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地質災害種類及其防治
我國很多地區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土地資源流失與荒漠化問題,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環境地質災害種類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1、環境地質的內涵
要想明確環境地質的內涵首先要先明確環境的含義,“環境”一次來源已久,并且國內外的專家與學者對其有不同的認知,比如,我國的《環境科學大辭典》當中,對“環境”是這樣描述的:“相對于中心事物來說的一種背景。”在環境科學中指出了人類的各項活動以及外部世界的所有都是環境,環境是地球表面與人類發生了相互作用的關系下產生的自然要素的總體。在上述理論中,將人類作為了環境的主體,將能夠對自然產生作用的要素總體稱之為“環境”.
在《環境學導論》一書當中,對環境的理解為:環境科學當中對環境的研究,將人類的活動與行為作為核心,并將人類作為了外部世界的主體,人類的生存、生產等相適應于環境,是各種物質條件結合的總稱,并以此將環境分為自然環境與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兩種。本文將“環境”內涵劃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地質環境,并提出了人類是環境當中的重要組成,是與環境共同發展的主體,并且,人類是在自然地質形成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地質就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環境形成影響的地質、地質問題及其相關變化信息的集合。
2、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當前,隨著資源開采程度的加深,人們面臨的環境地質問題也逐漸增多,主要包括:淡水資源短缺;土地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地質災害日漸頻繁,引發了環境問題;地球化學循環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環境地質問題逐漸增多。
上文已經提到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根本條件。同時,水資源也是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保障。其中,每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淡水資源,淡水資源不僅是使用最為廣泛的資源同時也是國家經濟建設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2.1我國淡水資源存在的問題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衡,東部多西部少。北方水資源占有率為全國的18.27%,而南方地區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72.2%.為此,從水資源的分布上看,我國北方的水資源與南方的水資源分布比例為1∶5.此外,北方的年降水量比南方少,年平均的降水量為300毫米,最多為700毫米;但南方地區的長江流域年降水量每年都在1500毫米以上,最高可以達到200毫米以上。由此可見,我國南北方水資源相差較大。為此,北方經常發生淡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但南方因為年降水量多,再加上氣候特征,會經常發生洪澇災害。
2.2土地資源流失與荒漠化問題較為嚴重
我國很多地區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土地資源流失與荒漠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土地資源流失是土壤的侵蝕。土壤侵蝕是在特定的自然地質作用下產生的,加上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土地資源的利用不合理等更使土壤的侵蝕加劇了。比如,我國南方地區的巖溶山地區、紅土地區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蝕。必須加大對其的`整治力度。
3、地質災害種類的論述
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很多,筆者在這里進行一個簡單的分類:
廣義的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狹義的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這一類的地質災害占據了很大一部分,這一類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很大,而且所造成的影響和破壞也十分大,它們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會造成交通系統癱瘓、人員和財產損失等。
4、環境地質災害整治措施
4.1對于自然災害,要做到提前預防和防治
很多自然災害,比如像地震、火山等,因為破壞性極大,所以一定要做好提前的預防工作,例如要投入大量經費,打造一套完整的預警預報監測系統,并聘請專業的學者專家,在預防防治工作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4.2對于由人為造成的災害,要從人自身找問題
其實很多環境地質災害,都是由人類自身造成的,比如像土地酸化或鹽堿化是由于對于化學肥料的濫用,地面沉降則是對于地下水的過度取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泥石流等問題則是亂砍亂伐等原因造成的,還有水資源短缺則是浪費和污染造成的等等一系列人為災害。
因此,解決這一類問題的關鍵,還是得從人類自身找原因。第一,需要對人們進行宣傳教育,使其從自身做起,在生產生活工作能夠盡量不要對環境造成危害,從而形成一個保護自然的良好氛圍,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堅持。對于用此方法無效的個人單位企業,則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約束甚至處罰,這里就需要立定各種法律法規。第二就是要對已經遭受破壞的環境進行科學的治理,比如綠化來治理土地流失和荒漠化,退耕還林來保護耕地等。總而言之,要從人的身上去找問題并解決問題。
5、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5.1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現狀認識不清
鑒于我國沒有構建出完善的地質災害調查機制,并且投入的地質災害調查經費較少,致使人們對地質災害隱患的認識不夠全面,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剛起步,水平較低。對災害分布狀況、災害的危險程度、影響因素都缺少足夠的認識,評價開展的非常不系統、不科學。從當前人們對地質災害的認識上看,鑒于地質因素了解的不是非常清晰,不能構建出災害預警機制,預警信息掌握不足,地方建設、工程布局缺少合理性、可靠性的依據。
5.2監測方法落后,監測網絡構建不全面
全國除了部分區域外,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網絡建設的步伐非常緩慢,并且原有的監測信息網絡還經常出現損害。在平原地區因為缺少地面沉降監測網絡,不能及時對災害的損失率做出分析,不能對其做出客觀的評價,更不能做出技術上的決策支持;因為很多地區地質災害預警缺少科學技術的支持,設備較為老化,不能做出真實、有效的預警,不能及時對災害做出補救規劃。
(1)地質災害監測與調查研究的水平和國外的發達國家相差很多,在預警預報工作開展上起步較晚;(2)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誘發因素調查上有一定優勢,但在災害的評價與分析上與發達國家存在差異,尤其是在模擬預測技術上、風險評估、監測的新技術上有很大差距。我國初步啟動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上,應急體系與反包經營權歸屬,為解決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的各項合法權益提供強有力的原始依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主席令〔2009〕第14號).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農業部第33號).
[3]《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業部第47號).
【環境地質災害種類及其防治】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