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教學在地理教學的運用論文
一、地理主體性教學
地理主體性教學就是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形成具有自主能動作用的師生教學實踐共同體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從教的角度說,地理教師是主體,只有發揮教師的主體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指導及導向;從學的方面說,學生當然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及其對學生的教育內容則成為客體,學生只有積極、自主、能動地學習,主動接受教育的影響,積極向教師提出質疑,才能充分發揮自身主體性,實現對學習活動的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當然,“教”的最終目的是“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發揮或發揮得如何,最終通過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如果學生缺乏主體性,教師的主導地位就難以實現。
二、構建以學生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
我們在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探索精神,變講堂為學堂,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施教之功,在于誘導;學習之功,在于領悟”。教師只有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把學生引導到主動學習、自覺學習的地位,學生才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在把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學,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前提下經過分析、歸納和綜合寫出閱讀提綱,并把不懂的知識設計成問題與同學討論或向教師質疑,然后教師再答題和精解,使學生的多向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培養和發揮。
三、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思
課堂參與效益不僅與參與覆蓋面相關,還極大地依賴參與者的良好情緒,使學生感到沒有思想負擔,有話敢說,有問敢提,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獲得成功體驗是增強參與意識,有效投入學習的基本動因。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更多機會,讓更多學生參與,有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并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成績較好的學生較容易投入并得到同學和教師的肯定,有些基礎差的學生就沒有那么容易投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難度較低的問題,讓這些學生做,一旦學生回答正確,就讓其他同學給予掌聲,以資鼓勵,使這些學生獲得成功感,這樣這些學生便會更積極熱情地投入學習。
四、通過學生的探究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地理的正確方法是學生將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即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獲得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下,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勵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足夠思維時間和空間。沒有足夠時間和空間,探究學習將流于形式,質量不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將很難得到發展。
五、面向全體,發展個體
課堂教學是為了每位學生個體,而不是少數成績突出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記憶能力、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等都有差異,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在同一起點上,應該以每個學生的實際能力為基礎,因人制宜,分層教學,運用一切有利的外部因素,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得知識,打好基礎,使后進生有進步,優秀生更優秀,這是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六、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
教師應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探究、觀察、理解,從而獲得知識。例如:教學“氣溫的日變化”時,可以利用學校的“小氣象站”做一個氣溫觀察實驗。先把學生分成小組,教會他們如何觀察氣溫的日變化情況,每天分幾個小時段進行觀察,一段時間后再對統計的數據進行總結和分析,得出結論。這樣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則學生的印象更深刻,學習興趣更高。
七、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完整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會學生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尊重同學、互相幫助、密切合作,使每個學生都感到生活在一個關系融洽、和睦、充滿愛和尊重的環境中,對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十分有用。
【主體性教學在地理教學的運用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