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和諧旅游的路徑選擇
〔摘要〕 為了適應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和諧旅游。和諧旅游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整體和諧的旅游,是處理好這三者間關系的旅游。為此,必須走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可持續旅游的發展道路,走以人為本、誠信經營的道路,走城鄉和諧、提高全民文明素質和更加開放的道路。〔關鍵詞〕 和諧社會,和諧旅游,路徑
?旅游業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產業鏈,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業具有綜合性強,市場發展潛力大,關聯性強,增長見效快,能為人民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社會文明素質等功能。它有利于縮小地區之間特別是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增進國際間的交流,促進社會的穩定,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凝聚民心,增強愛國主義意識,因此,旅游業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產業。
然而,目前在旅游業發展過程當中存在很多不和諧的現象,如:旅游資源的破壞性開發,旅游地文化的異化,人們道德風尚的轉變,以及生態的惡化,安全事故隱患的存在,區域旅游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城鄉旅游發展的不平衡等等,成為構建和諧社會不和諧的音符。為適應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和諧旅游。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整體和諧的社會。因此,我們要構建的和諧旅游也要從這三個方面來入手:
一、和諧旅游要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走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可持續旅游的發展道路
目前,任何旅游區內的生態資源和環境所受到的負面影響都與旅游者和旅游開發商有直接的關系。無論是游客游山玩水、欣賞風景、觀賞動植物等游覽性活動,還是資源、景區管理者的經營活動,都對生態系統有著不同程度的干擾和破壞,再加上管理不善、人員素質差、技術水平低下等問題,傳統的旅游形式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已是有目共睹,有的地方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
我國的土地、淡水、能源、資源和環境狀況已對經濟發展構成嚴重的制約。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迅速增加,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大多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們必須吸取這樣的教訓,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我們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旅游產業在這方面是大有可為的。
1.發展旅游業可以優化產業結構,保護環境。我們把旅游業稱為“無煙工業”是相對于有的產業來講,尤其是相對于工業,旅游業資源消耗少,環境成本低,一般不會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直接的消耗。同時發展旅游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有些地方可以替代部分資源消耗大、污染重的工業,使人們從過去從事工業的路子轉到開發當地有特色的旅游產業道路上來,由過去的對能源的消耗轉到對環境的保護上來。這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加了當地人民的收入,而且也保護了當地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2.走“循環旅游,節約型旅游”的道路。旅游是一種消費行為,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都與消耗能源和資源關系密切。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原則)為標準,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生態旅游的發展并不是要抑制旅游者的消費,而是注重提倡生態保護的理念,提倡合理消費,自覺注重消費過程中的生態環保,對廢棄物按照“3R原則”進行合理處置。
“節約創造價值”,與其他行業一樣,旅游業之所以要節約,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大家都知道我國的人均淡水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國的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0%,消耗每噸資源實現的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旅游系統是與節約有關的一個重要方面,如飯店要節約電能和燃油,處理好污水的排放,提高中水的回用技術;土地要節約使用,還要建設生態環境,不搞重復性的建設等。景區要積極推進節能設施的開發,推進綠色旅游,建設綠色景區。今后,有關部門在對各旅游景區進行評估、檢查時,要把“環保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作得是否到位放在第一位。
3.有效增強當地政府和群眾對資源的保護意識,真正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護青山綠水,才會有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就是青山綠水”。生態旅游地的旅游與環保工作是否協調,生態環境質量是好是壞,主要取決于旅游區開發者與管理者環保意識的強弱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強化管理,提高相關人員的環保意識,生態旅游地的環境污染問題才能得到控制和改善。另外還有一個能促使當地管理部門做好生態旅游開發設計與規劃工作的關鍵因素,即在傳統旅游業的基礎上,做到以科技為支撐,構建良性的生態旅游系統。優良的環境就是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二、和諧旅游要構建人與人的和諧,走以人為本、誠信經營的道路
傳統的旅游發展思路是完全從經濟增長的觀點對待旅游事業的,把追求經濟效益作為工作的最高目標。按照這種發展思路,景區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景區的管理和服務等工作都完全著眼于和服從于經濟收益。而科學的發展思路是堅持以人為本,把游客到景區得到最好的休息和享受作為工作的根本目的,以游客對景區的滿意程度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準。當然經濟收入是支持景區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重視經濟效益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必須通過更好地為游客服務,使游客增強對我們工作的滿意度來增加經濟效益,而決不能以損害游客的當前和長遠利益來謀求經濟效益,更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辦法謀取一時的利益。
1.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要作到景區的管理者與游客之間的和諧。景區的管理者應熱情周到地為游客服務,讓游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使游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同時促進景區內部人員的和諧,使所有的員工各盡其職、友好相處,形成辦好景區的內部合力;此外,還要搞好景區與所在地政府與群眾的關系,這樣不僅為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多作了貢獻,還又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使旅游的發展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2.堅持誠信旅游。和諧社會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信任,依靠品牌、良心和信譽取勝的社會。誠信是企業經營的基本條件。旅游企業要以品牌去爭得游客,以良心去贏得游客,以誠信去獲得游客。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誠信旅游”系列活動,只有倡導誠信守法經營,引導游客明白消費,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建立旅游誠信框架體系,才能真正實現“放心旅游”。
3.實現安全旅游。據調查,這幾年,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考慮和擔心最多的問題,也是首要的問題就是人身財產的安全。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線,是旅游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更是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因此,我們必須消除旅游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加強旅游安全宣傳,建立旅游安全預警制度,強化旅游安全的管理,督促各地旅游安全的建設。另外也要健全旅游法治建設,用法律來確保旅游安全的真正實現。
三、和諧旅游要構建人與社會的和諧,走城鄉和諧、提高全民文明素質和更加開放的道路
1.發展農村地區旅游是實現城鄉和諧、社會和諧的根本。2006年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年,又是中國鄉村旅游主題年。2007年是中國城鄉和諧旅游年,口號是“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可見,旅游業在貫徹黨中央提出的城鄉統籌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今,城鄉矛盾已成為社會的一個主要矛盾,主要表現為城鄉之間差距越來越大。提高農民的收入與地位和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才是解決城鄉矛盾的主要途徑。我國大部分旅游資源位于農村地區,鼓勵農民發展旅游,投身于旅游事業中,是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
人與人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應有條件去旅游。過去,我國城市居民是旅游的主體,旅游經營者很少顧及消費水平低、居住較分散的廣大農村旅游市場。一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民的旅游市場,顯然不符合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啟動農村旅游市場,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旅游局面,讓旅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而不僅僅是城里人的專利。
可喜的是,從去年和今年我國的旅游主題來看,我國的旅游政策開始傾向于農村地區了,很短的時間內,旅游對促進城鄉一體化,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提高農村的文明程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近幾年,旅游黃金周期間已形成了一個城鄉互動,城里人下鄉、鄉里人進城的局面。由于旅游為農村地區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信息,一些發展旅游的農村地區富裕起來了,農民的生活方式和城里人的差別也在縮小。同時,旅游的發展也為農村解決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許多曾經在外打工的農民,由于自己的家鄉搞活了旅游經濟,也紛紛回鄉。旅游在滿足農民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豐富了農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助于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有助于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當今,許多農民自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市場觀念,自發學起了普通話、電腦、外語等。同時,農村旅游的發展,還對引導農民樹立誠信的觀念、家庭和睦和鄰里互助發揮了積極作用。
2.走遵守公德的和諧旅游道路。“中國人便后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以中文標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頻現,當大批游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為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亂丟垃圾,坐公交車搶坐,大聲喧嘩等是我們常見的中國公民在旅游期間的不文明行為。針對此,2006年國家旅游局分別頒布了《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公約》和《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公約》,以此來實施“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行動計劃”,維護國家的尊嚴和榮譽,增強國家的“軟實力”。
旅游不僅是一種放松身心的休閑,更是一種社會行為。游客在欣賞大自然美景中,也要注意遵守社會公德。游客自身也是風景的組成部分,不文明的行為舉止不僅會玷污美麗的風景,也會破壞他人游覽時的心情。和諧是大家共同的心聲,為了讓人人都能盡其游興,每一名游客都不能放縱自己,應多一份謙讓,多一份風度,營造一個彼此友善、相互謙讓的良好旅游氛圍。
3.充分發揮旅游在促進中外交流及不同文化和諧相處方面的作用。旅游是和平的使者、友誼的橋梁,在對外交往中,旅游促進了不同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種群之間的人民的友好往來。許多來中國旅游的外國朋友,回國后成為宣傳、介紹中國的宣傳員;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也走出了國門,成為中華文化進行全球傳播的新載體。同時發展對外旅游交流,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和平的環境,擯棄國際社會對我們存在的某些偏見。我們不僅要構建和諧的中國,也要構建和諧的世界。
總之,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和諧旅游的發展,和諧旅游的發展也促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只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實現社會真正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羅明義.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J〕.旅游學刊,2002,(3).
〔3〕王起靜.轉型時期我國旅游產業鏈的構建〔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5).
〔4〕尹振華.開發我國鄉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學刊,2006,(5).
〔5〕賀春艷.從生態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論生態旅游活動的形式〔J〕.旅游學刊,2004,(1).
〔6〕劉 暉.旅游民族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發展和諧旅游的路徑選擇】相關文章:
旅游業發展與旅游地文化變遷研究05-30
人民幣國際化趨勢與路徑選擇研究及對策論文(精選6篇)05-27
談挖掘齊文化資源 發展文化旅游產業05-30
影視公司并購重組的路徑與效應08-21
民事審判錯案的國家救濟路徑04-29
新常態下旅游業成為山西轉型發展新亮點08-18
我國國內旅游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