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我國增值稅轉型問題的思考
生產型增值稅,由于對固定資產所含稅金不允許抵扣,使得產品成本中包含了這部分稅金,沒有解決重復征稅的,從而降低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對投資起到直接而強烈的限制作用,進而阻礙的增長或防止經濟過熱。特別是對于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高產業和基礎產業,這種作用更加突出。收入型增值稅,允許對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分期扣除,但從技術上說,復雜、征管難度大,因此采用收入型增值稅將付出額外的成本,即納稅成本和征稅成本的提高,從社會效率的角度看是低效率的,只有極少數國家采用。
消費型增值稅,允許一次全部扣除固定資產所含稅金,相當于僅對全部消費品征稅,從而將產生刺激投資的作用,資本的形成將刺激經濟的增長。
3.不同類型的增值稅對進出口貿易的不同,國家在對外貿易中,都希望擴大出口,限制進口。因此,對本國產品的出口,為避免重復征稅,要實行出口退稅:在進口時,為保護本國生產商的利益,要征收進口增值稅。
二、增值稅轉型的必要性
(一)從經濟形勢的變化來:特定的經濟政策必須與特定的經濟運行狀況相適應,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經濟政策也應隨之進行調整。在這個背景下,1994年的稅制改革中選擇生產型增值稅是毫無疑問的。實踐證明,生產型增值稅發揮了預期的作用,在抑制非理性投資,治理經濟過熱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二)從加入WTO與對外貿易方面來分析:加入WTO使我國關稅壁壘嚴重弱化,加上非關稅壁壘的嚴格限制,使得這些傳統措施對外貿的保護作用日益減弱。面對加入WTO的經濟挑戰,國內增值稅政策必須進行改革,消除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對進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消費型增值稅對進出口貿易的保護作用。
1.在出口環節:我國自1994年實行生產型增值稅以來,對出口退稅率進行了多次調整,現今,只有除機電產品等少數產品能享受全額退稅外,其余均不能得到完全退稅,這使得出口產品不能完全以不含稅價格參與國際競爭,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如果轉而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則可以對出口商品實現全額退稅,有利于出口商品不含稅出口,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值稅轉型對外貿有強烈的促進作用,由此擴大外需將大大降低對擴大內需政策的壓力,配合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這將對我國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2.在進口環節:我國實行生產型增值稅,而眾多發達國家均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造成國內產品的稅負高于進口產品,從而使國內失去競爭力。
而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可以在保持原稅負的基礎上,擴大扣除范圍,提高稅率。對于國內產品而言,增值稅轉型不會增加稅負:而對于進口產品來說,無論實行生產型增值稅還是消費型增值稅,其計稅依據都是進口總值,實行消費型增值稅,計稅依據不變,稅率提高,稅負會增加。這就大大緩解因大幅度降低關稅稅率對國內產品的壓力。并且,這種改革完全屬于一國國內稅制的變動,是一種公平稅負的稅制改革,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又是多數征收增值稅國家通行的做法,完全可以被國際社會接受。
(三)從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發展和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方面來分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基礎產業是支撐一國經濟運行的基礎部門,它決定著直接生產活動的發展水平。
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抵扣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從而使資本有機構成高的行業承受較高的稅負。從實際情況看,高科技產業和基礎產業因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產品成本中固定資產投入的比重較大,按的生產型增值稅征稅,由于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少,使得這些企業所承受的稅負要高于一般企業。這樣的稅負結構不利于高科技行業及基礎產業的發展,不利于加速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其結果將會加劇我國產業結構失衡。
三、增值稅轉型的可能性研究
任何改革舉措的出臺,既要分析其必要性,又要分析其可能性,即這項措施實施的條件在現實中是否具備。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這項改革是否能夠順利實施,主要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增值稅轉型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否可以接受?或者說增值稅轉型會不會對財政收入造成較大的沖擊?
1994年我國推行了生產型增值稅,這是與當時我國的財政狀況相適應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收入占CDP比重不斷下降,從1979年的31%下降到1993年的13%,同期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也不斷下滑,1993年僅為33.7%。中央財力有限,導致了中央宏觀調控能力的減弱,為此,1994年稅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兩個比重”,增強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而生產型增值稅與其他兩種類型的增值稅相比,具有抵扣額小,稅基寬的特點,能夠取得更多的財政收入,正是滿足該目標的手段之一。
1994年稅制改革后,國家財政狀況逐年好轉,“兩個比重”不斷提高,財政收入占C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0.7%上升至1999年的14.0%,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已達55.7%,并穩定在50%左右。2001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加快,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稅收收入在連續幾年較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1年全年完成稅收收入首次突破1.5萬億元,達到15172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增收2511億元。此外,2001年每個月的稅收收入均超過1000億元,國稅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財政狀況的改善為增值稅的轉型提供了可能。
(二)現有的稅收征管水平能否達到征收消費型增值稅的要求?
1994年我國推行了生產型增值稅,這也是與當時我國效率低下的稅收征管水平相適應的。當時的征管情況令人擔心:征管手段以手工征收為主,全國只有3.7%的基層分局計算機,應用領域主要是內部系統,基本未涉及征管信息監控;現代化的征管模式未形成,實行專管員分戶管理;稅務人員不足的矛盾異常突出。同時稅務機關也不具備對企業經濟信息充分監控的基本條件,當時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剛剛出臺:多數企業經濟規模小,會計核算不健全,納稅意識淡薄,稅務機關根本無法對企業的所有經營行為實施有效的全過程監控。面對如此效率低下的稅收征管水平,1994年稅制改革實行了對稅收征管水平要求相對較低的生產型增值稅,也是一個很現實的選擇。
近年來,隨著我國稅收征管的加強、稅收制度的完善和機的普及,特別是“金稅工程”以及“稅收征管信息系統(CTAIS)”的逐步到位,我國的稅收征管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消費型增值稅相對于生產型增值稅來說,稅款抵扣業務更加復雜,征管難度更大,要求稅務機關對的信息具有充分的監控能力,要求稅務系統征管力量對商品流轉全環節進行全程管理,我國稅收征管水平的提高為消費型增值稅的實施提供了可能。
四、增值稅轉型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
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既是經濟的需要,又具備了實施的條件,已經勢在必行。在轉型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增值稅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為了避免轉型給財政造成巨大的壓力,我國增值稅的轉型應逐步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可以作為一種產業政策,先在一些行業中試行,如在高行業中試行,這既符合我國的產業政策導向,又可以緩解財政的壓力且征管困難較小。
(二)加強化征管手段建設和稽核檢查制度建設,提高征管水平。計算機征管可以大大提高征管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要創造條件,加快計算機聯網建設,從而加強計算機稽核。稅務部門應繼續重視和加強計算機的征管和稽核,加快“金稅工程”建設,早日實現稅務信息化管理。
(三)改進僅憑發票抵扣稅款的制度。增值稅實行按專用發票上注明的進項稅額進行抵扣的征收,增值稅專用發票成了唯一合法的扣稅憑據,這也是現行增值稅問題倍出的原因。筆者認為,應將現行的抵扣制度改為憑“賬簿法”計算稅款,將專用發票只作為與賬簿記錄核對的依據,不再作為唯一的抵扣依據,淡化專用發票在抵扣稅款中的作用,限制利用專用發票偷稅犯罪。
(四)分階段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現行增值稅征收范圍過窄,在稅制結構和管理方面存在問題,應該將增值稅的征收范圍擴大至現在征收營業稅的經濟活動。但擴大增值稅范圍對原征收營業稅的企業稅負變動較大,以及對分稅制后作為地方收入的營業稅收入較大,所以這種擴大應分階段逐步實行。建議第一階段應將現行增值稅運行中矛盾和問題最為突出的運輸業,納入增值稅范圍;第二階段將建筑安裝業、郵電通訊業及娛樂等其他服務業納入增值稅范圍;第三階段將增值稅范圍擴大到經濟領域的所有經營行為。對由于擴大增值稅范圍對營業稅收入的影響,應作好測算,適當調整中央與地方增值稅的共享比例。
(五)綜合配套,綜合治理。創造良好的納稅、治稅環境。國際經驗表明,良好的納稅、治稅環境是實施增值稅最有效的保障。應加強宣傳輿論和監督工作,進一步做好征納雙方辦稅人員的業務培訓,協同解決地區性的稅收競爭和打擊跨地區的偷騙稅活動。
【】
[1] 李萬甫.商品課稅的經濟[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 卜祥來.經濟發展中的稅收政策[M].北京:經濟出版社.
[3] 楊君昌.財稅體制改革文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4] 陸煒,張震.中國增值稅轉型的可行性實證分析[J].稅務研究,2000,(9).
[5] 從加入世貿組織看我國增值稅的改革[N].中國稅務報,2000-03-09.
[6] 中國生產型增值稅的現狀研究[N].中國稅務報2000-07-27.
[7] 論增值稅的轉型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N].中國稅務報,2000-03-07.
[8] 增值稅類型實證研究[N].中國稅務報,2000-07-13.
【我國增值稅轉型問題的思考】相關文章:
加快我國個人征信業發展的思考11-08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之法學思考06-01
我國酒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論文05-04
我國物流產業如何發展物流供應鏈管理的思考,對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的幾點思考08-12
重慶市第三產業轉型問題探討04-29
當前大學舞蹈教學現存問題的思考08-12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干問題05-29
對我國教師教育專業化的思考論文05-06
對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思考04-28
我國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