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壁畫材料角度探析裝飾壁畫教學特征
在裝飾壁畫的教學中,壁畫材料教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涵蓋了裝飾壁畫教學的三個模塊,分別是傳統壁畫媒介材料的學習、壁畫材料的當代研究和綜合材料壁畫的創作實驗,逐步為學生樹立起從材料角度思考創作主題與形式的意識,熟練掌握材料特性,創作個性化同時具有當代性的作品。
在《近現代室內外壁畫》這一書中,“壁畫”的概念被定義為“利用建筑空間及其內外環境,依附于建筑的各個界面,在室內墻壁、承重柱、天花板和地面上以及室外墻壁上進行繪畫,或者通過工藝手段及其他技術制作完成等畫面,作為藝術品設置于人類生存等環境之中。”
材料是指壁畫家在創作打過程中用來體現壁畫作品的物質媒介。材料是壁畫家行駛精神創造的重要手段。
在裝飾壁畫教學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認識到壁畫同架上繪畫的異同點。優秀的壁畫作品同其他優秀的美術作品一樣,都包含著人類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是觀念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不同的是,壁畫的存在形式是以建筑墻壁為載體的,并不能同于油畫、版畫等其他畫種以其繪制或用來制作的材料來定義其存在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在壁畫創作中的重要性,壁畫的形式美往往由其創作時所用的材料決定。
首先要通過大量實例,讓學生理解一幅優秀的壁畫作品,要尊重其依附于的建筑風格的特點,將其周圍環境的特點巧妙運用,雜糅在壁畫設計的內容與表現形式之中。壁畫家要認可來自建筑方面的制約,而且自覺地接受各種來自功能、主題、材料、造價等因素的影響,創造性地解決公眾的審美需求和自身的情感表述,面向社會公眾,向所有人開放。壁畫篇幅巨大,承載著宏大多信息能量,所形成的“場”對空間有巨大對覆蓋力和感染力,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觀者的關注,并借助建筑所營造的空間傳遞施展其視覺語言作用,去表達其中包含的社會功能和美學價值以及其他更深層次的詮釋。
通過這一階段地學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壁畫是建筑設計的再繼續,它并非壁畫與建筑的機械相加,它能夠加強建筑的功能,或明朗或委婉地展示出其內涵。”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其熟悉的壁畫在形式上和制作方法上進行自主分析,壁畫的另一重要特征,也就凸顯了出來。
拉夫爾・梅耶說:“壁畫作品必須有壁畫的特征――一種非常肯定而又無法精確地規定的特征,它包括一定程度上適合于建筑藝術的設計,而不是給人一種表面裝飾品的印象。” 壁畫在與建筑相互融合的同時,可以見得壁畫的材料沒有像其他畫種那樣,對于工具、媒介以及不同種類的材料的使用有明確的界限,不會造成越其界限就不再成為壁畫的困擾。壁畫材料的種類也隨著時代、地域在不間斷地擴充。壁畫家運用各種工具、材料、審美和藝術形式,以適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建筑,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材料……即使如此,沒有人去指責材料的廣泛運用是否脫離了壁畫材料的范圍,材料種類的廣泛性被視為壁畫的明顯特征。
壁畫家通過材料及其技能的運用,以表達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其自身。所用的壁畫作品都涉及創作性地解決構思與材料之間的協調問題,當設計構思被強加給一種不適合的材料時,便會發現最終的藝術成果,不但在審美上讓觀者大失所望,而且材料的特性也是沒有發揮出來。威廉・莫里斯曾講到“一個設計者應該完全了解與其設計有關的特征生產過程,否則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要了解特殊材料的性能,并用它來暗示(而不是模仿)自然美以及美的細節,這就賦予了裝飾藝術存在的理由”。壁畫家在進行創作前首先要解決的前提就是需要熟悉制作材料。
目前,藝術院校的基礎課設置基本上多重視對繪畫基本技能和造型元素的訓練,例如說素描、色彩、二維構成、三維構成等,對材料特性或綜合材料創作的訓練有所欠缺。“藝術走向綜合”已不是一種對未來對推測,在相當層面上已成為事實,很難用某一傳統習慣的名稱,如:油畫、國畫、版畫等去界定某一作品的畫面效果和媒材技法。在壁畫的設計和創作中,這種綜合材料的使用更為顯著。在學生明確了壁畫兩大特征的同時,裝飾壁畫教學當從壁畫的材料和制作技法入手,兼顧傳統與現代的壁畫語言轉換和各類媒介當代的新定義,通過對傳統壁畫媒介材料的學習、壁畫材料的當代研究和綜合材料壁畫的創作實驗等一系例系統的教學模塊,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從單一走向綜合,并同時意識到材料媒介在設計和創作中到作用,思考材質美,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多樣性、綜合性、當代性。
一、傳統壁畫媒介材料的學習――由臨摹中國傳統洞窟壁畫開始
壁畫,上至原始社會的洞窟壁畫下至現當代的街頭涂鴉,可以說是一門古老而又同時富有當代性的畫種,形式多變,內容豐富。在裝飾壁畫的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壁畫以及壁畫創作的相關知識和基本規律,縮小了壁畫的范圍,從學生接觸和了解比較多的中國傳統洞窟壁畫臨摹開始,力求在內容、形式、技法等幾個方面使學生了解壁畫的內涵,更快地進入學習壁畫的狀態。
在臨摹開始之前,首先向學生講解了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清朝末年的壁畫發展與變遷,讓學生中國傳統壁畫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然后重點講解唐代敦煌壁畫,并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洞窟的技法――巖彩繪制技法。
巖彩是指用天然巖石礦物研磨成粉,以膠質調和后繪制圖像的一種技法,其表現方法豐富多樣,包括渲染法、積色法、交錯用筆法、撞色發等,同時還包括云母色和金屬色的表現方法。通過對純天然礦物色、人造礦物色、化學合成礦物色的使用,使學生開始轉換思維,在繪畫的同時重視所使用的繪制材料對畫面的影響。
臨摹中國傳統洞窟壁畫就是要求對圖像反復閱讀,對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要做到有歷史的氣息和韻律,忠于原作卻有更加藝術化的表達。再現原作的美同時也要把歷史的痕跡表現出來,傳達給觀賞者,是臨摹的研究課題,特別是對于現狀的臨摹,現狀的臨摹就是在臨摹圖像,體會其造型、技法特點的同時,還要將時間、歷史在畫面上留下的痕跡表現出來,這樣能對作品的時代氣息、歷史痕跡、時間變化所造成的肌理進行繪畫制作上的訓練,又可以了解繪畫的沿革史、藝術風格、繪畫技法。通過臨摹可以對材料、技法進行徹底的研究,臨摹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嶄新的技法和多種可能的表現性,從中得到新的感受。
二、壁畫材料的當代研究――從巖彩材料的材質美拓展開來
在裝飾壁畫第二個模塊的學習中,學生將運用通過臨摹而掌握的巖彩繪畫技法進行創作練習,同時體會巖彩材質本身的美感。
這一階段的學習主要是要讓學生意識到材質本身是具有美感的,而不只是在模仿自然,并通過觀察巖彩繪畫的礦物顏料,理解“材質美是巖彩畫的精神所在,材質美通過‘礦物色’這一特殊載體呈現”。巖彩具有其他繪畫媒介所不具有的審美特征,其由粗細不同的晶體顆粒堆砌而成的畫面效果,使得其畫面具備一種“巖性”,即固體顆粒的物質存在感。油畫是用筆觸表達物質存在感,而巖彩本身的晶體顆粒就是一種物質存在感,它是一種以多層次的顆粒疊加著而出現的存在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給學生將留下課題如傳統文化的當代性思考、巖彩材料表現與民族精神,要求學生用傳統的巖彩技法來表現現代的主題,為傳統巖彩注入新的活力。受到古壁畫的啟發,巖彩畫衍生出如洗、刮、擦等特殊表現技法,這使得巖彩畫的畫面表現更加豐富。特殊技法的發現與使用具有偶發性,應當鼓勵學生多做實驗,讓學生自由發揮,按自身的個性把握畫面,引導學生發現美,尤其對于作畫的步驟不宜統一要求。
在這里仍要強調的是,巖彩只是裝飾壁畫眾多技法中的一種,作為將綜合材料引入創作觀念的一種契子。巖彩畫不僅僅是使用礦物色進行繪制,同時還包括基底和金屬色的運用。在這種對于多種材料的混合的運用過程中,材質之間的相互影響逐漸影響著學生們的創作理念,最終使得其作品表現力更加豐富,更具當代性。
三、綜合材料壁畫的創作實驗――讓壁畫的創作理念走向多種材料的綜合使用
這一模塊作為前兩個模塊的引申,側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將由此建立現代材料與媒介的創作理念,積累多種材料應用經驗。
想要認識綜合材料的特性就要了解它的形式感。現在很多當代藝術作品在材料上使用了丙烯、油彩、肌理材料、各類用膠和繪畫用漆等。畫面上斑駁的肌理呈現出粗糙的凹凸感,紙質拼貼產生的自然肌理條紋,膠類在畫面產生的沉重流淌感,裂紋漆呈現的不同裂紋的變化,裂紋的漸變組合及偶然性給觀者帶來新的感受。其次,綜合材料的表現形式要有再創造的過程。各種材料有各自的特性,而壁畫家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將這種特性個性化地表現出來。根據現代材料的性質分類,可以分為繪畫性材料和新媒介材料,繪畫性材料就是指上文所提到的丙烯、油彩等;新媒介材料是指專業之外的各種生活材料,從工業制品到高科技產品,凡是可以適用于畫面要求的都可以拿來使用,滿足更多的感官需求。
如何將生活用品運用到壁畫創作中,學生需要明確以下兩點:
(1)生活用品在藝術創作中的“挪用”與“拼貼”
在將生活用品轉化為藝術品的過程中,藝術家主要使用了“挪用”與“拼貼”這兩種創作方法。后現代主義背景下的挪用指的是將生活用品原封不動或做極少的改動,直接放入到藝術語境當中去,在其實用屬性被剝奪的同時,被賦予了一種觀念。這種挪用與現代主義時期的對于一些現成材料的使用在觀念上有所不同。現代主義時期對現成材料的使用更關注的是其物理特性,比如形狀和質感上的相似性,而沒有考慮到其中的精神內涵。
“拼貼”從狹義上指的是將不同的材料拼接起來,但從廣義上來講,“拼貼”有一種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毫不相干的材料組合在一起的意義,這就繼承了超現實主義以來的反邏輯的美學傳統,成為一種“1+1”創意思維,在此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材質替換”、“具象物品抽象填充”、“抽象物品的具象填充”等藝術表現方法,在創作過程中,產生視覺上的沖擊和觀念上的沖突。
(2)從“有用”到“無用”
想要在混沌的現實各種人工制品的世界中,將生活用品作為藝術品分離出來,其重要的手段就是將其從“實用”中抽離,“成為一種被從上下文中扭脫出來,再被置于一個新的陌生的上下文中的東西。” 日常生活用品在向藝術品轉化的過程中改變了它們的存在性質與意義,從一種純粹的日常存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在之物而轉變成了藝術的符號性的能動存在,具有能指與所指的意義存在。
生活用品作為能指,所指又是有多重意義的。其中包括其在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之間的差異內涵,也包括藝術家的個人體驗以及公眾在藝術接受的過程中對其所指的重新定義。
從功能轉化的理論來理解,以古希臘的建筑為例。古希臘的石料建筑,由于材料和結構方式的限制,在平面布置上一般呈現簡單矩形。由于石材的抗彎,即抗剪切能力差,所以建筑跨度小。這就造成建筑物種立柱的密集,由此產生一種強烈的建筑氣氛,這是以實用為目的的一種造型。以后,雖然建筑結構逐步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希臘立柱形式,它的柱身、柱頭和檐部仍為羅馬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所沿用,成為一種裝飾性構件。這就是說,它的使用功能已經消退,而人們看重的是它的審美功能,最后古希臘建筑的立面,也成為一種標志或象征。后現代的藝術家們加速了這一功能轉化的過程,使在他們眼中的每一件生活用品的實用功能都被剝離,同時也賦予其一種象征意義。
同時應鼓勵學生在創作實踐中積極主動地把握材料,培養學生勇于試驗和善于發現的潛質,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審美經驗和品味對已知材料進行分析,賦予材料全新的含義,從材料語言的角度豐富壁畫創作思維的內涵。
壁畫材料可供選擇的范圍非常廣泛,壁畫創作者對于材料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是壁畫創作者構想凝結的集中體現,是對壁畫材料的綜合觀察、選擇和思索。裝飾壁畫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充分地使用材料,讓每一種材料都能得到最恰當的表現,提供更豐富的表現形式,達到更高的審美追求和藝術體現。
【從壁畫材料角度探析裝飾壁畫教學特征】相關文章:
探析現代漆材料對漆壁畫工藝的影響03-19
探析敦煌420窟隋代壁畫的藝術風格03-18
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04-20
淺談現代漆材料對漆壁畫工藝的影響03-18
小議浮雕壁畫的空間表現03-20
淺探現代漆材料對漆壁畫工藝的影響03-20
淺談壁畫設計與建筑空間之間的關聯論文11-28
蔚縣古堡中民間建筑壁畫的保護與開發03-19
淺析敦煌420窟隋代壁畫的藝術風格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