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股骨干骨折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后骨不連12例治療體會
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后骨不連患者12例,采用有限切開植骨石膏托外固定治療,取得良好效果。職稱論文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2例,男9例,女3例;年齡21-54歲,平均32歲。均為高能量損傷后順行交鎖髓內釘靜力型固定患者。所有病例均無感染、斷釘及合并消耗性疾病。
1.2治療方法
本組12例均采用硬腰雙聯麻醉,取原手術切口以骨不連處為中心作有限切開,徹底清除骨折端的疤痕組織,用咬骨鉗咬除骨不連處硬化骨,植入自體髂骨,長腿石膏后托功能位固定,術后第2天即可行患肢股四頭肌靜力性鍛煉,4周后拆除石膏托,被動屈膝功能鍛煉,5周后主動屈膝及扶雙拐下床不負重行走,6周后扶單拐行走,10-12周后棄拐行走。6周、8周、12周、6個月均需復查X線片,觀骨折愈合情況,指導功能鍛煉。
2、結果
本組12例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3個月-18個月,平均10個月。10-12周骨折處無壓痛及縱向叩擊痛,X線片示骨不連處有連
*354100福建省光澤縣醫院骨科(手機13599306350)
**350007福建省福州市第二醫院骨科
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模糊,骨折臨床愈合,髖膝踝關節功能正常,無并發癥。
3、討論
股骨干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治療上包括手術治療及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以交鎖髓內釘固定為主。因為鋼板內固定存在著創傷大、失血多、應力遮擋、骨質吸收、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等并發癥。外固定支架則穩定性不足,常用于股骨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挫傷嚴重的病例。而帶鎖髓內釘則有手術適應癥廣,手術創傷小,固定堅強可靠,可早起功能鍛煉,骨折愈合率高,再骨折率低,縮短臥床和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的優點,故成為股骨干骨折的金標準。然而,可能因為患者自身及醫源性因素,也出現少數患者骨不連,約占1.4%[1].如粉碎骨折、骨缺損、斷端接觸不良、髓內釘型號偏小、術后感染、斷釘等。本組12例骨不連排除了術后感染、斷釘等原因。治療上有①把靜力型固定動力化并植骨②取出交鎖髓內釘植骨加鋼板內固定③取出交鎖髓內釘植骨加外支架固定等。另有人報道針對髓內釘型號偏小采用單側皮質鋼板內固定加植骨治療股骨近端骨不連[2]。第①種方法療效不確切,因最近有研究表明,鈦質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在骨折愈合過程中,鈦質髓內釘允許應力負荷通過骨折部傳遞,交鎖并不妨礙應力負荷通過骨折處,且肌肉的收縮力在骨折中起重要的作用,靜力固定與動力固定在骨折愈合方面無明顯差異。相反動力型固定容易引起較多的并發癥,由于骨折端嵌插導致髓內釘退出或進入膝關節,同時動力型交鎖釘還有成角、不穩、旋轉對線不良、肢體短縮及不能早期活動等缺點,因此在治療中將靜力型改為動力型沒有必要[3].第②種方法較為普遍,也較可靠,但存在鋼板內固定的不足,且因大腿肌肉發達,患者不能過早負重,否則會使鋼板斷裂、斷釘。外固定支架則穩定性不如鋼板及髓內針。而有限切開對組織血運損害小,徹底清除疤痕組織,咬除骨折端硬化骨植骨,有利于骨折愈合,加上石膏托外固定,則可起到穩定骨折端及植骨塊的作用。術后第2天行股四頭肌肌力靜力鍛煉增加軸向應力及有利于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并無植骨塊移位的風險,相反恰恰起到穩定作用。4周后骨折處纖維性骨痂已形成,因交鎖髓內釘內夾板支持作用,骨折處相對穩定,故可拆除外固定,行被動屈伸膝關節功能鍛煉,但仍需避免旋轉運動以防再骨折。5周后可扶雙拐下床不負重行走,6周后可改為單拐行走。10-12周骨折臨床愈合后則可棄拐行走。患者骨折臨床愈合時間為10-12周,與股骨骨折閉合復位臨床愈合時間相符,髖.膝.踝關節功能正常,無并發癥的發生,充分體現本法優越性。故筆者認為本法既克服了取出髓內釘植骨鋼板內固定的不足,也克服了靜力型固定動力化的缺點,是一種簡單、實用、可靠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寧志杰,孫磊,李佩佳,主編.現代骨科內置物及實用技術.人民軍醫出版社,北京,2004,38
[2] 田勇.股骨交鎖髓內釘的研究進展.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10(14):1423
[3] 閆承奎,崔曉康,姜長明.單皮質鋼板固定治療交鎖髓內針固定術后股骨近端骨不連.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11):745
【股骨干骨折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后骨不連12例治療體會】相關文章:
擴髓與不擴髓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骨折的比較03-08
研究交鎖髓內釘動力化對骨折愈合的影響03-19
探討交鎖髓內釘動力化對骨折愈合的影響03-19
逆行雙矩形髓內釘治療脛骨下段骨折03-08
探討帶鎖髓內針治療尺橈骨骨折03-19
探討撬撥復位中空螺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03-18
探討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03-19
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體會12-01