進行了一些補充、前沿發展上對學生進行了引導、教學方法改革等方而作了持續的改進,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決策能力仍不理想,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通過調研,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在《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必要。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1)本課程性質適合采用案例教學法。漁業政策法規的形成來源于漁業生產與管理實踐,漁業生產與管理實踐又推動著漁業政策法規的完善,因此,在漁業生產與管理中應用的政策、法規等都來源于實際生產中的案例。通過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踐,一方而有利于學生理解漁業政策法規與漁業管理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背景,另一方而有利于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學生的意愿。筆者曾對141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139名學生認為該課程應采用理論和案例教學相結合,占總人數的98.6%,另外有92.2%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見,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渴望的。因此,通過具體的案例,引領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是符合學生的要求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教學效果明顯。案例教學法對管理類課程有明顯的教學效果,因為管理類課程本身就是從案列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進而得出結論。(4)應用效果良好。學生在課堂上已經接觸到實踐中的案例,并結合理論知識,學會了對具體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工作中能快速轉換角色,深入一線進行漁政執法。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且較合理。
三、案例教學法的改革實踐
(一)調整課程教學大綱
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課程學時數從原先的64學時縮減到現在的32學時,課堂教學學時明顯減少,而要實施案例教學,則首先需調整課程教學大綱,應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研究確定哪一些內容有必要設置案例教學,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等資源及課外自學與實踐環節,合理設計案例,使理論講課、案例教學等的學時分配科學合理。通過改革,《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課程案例教學學時應占課程總時數的50%左右。
(二)設計案例
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在實踐中發生的事例都作為課堂上的案例題材,這樣肯定不行,而且會適得其反,混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因此,案例設計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廣泛收集案例進行整理分析,篩選出有針對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考慮案例的難易程度,并在此基礎上對案例進行系統設計,同時須恰當地把案例的背景、事件的過程、反映的問題、矛盾和沖突等提示清楚,因為在案例設計過程中追求案例的實際教學價值。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課程遵循上述原則設計了系列教學案例,設計的案例類型可分為描述引導性案例、問題討論性案例、綜合提高性案例三類。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學生理解國內外漁業政策制定的背景、掌握專業知識的應用技巧、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 以案例教學促進學生對國際漁業法形成發展的理解。
在國際漁業法形成發展這一知識點中,主要設計了引導性的案例,如較早出現的公海漁業沖突的案例“英國與法國在英吉利海峽的漁業沖突”、第一個多邊漁業協定案例“北海漁業爭端與《北海漁業公約》”。“北太平洋海豹漁業爭端”案例、國際淡水漁業協定案例“美國與加拿大的五大湖漁業協定”以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形成過程的相關案例等。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和總結,可以使學生掌握漁業政策、法規等的制定背景,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政策法規等的內涵,有利于在漁政執法中,將漁業政策正確地應用于漁業管理中。
2.以案例教學促進學生更好地把握國內外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的特點。
本知識點中,主要設計了引導性案例和問題討論性案例。引導性案例主要設計了日本、韓國、美國、挪威、新西蘭等國家有關的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方而的案例;問題討論性案例主要設計了國家之間相關知識點的比較研究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教學,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漁業政策與漁業管理的專業知識。
3.以案例教學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國際漁業管理制度。
本知識點中,主要設計了問題討論案例,有日本和韓國的漁業權制度、中國的捕撈許可證制度和伏季休漁制度、挪威和加拿大的TAC管理制度等相關案例、不同國家之間漁業管理制度的比較研究案例、我國漁業管理制度存在問題分析案例等,如韓國和中國的漁業許可證制度的區別和共同點。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能進一步掌握國內的漁業政策、法規等的相關內容,從而更有助于漁政執法。
4.以案例教學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主要設計了問題討論性案例和綜合提高性案例,問題討論性案例主要設計了違反禁漁區線、無證捕撈、違反公海大型流刺網作業、涉外漁業違法案件等一批案例;綜合提高性案例主要設計了一批調研專題,由學生選題,主要利用課外時間在漁政執法部門完成,對于這一舉措,用人單位比較贊同,認為相當于讓學生提前進入實習階段,有利于學生今后工作的開展。
(三)案例教學的實施
案例教學的過程,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扮演設計者、引導者、評判者的角色。引導性案例采取教師講解和學生提問相結合的方式;問題討論性案例采取學生講解、其他學生提問、教師引導評判的方式;綜合提高性案例采取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完成論文報告并參加答辯,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討論,教師學術講評等方式。在案例教學中,還可邀請漁業生產主管、漁業管理專家等參與,開展專題講座和實際案例剖析等方式。通過案例教學的實施,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加強案例教學法的幾點建議
1.轉變教學觀念。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由注重知識的傳授向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轉變,由注重結果向注重教學過程轉變,由單向信息傳遞向綜合討論互動轉變。要改革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敢于創新,不斷開發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熱情,使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課堂,而是廣大學生的課堂。
2.提升案例教學能力。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高。案例教學中,教師是設計者、引導者、評判者,不僅要求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事業心,更要求教師不斷研究學習,在課前教師須精心策劃、設計案例,做好案例教學的實施方案;在課中要引導學生思維,控制課堂的氛圍和秩序,把握案例討論評析學術方向;在課后要調研小結,及時改進案例教學效果。教師應加強案例教學研討,積極參與校際經驗交流,吸取案例教學成功經驗,提升案例教學能力。
3.加強教學案例庫的建設。案例教學的核心是案例設計,關鍵是實施方案,因此,加強教學案例庫的建設十分必要。案例庫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本課程的教學案例要有歷史案例、現實案例,國際案例、國內案例,同時由于海洋爭端加劇,國際漁業政策法規變化較快,因此要求教師關注國內外漁業政策法規變化,及時收集更新教學案例。同時,在案例設計上應研究不同案例的格式、內容,注重案例的針對性、代表性、實用性和層次性,力求案例教學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改革課程成績考核方法。課程成績應能較好反映學生學習所取得的業績,本課程實施案例教學法以后,原來的課程成績考核方法需要改進,應從結果考核為主向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并重轉變。案例教學法貫穿于本課程教學各主要環節,因此需加強教學過程考核,細化考核辦法,增加過程考核在課程成績的比重,建議過程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例提高到50%。通過改革課程成績考核方法,能一定程度地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對案例教學法在本課程中的應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