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貨幣電子化流動性的效應論文
一、引言
貨幣電子化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出現的一種以電子貨幣取代現有紙幣的現象和趨勢。關于電子貨幣,國內外許多機構(如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European Central Bank[3])和學者(如趙家敏[4]、尹龍[5]、陳雨露和邊衛紅[6]以及王春雷[7])從不同角度進行過定義和分類,其中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電子貨幣是由銀行等主體以數字形式發行的存儲在銀行卡或網絡中并通過網絡以數字傳輸方式實現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貨幣;電子貨幣的類型較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是現金替代型電子貨幣,它是由銀行發行的存儲在各種銀行卡中,代替現金發揮支付功能的貨幣。本文所說的電子貨幣就是指以銀行卡存款形式存在的現金替代型電子貨幣,本文所謂的貨幣電子化是指公眾用銀行卡存款這種電子貨幣來代替現金貨幣,用銀行系統的電子支付清算來代替現金支付結算的過程。
流動性是一個含義比較廣泛的概念,它一般是指一種資產轉化為某種支付手段的難易程度。夏斌和陳道富[8]從可測量、可統計的角度,對流動性進行了三個層次的界定:一是將流動性界定在銀行體系內,指超額存款準備金;二是將與實體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貨幣供應量視同于流動性;三是將社會經濟中一切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變現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資產視為流動性。本文所說的流動性主要包括前兩者,即超額銀行準備金和貨幣供應量,特別是狹義貨幣供應量,流動性效應是指由某種原因引起的銀行體系準備金或流通領域貨幣供給量,特別是狹義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現象。
貨幣電子化過程中電子貨幣取代現金貨幣,會影響貨幣供給的諸多方面,可能產生明顯的流動性效應,容易導致流動性過剩。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問題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實際問題,但一直以來學者們對此問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只有少數學者在有關研究[9]-[13]中有所涉及。研究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問題,不僅對于完善貨幣電子化環境下貨幣供給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于加強貨幣電子化環境下流動性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因此,本文以下部分,將首先從理論上探討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產生的原因、影響因素及其大小;在此基礎上,根據理論研究的結論,利用我國的實際數據,從實證上進一步分析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在我國的表現及大小;最后得出結論并提出有關建議。
二、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的理論研究
貨幣電子化是指公眾將手中的現金貨幣存入銀行卡,用銀行卡存款這種電子貨幣來取代手中的現金貨幣。這一過程不但會通過減少流通中的現金貨幣、增加銀行準備金而改變基礎貨幣結構,而且會通過改變公眾持有的現金貨幣及電子貨幣與存款貨幣之間的比率而影響貨幣乘數,還會通過向狹義貨幣中加入電子貨幣這種新型貨幣形式而擴大狹義貨幣的范圍,改變狹義貨幣的構成,進而擴張貨幣供給量,產生流動性效應。這一部分將通過分析貨幣電子化對基礎貨幣結構、貨幣乘數因子和狹義貨幣范圍及構成的影響,在理論上探討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產生的原因、大小及影響因素。
(一)對基礎貨幣結構的影響
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首先來自于它對基礎貨幣的影響方面。基礎貨幣是商業銀行體系借以創造和供給最終貨幣的貨幣,它由公眾持有的現金貨幣C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準備金R兩部分構成。貨幣電子化對基礎貨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基礎貨幣結構的影響方面。
由于貨幣電子化是指公眾將手中的現金貨幣交給銀行,存入銀行卡中,用銀行卡存款這種電子貨幣來代替現金貨幣,因此這一過程會對基礎貨幣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客戶向銀行交出現金貨幣,會使這一部分現金貨幣退出流通領域,這會使式(1)的基礎貨幣供給余額B中的現金貨幣C減少;另一方面,這一部分現金貨幣返回銀行體系,則會使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增加,這又會使式(1)的基礎貨幣供給余額中的銀行準備金R增加,形成超額準備。
B=R+C(1)
在上述過程中,雖然現金貨幣的減少額等于銀行體系準備金的增加額,兩者的數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基礎貨幣的總量不變,但基礎貨幣結構卻發生了變化:現金貨幣在基礎貨幣中所占比重下降,銀行體系準備金在基礎貨幣中所占比重上升。而銀行體系準備金的增加,則會刺激其發放貸款,進而產生派生存款,最終成倍放大貨幣供給量。
可見,從基礎貨幣角度看,貨幣電子化是通過改變基礎貨幣結構,來影響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和派生存款貨幣創造能力,進而擴張貨幣供給量,產生流動性效應。
(二)對狹義貨幣范圍、數量和構成的影響
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還來自于它對狹義貨幣的影響方面。貨幣電子化對狹義貨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狹義貨幣的范圍、數量和構成方面的影響。
首先,從狹義貨幣范圍方面看,在傳統貨幣環境下,狹義貨幣M1的范圍只包括現金貨幣C與活期存款貨幣Dd。
M1=C+Dd(2)
在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由于貨幣電子化是指公眾將手中的現金貨幣C存入銀行卡中,用銀行卡存款這種電子貨幣E來代替現金貨幣,而客戶將現金存入銀行卡與客戶將現金存入銀行活期存款賬戶并無多大差別,銀行卡存款與活期存款本質上也并沒有什么區別:活期存款是銀行對客戶的負債,銀行卡存款也是銀行對客戶的負債;活期存款可以通過簽發支票進行對外支付,銀行卡存款則可以通過電子信息傳輸進行對外支付,所以以銀行卡存款形式存在的電子貨幣可以看做是獨立于活期存款之外的一種新的“存款帳戶”,應該包括在狹義貨幣內。這樣,在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狹義貨幣的范圍就不僅應該包括現金貨幣與活期存款貨幣,而且應該包括電子貨幣。因此,如果將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的狹義貨幣用M*1表示,則:
M*1=C+Dd+E(3)
其次,從狹義貨幣數量方面看,在貨幣電子化過程中,隨著現金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返回銀行體系,銀行體系會產生大量超額儲備。而超額儲備則會被銀行用來發放貸款,產生派生存款,這會使式(3)中的活期存款貨幣Dd增加,進而使貨幣M*1也相應增加。
最后,從狹義貨幣構成方面看,雖然在式(3)中電子貨幣E代替現金貨幣C的電子化過程中,公眾持有的現金貨幣的減少額正好被電子貨幣的增加額所抵消,兩者的數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貨幣M*1不會因此而改變,但貨幣M*1的構成卻因此而發生很大的變化:現金貨幣在M*1中所占比重會下降,電子貨幣所占比重會上升。此外,由貨幣電子化所引起的派生存款的額外增加,還有可能使活期存款在貨幣M*1總額中所占比重上升,從而進一步改變貨幣M*1的構成。
可見,從狹義貨幣角度看,貨幣電子化是通過改變狹義貨幣的范圍、數量及構成,提高銀行體系的存款貨幣創造能力來擴張貨幣供給量,產生流動性效應。
(三)對狹義貨幣乘數因子及大小的影響
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還來自于它對貨幣乘數的影響方面。貨幣乘數是反映銀行體系運用基礎貨幣,創造和供給最終貨幣,進行貨幣擴張的倍數,它用最終貨幣與基礎貨幣之間的比率來衡量。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乘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狹義貨幣乘數因子及大小的影響方面。
在傳統貨幣環境下,假定中央銀行規定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分別為rd、rt,公眾持有的現金貨幣C與活期存款Dd之間的比率即通貨比率為 c,定期存款Dt與活期存款Dd之間的比率即定期存款比率為t,銀行持有的超額準備ER與活期存款Dd之間的比率即超額準備金率為h,則傳統貨幣環境下貨幣M1的乘數:
比較式(4)與式(5)可以看出,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的貨幣M*1的乘數比傳統貨幣環境下的貨幣M1的乘數多了一個影響因子e,并且與e成同向關系。
從貨幣電子化對K*1的各因子的影響來看,由于貨幣電子化是公眾用電子貨幣來代替現金貨幣,用銀行體系的電子貨幣支付清算來代替現金支付結算,因此貨幣電子化的快速發展,銀行體系電子清算系統的高效運轉,以及電子支付清算的方便快捷,一方面會使公眾更多地選擇用電子貨幣來代替現金貨幣,通過銀行體系電子清算系統進行支付結算,這會使通貨比率c降低,同時使電子貨幣比率e上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公眾得以盡量減少滿足未來支付所需的現金持有量,并相應地增加收益率較高的定期存款的持有量,這也會使通貨比率c降低,同時使定期存款比率t上升;還可以使商業銀行盡量降低滿足清算所需的超額準備金,這會使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h下降。雖然定期存款比率t的上升會使貨幣乘數下降,但通貨比率c及超額準備金率h的下降,以及電子貨幣比率e的上升,則會使貨幣乘數上升,特別是使M*1的乘數出現更大幅度的上升。
(四)在狹義貨幣供給總體變動方面的表現
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貨幣電子化對狹義貨幣供給量的總體影響大小,可以用狹義貨幣供給對貨幣電子化的彈性系數(即當流通領域的現金貨幣余額因貨幣電子化而減少1%時,狹義貨幣供給量增加的百分比)來衡量,所以為了考察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在我國狹義貨幣供給總體變動方面的表現,這里根據表2中 2006年的有關數據,c=0274,e=0267,t=0391,以及wind資訊提供的2006年數據h=28%,rd=rt=85%,運用式(11),計算2006年貨幣M*1的供給對貨幣電子化的彈性系數dM*1dC/M*1C=-c(rd+t·rt+h)(1+c+e)=-122。這表明,在2006年的貨幣環境下,當流通領域的現金貨幣余額因貨幣電子化而減少1%時,貨幣M*1的供給余額會增加122%。
三、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第一,貨幣電子化影響貨幣供給的諸多方面,能夠通過改變基礎貨幣結構、提高貨幣乘數、提升銀行體系派生存款創造能力、擴大狹義貨幣范圍及數量等途徑,產生明顯的流動性效應。傳統貨幣環境下的貨幣供給理論和模型已經不能完全正確地描述和概括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的貨幣供給實際,亟需改進和完善。第二,我國貨幣電子化的快速發展,已使電子貨幣成為我國狹義貨幣領域一種新的重要的貨幣形態,并對我國狹義貨幣供給的諸多方面造成了明顯的影響,產生了顯著的流動性效應。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建議:第一,學術界需要深入研究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供給的影響,積極探索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產生的原因、大小和影響因素,努力提出一整套能夠全面正確反映貨幣電子化環境下貨幣供給實際的貨幣供給理論和模型。第二,管理部門需要重視貨幣電子化對我國貨幣供給的重大影響,明確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在我國的具體表現,加強對電子貨幣的立法、監督、統計和分析,提高貨幣電子化環境下流動性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R]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Working Paper,1998
[2]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Ban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R] BIS Working Paper,No2027,1996
[3]European Central BankReport on Electronic Money[Z]European Central Bank Press,199813-16
[4]趙家敏論電子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0,(11):19-24
[5]尹龍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0,(4):34-41
[6]陳雨露,邊衛紅電子貨幣發展與中央銀行面臨的風險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2,(1):53-58
[7]王春雷電子貨幣的界定及層次劃分[J]當代經濟,2007,(11):148-149
[8]夏斌,陳道富中國流動性報告[N] 第一財經日報,2007-07-09
【淺談貨幣電子化流動性的效應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汽車電子貨幣經濟設計論文12-04
電子化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11-19
淺談品牌之間合作的廣告效應12-10
內部審計質量的溢出效應論文11-18
淺談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必然性及前景03-19
淺談教育論文寫作12-04
淺談藝術的來源論文12-06
淺談勒貝格積分論文01-01
淺談生命教育的論文06-27
淺談數學與建筑的論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