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國有物資企業向物流企業轉型的思考
摘要:物資企業與物流企業具有本質的區別。物資企業必須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轉型為物流企業。通過對轉型中面對的問題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關鍵詞:經濟管理/物資企業/物流企業/轉型
1994年以來,全國物資系統出現持續虧損,眾多國有物資企業(以下簡稱物資企業)步履維艱,與當前蓬勃發展的物流企業呈現彼消此長的明顯反差。昔日輝煌的物資企業為何一蹶不振?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其發展路在何方?本文擬就此進行探討。
一、物資企業與物流企業的本質區別
在一些物流企業管理教材中,將物資行業等同于物流行業,把物資企業視同物流企業,我們實在不敢茍同。本文認為,物資企業與物流企業既有相近相似之處,更有本質差異。
二者的相同點是均屬第三產業的流通服務業,是連接生產與消費、從事流通服務的市場主體。二者均通過流通服務,實現物資、物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為加快國民經濟發展和提高國民經濟質量服務。但二者之間存在著本質差異。主要表現在:
1.從服務對象看,物資企業的“物”是指工業品生產資料;物流企業的“物”是指物品,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退貨和廢棄物等,二者含義不同。物資企業連結工業品生產資料的生產與消費,從生產企業購進物資銷售給消費者,在這個流通過程中從事各種流通活動,把銷售服務作為主要對象。物流企業的服務對象涵蓋面則要寬得多,除銷售物流外,還包括生產經營企業的內部物流,以及外部的退貨物流和廢棄物回收物流,也即以物品流通全過程的綜合性服務為對象。
2.從企業功能看,物資企業從事一手購進、一手銷售的營銷活動,主體功能單一,雖然也配合銷售實施運輸、儲存、裝卸、包裝和信息等服務,但均系從屬并服務于銷售的輔助動能,且彼此分割,忽視成本核算。物流企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包裝、加工、配送及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要素實施有機結合,集成系統,形成完整的供應鏈,進行一體化管理,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滿足用戶日益多樣性、個性化的物流需求。物流企業關注“效益背反”,追求整體最佳狀態。
3.從服務目的看,物資企業服務的目的是在搞好供應、擴大銷售中謀求購銷差價、取得利潤。在確保一定利潤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物資價格暴漲取得高額利潤的情況下,往往忽略或不計成本。物流企業的服務目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周到的物流服務,包括提供貨物運輸、儲存、包裝、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務,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設計、物流信息管理等無形服務,這是物資企業難以企及的。物流企業為社會提供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并在物流各功能、要素實現增值服務,降低成本,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從管理體制看,物資企業是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產物。由于在理論上接受了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觀點,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1957年我國建立起了一套重要物資由國家集中統一管理,以計劃分配調撥為主的物資管理制度和流通體系。其特點是把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流通分離開來,生產資料又限定為工業品生產資料,即把農業生產資料分離開來,以計劃分配調撥取代工業品生產資料市場流通。在這種體制下,物資企業作為物資部門組織生產資料的基層單位,既執行國家物資部門的職能,又擔負著物資經營業務。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優勝劣退,物資企業大多成為弱勢企業。物流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物品的物流管理經驗,尤其是在物流中運用現代科技,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流通領域的新態勢表明,現代物流企業是物資企業的發展方向,物資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勢在必行。
二、物資企業轉型面對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物資企業的生產資料主業經營逐年萎縮,市場占有率連年大幅下降。2000年,全國物資系統物資銷售總額僅占全社會物資銷售總額52000億元的5%,整體經營規模和經濟實力明顯削弱,給轉型帶來了困難。同時,在流通領域還存在著物資企業轉型的許多制約因素。
1.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和影響仍然存在。一是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物資企業領導和職工的改革開放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和企業創新意識仍然不強,習慣于傳統物資營銷方式,在市場競爭中開拓進取辦法不多,與物流企業要求的創新發展能力差距較大。二是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地區封鎖的體制性障礙尚未完全破除,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尚未形成,多頭管理和相互劃分導致流通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低,流通不暢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三是生產資料市場發育不完善,規范化、法制化、現代化程度低,市場管理的法規不健全,政出多門和不平等競爭的現象較為普遍,偽劣產品屢禁不止,不少市場仍然處于無序狀態。地方保護主義現象時有發生,割裂著市場的統一性。
2.企業背負的歷史包袱沉重。一是由于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大量難以收回的應收帳款和改革開放經濟過熱年份形成的“三角債”,造成企業自有流動資金捉襟見肘。二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就業方針導致物資企業目前一方面人浮于事,且部分員工年齡偏大、文化層次偏低;另一方面企業缺乏懂業務、會管理、善開拓、能創新的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后勁。三是由于長期以來在經濟建設中重生產、輕流通,以及改革開放后物資企業上繳國家利銳多,國家對物資企業投資少,造成物資企業流通基礎設施嚴重落后,技術裝備水平低下,影響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資周轉慢、庫存大、占用資金多,經濟效益差。
3.流通服務方式單一,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務方式和手段簡易。物資企業大多僅能分段提供運輸、倉儲、裝卸、加工、送貨等流通服務。有的縣級物資企業至今仍用手扶拖位機運輸,送貨、裝卸仍是人拉肩扛。二是企業組織規模和經濟實力大多偏小,缺乏必要的競爭實力,難以取得規模效益。因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萎縮不振,市場份額縮減,由物資流通的“主渠道”變成了“支渠道”。三是經營管理水平較低,服務質量總體不高。不少物資企業經營粗放,管理混亂,規章制度流于形式,難以為用戶提供適時、適量、適質、齊備、便捷的規范化服務。四是企業內部信息管理和技術手段滯后。由于全國物資系統沒能建成覆蓋全國的信息網絡,雖然不少物資企業配備了電腦等裝備,但難以提供準確、及時、實用的信息,指導決策和營銷,現代化設備成了“花架子”。
4.改制改組未到位,企業機制不適應。一是省市、地市級物資部門雖然成建制改為物資集團總公司或物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但大多是換個牌子的“翻牌公司”,仍是產權模糊、權責不清,沿襲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現代企業制度遠未建成。二是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不夠深化。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物資企業雖然普遍地開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物資企業的機制轉換還是初步的,在企業管理特別是財務、資金管理上還很薄弱,經濟效益低。由于物資企業大多連年虧損,分配檔次難以拉開,職工隊伍不穩,有的人才外流,企業凝聚力明顯下降。三是企業約束機制乏力。有的企業領導盲目決策,出現不少“
【對國有物資企業向物流企業轉型的思考】相關文章:
淺析國有大型企業物資集中配送的利與弊03-20
電力企業物資管理的幾點思考論文11-18
對國有煤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思考12-09
我國物流企業面對跨國競爭的戰略思考12-04
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經營理念的系統思考03-22
工業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現狀若干思考03-22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現狀及未來發展思考03-29
核電企業生產物資物流管理優化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