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論文(匯編15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教學論文1
板圖教學是地理知識的形象表達,它具有主題鮮明,內容精煉和突出重點的特點。充分利用板圖教學,以圖載文、以圖釋文,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思維,開發智力,強化記憶效果等方面起著顯著作用。要充分發揮板圖的多種教育功能,教師必須在課前圍繞教材,精心設計,合理剪裁,從而使板圖真正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形象語言,成為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下面筆者就地理教學中板圖的運用談幾點看法:
一、利用板圖教學化靜態為動態,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地理教材中有眾多的插圖,教具中有掛圖,學生手中還有地圖冊。但這些圖給學生總是一種靜態的感覺。在教學中,采用板圖教學,化靜態為動態,不僅能表達地理知識的相互關系,分布規律,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分析“北半球氣旋,反氣旋的`形成及其天氣圖”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閉合等壓線并標出中心低壓,四周高壓的數值,同時啟發學生比較各圈氣壓的高低,接著在板圖上標出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從高壓指向低壓)再引導學生標注風向(北半球向右偏)形成逆時針的大氣渦旋,最后邊講邊繪氣旋中心氣流輻合上升致雨示意圖。另巧配手勢,伸出右手,大拇指與并攏伸直的四指垂直,小拇指一側與板圖中心部位接觸,大拇指指向空間代表氣流上升方向,四指彎曲方向代表北半球氣旋近地面水平氣流的方向。在學生清楚了氣旋發展形成及其天氣的分析思路后。叫學生以同樣的方法在練習本上完成北半球反氣旋的形成圖。這樣有形有意,顯示在學生面前的地圖不再是靜止的,而是具有“動感”的。教師邊畫邊講,學生邊看邊聽,同時學著畫地理略圖,使學生的視、聽、做同時進行,做到了視聽結合,手腦并用。既落實了雙基,又培養了能力。
二、利用板圖增強直觀效果,強化學生的感知和記憶。
板圖教學,能使課本文字具體化,把復雜的地圖簡明化,對所要表現的地理事物重點突出。
教師教學時邊講邊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記憶,聽覺記憶,使學生知識記得更牢。例如,在講“長江”一節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長江干流圖后,就可邊講邊填它的發源地,注入的海洋,依次流經省區的簡稱;講上、中、下游分界線時,用紅色粉筆畫上符號,寫出地名,用藍色粉筆畫出主要支流和湖泊;講重要水電站時,用黃色粉筆畫上水電站的符號,寫出名稱。這樣,學生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三、利用板圖教學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地理教材中講述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有不少是學生不易觀察到的。如果單用口頭講解,不但不易講清,而且學生理解也很困難,而采用板圖教學,使枯燥的內容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便于理解和記憶,從而達到課堂氣氛生動活潑的效果,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講授世界洋流分布時,如果只讓學生念書死記,效率低,效果差,而在黑板上分別用藍色、紅色粉筆畫出各大陸東西兩岸的寒流和暖流,隨著教師邊講邊畫,有關洋流成因、洋流分布、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知識一一準確地落實在圖上。通過讀圖思考、分析,同學們很容易發現洋流的分布規律:北半球低緯度地區大洋兩側“東寒西暖”,中高緯則“東暖西寒”,利用這個簡單的板圖,使知識前后聯系,前因后果,總結規律,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板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它不僅充分體現了地理的基本特點——知識和圖像的不可分割,而且,它以黑板作為地理圖像的載體,還具有使用頻率高、容量大,適應課題廣,清晰易懂,近視效果好,可以迭加發展等突出優勢。同時也反映了地理教學中的改革趨勢——知識圖像化。
作為教師,用板圖板畫教學可節省大量的語言,變繁瑣的口授為形象的精講;作為學生,板圖板畫既形象直觀,又能輕松愉快地獲得地理知識。教師在上面邊講邊繪,學生在下面邊聽邊繪,變單調的聽講為多練,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動覺思維,也使學生的繪圖能力,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論文2
一、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動系統類型的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魯教版地理必修三冊書中認知類活動最多,達到107個,占整體的62%;操作類活動達49個,占整體的28%;體驗類活動在活動中所占比例最少,只占到10%。,49,28%,107,62%,17,10%圖1 地理活動系統分類下面將認知類活動、操作類活動、體驗類活動進行二級分類。認知類活動中,讀圖思考類活動達到48個占45%,問題分析類32個占30%,閱讀思考類27個占25%(見圖2)。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原來單一的思考類型的活動所占的比重較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圖表、圖形、資料為依托的讀圖思考、問題分析、閱讀思考等形式多樣、設計新穎的活動,這樣的活動設計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滿足學生求知欲望。45%30%閱讀思考25%48,45%27,25%32,圖2 認知類活動分類操作類活動中,繪圖填表和調查研究都有14個,各占29%,動手操作活動10個占20%,收集資料活動9個占18%,計算2個占4%(見圖3)。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原來單純通過數學計算來解決地理問題的活動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學生獨立收集資料、地理信息,通過調查研究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這樣的活動設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地理技能,鍛煉學生綜合分析能力。,14,29%,10,20%,14,29%,2,4%,9,18%圖3 操作類活動分類體驗類活動中,綜合活動8個占47%,專題活動5個占29%,研究活動4個占24%(見圖4)。體驗類活動具有內容開放性、探究過程相對復雜等特點,所以體驗類活動在地理課本中較少,但這些活動更有利于考察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與探索精神。,8,47%,5,29%,4,24%圖4 體驗類活動分類
二、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動系統教學方法
1.引導-啟發式
讀圖思考類活動主要的功能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地理圖表,分析地理事象、原理及變化規律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此類活動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式、圖表觀察、引導-啟發式、地圖教學法等。引導-啟發式教學具體步驟:第一步創設情境。教師提前向學生展示地圖,引導學生對圖表進行閱讀觀察。第二步提出并分析問題。教師依據問題引導學生對圖表進行深入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第三步解決問題。學生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回答問題。教師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補充,幫助學生修改和完善答案。第四步得出結論。對結論進行整合,得出最后結論。
2.情境教學法
問題分析類活動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提高處理問題能力。此類活動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自主式、合作式等。情境教學法具體步驟:第一步創設情境。利用相關資料或現實生活事件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步深入情境。教師利用情境,促使學生投入到學習中來,適時引入所要教授的知識點。第三步分析提煉地理信息。教師引導學生對以前的地理知識進行必要回憶,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新知識。第四步注重知識的遷移與轉化。利用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判斷,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發展個人能力。
3.案例教學法
閱讀思考類活動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使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此類活動的主要教學方法包括自主探究式、合作探究式、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案例教學法具體步驟:第一步提供案例。教師結合地理知識,依據教學目標、教學環節為學生展示相關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閱讀思考。第二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教師提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案例分析。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第三步集體歸納,回歸教學內容。經過“思維過程”,教師安排學生回答,組織學生評議。之后教師要再結合教學內容對案例進行全面、深刻地分析講解,梳理思維過程,歸納概括出規律性的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第四步總結評價,提升學習水平。當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理論知識后,教師一方面要通過多種方式從閱讀、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參與意識、思維拓展情況、知識遷移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對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總結、評價、反饋,促使學生查缺補漏,自我改進;另一方面可以創設新的案例情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4.圖表比較法
繪圖填表類活動的主要功能是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不僅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此類活動的主要教學方法包括繪圖設計、地理圖表教學法、圖表比較法等。
5.給定方案法
調查研究類活動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地理調查、實際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等能力。此類活動的主要教學方法包括給定方案法、小組合作式、調查法等。給定方案法具體步驟:第一步提出方案。教師提出明確的主題和實施方案。第二步做好準備。教師將學生劃分成小組,并提出明確的要求。第三步開展活動。學生以小組形式,圍繞這一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開展活動。第四步得出結論。教師組織安排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享交流調查研究成果,得出結論。
6.角色扮演法
體驗類活動主要包括綜合類活動、專題類活動、研究類活動三種,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活動設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此類活動教學方法包括自主式、合作式、辯論式、角色扮演式等。
角色扮演式具體步驟:第一步創設情境,提供角色。教師可以提供環境情境或材料情景幫助學生進入角色,還要提供所要扮演的沖突角色,以便進行分組。第二步教師指導,編好“劇本”。教師要在角色扮演活動實施前,明確主題,既然角色扮演要求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這就要求教師提前圍繞主題設計好“劇本”,學生根據“劇本”收集相關材料,以便更好地實施活動。
第三步角色扮演,討論交流。學生要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表演,并在表演結束后討論交流體會。第四步得出結論。各組體驗、交流后呈現報告,教師引導補充完善結論。
地理教學論文3
摘要:地理實驗教學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是從學生掌握地理知識角度出發,還是從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角度出發,地理實驗教學都起到積極作用。因此,文章將高中地理實驗教學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對其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則進行詳細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有效提高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效率的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提高教學效率;實驗教學
引言:由于我國教育方式主要以傳統形式為主,注重理論內容、書本內容,而對具有實踐性的教學內容長期都采取忽視的狀態面對。高中地理屬于文科教學科目,然而其中的教學內容包含諸多科學性特色在其中,對學生以科學性目光面對自然現象以及地理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因此,對高中地理實驗開展深入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
高中地理實驗的原則
1.1就近原則
對于學校實驗而言,就近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從實驗需要的器材到實驗的整體設計、實驗的原理以及實驗的具體操作等,都需要遵守就近原則,讓學生能夠進行就近取材,方便進行實驗具體操作,深入理解實驗的原理,同時也讓實驗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以“熱力環流”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中開展相關實驗觀察:實驗開展條件為櫥房的門處于虛掩狀態,爐上水煮沸的時候,學生需站在櫥房與客廳之間,且手舉一支已燃的蠟燭,在兩種不同的情況下進行觀察,一種情況為把點燃的蠟燭舉過頭頂,另一種情況為把蠟燭放低,使其貼近地面,對燭火飄向進行觀察。該實驗不會受到家庭條件限制,只需注意防火安全,學生可輕松完成該實驗[1]。
1.2安全原則
在對地理實驗進行設計時,需要將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不管是實驗的使用器材還是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學生的安全都不能忽視,因此,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研究之前,教師需要對實驗使用的器材進行把關,并提前嘗試一次實驗,以確保學生的安全。以“火山噴發模擬實驗”為例,在該實驗中,一般采用的實驗方法為重鉻酸銨引燃,這樣的實驗方法從實驗出現的現象角度來看,具有十分逼真的效果,然而該實驗卻有著危險性,其中采用的重鉻酸銨也屬于十分危險的藥品,因此,可以將重鉻酸銨換成番茄醬或者面粉,以保證學生的安全。
1.3趣味原則
添加地理實驗教學,最根本的原因是可以通過其中的趣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可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以“月相變化”為例,教師可在教學開展前準備一個半黑半白的籃球表示月球,黑半球為月球背對太陽一面,白半球為月球面朝著太陽一面。對學生座位進行適當的改變,讓學生們手挽著手,背對背的圍成一個圓模擬地球,教師托住上色的籃球繞著學生圍成的圓進行運動,同時選一位學生在一邊當“太陽”,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的觀察到新月、上弦月、滿月以及下弦月四個不同位置時,月相出現的不同變化,并且可以容易的辨別出上弦月亮面和下弦月亮面之間的差別。
提高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效率策略
2.1改善實驗條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諸多先進的科學技術都先后加入到教學領域當中,在實驗條件方面,科學技術設備設施可以對原有不完善的實驗進行進一步的改良,其中包括多媒體設備、計算機等,這些新加入的教學輔助設備,可以通過對其中的演示功能進行充分的應用,將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實驗演示出來。以“晝夜的長短變化、正午時分太陽的高度角變化以及流域洪澇災害形成等相關模擬實驗”為例,這些類型的實驗不論是器材還是設備,都很難將其完成,即使可以完成,也需要耗費諸多的時間。為了加深學生在該方面的知識印象,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輔助設備進行相關內容的演示。
2.2科學靈活設計實驗
以“太陽日和恒星日之間的區別”為例,該部分的內容十分抽象,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可將這種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以扮演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教師演地球,最前排一位學生1扮演太陽,最后排一位學生2扮演遙遠的恒星,通過學生和教師進行相對運動,即可讓學生了解其中的知識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部分內容進行延伸,例如:當地球只進行公轉不進行自轉,當地球只進行自轉不進行公轉以及當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方向相反的時候,太陽日和恒星日之間會發生的變化情況[2]。
2.3客觀靈活對待實驗結果
以“熱力環流”為例,該實驗相對較為簡單,然而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偶爾也會由于諸多方面原因造成問題,例如:會出現學生把通入煙氣需要的孔開在了酒精燈的上方,導致煙氣沒有辦法進入到實驗箱內,蓉兒也無法形成較為明顯的熱力環流。此時,教師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苛責,而是與學生共同對其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探討,糾正出現的錯誤,在失敗當中吸取經驗。
結束語:
從原則角度出發,開展正確的高中地理實驗教學,可以對其中的教學難點、重點內容進行有效落實,使新課標教學目標得到高效落實,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 黃桂芬.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 20xx,(02):101-102.
[2] 李瑞軍.新課程背景下應注重地理實驗教學[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xx,(03):151-152.
地理教學論文4
實驗教學是一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實驗手段,高度濃縮地展示了人們認識和發現某一知識、原理的過程。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或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并為掌握其它知識打下基礎。實驗教學法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領域中應用較為廣泛,而且功能作用較為顯著。地理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發展變化規律時,也可運用實驗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由于中學地理屬于基礎教育中的“文科”,絕大多數學校不重視地理實驗教學,沒有地理實驗的場所和設備,因此實驗教學在地理學科方面還很薄弱。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等方面對實驗教學首次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等實踐活動。”在課程目標的“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在內容標準中還多次提出地理實驗的建議,如“運用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理新課標將試驗教學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見,在新課標高中自然地理模塊教學中,地理實驗教學將重要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加強現在的地理實驗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地理實驗教學的基本類型
1.課堂演示實驗
是地理實驗教學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指利用地理實驗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講解,使學生獲得地理事物感性認識的一種方法。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因此課堂的演示實驗,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得知識更牢固。
2.課外實驗活動
是對現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教師指導幫助學生自行設計和實施活動的.計劃和方案,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應用一定的儀器或工具設備,通過對地理事物親身感受來掌握地理知識。由于該實驗通過學生的獨立作業或實地操作來完成,因此具有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操作能力的作用。課外實驗活動有許多形式,如開展夏令營野外活動,舉辦課內知識內容專題講座,制作地理模型,進行家庭小實驗等。
例如學習“全球氣候變化”后,讓學生利用身邊的一些透明塑料袋、玻璃瓶等材料和溫度計,做一次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有條件的地方,在學習“地表形態的塑造”內容之前,讓學生自己去野外觀察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加深對褶皺和斷層的理解。 3.模擬實驗
模擬實驗有兩種,一種是對于在地理教學中由于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宏觀性和時間演變的漫長性,而無法將許多自然過程直接演示的,可以用一些替代材料,設置一些類似的條件和環境,模擬地理演變過程。例如模擬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等地區的旅游,描述在不同地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形象。實際上許多實驗,大都是模擬實驗。另一種是對于中學地理教材中超過學生感知范圍,在教學中稱為難點的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地理規律等,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演示。例如對于大氣運動、水循環、洋流等難點,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制作三維立體模擬動畫課件,能直觀地模擬出來,從而使學生較輕松地掌握這些難點。由于計算機硬件的使用,軟件的設計與運用,需要一些專業技術,因此教師需要先進行專門的學習和訓練。
二、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
1.地理實驗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學生的素質主要有三個方面因素構成:知識因素,智能因素,非智力素。通過地理實驗可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濃厚的科學興趣;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堅忍不拔的意志等。這些既是素質教育是要意之一,又是新課程改革的追求目標。
2.地理實驗教學有利于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能力
過去我們學習地理現象,主要借助語言、文字和圖片、模型等進行講解,是接受式學習。雖節省時間有利于學生盡快積累知識與經驗,但學生主動探究、動手能力培養不足。地理實驗教學強調演示與參與,它能夠有力地改變被動接受式學習,讓學生在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記錄、實驗分析研究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得出結論。在實驗操作中,通過與同學合作,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從而培養了學生組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設計實驗、分析結果等,能鍛煉和培養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想象、假設,能鍛煉和發展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通過比較、判斷、推理,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試驗能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將來適應社會所必須的能力。
3.地理實驗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要完成或設計一個實驗,一定要經過認真深入地思考,在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指導其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地理實驗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特點,可將實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提供實驗器材,并進行指導。由學生自己討論,設計實驗,最終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動手演示。通過實驗教學更能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同時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發展豐富的想象力,這樣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具有推動作用。
地理教學論文5
多媒體教學給課堂增添了無限活力,全新的技術給教育事業帶來了別樣的色彩,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因此多媒體教學逐漸贏得了師生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多媒體教學逐漸成為主要的教學方式,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則逐漸被各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所改變或替代。
一、調查結果分析
對七年級地理教學的多種形式進行調查,將學生對不同地理教學方式的喜歡程度劃分為三個維度:喜歡、一般、不喜歡,制作柱狀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學生更傾向于喜歡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方式,而教師單一講授是學生最不喜歡的。
二、七年級地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作用
調查中發現,七年級普遍體會到了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有92.5%的學生認為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91.35%%的學生認為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信息容量變大,滿足他們對學習知識的求知欲;97.79%%的學生認為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等,這就說明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經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學生從中發現了多媒體教學的獨特優勢。
1.激發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七年級地理涉及了天文、地理、數學(代數、三角、幾何)、物理等學科的知識,綜合性很強,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要求較高。但是由于初一新生立體幾何和相關的物理知識從未學習過,加之,七年級學生在進入初中之前從未對地理進行系統學習,對初中地圖的使用、地球基礎知識較多內容掌握不夠。所以七年級地理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和掌握。
傳統的中學地理課堂采用常規板書的教學方法,無法直觀形象的演示地理現象,也就無法激發他們的興趣。而多媒體教學,增加了聲音、動畫、視頻等各種形象的新鮮元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如在學習《地球公轉》時,如果利用多媒體,將地球公轉的方向、在公轉軌道中的位置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如四季和五帶就簡單多了。如表1,有72.92%的中學生認為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說明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多媒體的確發揮了十分強大的作用。
2.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更好掌握地理知識
傳統的板書教學,對于學生想象力的激發主要是依靠教師的個人魅力、優秀的專業教育理論素質和教育能力素質等,這種依靠大大加重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負擔。隨著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方式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普及,給常規的板書教學增添了新鮮的力量,也就相對減輕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負擔。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將深奧的地理知識更為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從而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記憶地理知識。
3.增加地理信息容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程的改革,大量簡化了課本的知識容量。比起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能夠擴大地理信息容量,豐富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延伸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如學習《歐洲西部》旅游資源時,課本僅呈現一小部分的圖片,如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更多的旅游圖片制作剪短的視頻,不僅花時少,還更多的呈現歐洲西部的旅游景點,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4.讓地理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傳統的地理課堂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只借助板書、地球儀等普通的教學工具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使得地理知識被各種如視頻、動畫、圖片等方式展現出來,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不僅創造了地理課堂的良好氛圍、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情感,為學生創造了適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情境,也持續給學生增加了新的刺激,讓他們的大腦一直維持著相對興奮的狀態,加強了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刺激了他們學習的欲望,從而大大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
5.其他
地理課堂是一個復雜的、要求多方面配合的課堂。首先,中學地理知識中的大部分重難點,都不能單純地依靠老師講解來理解和掌握,還需要利用多媒體的圖像、圖形、聲音、視頻等方式來配合講解,才能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其次,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還能改善學生的讀圖能力,提高學生讀圖的正確率,甚至使他們掌握制圖和用圖的本領。再次,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地理信息能得到很好的反饋,從而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最后,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的利用,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等。
總之,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給中學地理課堂帶來了活力和生機,它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教學方式。
三、七年級地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弊端
對于七年級地理課堂教學來說,多媒體教學方式也存在弊端。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16%的學生覺得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操作的不熟練,反而延誤了教程;20%的學生覺得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一點都不生動,對教學也起不到任何的效果;0.5%的學生覺得在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課件上,也就無暇聽老師講課;0.5%的學生覺得多媒體教學方式本末倒置了,過分追求課堂知識的大容量,節奏太快,反而降低了教學效果;1.00%的學生覺得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完全代替了板書,忽略了板書的作用。
四、結論
調查中發現:七年級學生更喜歡多媒體等直觀、生動的地理教學方法。但同時也發現多媒體進行地理教學時存在一些弊端。教師應該不斷加強練習,熟練掌握各種新的教學技術,做到可以有效靈活使用多媒體;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盡量做到生動有趣;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控制好課堂教學的節奏,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不能過分追求課堂知識的大容量,從而忽視教學內容的質量;最后,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合理安排和組織教學。
地理教學論文6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催生出許多新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法,而研究性學習的出現為地理教學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地理研究性學習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地理問題為學習載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有效應用研究性學習,是廣大地理教師最所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地理教學;應用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是指在地理教學中以學生為主,按照教學內容,創造出一種科學合理的研究情境,并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收集、分析以及處理問題,進而體會知識產生的過程,了解社會、體驗人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致使學生可以收獲完整的學習過程。同時,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更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為現代社會培養所需人才。因此,現階段如何將研究性學習更好應用到地理教學中,成為了廣大地理教師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1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1.1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研究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了當前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也是我國社會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就應培養學生識圖、讀圖等基本地理技能,還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知識的形成,進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以此滿足我國地理課程標準。在傳統地理教學中字生受“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影響,又因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被灌輸大量沉舊知識以及脫離現實生活實際的地理知識,從而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學生厭惡地理學習的現象。但是,地理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外加上教師的指導,從而自主的選擇想要解決的地理問題,只有學生在興趣滿滿的狀態下才能發揮出學習中的最好的狀態,這樣不僅能提升了地理學習能力,也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1.2提高教師的全面發展
長久以來,我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地理教學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甚至是地理教師都沒有起到足夠的重視。因此,我國大部門的地理教師的教學水平都處在一種故步自封的狀態,因此對地理教學的發展也起不到一絲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為地理教學以及地理教師的發展帶來了曙光,而研究性學習則是最為重要的手段。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中,需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由學生自護完成任務,教師則要做的是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幫助和指,這樣教師才會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對教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可以全心身的投入到地理知識的解答過程中。.21.2創造學習氛圍,有利自主探索長期以來,由于教師給學生留下了嚴厲的印象,致使許多學生在對教師的提問總是又緊張又害怕,由此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負擔。而在這種學習氛圍下,根本不利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更不要說由此來提升學生的地理能力。因此教師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縮短與學生的距離,融入學生之間,為學生創造出更為愉悅的學習氛圍,在地理教學中,采用無需點名舉手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回答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由此來改變教師在學生心理的印象,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為自主探索創造出有利的學習氛圍。.21.3設計探究情境,模擬研究過程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設計出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因為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地理問題、選擇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以及研究來體會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及科學探索的過程,由此提高了創新意識以及自主探索,進而在探究過程中收獲情感的.體驗。因此,設計出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對于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形式的組織者自古以來,班級授課制一直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模式,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也牢記于人們的心中。因此為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就要以學生為中心,適當的增加課外活動,使得地理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應離開校園,走進社會與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可以親自感受到地理知識產生的原有,以便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發現問題,并進行探索研究,將已知知識充分的發揮出來。要另外教師還要根據所要研究的內容,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方式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合作研究,讓學生在互幫互助間共同提升地理學習能力。.Z乙2各類活動的組織者在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需要的是有效的方法指導解決實際的問題,但是,有一些問題并不是教師能夠解決的,因此教師可以邀請或者組織一些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論壇等活動。同時,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經驗交流會以及學習成果的評價會,讓學生在自我評價與他人的交流中發現自身問題,及時改正,為日后地理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的設計者應用乙巧妙設計疑問、激發學生興趣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自主解答來完成地理學習。其中,教師還要注意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是否對地理學科知識產生興趣,這主要是是因為學生是否具有學習興趣對學生學好地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巧妙設計問題,以此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總結:總之,地理研究性學習是現代教育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下,讓學生的學習具有發散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學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但是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還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還需要廣大地理教師在日后的實踐教學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為地理教學創造出美好的明夭。
參考文獻
l[]都麗霞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田改革與開放,20xx,14:146.
z[]鄭潔結合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xx.
地理教學論文7
【摘要】:本文是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課程基本理念為依據,結合珠三角農村高中學生地理學習實情,通過理論學習和課堂教學研究,就新課改下珠三角農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面臨的教學資源重組、教材觀、教學觀和課堂教學形式等幾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闡述。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資源重組、雙主體、探究
一、背景研究
1.新課改的實施和推進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自20xx年我省成為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首批實驗區以來,高中地理新課改在我省已走過了三個年頭。在近三年的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雖然我們遇到來自教育現狀和地區實情所帶來的阻力,如:教育教學觀念滯后、大班制教學長期存在、學生自主時間較少、家庭教育環節缺失、課程資源開發力度低、以學校孤立教育為主、評價體系唯分數論……等等。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新課改的實施和推進確實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推動力,近年來高中地理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師生觀、教學觀、教材觀以及多元評價體系等方面都發生了漸進式或明顯的變化。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無數高中地理教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課堂教學的改革活動中去,通過不斷的學習、研究、實踐和反思,使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煥發了新的面貌。
2.高中地理課程定位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具有指向作用
高中地理課程的定位是:充分發揮地理學文理兼備的綜合優勢,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人地系統相互作用的科學原理為基礎,以當前人類面臨的重大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為對象,以引導學生運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變化機制和過程、地理成因和規律為方式,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由此可見,高中地理課程定位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指出了方向。
3.珠三角農村高中學生地理學情分析
珠三角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內,該地區不論在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珠三角農村地區更以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珠三角農村高中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卻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學情狀況。主要表現在:①由于多數農村初中地理教學長期達不到應有的對待,在師資、課時、評價等方面處于缺位狀態,導致多數農村高一新生地理知識貧乏,地理素養和思維能力低下,有些學生連最基本的方向判定都不會;②受當前高考和招生形勢的影響,高一學生往往提前進入偏科狀態,對地理科的關注度低;③多數學生長期受小學、初中灌輸式、強迫式等單向教學方式的影響,形成了被動式、等待式、接受式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較差;④由于農村地區家庭、社會教育資源缺乏或利用度低,致使農村學生普遍存在視野狹窄、社會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積累較少的問題;等等。這些學情狀況既為我們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制造了障礙,也使我們明確了在農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使我們的新課改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新課改下珠三角農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研究
1.緊扣課程標準,重組教學資源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教什么”這一既傳統又常新的問題,與原有教學大綱在很大程度上固化教學內容不同,地理課程標準在內容標準方面非常精練,既體現了基礎性和傳承性,更突出應用性、發展性和靈活性。使教學內容的選擇具有極大的彈性,為學生的創新性學習和教師的開放性教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⑴建立新的教材觀,合理使用教材
無論在過去的教學大綱時代還是在現在的課程標準時代,教材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地理課程標準實施之前,教材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師只要完成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講授、解答就等于完成了教學內容,形成老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的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地理課程標準實施之后,教材走下了神壇。地理課程標準所展示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關注其能否實現對學生終身有用的學習,只要能夠實現課程目標,理論上人人都可以成為教材的編寫者。當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目前配合高中新課程實施的地理教材只形成了“一標四本”的格局,即人教版、中圖版、湘教版和山東版四個版本。受初期編寫時間的制約和編寫者在課標解讀上的差異,各版本教材間從內容、編寫體例、知識結構、圖文系統、學生活動設計、案例的選取等都有不少的差異,應該說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和不足。面對多樣化的教材,地理教師必須建立新的教材觀,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合理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①立足“一本”,參考其它。受教學實情影響,雖然教師手中可能擁有多個版本的教材,但是學生手中通常只會有一個版本的教材。客觀地說,各版本的編寫組成員都是在深入研究了課程標準,參考了大量當前教育發達國家的主流高中地理教材,再結合本國實情編寫出來的,總體水平是比較高的。所以,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資源準備度,我們應該以學生擁有的版本為主要教學依據,避免因過度使用其它版本教材內容而使學生無所適從。
②從教學實情出發,重組教材結構。課標雖然在學科知識體系方面并不強求其完整和系統性,但作為教師來講,必須要在宏觀上對學科知識體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各地理要素間的內在關系和變化,就這一點來講,課標在知識體系方面對教師的要求不是降了,而是變得更難了。在知識結構方面,人教版較嚴謹,更關注知識的完整性;其它版本較靈活,更突出不同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在實際使用中,應該結合兩方面的優勢,對教材結構進行必要的重組,既注重同一部門內各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系,利于學生學習;又能突顯出大環境下不同部門地理要素之間的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關系,體現課標要求。
③圍繞課程目標,調整和重組教材內容。各版本教材(尤其第二、三模塊)在內容上的差異還是明顯的,往往出現正文和補充案例互換的情況,這也說明我們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調整和重組教材內容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例如:對敘述拖拉,編排不精煉的內容應進行刪減,如中圖版教材第一模塊的水資源部分,第二模塊的農業地域類型、工業區位因素、地域聯系部分等;對缺乏案例支撐的應相應增加,如中圖版教材第二模塊工業地域類型;對案例不典型的要置換或補充案例……等等。需要說明的是,調整教材內容不能隨心所欲,應以實現課程目標為原則。如一位青年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工業區位因素,在參考了多個版本及老教材之后設計了一節案例探究課,在備課組討論時發現其設計的重點放在了案例自身的特點及發展上,偏離了她原來要突出工業區位因素的設想,并大大占用探究和拓展環節的時間,不僅達不到課標的要求,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這種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受教材影響而偏離課標的問題在青年教師中比較容易出現,經過集體備課,該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探究工業區位因素如何影響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上,并增加了拓展環節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⑵組建主題教學資源庫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在地理課程改革中被賦予廣泛豐富的內涵,除地理教材外,還包括學校、社會、自然界以及師生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等,凡是有利于地理課程實施、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的一切教育資源,都屬于地理教學資源的范疇。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于學情處于動態變化中,有必要經常對教學資源進行調整和重組,所以應該組建以主題形式為主的教學資源庫。
主題教學資源庫的組建形式與內容:①以新課標為依據,按照其要求設定主題,不拘于某一版本;②為便于使用,尤其是便于常規的課堂教學,直接采用文件夾分類的形式,體現主題資源使用的靈活性和實效性;③組織形式:可在各單元的基礎上,分3-5個主題,每一主題下設下列文件夾:課件、設計、媒體、測評、資料等。
主題教學資源庫的建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針對性,而且可以更好發揮集體備課的力量,減輕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備課壓力,提高備課效率和教學。如我們在設計《氣團和鋒》一節課時,搜集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和難易度差異度較大,因此我們只先確定了總的教學思路和目標要求,而在具體的環節設計和資源使用上則由教師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組合,從課堂實踐和教學反饋來看,在不增加教師勞動力的情況下,盡可能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由于優質主題教學資源庫的建立既需要時間又需要豐富教學經驗,因此應該動員區域內地理教師協同作戰,組建規模化主題教學資源庫,促進地理教學的發展。
2.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體現雙主體性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推進,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雙主體性上達成了共識,這反映了新課程理念正在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課堂教學的雙主體性既保證教師在教學方向上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性,使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實現三維課程目標。
⑴教師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組織、引導的主體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定位,不僅是一個觀念問題,更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問題。我們既要意識到“教師永遠不能代替學生學”、“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為了學生的學”,避免搞“一言堂”、唱“獨角戲”;又不能矯枉過正,做甩手掌柜,“滿山放羊”,使課堂教學偏離課程目標。教師應該把握教學的方向,做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
①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熱情的“發動機”。鑒于農村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學情狀況,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師能否激發出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飽滿的學習熱情,是決定一堂地理課成功與否的前提。為此,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要有飽滿的教學激情,以情動情;其二,要用貼近學生生活、生動鮮活的案例來教學;其三,要創設輕松的課堂氛圍;其四,要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感染學生。
②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架”。農村高中學生(尤其是高一學生)的地理學習素質較低,自主學習能力尚未形成。教師要進行“支架式”教學,為學生的學提供“支架”,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學。為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指導學生制定地理學習規劃,加強學法指導;其二,為課堂教學設計“學案”,提供學習程序;其三,優化設問,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體驗,由漸入深、由近及遠、層層推進。
③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編劇”和“導演”。課程標準雖然給出了內容和活動建議,但是過于精煉,需要進行解讀和案例佐證。教材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對課標的解讀,但隨著學生學情的差異性,教材的針對性有時被大大削弱。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認真研究課標,分析教材,并在結合學生實情的基礎上重組教學內容,必要時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的增刪;同時,要精心設計和調控課堂教學的結構和程序,以更有利于學生的認知和知識的生成。
⑵學生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習、探究的主體
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是新課程基本理念之一,這一理念使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正在發生漸進式變化。“把課堂還給學生”是課改專家和一線教師都認可的一個觀點,但在教學實踐上如何實現這一點,真正實現學生的教學主體性,是一個需要長期探討的問題。對此,我們的看法是:
①更新觀念,建立新的教學觀。在過去的教學觀念中,教師以自我為中心,過多地關注于教師的教和給,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和得,往往老師講得又多又辛苦,收效卻甚低,可謂是“廣種薄收”,這在農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表現尤為明顯,并且這種困境會隨著新的評價形式的實施而加劇。因此,我們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到關注學生的學和得上。在教學實踐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圍繞著學生的學和得來設計、組織教學,不要總是想把教材上的內容走一個過場。
②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使用學案。學案(或“講學稿”)是立足于學生主體式學習的一種“支架式”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把知識準備、問題探究、重難點內容、拓展延伸等教學設計通過學案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知識生成。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使用學案有以下優勢:可以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有利于教師把時間投入到問題探究環節,優化教學結構;利于發揮集體備課的力量,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操作性強,易于實施;……等等。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構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構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既是新課程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實現三維課標的最佳途徑。新課程基本理念和建構主義理論是實施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個體發展情況,把教學內容進行拆分、細化,并以多樣化的載體形式(資料、視頻、圖片、實物等)展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將教學內容問題化。以提出問題開始,解答問題結束,中間是生生探究、師生探究的過程。在課型組織方式上,可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學生發展狀況和課程目標等因素,采用形式多樣的課型,如:合作探究式、自主探究式、辯論式、訪談式……等等。當然,也可將多種形式綜合使用,關鍵是看能否有利于標準內容的完成。通過探究式課堂教學,可以發展學生提出地理問題、獲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問題的地理技能、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和地理思想。
⑴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
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可概括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推理----驗證假設,歸納概括----總結反思,進一步提高。就地理教學而言,可側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運用引導--發現--探索--歸納方法進行教學。在地理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刻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冒險精神、開拓能力和批判精神。
⑵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體現基礎性
鑒于珠三角農村高中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的實情,教師在構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其基礎性,不能為了盲目追求能力提升而使用難度較大的探究問題,我們經常發現有教師把別人的優秀教學設計中的問題照搬下來,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時卻發生了“冷場”,經過反思才發現是問題不適合學生,所以探究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一般情況應該遵循宜小不宜大、宜細不宜粗、宜近不宜遠、宜新不宜老的設計原則。
⑶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體現實用性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用性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也是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使地理知識與身邊的問題結合起來,通過探究賦予地理知識生命力。為此,我們專門收集、組合了相關的問題,并形成主題資源形式,利于在課堂教學中隨時調用。如:郵票中的地理問題、詩歌中的地理問題、其他學科中的地理問題、新聞時事中的地理問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照片中的地理問題……等等。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通過郵票探究地域文化,通過詩歌、古文探究鋒面天氣,通過新聞探究全球變化、產業調整,通過旅游照片探究地質構造,通過舊城改造時學校旁的工業用地變為居住用地探究地租理論……等等,受到了學生的極大歡迎,課堂氣氛活躍,探究積極。
⑷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體現地方特色
學生對出現或發生在身邊的地理現象和問題的關注程度明顯要比其他地方高,所以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體現地方特色,在探究問題的的選擇上應遵循由近及遠的原則。現代地理學越來越關注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問題,而珠三角地區又處于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許多與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相關的地理現象和問題都能在本地區找到案例。如自然地理中的“氣候及氣象災害(以臺風為例)、地形與農業生產(以珠三角與水稻種植業、基塘農業為業)、河流與交通、海域與海洋環境保護……等等”;人文地理中的“珠三角的混合農業與三高農業、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與產業升級問題、珠三角新興工業發展模式、珠三角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問題、珠三角民工潮與人口問題、珠三角交通狀況與汽車產業、珠三角經濟騰飛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等等”。只要稍加留意,我們總能找到有較強說服力的地方性教學材料,并使課堂內外的探究活動成為可能。
⑸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體現時代感
探究問題的設計在時間上應具有時代特征,因為根據學生學習心理特征,他們總是較易對新的事物發生興趣,因此選擇近期出現或發生的地理現象和問題能較明顯吸引學生的關注,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好奇心。同時,與不斷出現、變化的地理現象和問題相比,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較為遲緩。故此,地理教師應該把探究問題的選擇作為主題教學資源庫建設的一部分工作來進行,及時更新、補充更富時代性和說服力的探究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4
[2]陳澄樊杰《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119-10
[3]杜志忠《優化創新反思》科教導報第5期總第43期20xx-7-1
地理教學論文8
一、探究式教學概述
在探究式教學中,必須明確教師和學生的各自定位。對于教師來說,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定位是引導者、問題提出者、探究路徑導向者以及最終的問題總結者,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課堂主導地位,改為引導,通過科學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獨立分析潛力,保證通過課堂問題探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的定位是主導者,是探究分析的主體,學生應當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找到解決方案,最終得出問題解答的結論,通過這樣一套完善的探究流程,學生可以鍛煉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力以及小組協作能力等。
二、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應當遵照科學、可行、有規律的流程進行,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此才能將探究式教學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出來。在此,通過對當前探究式教學的運用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將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總結如下:
(一)創設氛圍、提出問題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當根據課堂內容,創設一種探究式的氛圍,即通過播放影像資料或者提出問題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創設探究式的課堂氛圍。然后,教師順勢提出一個具有足夠的探究價值的問題,供學生進行思考,在一些情況下教師也可以適當啟發學生的思路。例如,在講授《宇宙中的地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宇宙星體視頻資料,并向學生提問諸如“銀河系有多少顆星體”的類似問題,構建出探究式的課堂氛圍,在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教師再提出供學生探究的問題“地球在宇宙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至此,探究式教學中的'供學生探究的問題即提出,接下來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即可。
(二)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在問題提出以后,學生獨立思考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這是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的關鍵環節,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供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并在思考結束之后,邀請學生進行發言,了解學生的思考情況。在發言結束之后,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及教學計劃,適當地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要求每個小組最終總結出一個完善的答案,并在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進行發言,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對其他學生和教師進行闡述。這樣的探究式問題分析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問題自主解決分析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協作分析及總結能力,可以說這樣的探究方式是最佳的、最合理的。
(三)小組發言、教師總結
在小組討論和總結之后,即進入小組發言環節。同樣以“地球在宇宙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一問題的探究為例,在小組討論后,教師應當邀請每個小組的代表對“地球在宇宙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一問題進行總結。在每個小組總結之后,教師應當對小組代表總結的內容進行適當點評,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思路新穎和觀點鮮明的地方進行適當表揚,使小組討論的結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升華。在所有的小組發言結束后,教師應當綜合各個小組的套路結果,對“地球在宇宙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客觀、科學的總結,全面地分析這個問題,讓學生從教師的總結之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學習到分析問題的合理方式。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增強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效,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運用地質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相信通過正確應用探究式教學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一定會得到顯著提升。
地理教學論文9
新課改實施以來,地理課堂教育教學發生了根本的變革。但也有部分地理教師在實現課堂教學“脫胎換骨”的過程中,片面地注重地理課堂教學形式,采用五花八門的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為“動”而“動”,看似熱鬧,但從實際教學效果看,卻大多為一種“虛假繁榮”。這一現象必須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與思考,及時矯正,以尋求一條返璞歸真的地理教學之路。
新課改實施以來,地理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的變革。“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張掛圖講到底”的現象得到徹底改變。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地理教師在實現課堂教學“脫胎換骨”的過程中,片面注重地理課堂教學形式,動輒即采用探究、討論、辯論、觀察、分析、講述、競賽、演唱、表演、反思、總結等五花八門的方式,課后還有調查訪問、課題研究、實地考察等加以補充等等。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起來”的口號之下,為“動”而“動”,看似熱鬧,但從實際教學效果看,卻大多為一種“虛假繁榮”。這一現象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與思考,以求撥亂反正,從而尋求一條返璞歸真的地理教學之路。
現象一:“虛假自主”
課堂實錄:這節課我們學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這一內容,地球公轉意義包括“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產生四季”“形成五帶”四個方面 。下面我們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自由組合學習小組,選擇一個內容進行討論。(接下來的課堂是一陣騷動和喧嘩)
思考與矯正:
在課堂教學中,部分老師一再說明學生自己挑選學習方式、自己確定學習內容、自己選擇學習伙伴,因而片面地把學生的自主學習等同于“自己學習” 。教師盲從于學生所謂的“興趣愛好”,放任自主而不加引導與要求,使課堂活動淪落成一種“自由活動”。其弊端是,因學生的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導致課堂秩序的混亂,有效性不高;同時,因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對地理知識的儲備不足,認識往往過于膚淺。
在教育中,對學生自主選擇以及懷疑一切的討好,比之強調服從、控制玩劣,更具有煽動性和誘惑力,但卻更愚昧、更可怕,因而更值得警惕。教學中,教師應施以規范的要求,輔之以嚴格的訓練,有時甚至還得給學生加以一定程度的強制。真正的自主學習是要強調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要改變 “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傾向,從而進行主動地學習,即自覺自愿自主地學習。教師要引導和指導學生“自立”“自為”“自律”的學習,絕不是形式上的“自主”。
現象二:“虛假合作”
課堂實錄:教師在進行“常見的天氣系統”一節教學中,提出幾個問題:(1)舉例說明天氣是變化的。(2)天氣是怎么變化的。(3)天氣為什么會變化。老師說明需要探討的問題和內容,讓學生分組合作討論, 這時教室里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似乎人人參與。
思考與矯正:
部分教師一味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只要有問題,無論有無存疑價值或難易程度如何,都要開展小組討論,從表象上看課堂氣氛比較熱鬧、比較活躍,但從實際效果看,一些學生可能壓根兒沒有合作討論,只是在閑聊一些無關的話題而已;一組學生圍坐在一起,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這樣的合作學習,或蜻蜓點水、泛泛而談;或戛然而止、功虧一簣,或成了擺設而已。
有效的合作學習首先應讓學生在獨立感悟的基礎上展開合作。能獨立習得的知識與技能一般就不需要“交流合作”,而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往往可以開展合作。教師要對知識疑難重點精心設計一些精而不雜、深而可及的問題,讓學生合作解決,同時教師在小組討論中給予有效的指導,以便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與合作精神。
現象三:“虛假探究”
課堂實錄:在“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中,教師提供的“學案”中提出兩個探究性問題:探究問題一,全球陸地自然帶是如何分布的?探究問題二,為什么“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自然帶同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思考與矯正:
在教學中 “虛假探究”的.表現主要有二,一是將探究“泛化”,就是無論什么知識和內容都拿來探究一番,這會導致探究的淺層化和庸俗化,致使學生對探究性學習不屑一顧。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學生的探究活動無限拔高,不把重點放在學生探究素養上,從而也會使學生的探究欲望減半 。事實上,在教學中處處強調探究是不可能的,這樣反而會降低教學效率,浪費學生的時間。
在探究性學習方式下,教師通常不是提供教材上的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和記憶,而是呈現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問題的答案,用“再次發現”的方式去學習和掌握知識。而教師所呈現的問題一是要值得探究,也就是有探究的必要;二是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準下,能夠實現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的。科學探究的選題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會用理論解釋現實,從而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教師要加強引導、激發和要求等方面的訓練,要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要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探究要有新思路,要有創造性。
現象四:“虛假滲透”
課堂實錄:在“地球運動”一節教學結束時總結道:同學們,我們在學習了“地球運動”一節后,應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熱愛我們的地球,增強關心和愛護地球的社會責任感,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思考與矯正:
這樣的“滲透”是孤立地、生硬地貼標簽式地進行所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脫離了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特定的情景。從效果看,既不切實際、枯燥乏味,又空洞無力。
新的教學目標觀不僅指向知識技能的獲得,同時重視方法的運用與習得,還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滲透、陶冶和建構。但這一切不是在傳授、灌輸的方式中獲得,而是在學生主體親歷、主動參與以及師生教學互動的過程中生成。脫離文本語言空談感受,必然陷入為了說教而空洞說教的怪圈。在教學中應圍繞教材文本的具體內容設計教與學的目標,以知識和能力作為外在表現形式,在達成知識和能力目標的同時,實現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內在目標的逐步達成 。教師必須為教學目標的實施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活動。要踏穩和憑借知識和能力的基石,拋棄貼標簽式的人文灌輸,在語言藝術訓練中催生人文精神的領悟和升華,從而實現三維目標的無痕整合。
地理課堂的“虛假繁榮”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應有寬度和深度,對新課改無任何意義可談。地理課堂在這不知不覺中已經“變了味”,越來越背離地理課堂的本質,越來越缺乏“真實”。地理課堂教學的異化,促使我們有必要產生呼喚真實的地理課堂!
地理教學論文10
自古以來,我國就流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同樣的教學方法并不是對所有的學生都很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而因材施教,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實際出發,對其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所以,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通過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因材施教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更何況是一個人。要想在地理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首先就是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生的智力、體力、心理和地理學習能力進行分析比較,對他們進行分層建檔,將他們分類。這樣,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教學。還可以將他們分成幾個小組,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取長補短,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例如我在教學長江豐富的水能時,我先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自學。由于學生們的思考方式不一樣,有的學生先根據長江干流的剖面圖進行分析思考,然后聯系中國地勢分為三個階梯,而長江上游主要流經階梯交界處,落差很大,所以水量豐富。而有些學生則是首先想到了我國的地勢特點,然后再去查看長江干流剖面圖,再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進行總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很明顯,不同的學生采取了不同的學習順序,不同的學習順序讓學生獲得了不同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的基礎和地理學科的.特點結合在一起,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在地理課堂中得以發展。此外,教師還要給學生多創造一些主動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探索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使每一個學生在地理課上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
二、通過教師的分層備課,開展因材施教
高中的學生與初中生相比,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學習中,目的性、自覺性也高于初中學生。所以,高中階段正是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好機會。因此,在備課的時候,教師要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所講內容緊密聯系起來,教學目標的設定既要符合全體學生,又要滿足個別學生的需要,將學習目標劃分出不同的層次,進而實現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例如我在帶領學生們學習氣壓帶與風帶的知識時,我就根據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設立了不同的教學目標。我把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原因及分布作為本節的共同目標,然后對那些地理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繪制氣壓帶風帶的模式圖,用本節理論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等等,以此來擴展他們的思維。對那些能力稍微差一點的學生,引導他們制定好自己的學習計劃,并給他們布置一些額外的作業,當然這些他們都能解決,也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還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能力不強,我會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為他們提供指導,耐心地引導他們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這樣,分層而立的目標都能滿足學生所需,所有的學生都有事可做,課堂效果非常好。不只是教學目標,所有的過程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施教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更要遵循學生不同表現。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研究教材,不僅要將眼光放在全體學生身上,還要照顧個別學生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設置不同的問題,難度適當,深淺不一。這樣,不僅能幫助優秀學生的進步,更是促進了所有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三、通過教師的作業評價,開展因材施教
在實施因材施教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課下作業與評價。作業是否適當,評價是否準確,它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自信的重要因素。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也要因材施教,評價的時候要以積極性、激勵性的語言為主,不僅要讓學生發現自己不足,更要讓學生看見自己的長處,取長補短,實現全面發展。例如我在布置《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這一節的作業時,就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情況的學生設置了不同難度的作業。面向全體學生的是一些基礎知識題,包括選擇和填空,題型盡量不要重復,這樣有利于學生課下鞏固所學知識。除此之外,我還會布置幾道能力提升題目,這些題難度提高,與高考題相似,讓那些有能力的學生選練。這樣布置作業,滿足了所有學生的需求,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課后訓練,有利于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師在布置的時候,要注意作業的題型、數量及完成質量,通過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當學生的作業出現錯誤時,要耐心引導和講解,可以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指點其他同學,這些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還幫助別人解決了難題。教師也要表揚和鼓勵這些學生,讓他們在失敗中看到信心。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轉變學生的思想,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讓每一個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盡情展示,點燃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過程中,教師只要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就會實現地理教學的和諧與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在地理課堂上都獲得發展。從而,就會達到素質教育的真正要求,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課堂效率,使教育教學成果更加豐碩。
地理教學論文11
一、提高地理教學中地圖的學習
高中地理學科是我們在對地理學科的基礎認識上加以了解,繼續深入的階段,它主要由面到點逐步教授對于地球環境到現代經濟發展環境的延伸變化。在教師教授高中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地圖對于學生理解地理知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學生如何從抽象化的概念具體化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學生對于地圖的使用、地圖與課文的結合都不懂得怎樣去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如何使用地圖的基礎上結合課文,使學生在對地理知識的空間信息傳遞上,系統化地有效歸納學習零星的地理知識。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對圖形輪廓、形狀觀察上加以引導,尋找其好記明顯的特征、再根據所觀察到的形狀特征讓學生把圖形記住。其次,讓學生對其形狀特征加深印象,讀出所觀察到圖形的特征重點,并牢記,這些關鍵的地方往往就能成為所分析圖形的“切入點”。再次,以某些相似的圖形結合,如:“折線圖、圓柱圖、讓學生對圖形的相似性上有機地聯系起來,做出比較,總結出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而讓學生掌握類似圖形的辨別方法及理解方法。最后,引導學生,學習繪制地圖及有關簡圖,如:海陸分布圖、自然分布圖、地理成因圖、統計圖等。學生也能通過自己動手,加深對地圖的了解,有效提高繪圖的基本技能。只有學生懂得了怎樣使用地圖,才能更好地對地理的分析,讓地圖發揮作用。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地圖對教材進行講解,學生就能更好更容易地接受,同時又能牢固地記在腦海中。
二、情境教學與地圖教學相結合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只有有效利用情境的融入,結合地圖的講解,學生才能更加容易地接受地理知識。地理的任何一幅地圖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地圖的繪制都是通過對環境的明顯特征抽象概括地描繪出來,它十分鮮明地突出了地形的結構與凹凸有致的地理環境,以呈階梯狀的模式點明了其特點、特征。如:山河分布示意圖,它就是以呈階梯狀的形式,明確地突出了山川河流的分布,及其陸地高矮等特點,也從中標注了河流的流向等特征。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地圖的運用是離不開的,教師利用地圖結合課文的方式,形象地說明其地理環境,在重點處加以標注,學生則能更輕松地掌握學習要點。如:在講解中國地形時,教師用掛圖及課本的插圖緊密配合,可以從材料中指出中國地形的多種特點,像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先從教學掛圖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地理環境及其名稱位置,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插圖和注釋,對其特征做出總結,像“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它黑土廣布、低地多沼澤“”我們如果在那里生存會怎樣”等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帶動學生融入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去感悟新知,再由點到面的講解中國地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把原有的知識展開延伸,得以擴展。這樣學生就能愉悅、輕松地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更敏銳地觀察地理環境的位置,對其一目了然,而且能從中更好地掌握并汲取地理知識。綜上所述,要想教好高中地理知識,只有利用情境及地圖相結合,讓學生對高中地理、地圖有一個清晰明確地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對教材進行延伸,令學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識。
地理教學論文12
一、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重要意義
(1)教師成長有了沃土。青年教師充滿激情,但因經驗的欠缺,往往在教學上會走不少彎路,教學的有效性不高,他們如果沒有教研組的幫助,只好憑自己個人的力量去尋找出路,這對整個教研組來說無疑是低效的,進步很慢,我們更需要的是整個學科的快速整體推進。教研組的強化建設給盼望進步的青年教師帶來了福音,他們的成長有了沃土,必將開出更美麗的花朵,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2)學生成績有了保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地理教研組建設的直接結果是全體地理教師的快速成長,全體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不必擔心會因師從某個老師而讓自己成績受損,因為每個老師都是很優秀的。學生整體的地理成績得以大面積提高,成績有了強有力的保障。選修自己喜愛的地理時也會變得義無反顧,因為他們對成績充滿了自信。
(3)學校成功有了依托。各教研組撐起了學校教育,各個學科都強了,整個學校教育又怎能不強呢?地理教研組非常愿同其它教研組一道,撐直學校的腰桿,多出名師,爭創名校,并以此帶動本地區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教育輻射中心。
二、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途徑
(1)統一思想認識。這是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前提。地理教研組長是整個教研組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核心人物,應統一全組思想認識,讓青年教師和老教師都能真正認識到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取得全體教師的大力支持,激發人人都想成為一流名師并愿意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信念,帶領全組教師共同前進,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真正把地理組打造成一支強有力的戰斗群體。
(2)加強集體備課。加強集體備課是提高地理教研組整體實力的一種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全組要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全組所有教師要形成嚴格的統一的教學方案,上下形成合力,眾人合為一人。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大家不僅要備教材內容,更要備教學思想、教學技巧,每個細節都不放過。在第一次備課的基礎上經過試上課后,發現不足之處,有必要還要進行二次備課,讓教學更切合實際、更切合學生,追求教學效果最優化,受益學生最多化。
(3)落實聽課評課。雖經集體備課,但也不是讓每個老師都成為同一個模具生產的產品,教師個人還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智慧,這就是內涵。這不是集體備課所能解決的,甚至這還會影響不同教師的教學質量。認真落實聽課和評課計劃,可以盡可能地縮小因此而造成的差距。可以安排定期聽公開課和評課,也鼓勵不打招呼聽課,即“推門聽課”,一方面增加聽課機會,另一方面也會給全組老師帶來壓力,防止出現準備不充分現象。聽課后應及時組織評課,聽課老師不僅要評自己從課中學到了什么,也要評課中值得進一步改進之處,特別要評的是在課中學生學到了多少。聽課評課利人利已,共同成長。第一次評課后,再聽課,再評課,要讓每個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成為優課。
(4)設置精準練習。全組應統一為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配置最精準的練習,題型不限,數量不在多少,關鍵在于緊密貼合所學內容,便于學生及時消化鞏固,緊密貼合學生實際,抓基礎,不出偏題怪題。這些練習根據需要,可以在課堂上邊學邊練習,也可以課后作為作業讓學生自由練習,老師要在批改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對教學情況進行反饋以便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個別同學反映的.問題要單獨解決,多數同學的共同問題要進行講評糾正,絕不放過存在的任何一個問題,也不放棄任何一個同學。
(5)提升教研水平。教研組要盡可能地為全組老師服務。既要創設機會提高教師們的教學業務能力,也要組織教師多參加教學研究,向研究型教師轉變。要多在組內開設教學研討會,組內名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和全組教師開設地理講座。地理學科有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教師更需要從親身體驗自然和社會中去理解地理。要盡可能地爭取獲得領導支持,撥出專項經費用于地理教師開展地理考察和研究。如果教師只是被束縛在書本中,自身的能力都難提高,又怎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學呢?
(6)拓寬交流渠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理教研組內要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如組織經驗交流會,讓教學質量高的教師談心得體會,介紹教學策略,將這些寶貴的交流材料匯編整理,發給全組老師,實現資源共享。要多和校內其它教研組交流,比如潮汐現象的成因可以和物理教研組交流,喀斯特地貌成因可以與化學教研組進行探討。每個教研組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參加校際交流要盡可能讓每個教師都有機會,不要總是局限于某幾個人,要多吸收其它兄弟學校的寶貴經驗。參會人員回來后要及時把所獲信息在組內交流學習。我們要走出去,也要能請進來,校外的名師完全可以請進來交流示范。全組教師也要多和自己的學生交流,彼此增進了解,加深師生情感,增強親和力,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學習上的需求,不要以舊經驗來對待今天的學生。
(7)開展多彩活動。地理教學如果脫離了活動,則是死水一潭。我們要設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舉辦地理知識競賽、開展實地調查、指導同學寫地理小論文、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全體同學看地理電影等,開闊同學們的視野,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地理是離我們那么近,那么有趣、有用,從內心里熱愛地理,用這種情感來學地理,怎能學不好?老師們呢,也經受著鍛煉,也會站在更高的角度,推動地理教學的更快發展。
(8)結對新老教師。普通教師特別是剛走出校門的青年教師,由于教學經驗的欠缺,往往難以獨立承擔教學任務。他們迫切需要得到組內重量級老教師的手把手指導。對于學生及其家長而言,他們普遍認為,如果分在一個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班上,那無疑是幸運的,而如果分在了一個剛畢業的青年教師班上,那就是不幸的,因為自己成了新教師教學的實驗品,誰都不愿意做實驗品。這雖然有點偏頗,但新教師確實必須要快速贏得學生的心。新老教師結對是個很好的辦法,新教師要主動積極地拜師學藝,老教師也要真心幫扶徒弟。除了在備課中給予指導外,還要多讓徒弟聽聽自己的課,學習自己的教學藝術。新教師要抓住這些機會,先聽課后上課,并多請師父聽聽課,評評課,聽后評,評后再聽,不上好課誓不罷休。
(9)應用課題成果。地理組全體教師要積極申報省、市課題,有條件的還要申報國家級課題。教研組長和課題組負責人要積極組織和動員全體地理老師共同參與,人人都是課題組的成員,個個都有任務分工。要讓大家能夠充分認識到開展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全體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大家快速成長的過程,課題研究的成果要能夠展示出來,及時向相關期刊雜志投稿,爭取能夠發表。課題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要為教育教學服務,研究成果要及時地應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
三、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保障機制
地理教研組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地理教育的興衰成敗,但也不排除會有一些教師有不同看法,他們因循守舊或出于個人利益,不太情愿投身于教學改革大潮中。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教研組建設,要采用多種方式激勵全體地理教師積極投身其中,給每個教師創設教學公平的環境,出臺相應的績效制度,給予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獎勵等。要把加強教研組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大事務來抓好、抓實。我相信,加強建設后的地理組,將會成為各教研組中的金牌組,一定會涌現更多的名師,地理教學質量也一定會邁上更高的臺階。
地理教學論文13
摘要: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達到自主建構知識的目標。傳統地理教學方式強調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各種媒體與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以被動接受學習為主;而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倡導的地理教學方式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整個地理教學過程中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必須充分利用創設情境、分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環境要素,發揮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最終實現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存量知識的基礎上,主動地建構地理知識的目標。本文旨在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探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中學地理教育中的運用途徑。
關鍵詞:建構主義地理教學 應用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達到自主建構知識的目標。因此先對建構主義的主演觀點做一個闡述。
1.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從外界選擇性地知覺新信息,然后進行主動構建并生成意義的過程”知識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只是一種解釋或者假設,會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不斷變遷;學習也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而是學習者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通過新舊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為“理解而學習”是建構性學習的核心目標。
1.2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強調教學不是通過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就可以完成的,知識也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教學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教學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個人主要通過自身的經歷和圖式不斷地建構個體對世界的認識,個體所掌握的有意義的知識是在他與知[1]
識的不斷的互動教學中建構起來的。學習者的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而是一個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動態生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主動對新知識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各種社會因素、教育因素只有轉化成學生的積極行動才能發揮效能。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地獲得意義。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為了更好地揭示建構教學的本質,建構主義思想家們提出了教學過程必須要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
1.3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習應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接受過程。知識或意義也不是簡單由外部信息決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問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每個學習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并非簡單信息的積累,它同時包含由于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蘑組,學習過程也并非是信息的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經驗之問的雙向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2.地理教學過程中建構主義策略應用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注意實施建構主義策略,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2.1正確的教師角色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專家指出,未來地理課堂知識將由三個方面組成:地理教科書及地理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地理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這種知識構成的變化,必然會改變地理教師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地理教師不再是地理知識的傳播中介,而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與向導,這也就要求地理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獲取地理學習方法、感受地理學習過程,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與重組。
2.2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況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不斷建構而獲得的。因此,地理教師應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變抽象為形象,變無趣為有趣,使地理課堂永遠對學生都有一種魅力。如創設問題情境,造成認知沖突,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對地理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知識建構的情境創設。實例:學習經緯網知識時,可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一艘海上遇難船只如何向別人報告自己所在位置?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提出確定某一學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方法,即利用“行”和“列”定點的方法,學生會聯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過“遇難船只”這一點畫兩條十字交叉的線。教師進一步提出:如何要別人描述這兩條線的交點呢?由此引出經緯線、經緯度和經緯網的知識,使學生自主建構出遇難船只報告它所處經緯度(船上配有顯示經緯度的儀器),讓別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的知識。
2.3運用“先行組織者”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通過經驗或背景知識檢索可建構個人的認知結構。所謂認知結構,是指學生頭腦里的知識結構,即知識結構通過內化在學習者頭腦中所形成的觀念的內容和組織。地理認知結構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感知、記憶、理解空間關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認知模式、思維模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地理認知結構,教師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自主構建新的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當學生學習新材料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時,即可采用“先行組織者”這一教學技術來促進學習,提高地理教學效果。例如,“飽和空氣”概念的學習,可用“海綿吸水”這一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現象充當“先行組織者”:將水倒入海綿,到了一定上程度海綿不再吸水,這時海綿已達到飽和狀態。由于對這一現象學生十分熟悉,由此學生獲得了對“飽和”的通俗理解。在學生學習了這樣的“先行組織者”后,再去學習“一定溫度下,空氣不能容納更多的水汽,就成了飽和空氣”這一新材料,學生借助對海綿吸水達到飽和現象的通俗理解,通過類比,也就能順利理解“飽和空氣”這一概念了。
2.4組織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信息,對外部信息作出主動的選擇和加工,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更主動地得到發展,得到更廣泛的發展(包含知識、方法、能力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3][2]
例:在學生學習“地圖”時,地理教師可組織學生就如何繪制校園平面圖展開合作學習,讓學生按所學方法,通過分小組對學校進行測量勘察,確立比例尺和方向,最后合作繪制出學校的校園平面圖,可使學生在頭腦中自主建構出地圖的相關知識。通過合作學習,可以使全體同學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思維,自主探索、研究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實現地理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主動建構。
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必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并用自己的智慧支撐這一環境的優化,其中包括創設問題情境、提供資源支持、組織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認知結構,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中學地理教學變化
3.1建立合作探究型師生關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構建者,學生從接受者的從屬地位轉變為實施者的主體地位。教師成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形成知識構建內因的促進者。新型師生關系發展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師生關系中,首先要有師生民主平等的觀念。只有教師擁有平等的意識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其次,師生之間要互助合作。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探索更為重要,教師的職責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3.2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構建知識的過程中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不同的學生的個體經驗差異很大,知識構建的起點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學目標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只有認真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才能開展有效的“教”與“學”,“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中學地理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基礎目標;“過程與方法”是提高性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最終目標.對學生應達到的基礎目標不能隨意降低難度,而對于提高性目標和最終目標就要遵照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設計。如“氣壓帶和風帶”:氣壓帶的熱力成因與動力成因,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位置與名稱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從易到難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闡釋低、中、高緯環流圈的形成。二是通過制作三圈環流模型并進一步聯想說明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的成因、規律和過程,分析氣壓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三是通過世界氣候分布圖與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結合實例說明氣壓帶、風帶及其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3.3創設良好學習環境
學習活動與一定的情境密切聯系。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是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如運用多媒體,采用直觀形象的素材,對地理過程進行動態模擬。適當的信息資源也是創設真實學習環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創設協作學習環境,開展“合作學習”。教師要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都愿意參與交流。同時,要善于引導、組織和鼓勵,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集體責任中感受到貢獻的成就.如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了達到所有學生都參與討論的目的,分組要保障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討論之前教師先提出實例引導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思考;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小組成員要對其他同學提出的看法進行分析評價,最終以小組為單位總結出較為正確全面的認識。
3.4教學模式的改進
課堂是教育實踐的“終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真切地運用到地理教學的實踐中來,必須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對于較抽象且邏輯性較強的內容,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地理知識,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圍繞教學內容提出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而案例性內容,因其是建立在現實中真實事件的基礎上,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到真實的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教學模式是開放的,隨著教師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教學對象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教學模式的運用要靈活、變通。
4.結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依照具體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靈活運用。深刻領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點是合理運用這一理論的基礎,與地理學科內容相結合是改進地理教學方式的前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并不是完美的萬能的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既要大膽創新又要小心謹慎,本著“拿來主義”的精神,避免矯枉過正的錯誤。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學地理教學改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構建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裴娣娜.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2] 何克抗教育技術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3] 何克抗,林君芬.教學系統設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83頁
[4] 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159頁
地理教學論文14
一、原圖簡化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原圖是指地理教科書中的插圖、附圖以及教學掛圖的原有圖幅而言。這些圖幅,有的內容與教材內容結合不夠緊密;有的內容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現象不鮮明,地理特征和地理規律不突出、不醒目;相反,聯帶、支蔓的內容過多,所以必須加以簡化,進行略圖構思和設計。對上述各種原圖進行取舍、剪裁工作,必須本著舍繁復、去支蔓、棄雜亂、抓基本的原則。例如,南北美洲輪廓略圖,必須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剪裁。如果為了說明南北美洲形狀特征,可以簡化成最簡單的三角形;如果是說明北美洲海岸線比較彎曲(和南美洲相比)的特點,則需要保留北美洲的四個半島和四個海灣。總之,簡化原因并不是漫無邊際、心中無數,對原圖隨意取舍、任意剪裁,而必須是有計劃地、有目地的分主次進行。也就是說,簡化原圖必須根據教學需要,符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的要求慎重處理,該剪就剪,該留就留,達到讓學生依教材內容分出主次條件的目的,否則,不但不能使板畫在地理教學中發揮有效作用,反而會使地理知識受到歪曲,造成相反的效果。對于那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內容要大膽地剪裁,要敢于和善于動原圖的.“手術”,但對那些與教材內容雖無直接聯系,但對整體圖形特色、反應圖形神采的東西,則不可輕易剪掉。如中國輪廓圖的東北和西北兩端的尖角,以及西端的帕米爾高原,南端的雷州半島,東部的山東和遼東半島等突出部分,都應保留,否則就體現不出圖形的特征,而使圖形喪失“神采”;猶如世界各大洲的輪廓略圖,應簡化成一些三角形而不能簡化成一些方形,這樣才能顯示各大洲分布大勢。引導學生領悟教學內容,從中悟出內容和簡圖間的聯系,分辨和認識問題的主次。
二、板畫可以使學生有效地整合知識體系
板畫可以把復雜的地理現象,用簡單的幾何圖形和代數折線表示出來,在用數學方法表示的同時,又能欣賞到自然的美,并且可以把復雜的地理現象結合板畫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對于地理教學來說,簡畫容易勾畫,尤其對說明一洲一國或一個地區的輪廓特征應用價值較大。(1)幾何圖形表示。如非洲輪廓圖和山西輪廓圖,可以用簡單的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邊形表示出來。(2)代數折線表示。根據教學需要,取舍原圖輪廓的小彎曲,用一些曲線略圖輪廓。這種表示要筆劃彎曲自然,能表示原圖輪廓的基本特征,憑教師的記憶和熟練技巧直接勾畫。(3)模擬形象表示。對于有些原圖的圖形,如果細心觀察和想象,并給以不失真的適當夸張,經過簡化,可以模擬勾畫出各種實物形象,有的像動物、有的像用具等等。例如,意大利的輪廓圖,可以模擬成一只長筒靴;我國陜西省像一個側跪的兵馬俑;黑龍江像一只鴨子等等。運用這些方法,便于學生牢固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并且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相互聯系,形成初步的知識網絡體系。但是由于這種板畫過于簡單,與實際相差太遠,因此,這種方法只能做說明簡單的地理問題時使用。
三、板畫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初中學生初步了解平面幾何,對于空間幾何一概不知,但初一地理地球與地圖、大洲與大洋部分,全部是空間想象知識,要讓初一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必須要以地球儀、經緯儀、三球儀以及信息技術等手段結合板畫對學生進行空間想象力的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目的。例如,經緯線辨別,首先在地球儀或經緯儀上找出經緯線,讓學生認識這些線,再畫出相應的緯線、經線以及特殊的經緯線,讓學生能夠相互轉化。也就是說當學生看到平面簡圖,在頭腦中能形成一個立體的原形,或可以把地球以上的經緯線經過頭腦加工能化成簡圖。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轉化內容,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中給學生留充分的想象時間,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四、板畫可以有效地轉化學困生教師運用板畫進行地理教學時,可以是教師畫,也可以要求學生動手畫、動手操作,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及邏輯性。教師要對學生的板畫進行評價,特別是學困生,注重指出優點,及時鼓勵,這樣讓學困生樹立自信,拋開自卑,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興趣,長期下去,可以有效地轉化學困生。
總之,地理板畫的作用較大,方面也多,使用它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地理素質;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可以有效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使他們可以手腦耳并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地理教學論文15
情境教學是通過創設情境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地理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地理知識,謀求學習者與地理學習環境的協調統一。幾年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本人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地理知識與生活、歷史、美學等結合起來,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下面我就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課堂情境教學的一些做法,來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使地理走進生活
《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只有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教學中來,才能使枯燥的地理知識鮮活起來,更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的'價值,生活也離不開地理。
如在講《珠江三角州》外向型經濟時,我創設情境讓學生談談珠江三角洲的品牌,學生爭先舉手說美的、立白洗衣粉、創維電視等。情境創設很容易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并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使課堂內容更貼近生活,學生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二、聯系歷史創設情境,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又與政治、歷史、物理、語文等學科聯系密切,如果以學生已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做鋪墊創設課堂情境,這樣既回顧了相關知識,又體現了學科聯系,更重要的可以使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在講《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我用了一則歷史故事:據說是唐朝時期,楊貴妃為了能吃到新鮮的荔枝,派專人騎快馬,日夜不停地趕路,從南方送到北方,因此也就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
我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這么費事,在北方種植荔枝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大部分學生一下子就聯系到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在氣候、地形、土壤條件方面有差異,很自然地激發起學了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借此故事讓學生去探究南方和北方的具體差異,對于理解南、北方的農作物分布、耕作制度上的差異很有幫助。在講天氣時,我引用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火燒葫蘆峪的故事創設情境,問學生:為什么在火燒葫蘆峪時突降大雨?難道真是天意如此?巧設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用地理知識解答,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美感情境,使學生情感得到提升
古語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馬克思說“社會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美的景觀、音樂、舞蹈幾乎人人都喜歡,更何況是十幾歲的中學生。在地理教學中美的因素很多,在課堂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用美的景觀、音樂、歌詞、舞蹈等創設美感情境,使學生感受祖國自然風光之美、祖國文化豐富多彩、祖國的發展蒸蒸日上,使學生的環保意識、美學情感、愛國情感等得到提升。 講《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時,以優美歡快的《森林狂想曲》與各種資源景觀圖片結合,讓學生意識到自然資源無處不在,體會到祖國之美,適時引導其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激發起學生對自然的喜愛、對祖國的熱愛。講《多民族的大家庭》,展示民族圖片并伴隨歌曲《愛我中華》創設情境,給學生一種直接的感受,學生驚嘆民族服飾、舞蹈、歌曲之美,感受我國民族文化之豐富多彩,樹立了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意識,把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之中,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激發想象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樹立遠大抱負
中學地理教學人文地理的很多內容,因涉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若要改善現有地理環境,就需要想一些解決現有問題的辦法,并作出決策。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不高,鑒于此情況教師可激發想象創設情境:“假如學生是某部門管理者,你會怎么做?”將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與情境融合在一起,情境給予學生一種真實環境的作用,讓學生在情境中識別和理解問題,“培養了學生識別地理問題的能力、比較不同觀點的能力、對地理活動進行判斷的能力、做出決定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學生之間競爭,使課堂氛圍活躍,探究熱情高漲,創新意見大增;教師鼓勵其想法好,在無形之中也幫助學生樹立了遠大抱負。
如:講《水資源》時,創設情境:“假如你是農業廳廳長、某工廠廠長,你將為節約用水制定什么措施?”講《山區面積廣大》時,創設情境:“假如你是某縣縣長,你將如何開發山區,開發時應注意什么問題?”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地理原理知識,通過討論、競爭等方法,提出了很多想法,既解決了課堂問題,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使地理走進生活,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覺得課堂時間變得很短,地理學習很快樂,現在喜歡上地理課了,學生自己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樣地理課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學生成績也顯著提高。地理課堂創設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所有課堂情境的創設都是服務于教學的,不能喧賓奪主。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思考,必能使情境教學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大放光彩。
【地理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論文06-14
地理教育教學論文06-29
中學地理教學論文11-29
地理教學論文范文11-22
關于初中地理教學論文11-28
有關高中地理教學論文10-10
地理教學德育思想研究論文11-05
詩詞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論文11-15
淺談地理興趣引導教學論文11-16
淺析地理教學論文范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