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新課導入探究論文
一、通過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將新知識的有關內容設計成問題的形式,用問題引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讓他們圍繞問題去分析、去綜合、去解決問題。如講“氣候”這節課時,我是這樣提出問題的:“有一年高考作文的題目是‘樹木、森林、氣候’,很多平時語文成績很好的學生卻不知所措,而一些熱愛地理課的學生卻如魚得水,一氣呵成,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這樣的設問使學生立即展開思考,課堂氣氛頓時活躍。“地震”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全人類都關心的問題,學生對地震知識的掌握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講“地震”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使很多同胞失去了生命。我肯定地告訴大家,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今后還一定會發生地震。我們要預防地震,就必須明白什么是地震,地震在我國是如何分布的,地震到來時有什么征兆,我們應如何積極地去應對。”這段導語,把學生多年來疑惑而又期待解決的問題擺了出來,迅速地變成了他們學習的動力,為后面新課的講授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主觀條件。
二、通過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每一片土地都有著與之相關的`故事、動人歌聲和壯麗篇章。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些導入新課,自然會使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在導入“中國的河流和湖泊———黃河”這節課時,我和學生一塊齊唱了歌曲《黃河大合唱》。那情景,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崢嶸歲月。把學生帶入這條中華母親河的懷抱,學生在思想境界升華的同時,學習地理知識自然全神貫注、如饑似渴。
三、通過數據資料導入新課
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統計數據導入新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如在講“土地資源的利用及保護”一課時,引用了以下數據“:我國耕地面積一億多公頃,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是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是澳大利亞人均耕地的二十八分之一,是印度人均耕地的七分之一。我國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那么,怎樣正確認識、合理地利用及保護土地資源呢?”在講“環境問題的產生”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顯示出世界森林消失的速度、水資源消耗速度、沙漠化進程、年垃圾排放量等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導入新課,使學生認識到防治環境污染與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樣的導入,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探索。
四、通過直觀教具導入新課
人的認識過程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這個階段又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個小階段,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覺和表象,也就沒有理性認識。感覺是認識的起點,通過外界存在的客觀事物刺激人的感覺器官才能產生感覺。所以,用具體形象的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就能突破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如身臨其境,很好地幫助學生接受知識和思考問題。如在講授自然帶時,出示世界氣候分布圖、世界自然帶分布圖,讓學生在已有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知識的基礎上學習自然帶的分布,引導學生通過對兩幅圖的分析對比,找出氣候類型和自然帶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內在聯系中揭示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的東西。
五、通過故事導入新課
這種方法,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在地圖的教學中,我用了這樣的導語:“航海家哥倫布于1492年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時,共花了37天的時間;第二次1493年去美洲,只用了20天的時間就順利到達了。這就是因為有了地圖的指引。”在“洋流”這節課,我用了這樣的導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及其盟軍嚴密封鎖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然而英軍艦艇屢受德軍潛艇的襲擊,致使英軍遭受極大損失。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在所學內容中去尋找故事答案,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開端,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張偉欣 單位:山東省單縣郭村鎮中學
【地理教學中新課導入探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