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地理課程改革實驗的實踐經驗與體會論文
新課程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戰線上一場深刻的變革,隨著這股改革浪潮的滾滾而來,我校掀起了學習新課程改革精神的高潮。我在這場改革的浪潮中也不斷地學習、探究,并且充分認識到轉變教學理念,樹立新課程觀念,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走進新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經過二年多的學習與實踐,我取得了一定的收獲,以下是本人對地理新課改的一些認識。
一、領會課改精神,以更新教學觀念為課改突破口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改變地理學習的方式”的課程理念,體現了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構建了完整的中學地理課程新體系,早已逐步進入地理課程的實施階段。通過對《地理課程標準》的學習可以發現,地理新課程的目標指向,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的知識技能目標繼承了地理課程雙基目標的思想,但揚棄了原來八股式的不可操作目標,指定了具體、可測量的操作性要求;地理課程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對“過程”的學習;地理課程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健全人格為準繩;地理課程以教授學生的學力和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為基點。以上這一些都是地理課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地理教學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能力培養,限制了學生活動時間和空間,阻礙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正所謂“教者發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喪失興趣,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的發展。古人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新課改的全面實施,確立了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既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又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新的課程理念,并且學好、用好《課標》,發掘教材的內涵,轉變教法,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成功。
二、重實際,敢實踐,善創新
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 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應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謂是很好的實施建議和實踐的依據。況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教師無論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學的組織,還是教學過程、教學風格上,都應強調個性風格,不能千篇一律,否則就沒有了“靈性”。 同時,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實施和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激勵、參與、協作、體驗、探究、感悟、提高,構成了教學的主旋律,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這也是新課程所追求的課堂。以下是本人在課改中結合我校實際做的一些嘗試。
1、引進“超市”經營理念,發揮學生主體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聰明的商家推行了新型的購物方式——“超市”。它是把顧客放在一個主體的地位,顧客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任意挑選自己需要或喜愛的商品,我們嘗試把“超市”這種經營理念引進教學課堂,讓學生在開放的、充滿著民主、和諧、輕松的氣氛中,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自主選擇,獨立思考、主動學習。或許有些老師誤認為,既然學生當了主體,那教師就不太重要了?不然,“超市”雖然自由選擇,但還需要商家根據顧客的需要來選進一些物品進行經營。同樣也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摸準學生,精心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鼓勵學生大膽地去選擇,去發現、去感悟。例如,我在講到五種基本地表形態時,由于內容較為枯燥,我便準備了一盤沙和兩張報紙,帶到教室后,將講臺收拾好,鋪上報紙,讓學生自己動手:首先用沙子堆出平原和高原的模型,對比這兩種地形說出他們的異同點;然后我再堆出其他的地形,讓他們想想這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最后再讓同學們自己堆出盆地,比較盆地和平原有何異同點。就這樣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了解了地形的基本類型及特征。同時,培養了學生主動習的興趣和習慣,使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解決個體差異,小組合作學習,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果
新課程要求將“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地理知識、結論講清楚,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學習的有效性差”這種被動的接受學習改變為積極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正如奧蘇貝爾所倡導的“先行組織者的教學模式”,通過“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并列學習”等方式,促進新舊知識的“同化”,形成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眾所周知,任何一種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要面面俱到,使其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就必須貫徹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的原則。我根據同一教學班的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在教學中嘗試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傳統的共性教學,有效地實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各自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有效地解決學生中"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中遵循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和從實際出發的教學原則,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達到充分發揮和挖掘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能,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優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效果。
同時,小組合作這種新的課堂學習方式已經廣泛地被應用于新課程改革實踐中。合作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班級中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還應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交往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例如,在教學“地區發展差異”內容時,我運用合作式學習方式,組織學生搜集能反映世界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資料,進行比較并開展討論,通過板報、小報、宣講等形式展示和交流;在教學“鄉土地理”,認識自然條件對家鄉的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家鄉的生態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措施時,我運用合作式學習方式,組織學生圍繞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開展地理調查,通過班級或小組討論,就家鄉某一方面的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3、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
以往的教學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跟著老師做,不必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只要能“依葫蘆畫瓢”便是最好的教學了,這種重技能的傳授式教學方法助長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造成許多學生喜歡地理知識,而不喜歡地理課。據此,我根據我校實際情況,選擇了學生比較喜愛的學生活動。
當然,學生活動的設計一定要考慮到這幾點:
①活動的興趣性,有興趣,學生才會參與、接受。
②活動的可操作性,活動的難度不宜過大,應盡可能的簡便。
③活動的開放性,活動要能夠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思維。
④活動的有效性,活動必須達到本課的目標,不能為“熱鬧”而活動,不能為活動而活動。
⑤活動的時效性,活動必須在有效時間內完成。
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PRED觀(即人口、資源、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歷史使命。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每一位教師來說不僅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面對這種機遇與挑戰,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應該義無返顧,在改革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感受失敗與痛苦,收獲成功與喜悅。
【淺談地理課程改革實驗的實踐經驗與體會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課程改革的基礎教育論文02-07
淺談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建設論文12-03
關于淺談材料力學拉伸實驗的教學改革論文11-13
課程改革工程材料論文11-12
課程改革與教育公平的論文12-11
淺談淺談藥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03-17
淺談《工程流體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11-15
淺談高職藥物分析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02-28
淺談地理興趣引導教學論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