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管理活動的實質
畢業論文
[摘要]在對管的中,許多都會涉及到管理活動的實質。本文作者從管理的內涵和基本任務入手,根據管理過程中的物質運動及其基本原理,經多方面論證認為,管理的實質是信息溝通。這1觀點,對于解決管理中的許多問題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管理基本任務管理活動實質信息溝通
在管理的研究中,許多問題都涉及到管理活動的實質。因為,管理活動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從大的方面來看,有國家行政管理,也有企事業單位管理;有事務管理,也有活動管理等等。再從管理所涉及的行業來看,有農業管理、管理、商業管理、保險管理,還有學校管理和軍隊管理等等。所以,從理論上真正搞清楚管理活動實質無疑對于管理科學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管理及其基本任務
要正確理解管理活動的實質,必須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管理?以及管理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等等。對此,不同的學者會有完全不同的認識。
按照形式邏輯原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1種思維形式。所以,要正確理解管理的本質,必須從管理的概念入手。對于管理概念的認識不同,必然產生對管理職能和任務的不同理解。在管理科學的上,不同的管理學家對于管理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比如,管理決策學派強調,“管理就是決策”(西蒙)。而在管理實踐中,很多人都有這樣1種共識,即認為“管理就是服務”。搞管理研究的人認為,管理事1門學問1門科學;而從事管理實踐的人則更多地認為,管理是1門。這種情況充分說明了管理活動的復雜性。對于管理,比較權威的表述是古典組織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的說法,他認為“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1]和美國管理教授亨利.希斯克的說法,他認為“管理是通過計劃工作、組織工作、領導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諸過程來協調所有的資源,以便達到既定的目標。”[2]實際上,從管理的基本要素看,這兩種表述雖然對管理的職能做了比較完整地表達,但并沒有體現出管理的基本要素。
從管理的基本要素來看,任何管理活動都少不了4個方面的基本要素:(1)管理主體――即管理者,亦即誰來管理;(2)管理客體――即管理對象,亦即管理什么,包括人、財、物、時間、空間和信息等等;(3)管理手段和職能――即運用什么樣的手段和發揮什么樣的功能和作用等,也就是如何管理的問題,包括運用行政方法、方法、經濟方法和教育方法等基本管理方法,對管理對象進行預測、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激勵和控制等等;(4)管理目標――即朝著什么方向走,最終達到什么目標。這4個基本要素缺1不可,尤其是管理目標,沒有明確的管理目標,就不可能有有序的管理組織,從而也就根不可能有管理效率可言。所以,從管理的基本要素出發,我們傾向于對管理做這樣的定義,即所謂管理,就是管理者為了達到預定的管理目標,運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和教育的等管理手段和方法,對包括人、財、物、時間、空間和信息等管理對象進行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等1系列活動的總稱。這1定義中包括了管理的所有基本要素,即管理者、管理對象、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標。
正確認識管理的內涵,有助于正確認識管理活動的基本任務。首先,我們不難理解,在原始社會,在人們單槍匹馬地從事狩獵活動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管理。而后來隨著集體勞動的出現,人們為了進行相互的溝通和協調,才逐漸地出現了管理。正如馬克思所說,1個單獨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而1個樂隊就需要有1個指揮,以便協調大家的行動。顯然,管理在這里所發揮的作用首先就是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活動的這1基本任務,在20世紀60和70年代我國農業集體化經營時期可以看得很清楚。那時候,農業的土地和其它生產資料均屬于集體所有,農業生產活動以生產隊為單位進行組織。在每1次勞動開始之前即出工時,都要由生產隊長派工,即給每1個社員安排活路或工作。經過派工,勞動者才能實現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才能開始創造財富的勞動。在那時,派工實際上就是1個生產隊長作為管理者的基本任務。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管理活動的基本任務,就是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當然,我們決不否認管理活動具有兩重屬性。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精辟地論述了管理活動的兩重屬性。他從資本主義管理的現實出發,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具有的兩重性,即“1方面是制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1方面是價值的增值過程。”這實際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的“勞動過程”和“剝削過程”,這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過程。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2重性。”[1]這種2重性也就是說,管理活動1方面具有與合理組織社會生產力職能相聯系的屬性,另1方面也具有與調整維護社會生產關系相聯系的社會屬性。
管理的自然屬性是說,管理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合理的組織社會生產力,故也稱作管理的生產力屬性。管理的這1性質是1切共同勞動所要求的,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的要求產生的,是社會協作過程本身的要求。所以,所有社會的管理活動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屬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2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需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2]而這種能夠使它們結合起來的力量,不是別的,正是管理。管理對于諸生產因素的結合作用,最集中地體現了管理的生產力屬性。關于這1點,馬克思還進1步明確指出,“1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1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1般的職能,1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1個樂隊就需要1個指揮。”[3]他還說,“凡是有許多個人進行協作的勞動,過程的聯系和統1都必然地要表現在1個指揮的意志上,表現在各種與局部勞動無關而與工場全部活動有關的職能上,就像1個樂隊要有1個指揮1樣。這是1種生產勞動,是每1種結合的生產方式中必須進行的勞動。”[4]馬克思的論斷在這里清楚地表明了4點:(1)管理的必要性是由社會化大生產決定的;(2)管理的目的或任務首先是協調相互聯系和統1的生產過程;(3)管理是1種生產勞動,是任何生產過程都必不可少的;(4)管理具有兩重性,但首先是它的生產力屬性,其次才是它的生產關系屬性。
管理的社會屬性是說,管理必然要履行監督勞動的職能,它反映生產資料占有者的意志,受1定社會生產關系的和制約,為1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也就是說,任何管理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條件下進行的,都必然地要體現1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特定要求,為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服務,從而實現其調節和維護社會生產關系的職能。所以,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叫做管理的生產關系屬性。管理的社會屬性既是生產關系的體現,又反映和維護1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其性質取決于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的性質。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條件下,誰來監督、監督的目的和方式都會不同,因而也必然使管理活動具有不同的性質。
管理兩重性之間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毫無疑問,生產力是最基本的、最活躍的因素,而生產關系只是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保證作用。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管理的基本屬性是它的生產力屬性,即合理組織和配置生產力,這實際也就是管理活動的基本任務,不論是在宏觀管理還是在微觀管理中,都是如此。
我們知道,生產力主要由3方面的要素構成,即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其中,勞動資料也叫生產手段,包括生產工具、機器設備、房屋建筑物等,其作用是將人類勞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勞動對象是人類勞動加工的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生產出有用產品。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生產資料。人類要獲得有用產品,要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必須按照1定的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僅僅只有某1個方面的積極性是不夠的。而且,按照管理原理的要求,不僅要使3個方面相結合,而且必須是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才能獲得高效運轉,才能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這1點,在過去農業集體化經營時期表現得非常清楚。由于勞動者每1次出工前必須經過生產隊長派工,才能實現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因此,很顯然,如果隊長能出于公心,能端平1碗水,派工合理,能用人所長,毫無疑問勞動效率就高。
其實,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我們經常說“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這里所說的效益所指的實際上就是資源的組合效益。按照現代管理的能級原理,現代管理過程中,必須合理用人,必須把具有不同能量等級的人放在相應的崗位上,才能充分地發揮每1個人的聰明才智,實現管理系統的高效運轉。如果1個人可以跳起100斤的重擔,你卻偏偏讓他只挑50斤,顯然是資源的浪費;相反,如果1個人只能跳起50斤的擔子,你卻1定要讓他挑100斤,則必然將發生兩種情況:1是此人可能會硬充好漢,勉為其難地挑擔而行,其結果必然是低效率的;2是此人可能比較明智,并不愿意跟自己過不去,他在望擔興嘆的同時,則貽誤了完成任務的大好時機,給事業帶來了很大損失。很顯然,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須實現能級與崗位的匹配,必須實現能級與崗位的動態管理。所以,現代管理的能級原理實際上乃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因為,1定的工作崗位必然是生產資料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1個特定組合,只是對于不同的人而言,生產資料的具體形式不同罷了。
此外,再從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方式來看,其基本途徑不外乎兩條,1是外延的擴大再生產,2是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其中,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即主要依靠增加投資規模,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則主要依靠改變投入要素的比例和優化組合,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很顯然,內涵的擴大再生產主要是通過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實現的。通過改善要素組合可以實現內涵的擴大再生產,這實際上也正是管理中經常講“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的客觀依據。
$False$
2管理過程中的物質運動及其原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客觀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物中的物質不滅定律以及能量轉換和守恒定律,都有力地支持了辯證唯物主義關于運動的永恒性。管理過程也是如此。
在任何管理過程中,不管是宏觀管理還是微觀管理,都始終貫穿著兩種性質不同的運動,1種是“物質流”,另1種是“信息流”。物質流是指由勞動者所推動的生產資料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運動過程。在人類的整個生產活動過程中,勞動對象經過輸入過程與勞動資料和勞動者相結合,在1個給定的系統中不斷地進行著形態和性質的變化,直到最后變為多方面的產出,或者是實物產品,或者是勞務產品。不論是整個的物質再生產過程,還是的生產經營過程,都離不開物質的運動。信息流則是指伴隨著物質流產生的各種指令、計劃、圖紙、報表、傳票、資料、報告、情報和文件等的傳遞、接收和處理。物質流是管理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流程,1切活動都必須從屬于它的要求。但是,要使得物質流的運動符合客觀規律,從而能夠創造出最佳的效益,就必須對之加以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這個任務就由信息流來承擔。信息流反映著物質流的運動狀態,并指揮和調節著物質流的運動過程。管理的任務或者管理者的職責,就是通過信息流來控制物質流,從而提高物質資源以及推動物質資源運動的人力資源的使用效果。由此,我們也就不難得出結論,管理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信息的傳輸、加工和處理過程,因而管理效率的高低,實際上也就歸結為信息加工和處理的效率。
管理的反饋原理認為,面對不斷變化的客觀現實,管理是否有效,關鍵在于是否有靈敏、準確、有力的反饋,其中靈敏、準確、有力的程度,是1個管理制度和1個管理功能單位是否有充沛的生命力的標志。
反饋是控制論中的1個及其重要的概念。管理本身就是1種控制,因而必然存在著反饋。所謂反饋(Feedback),其原意就是反過來飼喂的意思,在控制論中就是指由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結果返送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從而起到控制的作用,以達到預定的目的。這個過程可以利用圖1即管理的封閉回路加深理解。
輸入指令輸出
加工信息原始信息
圖1管理的封閉回路
運用反饋原理搞好管理,就是要努力做到使反饋信息靈敏、準確和有力。要“靈敏”,就必須有敏銳的感受器,以便及時發現與客觀實際之間的矛盾和變化的信息。要“準確”,就必須有高性能的系統,以過濾和加工感受器得來的各種信息,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有力”,就必須把經過分析后的信息及時轉化為指揮中心強有力的行動,以修正原來的管理工作使之更符合實際情況從而獲得更大的效益。由此可見,反饋包括3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即感受、分析和決斷。前兩個過程在信息論中稱作信息變換過程,后1個過程即決策過程。
利用反饋原理進行控制,1般可能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因而也常常會有兩種不同的反饋類型,即正反饋和負反饋。如果反饋使得系統的輸入對輸出的影響增大,導致系統偏離目標的運動加劇,則為正反饋。如兩個企業或兩個小組之間的競賽,兩者你追我趕,你強我要比你更強,就屬于正反饋。1個演員的演出效果,與觀眾的反應之間常常有1種互動效應,觀眾的反應越好越強烈,演員的表演也就越出眾;反之,觀眾的反應越差越是鼓倒掌,演員的表演就越是沒勁兒,這也是1種正反饋。正反饋是1種打破均衡和穩定的反饋,包括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等等都是。
反過來,如果反饋使得輸入對輸出的影響減弱,導致系統偏離目標的運動收斂,則為負反饋。負反饋是促使事物保持均衡和穩定的反饋。比如對于空調設備的控制,假如最適溫度為1定,持續開機1段時間后(制冷),室溫會下降過低,人體感到有些不適,這時可關閉空調機;之后,溫度持續回升,超過1定限度后,人體又感覺到太熱,于是又打開空調機。這樣,經過幾番開機關機后,室內溫度將保持在1定的適宜溫度之內。這是1個典型的負反饋的例子。在現代管理中,大量需要的是要縮小和消滅系統運作與既定目標之間的差距,因而大量需要的是負反饋。
現代管理的反饋原理告訴我們,在現代管理中我們必須對信息和信息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現代管理過程中,信息具有著10分重要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
1、信息是開展管理工作的基礎
搞好管理要求必須做好管理的基礎工作,不論是宏觀管理還是微觀管理,都是如此。微觀管理中的基礎工作包括標準化工作、定額工作、計量工作、班組工作和人員培訓工作等,其中1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就是信息工作。信息工作是指對數據、資料進行收集、傳遞、儲存和處理的全部工作。信息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和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的依據。企業的信息主要來源于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原始記錄、臺帳、報表、統計分析、技術情報和檔案文件等。信息處理主要包括6個環節,即數據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傳遞、信息儲存、信息檢索和信息輸出。對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準確、及時、全面。
2、信息是進行管理決策的依據
科學的決策,必須以全面客觀的信息資料為依據。掌握信息和了解情況,是對決策者和領導人的起碼要求,是決策者正確判斷和決策的基本前提,是決策切實可行的根本保證。如果決策人信息不靈,情況不明,或者反應遲鈍,只知其1,不知其2,就很難作出正確的決策,甚至貽誤時機,造成損失。市場上常常會看到許多產品,由于不注意來自用戶方面的信息,因而形成積壓,最后不得不廉價處理,導致生產經營虧損,經濟效益下降,其原因就是因為對市場信息了解不夠,或者判斷失誤。決策者只有充分掌握足夠可靠的信息,對情況了如指掌,才能駕馭形勢,運籌自如,適應環境,不適時機地作出成功的決策。科學的決策,必須基于全面、客觀、及時、正確、豐富的信息。決策離開了信息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3、信息是實施組織和控制的依據和手段
任何決策都是為了行動。管理的過程,也就是決策方案的實施過程。實施首先需要把需要的人力物力按照1定的要求結合起來并投入運行,這也就是組織。運行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經常將運行情況與目標進行對照,如有差距則需要及時進行糾正,這就是控制。整個管理過程,就是通過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這些功能和環節進行的。其中每1個環節的活動,每1個功能的發揮,都離不開對信息的處理和反饋。信息流和物質流1個顯著的不同就在于,物質流是單向的,不可逆的,而信息流是雙向的,有信息的反饋。整個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依靠有關實施情況的信息進行監督管理,檢查現狀與目標是否背離,并把反映實際執行情況與原目標差異的信息返回指揮中心或原輸入點,這就是信息反饋。根據反饋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及時地發出調節和控制的指令,以保證整個管理系統的正常進行和原定目標的如期實現。所以,整個管理過程實際上就是信息從輸入到輸出,再經過反饋又1次重新輸入的過程。因此,完全可以這樣說,管理實際上就是1種以反饋信息的處理為中心的工作。
【論管理活動的實質】相關文章:
管理的實質在于創新03-25
論司法獨立的精神實質及價值定位03-28
論企業經營機制實質及其調節系統03-22
論現代成本管理03-18
論企業知識管理03-18
論知識管理與利用03-23
試論生態價值的實質03-19
論團隊軟績效管理02-28
論工程項目管理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