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通用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 篇1
摘 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有利于推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進程,是我國農業方面的基本國策。本文就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等2方面問題進行探究,希望能為我國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理化利用;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強調的是農業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的統稱,其中農業自然資源涵蓋的是各種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水等資源,而農業經濟資源強調的是在農業生產中可以發揮一定積極作用的社會因素及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機設備、道路交通設施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發展中必須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化管理與利用,使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從而推進農業經濟的生態化發展。
1、加強農業方面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完善
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為了確保農業方面各項工作貫徹落實到位,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從目前我國農業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看,我國農業法律規范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在農業自然資源中土地、林地等的流轉、評估以及管理等方面沒有嚴謹的法律規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林地等資源的浪費;而關于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法律規范的不健全,致使農村道路交通、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等在發展中存在較大問題,這些問題的不及時解決會對我國農業未來的合理化發展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實現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加強農業方面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完善,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制定農業自然資源的管理規范。土地、林地、水是農業生產賴以生存的資源,隨著資源浪費現象的日益增長,我國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該方面的法律規范,針對土地、林地流轉、評估及管理等各方面做出詳細的規范,確保各項農業活動的有法可依。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法律規范的制定,為促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要加強對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方面的保障。加強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立法部門有必要完善從事農業方面經營活動的法律規范,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完善的農業資源法律保護體系,及時修改與完善農業資源保護中不健全的法律部分,從而促使農業資源逐漸實現合理化發展與利用。
2、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積極發展生態農業
農業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目前農業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為加大農作物的產出量,圍湖造田、毀林開荒等現象仍大量存在,而土地的過渡利用也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流失、土地肥力的下降,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華北平原的土地鹽堿化便是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的綜合體現。森林、植被等的破壞,加劇了生態問題的惡化速度。農業資源的利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地區農業發展沒有形成集約化,仍以自主經營為主,極大的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科技手段沒有具體落實到位,嚴重影響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科學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使我國農業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等3大效益的綜合發展,而強化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完善生態農業方面的立法規范,讓更多科學合理的規范成為農業發展的綜合指導,促使各項農業活動有法可依。例如,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土地確權等方面的法律規范,讓農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從事農業生產,從而為農業創造更大價值;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農業發展中要加強對農民科學種田知識的培訓,使更多的農民參與到生態農業發展中來,在降低對農業資源的破壞程度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產值,強化農業與相關研究機構、高校的聯合發展,及時將有利于推進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知識作用到實際的生產中,從而讓農業資源更好的發揮其價值;加強生態農業知識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主動參與到生態農業發展中來,多數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對科學種田方面的知識理解不多,因而各級農業部門有必要強化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意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
3、總 結
強化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推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推進其合理化發展我們有必要加大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研究力度,從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文章指出制定完善的農業方面的法律規范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合理化利用的有效途徑,在法律強有力的約束下農業資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而生態農業作為一種集經濟、生態于一體的新興農業將會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蔣波,詹卉.農業資源合理利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4,15:61-62.
[2] 王長江,薄純華.試析農業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J].綠色視野,2014,03:45-47.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 篇2
摘要: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多數研究證實農業科技資源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穩步提升,本文就農業經濟和農業科技資源的發展關系進行探討,并針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作出分析,提出基于農業經濟和農業科技資源協調發展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農業經濟;農業科技;發展關系
一、農業科技資源概述
農業科技資源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所聚集的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等,農業科技資源同時也受到不同的制約和影響。首先,農業科技資源受到技術人員影響,包括技術推廣人員、技術管理人員、技術研究人員等。雖然我國一直以來是農業大國,但是目前農業技術園區相對較少,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相比相去甚遠,其中缺乏技術人員的專業指導也是重要因素。其次,農業科技資源的開發與引進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而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資源開發中所用資金全部由政府承擔。充足的研究資金是支持農業科研研究的基礎條件,如果在研發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其研究進度勢必有所延緩。那么在農業科技資源的研究經費方面,也需要加強重視。最后,農業機械設備也是農業科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生產中機械設備是代替人工與減少人力的重要方式。全自動化的農業生產設備也是目前主要的發展方向。
二、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在農業科技資源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農業經濟發展逐漸趨于穩定。而且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投入機械設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應的生產效率與生產量。但是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從而導致我國農村人口逐漸減少。而農業生產的主體依然是農民,那么在農業生產勞作中勞動力不足,也會影響農業經濟的后期發展。而且目前農業生產中所使用的相關技術都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但相應的技術人員不足,也會導致部分先進技術無法真正投入到實際生產環節,那么在科技資源支持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其落實情況并不理想。其次,我國市場經濟決定了部分農產品存在一定的價格波動,雖然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已經提高了一定的科技水平,但是在市場經營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投資失衡入不敷出的情況。那么對我國整體的農業經濟發展而言,也相對存在一定的制約。簡而言之,由科技資源提高的生產效率未必能夠完全提升農民的個體收益。最后,農業市場本身的信息資源滯后,在信息傳遞過程中農民未必完全掌握農產品市場信息,那么在生產環節中也容易喪失風險控制力。在市場信息與生產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盲目生產或跟風生產都將與供應需求失之交臂,而最終影響到農業科技資源的作用無法完全發揮。
三、基于農業經濟和農業科技資源協調發展的策略探究
(一)健全完善的農業資金使用機制
在以往任何時期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真理不容質疑,而農業發展關系民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持續增加農業科技資源的投資比例,是完善農業生產的必要手段。但是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強對農業資金的相應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強相關預算的合理性,以科學合理的資金預算實現資金使用的最大效率與優化配置。對農業科研項目進行資金估算,當發現相關研究超出預算后,一定要究其根本探討不足,并記錄詳細的資金使用報告。其次,需要進一步加強資金使用和申請方面的審核制度。以嚴格的審核機制規避農業科研資金浪費的情況,以便實現對農業科研資金的合理利用和使用效率。
(二)加強農業科技資源的技術創新
農業經濟發展需要農業科技資源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要途徑。繼而在農業技術的創新中需要設立專業的`技術研發團隊,并通過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實現技術對接和先進技術的研究探討。同時依據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技術改造,從而實現技術生產力的穩步提升。此外,基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考量,加大資金投入引進科研技術人員,是農業生產技術不斷創新的基礎條件。從農業經濟發展的長遠角度分析,也是最為可靠的穩定發展策略。
(三)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的技術人才
農業科技資源的無論發展到任何時期,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支撐。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的技術人才,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以往農業科技人才不足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力與生產技術的革新速度過慢,已經嚴重影響的農業經濟的快速提升。因此加大技術人員的培養力度,完善相應的技術人才支撐力刻不容緩。首先,農業部與教育部需要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并將農業核心技術的先進理論與實踐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同時建立相應的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機構,并定期對產業農業生產的技術人員進行階段性的培訓,將更為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和實踐方法作為培訓側重點,從而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加速農業生產技術人才的知識體系完善。同時在培訓之后也要精心設計考核標準,以優質的技術能力支撐起農業科技資源的實際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陳祺琪,張俊飚.農業科技人力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分析——基于種植業科研機構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3):90-96.
[2]李鵬,張俊飚.生產資源投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測度——基于農業可持續發展視角[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26-32.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 篇3
論文摘要:該文以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學科為例,介紹了高等林業院校農業資源利用學科的歷史淵源、專業發展現狀、專業特色、專業優勢以及學術梯隊,總結了農業資源利用學科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并根據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該學科的建設提出了建議及發展方向。
論文關鍵詞: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學科建設;林業特色;人才培養
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可追溯到最早的森林土壤學科,1990年以前屬于一級學科“林學”下面的二級學科,1990改為土壤學,1997年由農學門類下的林學一級學科劃歸為同一門類的一級學科“農業資源利用”。2004年植物營養學科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5年土壤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林業院校的首個土壤學博士點,并同時被授予一級學科“農業資源利用”碩士學位授予點。
經過50多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學術梯隊、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形成了具有林業特色的優勢學科。
一、學科梯隊合理
在學科隊伍上建設上,注重人才的引進,從美國、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引進歸國人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思想和氛圍能在我們這里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研究方向齊全。通過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知識覆蓋面廣、學術氣氛活躍、梯隊合理、并具有廣泛國內外聯系的以中青年為學術骨干的學科隊伍。
二、研究方向獨具特色、優勢明顯
我校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下設兩個二級學科: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行政上隸屬于水保學院。依托過去水保學院在全國名列前茅的科研優勢地位,緊緊圍繞林業六大生態工程,土壤和植物營養兩個二級學科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具有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土壤學科
土壤學主要有森林土壤、土壤侵蝕、土壤生態與植被恢復等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森林培育、森林經營的基礎。主要任務是應用系統的、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研究森林土壤的性質、組成、結構及其演化規律,揭示森林土壤的功能,解決林業生產以及不良立地條件森林植被恢復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森林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
近年來我校土壤學科主要在森林土壤發生分類和森林土壤與環境等方面展開了一些研究。通過對華北山地土壤發生特性和診斷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以土壤系統分類為依據的土壤類型,通過對土壤粘化過程的研究,糾正了地帶性土壤分布中棕壤與褐土的分布問題,為褐土、棕壤土類與系統分類的參比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并受到了老一輩土壤學家李連捷院士的好評。
森林土壤是重要的陸地碳庫,并和大氣進行著頻繁的氣體交換,特別是一些溫室效應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研究這些氣體在土壤中吸收或釋放的機理,并監測其排放通量和影響因素,認清森林土壤和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及全球變化的關系,可以為采取科學的調控措施提供理論基礎。通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資助等項目,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許多專著引用。
2.土壤侵蝕。土壤侵蝕是當今的土壤物理學的中心內容。土壤水的保持和運動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土壤肥、氣和熱的狀況。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蓄水、透水和抗蝕能力。研究土壤侵蝕規律對改良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整個生物圈和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關系。
在土壤流失分布特性研究方面,研究了長江三峽地區、黃土高原地區存在的土壤侵蝕類型,不同土壤侵蝕類型的土壤流失量與降雨、地面坡度、地面覆蓋度等因素的關系。對三峽花崗巖地區坡面土壤流失規律和庫區土壤中管流和優先流對地表徑流過程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的論文有多篇被EI檢索,并申請到瑞典國際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在森林植被保水保土作用研究方面,以不同地區林下地被物為研究對象,經長期試驗得出:林下地被物具有較強的吸持降水、涵養地表徑流、增加地表糙率、改良土壤特性等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固持土壤,對于防止土壤侵蝕具有較大作用。完成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篇論文被EI檢索。
在土壤滲透特性及土壤水分運動機理研究方面,以達西定律、連續方程為理論基礎,對非飽和帶土壤水分運動進行定量研究,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三峽庫區為試驗基點,經過長期觀測,得出了長江三峽花崗巖區林地坡面土壤滲透遵循霍頓方程,其土壤特性具有蓄滿產流條件的結論。研究成果對三峽庫區的.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土壤生態與植被恢復。土壤同成土因素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并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一個亞系統而獨立存在。針對我國土壤生態的關鍵問題,我們首先進行了林地土壤干擾生態學研究。針對我國森林土壤的特點,我們主持了一些國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課題,率先在東北天然林、華北人工林進行了土壤種子庫、林地粗木質殘體生態學、林地空隙對土壤質量演變等方面的研究,發表多篇論文,并取得了多項成果,其中一項成果獲北京市林業系統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土壤一植被一大氣系統的水分轉移規律的研究中,用能量的觀點來定量研究和描述水分的運動。SPAC是水分循環的一個通道,我們在研究土壤水分循環與平衡時,都是以SPAC和“四水”轉化為基礎,利用國家“九五”和“十五”攻關課題,在河南黃泛區、內蒙和寧夏沙漠化地區、黃土高原地區及北京等地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部分成果通過國家鑒定。自然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循環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我們對北方主要森林土壤中的C、N、P、K、S等元素在以土壤為界面上的循環及伴隨水文過程的循環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多得的資料和研究結果,豐富了森林土壤養分的循環理論。
困難立地條件下土壤退化機理及恢復生態學也是我們的研究重點。通過對我國華北石質山區和黃土高原干旱侵蝕地區土壤質量的現狀和演替規律的研究,分析土壤退化的原因,結合對主要造林樹種耐旱性等生理生態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類似地區的造林技術,如徑流林業技術、固體水技術。以上研究,為有效地解決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被恢復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
(二)植物營養學科
植物營養主要側重于樹木營養與施肥、花卉及草坪營養與施肥,無土栽培和花木基質等方面。對樹木營養和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白楊和泡桐人工林上。在三倍體毛白楊紙漿林生產建設中,系統研究了我國毛白楊在生長季節的營養規律,并進行了原位的林木正交施肥試驗,其研究結果對指導毛白楊速生豐產林的生產有重要意義。運用矢量競爭理論(Vector competition analysis),研究了油松、側柏混交林種間的營養競爭或互惠關系,為混交林的營造以及人工純林的改造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我們也承擔了首都古樹復壯的工作。草坪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在養分循環方面不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可以無限自然循環,在其生產和修剪過程中或多或少有養分的損失。因此,肥料是提高草坪生產質量的重要物質基礎。人為控制下的正確施肥,是維持草坪持久性、保持其良好景觀,從而實現草坪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利用穩態營養理論,采取指數施肥的方法對草坪進行了出圃前施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國際植物營養大會上進行了交流。
三、人才培養成果
在學科建設上,注重將研究生培養和科研工作緊密結合,1984年開始招收土壤學碩士研究生,生源主要來自農林院校的林學、資源與環境(原來的土壤農化)和生物學、地理學等專業,20多年來共培養碩士研究生49人,為首都和全國的林業、土肥、環保等相關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專業和管理人才。
四、今后的發展方向
學科發展的關鍵是人才隊伍,發展的目的是人才培養。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學科將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深入森林土壤等基礎研究,在應用研究上,除在優勢的土壤侵蝕、土壤生態領域進行科技攻關外,還將針對林業生產中的林木育苗基質、林木施肥等問題展開研究。爭取建成省部級重點學科,為我國農林業培養高精尖人才,爭取成為國內一流并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科。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 篇4
近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積極探索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媒體資源發展的新途徑,為中國農業遠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下稱中央農廣校)是一個通過遠程教育對農民實施培訓的教育機構,是國家級現代農業遠程教育教學中樞和媒體制作傳播中心。20世紀80年代,限于當時的條件,農廣校的教學技術媒體主要是文字教材、廣播、電視、錄音磁帶和幻燈片,學員主要通過收聽廣播電視教學節目和自學文字教材來學習,并由教學班組織輔導和聽錄音授課。90年代初期,我國城鄉影碟機逐漸普及,VCD和DVD成為我國農業遠程教育的一個新的生長點,農廣校開始大力推廣VCD和DVD教學與培訓方式。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互聯網、衛星網的迅猛發展引發了中國遠程教育的新的變革,農廣校系統添置了大批計算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設備設施,增強了利用互聯網獲取和傳輸信息的能力,不斷探索應用數字技術開展網絡遠程教育教學的新途徑。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國家投資新建了國家級農業媒體教育資源管理中心——中央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中心,搭建了以多種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為核心內容,以媒體資源庫系統建設開發為硬件支撐,以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渠道為主要途徑,對農業教育培訓進行高效管理,對基層辦學提供便捷服務的運行平臺,一個涵蓋報紙、書本、雜志、錄音錄像帶、光盤、互聯網、衛星網等多種媒體的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形成。
一、農業遠程教育發展模式選擇
中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眾多,發展農業遠程教育極有意義。遠程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能使任何地方的農民學員方便快捷地獲取最好的教育資源,極大地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為推動各地農業農村經濟做出積極貢獻。中國農業遠程教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盡管中國農村基礎薄弱,大多數基層農廣校缺乏廣播、電視等遠程教育資源,在地方電臺、電視臺也沒有教學節目播出時段,但從長遠看,這都不會影響遠程教育優勢和效益的發揮[1]。發展農業遠程教育,存在一個發展模式選擇的問題。考慮到中國東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廣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戶家庭條件現狀和發展趨勢,中國農業遠程教育應該采用數字技術與非數字技術恰當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綜合利用VCD光盤、有線電視、衛星網、互聯網等手段,采取以下兩種不同的教育發送和傳輸的模式[2]:
1.主流模式
衛星傳輸數字化教育發送技術,適用于中國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采用主流模式的地區可以采取的擴展數字化教育應用的技術方案為:CD-ROM光盤刻錄和發送方案;各類局域網應用方案;基于有線電視網的多媒體數據廣播系統方案和電話撥號接入或其他公眾電信網回傳方案。
2.替代模式
計算機寬帶網的地面接入技術,適用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農村。
二、農業遠程衛星教育系統建設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衛星網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開始在遠程教育領域廣泛應用,但很多農村家庭由于家庭貧困買不起電腦,另外,受農村人口教育水平限制,很多人也不懂電腦和網絡方面的知識。中國廣大農村地理條件復雜,通信網絡線路建設難度較大,架設網絡線路成本相對較高,互聯網普及率和使用率非常低,短時期內,在中國農村推廣互聯網教學還很難實現。衛星教育網建設屬于公共財政支持范疇,由政府投資建設,具備提供話音、視頻、通信服務的綜合能力,性價比高、技術先進、性能可靠,是提供農村遠程教育簡單經濟、行之有效的手段。衛星遠程教育不受時空限制,能為農村學員提供與發達地區質量相同的遠程教育服務,能有效解決廣大農村教育發展不均衡、優秀教育資源稀缺的局面。目前,農廣校在以色列政府的援助支持下,已經建設了擁有1個中心主站和360個雙向遠端站點,以中央農廣校為演播和資源服務中心,各省、地、縣級農廣校以及鄉鎮教學班為衛星網絡遠端接收和教學服務點,能實現數據通信、遠程教育培訓和視頻廣播會議的遠程衛星教育系統。通過衛星教育系統,中央農廣校將農業教育培訓、實用技術等音視頻節目、多媒體課件、農業科技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實時發送到網絡各遠端接收站,面向全國開展實時交互式的農業現代遠程教育培訓和科技推廣,對各級農廣校農業教育和科技培訓工作進行遠程指導和管理,實現信息互動交流,共享教育培訓資源。農廣校衛星教育系統利用“SkyBlaster”衛星通信系統,采用“TrainNet遠程教學/培訓系統”作為遠程教育培訓平臺。衛星系統網絡結構是星型網,主站可聯接大量的VSAT遠端小站,支持所有基于IP的數字信息技術,可實現全國范圍的遠程實時教學、數據文件多點分發等業務。衛星網主站提供DVB-S標準的出向信道,信息速率從2Mbps到52.5Mbps,遠端小站的入向信道采用FTDMA接入機制,系統采用不對稱的數據流通信方式[3]。在衛星平臺上,運行應用軟件的各類功能服務器通過快速以太網聯接到衛星主站數字基帶設備,通過衛星發射到全國各地的衛星小站。基層教學點的學員通過遠端小站接收主站發送的教學內容,與主站老師進行雙向視頻、單向音頻的互動交流,獲取各類教學支持服務。
三、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近年來,農廣校綜合采用各類教學手段,整合應用各類教育資源,發揮獨特的媒體資源優勢,緊跟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引進、吸收、應用各類遠程教育技術的最新成果,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平臺以農廣校體系多種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為核心內容,以媒體資源庫系統建設開發為硬件支撐,以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渠道為主要途徑,對涉農教育培訓工作進行高效管理,對涉農科教需求迅速反映,對基層辦學機構提供便捷服務。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集信息采集、存儲、編輯加工、傳輸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運行機制公益性、媒體應用大眾性、教學內容多樣性和服務對象定向性的特點[4]。
中央農廣校作為國家級的現代農業遠程教育教學中樞和媒體制作傳播中心,具有廣播電視和網絡教育節目的制作、播出和傳送等多種功能,將具備自辦1套廣播和電視節目的能力,可以錄制各種文藝節目、語言節目,對錄制的文藝節目和語言節目素材可進行編輯、復制、加工、審聽,可對外交換錄制好的素材和成品節目。每年能制作電臺節目、區域節目、少數民族節目和綜合類等農業專題廣播節目1500集,電視節目1270小時,網絡教學節目2000小時,發送音頻資料100萬張,節目原始磁帶數字化存儲1910小時。農廣校將逐步實現媒體資源制作、存儲、管理、應用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成農業媒體資源數字化采集、加工、整理、存儲和傳播利用的數據中心、工作平臺和傳播共享網絡,并具備以下功能:
1.資源數字化加工存儲整合電視、廣播、網絡、報刊雜志、教材、光盤等多種媒體資源,統一集中存儲管理數據,建立數字化媒體資源庫,實現數字化存儲。
2.資源規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數字化資源管理系統,對資源庫中的各類資源進行科學的編目、查詢和調用,實現規范化管理,提升媒體資源的利用能力。
3.資源傳播和應用建立數字化資源中心以及完善的電視、廣播、網絡、文字等媒體數字化資源傳播和共享體系,實現農業技術信息的廣泛傳播和農民培訓的廣泛開展。
4.業務工作網絡化支撐資源中心網絡平臺、電視制作、廣播制作、音像出版發行、教材出版發行、報刊編輯出版、網絡教育培訓、多媒體課件制作、遠程語音服務、辦公等各綜合業務網絡互通互聯,通過跨系統的資源調用,實現資源在各個網絡之間的資源共享,對綜合業務網絡數據資料進行綜合管理。信息技術的變革帶來了遠程教育的不斷發展,從印刷材料(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網絡教育,到現在的電子學習(E-learning)、移動學習(M-learning),各種學習技術和學習方式互不排斥,相互融合,構成了現今多種教育形式并舉的遠程教育格局。中國人口眾多、地區差異大的基本國情給中國農村遠程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信息技術是遠程教育興起的“源動力”,媒體資源建設則是遠程教育發展的“助力器”,我們要把遠程教育的技術優勢與中國農村教育的現實情況有機結合,緊跟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靈活多樣地運用各類媒體資源手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農業農村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 篇5
摘要:以農業作為研究對象,實證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首先,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簡要概述;主要分析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通過選取一些年份的統計數據,利用協整分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對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希望通過該文的初步論述引起更多的關注與更廣泛的交流,從而為該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與實踐工作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實證
我國是傳統型的農業大國,尤其是在工業和技術得到大力發展后,又反哺于農業的發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科技貢獻率在50%左右,但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廣大,加上技術與資源分布不平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農業依然停留于弱勢產業、靠天吃飯的困境之中。例如,陜西省北部地區、南方部分地區的土質變化等,均造成了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轉型升級的阻礙因素,因此,應該加大科技投入、合理進行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以下就該問題展開具體說明。
一、概述
在本次研究中,以時間序列分析相關理論、方法作為基礎,從而展開對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按照基本理論要求,所采取的屬于定量分析,具體是通過計量的辦法,以ADF對應研究農業研究、開發機構的各項投入,其要素包括設備、活動經費和技術人才等,重點是對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加以檢驗。若通過以上分析證實了序列的同階單整性,再通過E-G兩步法對形成關系的兩個對象間的協整關系進行分析,看其是否屬于長期均衡關系。另外,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觀察短期動態關系,利用Grange因果關系進行邏輯討論。
二、實證分析
1.基本情況說明
首先,本次研究變量選取有兩大方面:一是農業科技資源;二是農業經濟增長(Y)。具體來看,第一,主要是H-農業技術人員、RD-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M-農業機械總動力;第二,則主要是指農業總產值。此次選擇的數據資料取自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8-2014),若存在數據缺失,則選取當年的平均值進行補闕。其次,需要說明的是,在協整關系方面,對數變換并不對原始變量發生影響,所以,在農業科技資源方面主要是取自然對數,將新的變量分別標記為LNY、LNRD、LNH、LNM。本次研究所選擇的應用軟件為Eviews5.1。
2.分析
首先,根據此次研究,在變量ADF單位根檢驗方面,變量總共得到12個,即上面的4個變量,加上△LNY、△LNRD、△LNH、△LNM(民各于一階差序列),△2LNY、△2LNRD、△2LNH、△2LNM(二階差分序列);具體根據檢驗類型,一一對應的對ADF統計量、臨界值(1%、5%、10%)進行了細致分析,最終根據測算,得到了在不同的臨界值方面的平穩或者不平穩性;結果為LNY、LNRD、LNH、LNM均為二階單整序列。其次,在協整檢驗、協整方程方面,應用E-G兩步檢驗法、Johansen檢驗法。具體是先通過跡檢驗、最大特征根檢驗方面的統計量、5%臨界值、Prob.(均選擇零假設、特征根);結果是四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當解釋變量為農業經濟增長之時,就可以利用OLS,即普通最小二乘法實現回歸方程,即LNY=-11.733+2.743*LNH-1.279*LNM+1.096*LNRDt=(-6.43)(5.41)(-2.89)(5.52)R2=0.9766F=209.2018DW=1.006因此,檢驗整體通過,證實了二者間的關系。第三,設E為回歸模型殘差,就可以得到殘差序列,然后進行殘差的穩定性檢驗,方法依然是ADF單位根檢驗,需要注意的是,在E序列中,ADF檢驗值為-3.011794,通過分析對應的1%、5%、10%三個臨界值,得到滯后期為3,因此判定它屬于平穩型。具體是根據上面所說的軟件SIC準則自動計算得出。第四,透過對誤差的分析,即機械利用不足,兩個對象的關系是正相關,前者推動后者;但存在誤差,所以,需要借助于誤差修正模型加以解決。本次研究選擇Grange表述定理,即若存在變量X、Y時,且存在協整關系,那么短期非均衡關系總能通過一個誤差修正模型進行表述,從而可以對不同時間序列長期均衡關系、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修正情況進行正確反映,即短期關聯性小,長期關聯性顯著。因果關系檢驗則主要是透過零假設、F-統計值、P值、滯后階數四個要素,進行不是格蘭杰原因的分析。
3.結果
農業科技資源序列、農業經濟增長序列均為二階單整序列;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短期動態關系存在誤差,應該進行偏離均衡方面的調整,力度約為60%,重點是對農業機械方面的拉動經濟的因果性加以有效評估,認識到它的利用率不足問題;農業經濟類型為粗放,但處于向集約型過渡階段。
三、建議
首先,建議在農業科技資源方面,做好資源的科學配置,即減少無實踐應用價值的科技及相關資源配置,增加有用的科技成果應用實驗;最好是通過建立實驗田的方式,進行多種、重復性的實驗,以提高應用實踐的頻率,縮短研究與實踐間的時間間隔。其次,注重對土壤、環境、水、氣和生態等各方面的資源的深入分析,將生態、科學發展相結合。目前,我國農村廣大地區環境惡劣、生態破壞嚴重,所以在這方面,應該關注可持續發展,科學理性地促進農業、生態和諧發展。再次,短期增加設備投入,硬件配置;長期做好技術型投入、資金型投入;使其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第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在這方面,應該借鑒袁隆平的實踐經驗,開設當地的研究機構,利用老師帶徒弟,共同研究的模式,真正抓住農業發展的軟要素,將科技與農業本身的要素進行結合,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因地制宜。
四、結語
現代農業依靠的是科技及相關的資源配置,只有通過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不斷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地域分布方面存在著重要的制約因素,尤其是土地的分散性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的集中化、精細化發展。最好是通過目前正在建設的農村合作社形式不斷擴大對農業的革新,讓土地實現集約化,挖掘出土地本身所具有的真實產出價值,減少地方政府過度依靠土地開發拉動GDP的增長模式,使我國的經濟整體上趨向于平衡、正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傳喜,張俊飚,李樹明,等.農業科技資源技術效率的測算與分析:基于農業生態區劃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5,25(6):138-143.
[2]楊傳喜.轉型期引進農業科技資源的有效路徑研究[J].經濟縱橫,2015,13(7):46-49.
[3]孟鶴,郭建強,張峻峰,等.北京地區農業科技資源供給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19(12):104-108.
[4]陳祺琪,張俊飚.農業科技人力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分析--基于種植業科研機構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3):90-96.
[5]徐敏.農業經濟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效應研究: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分析[J].經濟問題,2014,11(2):76-80.
[6]龐鵬.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和農業經濟發展相關性簡析[J].南方農業,2015,9(21):237-238.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 篇6
分析了我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存在的立法空缺、制度不足、政策缺陷問題,探討通過資源環境保護制度的良性架構,發揮政府的宏觀性指導作用、法律的主體性保護作用、公益訴訟的關鍵作用,建立多樣化的循環經濟模式、設立關于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的管理機制,使農業資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資源壓力有效緩解,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效推進小康社會全面建設,有利于城鄉經濟向著健康、協調的方向發展。當前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業科技發展滯緩、農業資源匱乏、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業資源利用率不高,并且長期以來一直是粗放經營,農業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加劇。農村中普遍存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環境質量下降等生態問題。在經濟效益和利益追求的推動下,人們往往忽視了保護農業環境資源的重要性。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并進行可持續利用,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要求,只有將循環經濟推廣到農村當中,才能有效改革農村經濟增長模式。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傳統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的改革,還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農業資源的科學利用和綜合使用對于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筆者對農業循環經濟影響下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有效解決相關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問題提供參考。
1我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困境分析
嚴重的人口壓力以及對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使得我國農業環境日益突出:
①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例如耕地逐漸減少、土壤肥力流失、農業水資源缺乏、水資源供應問題嚴重。
②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耕地和草場面臨退化、水土流失嚴重、鹽漬化現象嚴峻、土地沙化問題日益普遍。
③環境污染問題嚴峻。水資源、大氣、土壤等各方面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當前農業資源環境條件正在不斷惡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問題亟需解決。
1.1立法方面的空缺當前國內法律在保護農業環境資源方面已經獲得較大的進步,基本的保護框架已經形成,并且還形成了相關的綜合性立法文件,如《農業法》有著對農業環境和資源保護的專門性規定,《環境保護法》有著關于保護農業環境的較為明確的規定。此外還有一系列專項的具體立法文件,如《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這些立法文件在保護農業環境資源方面有著極大的貢獻[1]。
然而,已有立法都有著計劃經濟時期的烙印,與當前的國情有所脫離,當中的缺陷和不足還沒有及時完善。農業環境與農業資源的立法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是依照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的,雖然立法上對于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都有著許多協調性規定,但是立法體系上的分立以及并存,會導致某些不和諧因素的產生,使得調整手段上有抵觸、矛盾、割裂、重復的現象發生。此外,農業資源環境的立法有很多籠統性的、原則性的規定,缺乏現實操作性,使得現實執法效果大受影響,難以避免執法漏洞的出現。
1.2制度方面的不足從經濟制度的角度看,之所以產生資源環境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不協調所造成的.。由于人們在環境保護和個人利益之間往往選擇維護后者,使得農業生產時缺少對環境耗損成本的計劃和計算,也缺乏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或避免破壞環境資源的意識。另一方面,從整治制度的角度看,環境資源日益稀缺,利益集團形成與社會階層分化的現象日益明顯,使得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利益的平衡機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會導致治理環境資源的國家資金難以發揮效力,進一步導致治理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工作陷入顧此失彼的地步。
1.3政策方面的缺陷已有關于資源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制度超過十項,比如生態環境補償費制度、退耕還林政策、生態移民政策以及礦產資源稅等。然而這些補償制度的自身作用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包括資源利用的低效率、政策過于單調死板、投入力度有待提高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模式過于死板,沒有較高的靈活性,不同地區的資源保護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與此同時,平衡機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相關部門難以將當期的相關資源、資金、組織、人才以及技術有效協調和運作起來,甚至出現了因經費浪費、爭奪經費而導致的忽視管理的現象發生[2]。
2我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制度的良性架構
2.1發揮宏觀方面的全面性指導作用對農業資源環境進行保護,涉及整個民族的利益。若市場無法對行業間、地域間的利益矛盾進行良性調節,國家就應當設計一系列宏觀制度,對管理問題、利益分散問題進行協調,以解決其與環境保護的客觀性沖突,并使各類利益主體間的矛盾得以化解。第一,政府應當發揮自身的宏觀調控作用,在考慮農業資源環境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政策性扶持,統一評價標準,設定一系列具備硬性和執行性的約束機制,利用宏觀調控對耗能高、污染嚴重的生產部門進行限制和約束,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環境。由于企業完成低能耗目標的手段就是規模經濟,只有當企業形成了規模經濟時,資源消耗量才能達到最小程度[3]。因此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幫助企業實現生產方式的轉型,逐漸從粗放型轉變成集約型,實現規模性的經營,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第二,國家應當通過宏觀調控合理配置區域之間的分工,使區域功能有著明確的定位,通過國家補償的方式平衡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此外,還應當加大對有較大貢獻的個人或地區的補償力度,使其獲得較好的利益補償,緩解利益矛盾。第三,政府在規劃新農村建設時,應注重與環境資源保護相結合,保持兩者的同步性和協調性,重視關于基礎設施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對于廢水、廢棄物和污染物建立科學有效的處理設施,以防止植被被破壞和水土流失。還應注重在項目建設之前開設環境監測,避免不必要的環境破壞。
2.2發揮法律方面的主體性保護作用在立法方面,應當在農業環境資源的立法當中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為該方面的立法提供原則性的指導方向。雖然國內的立法已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業環境惡化得到緩解,但是總體上還是缺少可操作性,亟需建立起完備的資源保護制度和責任制度,使得相關的考核制度、規劃制度得以良好落實。此外,與農業環境資源有關的法律體系應當被保護,當前的相關法律法規多以合理利用和保護某種農業環境資源作為立足點,通常缺乏關于資源整體聯系的深度考慮,在綜合調整保護方面也缺乏明確規定,亟需出臺綜合性的農業資源和環境管理條例,將各類因素統一并形成整體,并對某些重要問題作出全面性、系統性的規定。在執法方面,要設立具備規范性、可執行性的執法流程和程序,使執法人員有明確的執法依據。同時建立懲罰制度,有效約束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在司法方面,司法機關在處理關于農業環境資源的案件(尤其是公益訴訟)時應當秉承認真的態度和公正的理念,作出慎重又具有社會意義的判決。在守法方面,要注意發揮宣傳的作用,對群眾進行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對農業資源保護知識有充分了解,培養他們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和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意愿,將節約農業資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成公眾的自覺行為。
2.3發揮公益訴訟的關鍵作用當前我國環境問題不斷惡化,污染問題越來越嚴峻,水質惡化、大氣污染、臭氧層破壞、森林資源銳減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著公眾的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公眾缺乏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是當前環境污染無法獲得控制和治理的原因之一。環境訴訟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公眾保護環境、與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做斗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國內環境污染投訴無門的尷尬現象,為大眾揭發、舉報污染環境的惡性行為提供一個暢通渠道和途徑,促使行政部門將執法工作落實到位,形成對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監督力量和影響力量。
首先,應當重視訴訟的民眾基礎的建立,培養起廣大群眾的訴訟意識、公益意識以及環境保護的意識,避免使公益訴訟陷入形同虛設的境地。政府也應當做好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號召公眾積極為環境保護奉獻力量,為環境訴訟積累起堅實的群眾基礎。許多民間環保組織對環境保護事業奉獻出了巨大的力量,是環保事業的中流砥柱和堅實力量。這些民間組織能夠把相當范圍內的群眾力量聚集起來形成環境訴訟的力量,法律應當賦予該類組織以訴訟權利使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4]。
其次,應當對國內的環境訴訟進行制度上的設計和完善。比如,拓寬原告的范圍、合理設定和降低訴訟費用、合理分配舉證責任等。當前眾多污染事件當中的受害者都是不確定的,使得訴訟的難度增加。或者受害者難以舉出明確有效的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也為環境訴訟增加了難度。上述的兩種情況在現實當中往往以法院不予立案作為結果,使得民間組織和相關公民投訴無門,自身合法權益失去保障。實際上,環境權益的享有者以及保護者都應當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或者說國家公民,所以國家有必要在立法上將訴訟原告范圍擴大,使公民積極參與到公益訴訟當中。環境污染事件的始作俑者大多數是具有財勢或優勢地位的財團、企業以及單位,甚至政府機構,它們通常不缺乏技術優勢、信息以及資金,而作為原告方的公民、民間組織或者小企業通常處于劣勢地位,難以對事件收集證據,也難以承擔起訴訟當中的舉證責任。因此,立法應當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處理方法,把更多的舉證責任分配到被告一方,減輕原告方的舉證負擔,使更多環境污染訴求能夠得到合法處理。一般而言,環境侵權訴訟案件都會涉及到許多專業而復雜的知識,涉及面也非常廣泛,原告方通常也是昂貴技術鑒定費用的承擔者,但是作為原告的公民或者民間組織對此是難以承擔和接受的[5]。國家必須對環境訴訟的費用作出合理規定,減輕原告的負擔,以鼓勵群眾積極維權。
2.4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最終歸屬循環經濟是使農業資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資源壓力得以有效緩解的戰略性措施。首先,要建立起多樣化的循環經濟模式,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加大推廣已研發的循環經濟模式,比如沼能的綜合利用、農業節水等。加大對于高新技術(比如生物技術和核技術)加工農業有機肥料的研究力度和創新力度,合理規劃和管理各種資源,對微生物資源做好充分利用。其次,要盡快設立關于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的管理機制。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將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植入他們的觀念之中,激發他們參與循環經濟的熱情,使參與循環經濟成為他們的自發行為。此外,政府也應當具備危機意識,將循環經濟的發展放在農村建設工作的首要地位,盡快設立關于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的管理機制。
3結語
農業資源保護是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科學技術手段,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對破壞和濫用農業自然資源的行為所實行的監督管理。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保護問題與當前農村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息息相關,妥善處理和解決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保護問題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會大眾的配合,不僅涉及宏觀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法律方面的設計和保護、制度設計上的建設和相關立法的完善,還與實踐行動息息相關。需要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循環經濟作為發展的最終歸屬,通過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有效推進農業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廢舊建筑材料的再利用論文11-28
淺談基于GIS的審批紅線等規劃資源的數字管理與利用03-18
初中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論文10-09
寧夏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03-18
淺談個人資源管理發展論文12-07
淺談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利用的思考03-02
有關利用影視資源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論文12-06
試述初中音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論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