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設備管理與維護論文
設備管理工作是一個隨著設備的更新換代不斷發展的行業,并非都有固定的管理方法,多數時候都是摸索著前進,隨著發現問題隨著解決;筆者在此根據自身多年來設備管理的經驗,談談設備管理的基本方式方法。
1.設備日常維護
設備的日常維護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正確制訂維護標準并嚴格執行維護標準。主要有兩種:點檢標準和潤滑標準,這兩項標準的正確制訂,對設備的高效使用產生直接影響。①、點檢:點檢就是通過對設備運轉部件作正確詳細分析后,制訂標準(如溫度、壓力、振動、聲音、腐蝕、泄露等),然后采用各種手段,例如聽、看、摸、嗅等,對這些部位按測定標準定人定時進行運轉正常性判定。重點部位需采用高精度儀器,如振動測試儀、磁粉探傷儀等,這是發現設備事故并將其消除于萌芽狀態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有設備管理部門應不惜重金,培訓點檢人員,配備高精儀器。②、潤滑標準:絕大多數設備故障是因潤滑不良而加重設備磨損造成的,應重視潤滑標準的制訂和執行工作。制作這些標準時,應該從運轉部位速度、間隙參數、受力情況、溫升以及設備工作環境、性能等多方面綜合考慮,以免在實際潤滑過程中,形不成油膜或油太多,起不到潤滑作用并造成污染和人力物力浪費。相同的設備在不同的企業和時期都有不同的點檢潤滑標準,設備管理人員應因地、因時、因經驗制訂,不可盲從。標準制訂結束后,應會同生產人員、維修人員會審后,再投入生產使用并嚴格監督執行情況,定時檢查記錄是否完整,是否按規程操作,切不可馬虎從事,定要嚴格執行獎懲等各種制度。(2)全員參與管理:在很多企業,存在一種誤區,認為設備管理是設備技術人員和維修維護人員的工作,與生產操作人員無關。其實生產操作人員是設備的直接使用者,他們雖然對設備的結構、原理不如維修人員清楚,但他們對設備的使用性能比維修人員要熟悉得多,加之他們常年累月就在設備跟前,因此,異常事故發生前,往往是他們先發覺,并且得以避免。但正因為他們不是設備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所能發現的,也是比較顯而易見的,對于比較隱蔽的,就難以及時發理,這就要由設備管理人員制訂標準,交由他們負責。詳細制訂工藝操作規程并嚴格監督執行。生產操作人員對設備操作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設備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設備管理人員和生產管理人員應引起足夠重視,共同制訂工藝操作規程并隨時監督。
2.設備維修
設備從試車生產開始,至報廢為止一般要經過3個階段:磨合期,正常使用期,性能衰退期。其使用壽命是由無形磨損程度、維護保養質量決定的.。(1)提高相關人員素質:第一、采用自學、進修、授課等方式,綜合提高設備管理人員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讓大家理解科學管理,運用科學管理。第二、多渠道、多層次提高維修人員業務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2)合理安排大、中、小修時間及內容。設備運行一段時間后,由于各種原因,如振動、腐蝕等,原有精度會降低,設備管理人員應適時組織人員進行檢修。前期應作好準備工作,包括修前檢查(目的是掌握設備具體現狀,充分做好修理的有關備件、工具等工作)、備件準備、網絡制定、標準制定、財務預算等,確保以最短工期和最少資金完成檢修任務。(3)設備絕不能帶病作業,設備發生故障后,應立即組織人員搶修,制定搶修方案,脫險后在進行后續補修,絕不能帶病作業,對于重要部位,應制訂嚴格維修標準,對維修人員給以指導和正確約束。(4)維修質量檢查:設備維修結束后,設備管理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應一起對維修質量進行檢查。項目包括結構檢查和精度檢查。結構檢查即檢修修后設備是否完整,有無遺漏等。精度檢查即檢查修后設備是否保持原有精度和性能。精度檢查是一項細致和重要的工作,經驗表明,如果精度達不到,維修部位很快會發生同樣故障,因此一定要耐心進行這項工作。
3.設備備品備件管理
現在各企業普遍采用AB管理法,A類即指關鍵備品備件,設備的易損件和重要零部件,備件價值高、周期長,如單機設備的核心零部件等;B類即指一般性備品備件,此類備件通用性大、消耗大、價值低、周期短。如小型軸承、線圈、小型電機及標準件等。設備管理人員員首先要對備件庫存情況了如指掌,通過對其使用情況記錄的分析,掌握其使用壽命,結合市場銷售情況和制作周期,適時提供采購計劃給供應部門。其次,備件到庫后,要組織有經驗的測量和維修人員對其進行質檢,即使上面貼有“合格品”字樣也不能放過,除非確認合格,否則,立即返回供應部門,換下來的零部件能修復的盡快修復,不能有僥幸心理,因為時間一長,容易忘掉,造成浪費;再者零件生銹后,會給修復造成困難。設備管理是一項復雜而耐心的工作,既需要設備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組織能力,更需要具備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能真正做到愛護設備,如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好設備管理的工作。
【淺談設備管理與維護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