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再追問本質:圖書館學理論的后現代走向
[摘要]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圖書館學理論體系等學說,實在都是人們主觀建構的產物,并不具有客觀性。追問圖書館本質的努力,實在是制造圖書館學的“元敘事”。放棄對“元敘事”的制造,不再追問虛幻的圖書館“本質”,擺脫對邏輯實證主義方***的盲信,擯棄理性主義一元論的束縛,尊重價值觀之間的客觀差異性,從而走向多元價值觀之間的***對話和博弈選擇,這是圖書館學理論應然的后現代走向。[關鍵詞]圖書館本質 圖書館學理論體系 價值多元化 后現代
1 圖書館學“沒有”研究對象——不再追問本質
圖書館學有研究對象嗎?這一質問似乎很荒謬,也很幼稚,由于在現代性視野中不可能存在沒有研究對象的學科,某一學科之所以成立和存在,就是由于它具有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在現代性視野中,圖書館學理論的公道性與正當性就在于其能夠揭示和確認圖書館的本質,而這一本質就在于研究對象的正確認定上。長期以來,“界定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揭示圖書館的本質”的邏輯,頑固地支配著無數學者的思維路向。于是,在我們的教科書和論文中,關于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說”,不計其數。每一種“說”的提出者,幾乎都言之鑿鑿地論證和認定自己“說”的科學性、正確性、本質性……。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一種“說”能夠得到學界大多數人的認同或贊許。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圖書館學本沒有研究對象,還是由于我們如此眾多的學者都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而未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顯然都不是。題目出在思想方法上,即對現代性的基礎主義、本質主義思想方法的盲目崇信。按照基礎主義、本質主義的思想方法,圖書館現象如同自然現象——圖書館現象的產生必然基于某種“始基”、圖書館現象中必然存在某種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本質。然而,這種“始基”和“本質”是什么?誰能正確無誤地發現并界定這種“始基”和“本質”?顯然,誰也無法做到這一點,由于圖書館現象并非自然現象,它的所謂“始基”或“本質”實在是人的主觀建構的產物,而并非它本身所固有的東西。既然是一種主觀建構,就不可能產生同一或同一的界定,而只能是“觀察視野”情境下的各種“一家之說”,甚至是不厭其煩的自言自說。包括當年申明鵲起的宓浩、黃純元等以“知識交流論”來“追問圖書館的本質”的努力,也不能擺脫僅是“一家之說”的命運。
從后現代視野看,對圖書館現象的“始基”或“本質”的追問,實際上是人們總想做到“圖書館學的牛頓”的心態之表現,即欲求“一錘定音”、“一言九鼎”、“以一馭萬”、“惟我獨尊”的幼稚心態的表現。用利奧塔的觀點說,人們以界定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方式來追問圖書館的本質的努力,實在并不是在“發現”本質,而是在“制造”本質——即在制造烏托邦式的“元敘事”(meta-narrtives)。
事實表明,圖書館的本質是一個無法用“元敘事”方式確定的東西。這種永遠不可確定的東西,與其說它客觀存在,不如說它“沒有”!
2 圖書館學“沒有”理論體系——理論體系是“精神監獄”
圖書館學有理論體系嗎?這又是一個看似荒謬和幼稚的質問,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堅信:圖書館學既然是一門“學”或一種“理論”,必然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正是這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才使圖書館學得以成立。于是,自從施萊廷格起,學者們紛紛提出“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如在王子船先生的《圖書館學基礎教程》一書中就先容有9種(包括他自己的)“理論體系說”。但是,這些所謂理論體系之間沒有兩種“說”是一致或相同的,有的“說”和其他“說”之間差異還很大。這說明了什么?還是思想方法題目——每個理論體系的提出者總想異想天開地提出一個比別人“科學的”、“優越的”理論體系。殊不知,所謂理論體系,仍然是提出者主觀建構的產物,是提出者以自己的“學科價值觀”為指導的“一家之說”而已。當然,對不同的“說”可以進行比較評價,但要知道,這種評價仍然無法擺脫時代的或價值觀取向的“前結構”的影響,從而不可能作出盡對客觀的、科學的評價。也就是說,各種理論體系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關系,永遠處于不可公度的分立狀態。因此,只有不同理論體系的提出者,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體系。
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哈曼說過這樣一句話:“理論體系不過是一所精神監獄”。所謂學科理論體系,實際上就是學科內容的框架結構,這種框架結構不僅框定學科內容本身的結構,而且它還能框定熟悉者——尤其是初學者——的熟悉結構。這種熟悉結構一旦被熟悉者內化,就會變成長期支配熟悉者認知活動的一種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必然對熟悉者產生先驗性的、作繭自縛式的思想禁錮作用,這種思想禁錮無疑是一種“精神監獄”。尤其是把某種“理論體系”寫進教科書或出自某一“名家”的論著中的時候,其精神禁錮作用更是強大無比。
所以,熱衷于理論體系的營壘,無論營壘者的主觀動機如何,總是難免出現這樣兩種客觀后果:一是所提出的理論體系與其他已有理論體系無法相融,只是“又增加了一種理論體系說”而已,這實際上為原本不確定的理論體系又增添了不確定性;二是由于理論體系本身所具有的框架性結構特征,所以所提出的理論體系極易對他人或后人產生禁錮思想的“精神監獄”效應。
可見,初學者或后學者,若想避免陷進“精神監獄”的牢籠,其策略就是對已有理論體系進行“解構”(deconstruction)。實在,在后現代語境下,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營壘,都難免被解構的命運——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言說,終將落得“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命運。面對這種命運,與其像西西福斯(Sisyphus)那樣徒勞無功地往營壘什么理論體系,不如像哈曼那樣視理論體系為“精神監獄”,把它當作“沒有”為宜! 3 放棄元敘事,尊重差異性——走向多元化
在上文中,筆者以圖書館學人砣砣追問圖書館本質和營壘理論體系的“西西福斯情結”為例證,批判了長期以來圖書館學人熱衷于制造“元敘事”的努力。在筆者看來,這種制造“元敘事”的努力該到終結的時候了。以往“元敘事”的泛濫,源于思想方法上的價值一元論,所以,“元敘事”的終結,意味著轉向價值多元論。這種趨勢的應然性在于:
——制造圖書館學“元敘事”,實際上是在制造圖 書館學的“真理”,而制造出來的“真理”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不真,乃最大的不真,也是最大的危害之源。社會意義上的“真理”,實在都是人的主觀意志制造和建構的產物,并不具有純粹的客觀性、必然性。或者說,所謂“真理”,實在都是由權力(包括學術權力)生產出來的。圖書館學中的“本質說”、“理論體系說”不斷被生產和泛濫,實際上是圖書館學領域中的真理話語權的不斷爭奪過程。所以,對圖書館學“元敘事”所追求的“真理”來說,重要的不在于這種“真理”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而在于“誰在說”、“誰在建構”。誰是真理的擁有者,誰有權力界定什么是真理?對這一題目能做出肯定的答案嗎?顯然不能。“我們渴看真理,但在我們身上找到的卻只有不確定”。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證實,輕易聲稱自己擁有或把握真理是危險的,在這一點上,最具諷刺意味的就是希特勒當年發出的狂言:“我公布我本人及我的繼續者在領導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方面擁有政治上不會出錯誤的權利”。圖書館學中的“真理”,可以輕易地被生產,但決不會輕易地被認可;與其生產“真理”,不如質疑“真理”。真理難尋,更難確定和壟斷(除了權力予以干預)。在這種情況下,真理話語必須保持多樣化和多元化(這句話不表明我本人是真理多元主義者),任何人都不應該以真理的擁有者或發現者自居,而應該把是不是真理的判定權交給他人、交給歷史——哪怕他人或歷史也永遠做不出“是不是”的判定。
——制造圖書館學“元敘事”的努力,誘導著邏輯實證主義方***的興盛,抑制著方***的多元化。圖書館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們以為,可以用某種邏輯方法正確無誤地概括和描述圖書館發展規律,這種邏輯方法可以簡而化之地正確解釋紛繁復雜的所有圖書館現象。邏輯實證主義者們還以為,實證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應受推崇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其他方法要么是虛幻要么是“不能解決實際題目”,因而應遭唾棄。于是,一些人開始沉迷于建構“邏輯圖書館學”、“抽象圖書館學”、“實證圖書館學”。邏輯實證主義方***把圖書館的發展視為奔向某一事先確定好的目標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可以用邏輯的或數學的模型或公式加以精確描述,只要按照這種邏輯方法往思考、往實踐,圖書館發展中的所有題目都可以得到普遍的解決。顯然,邏輯實證主義方***支撐的是“歷史決定論”或“歷史目的論”。然而,在后現代語境中,這種總體性、普遍性、精確性解決方案(即現代性解決方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和解構。“自然并無計劃,歷史亦無劇本;原則上,并無任何單一鑰匙、任何公式能解決個人或社會題目;普遍的解決并非解決,普遍的目的盡非真實目的”。還是哈曼說得好:“哲學家的任務,就是揭示生活中的全部矛盾、全部特殊性,而不是把它大而化之,或是用虛擬的抽象觀念、理想化的本體取而代之……上帝是詩人,不是數學家”。圖書館的發展決不可能按照某種抽象邏輯發展,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會事先顯露出來成為“已知條件”,可供邏輯推理或數學計算。因而,“邏輯圖書館學”、“抽象圖書館學”、“實證圖書館學”理論不可能給人們提供普遍有效的解決題目的方案,其有效性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極其有限的。圖書館理論或實踐的發展題目的解決方案,肯定不是單一的、確定的,反而肯定是多樣的和多元的,因而,多樣化研究方法和多元化解決方案及其博弈選擇,才是不可避免的。
——制造圖書館學“元敘事”的努力,源于啟蒙運動確立的理性主義一元論,而“啟蒙的辯證法”(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意義上的)表明:啟蒙的理性主義在把人類從蒙昧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同時,又以“理性的自負”把人類推向了極權主義的深淵。理性主義一元論以為,“宇宙有一個單一目的,緣此目的,一切現象底下皆有一個根本同一性。它一旦發現,就能為解決人類社會根本題目提供終極解決方案”。而正是這種尋求“終極解決方案”的理性狂妄使人類背上了“致命的自負”(哈耶克語)枷鎖,由此造成了無數人間悲劇——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獨裁、希特勒的納粹獨裁、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獨裁……眾所周知,人類社會中的任何未來發展題目的解決,都不可能有唯一的、萬能的終極解決方案,圖書館發展題目同樣如此。制造圖書館學“元敘事”的人們,總想拿出“最科學”、“最有效”的解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題目的方案,總想揭示出圖書館現象背后的那個虛幻的“終極原因”,殊不知,“終極原因”不可能被顯現,由于它根本就不存在。理性主義一元論的圖書館學“元敘事”,實在質是價值一元主義,而價值一元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思想獨裁——惟我獨尊,排斥異己。我們要知道,價值是被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被發現的,因而,多元價值取向是不可避免的。主張價值多元化,并不一定陷進價值相對主義。我們應該采取的策略是:答應和提倡多元價值觀之間的和平共處、***對話、博弈選擇。
放棄對“元敘事”的制造,不再追問虛幻的圖書館“本質”,擺脫對邏輯實證主義方***的盲信,擯棄理性主義一元論的束縛,尊重價值觀之間的客觀差異性,從而走向多元價值觀之間的***對話和博弈選擇,這就是圖書館學理論應然的后現代走向。
【不再追問本質:圖書館學理論的后現代走向】相關文章:
追問藝術本質的方式之誤03-20
關于民藝走向后現代設計03-01
民法的本質03-21
后現代的英雄神話03-18
論“后現代電影”與電影后現代性03-18
存在問題的“追問”之辨析03-20
藝術的本質淺析03-05
美的本質探討03-18
價值本質規律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